APP下载

中职学校“三课一体、纵横相融”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

2022-05-29苏凯陈彬彬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大思政课程思政

苏凯 陈彬彬

【摘要】本文基于“大思政”工作理念和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具体论述“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同向、同行、同频的问题,针对中职学校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存在的认识误区和现实难点,提出纵向深挖通过“四个课堂”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横向拓展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统筹设计开发思政元素鲜明的主题式校本课程等“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大思政”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5-003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向纵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国家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内容元素和学科素养要求等方面发生了大变化,这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思政课是一门与国家意志、时事政治、社会发展状态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是所有学科中意识形态属性最强的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下,师生的对话语境、沟通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诉求、学习渠道等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催动了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等方面不断转变。近年来,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柳州一职校)进行了构建“三课一体、纵横相融”“大思政”育人体系的研究,致力于使各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紧密衔接,促使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同向、同行、同频。

一、“大思政”工作理念和“大思政”育人体系

所谓“大思政”育人体系,是指将中职学校各专业课程教学(即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党团工作及其他教辅工作融合为一体,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职德育大纲指导内容,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政策和指导意见,统筹设置学校的“大思政”育人目标,并将目标细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一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协同育人效应。

“大思政”并非一个专有教育名词,而是指一种育人理念和工作格局,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后出现的一个研究领域。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了“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与研究,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发挥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

随后,课程思政理念推广到了中职学校,各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理念下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中职学校的课程思政理念所涵盖的范围比较狭小,主要聚焦于各门课程的思政功能,重点在于推动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没有充分发挥学校其他部门、教育活动、学科的联动育人作用,与“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相去甚远。

二、“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离问题

中职教育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学生年龄段划分属于中小学序列,以教育类型划分属于职业教育序列;从管理模式来看类似于高等院校,从教育对象来看则属于高中阶段。这种特殊性对中职学校落实“大思政”育人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导致了普遍存在认知偏离的问题。据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访谈的结果显示,由于未能充分认识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当前中职学校在“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上,倾向于机械地借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职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降低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将承担育人功能的各项工作做机械式捆绑与划分

当前,进行“大思政”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高校,大多数中小学还处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初期,而中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相对较少。据笔者观察,部分中职学校在进行学生思政教育时,主要是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涉及学生思想、道德、品行、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的常规工作做机械捆绑,育人效果并不显著。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机械式说教、管理的怪圈,價值观的践行和思政元素的映射只停留在规划层面,“三全育人”只是一个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微观目标和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脱节,各项工作虽然同向但却不能同行、同频,育人效力分散,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大思政”理念提倡整合中职教育各类指导大纲的思政教育目标,打通宏观、中观、微观各层目标间的“壁垒”,形成教学和管理一体化的思政教育目标,以此统筹学校各部门、各学科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到有序分工、科学衔接。

(二)将承担育人功能的系统工作与思政课程平行分设

教学和德育是中职学校的两大中心工作,其中教学一般包含教务与实训、专业建设、教师发展、科研、质量监控等内容,德育则包括学工、团委、招生、实习、就业及安全等领域。这样划分容易造成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先天不足”,致使承担思政教育功能的相关德育工作与课程管理相脱节,思政课程与德育工作分线开展,就会出现教育内容交错、教育目标模糊、双线工作重叠、经费资源失衡等现象。“大思政”育人体系采取的是广义的“课程体系”,即包含着教学和德育两个方面,通过设计一系列思政教育主题,有序梳理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了“菜单式”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思政教育网,发挥了不同课程的思政育人功效,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育人合力。

(三)将课程思政建设初期工作的主客体关系颠倒

思政课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对象;课程思政工作是教师按照教育目标和行动方案,通过相关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是工作实施的主体。部分中职学校通常将教育对象作为工作主体,忽视了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思政课承担起了绝大部分的思政教育工作,其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仅追求“科科有思政、门门有德育”,未能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这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不利于课程思政工作的长效发展。因此,在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工作中,应当将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能力作为核心工作,着力发展专业教师队伍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能力、嵌入技巧和教学设计水平,筑牢教师的“三全育人”理念、“大思政”理念,真正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和课程思政简单等同

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将思政理论、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由于这与“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往往会在二者间画上等号。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原则上是“三维一体”的,体现在单一课例上而非整门课程,更多的是围绕职业意识和素养做设定;而从“两基”到“三维目标”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往往只停留在设计环节,未能真正落实到教学目标的检测和评估中。“课程思政”是从课程整体着眼,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课程教学全过程,从课程定位开始即强调发挥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功能。从教学过程来说,思政元素的嵌入并非在教学环节中做简单融入,而是增加一条思政教育主线,与知识、技能等教学主线并行,形成多维融合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能简单等同。

三、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现实难点

(一)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存在的管理难点

如前文所述,当前中职学校在学校管理上一般采取教学与德育分设的方式,但“大思政”育人体系已超出了学科管理的范畴,涉及教学、德育、团委、组织、宣传等多个部门。因为牵涉多个部门的沟通和工作安排的问题,所以单靠某一职能部门牵头负责该项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从而导致工作不能统筹安排、协同推进,管理难度非常大。

(二)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存在的课程难点

思政教育要实现严谨、规范和实效,必须与课程教学紧密融合,应在教学中确立主题、形成主线、系统推进。不过,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也存在难点:如果是比较简单的思政教育主题,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其他课程都比较容易实施,也易于监控和评价;但如果涉及课时跨度、授课形式都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思政主题,单节课堂或者是某一门课程就难以达成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课程中开展“大思政”育人,需要全面盘点、整合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建构全课程育人体系,并开展较长时间的教学工作,这就给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带来巨大困难。

(三)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存在的师资难点

中职学校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最大难点在于师资。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主要的思政教育工作。然而,现代社会转型的加快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随之不断变化,教师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就要不断加快夯实理论储备、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学习教育新技术的速度,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我国中职学校目前普遍存在思政课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要想开齐开足思政课并落实“大思政”育人,无疑是“捉襟见肘”。除了思政课教师,其他学科、专业课教师也应参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提高其他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挖掘和嵌入思政元素的能力,增强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要完成這些工作,需要培养一批优质“双师型”教师,这对中职学校而言是一个难题。

(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存在的评价难点

课程评价机制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不管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课程评价都需充分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程度,但“价值引领”在教学成效上难以做量化和显性体现。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获得思想层面的认识和认同,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情况则很难进行量化呈现,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情况也难以检测和把控。要想凸显“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教育功效,就需要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监控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路径

近年来,柳州一职校基于“大思政”工作理念,着力构建“三课一体、纵横相融”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其中“三课”是指面授课、慕课和实践课,“一体”是指思政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学生主题教育情境活动思政”为载体,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高其他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嵌入、利用思政元素的能力,提高德育类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主题策划能力,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兼职党员干部的育人水平,将思政教育做实做细,从而充分发挥“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教育功能。

(一)纵向深挖通过“四个课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近年来,柳州一职校灵活实施实践教学和信息化教学,主要采取面授课、慕课和实践课的形式,有效解决了中职学校思政课难以开齐开足、学期实际教学周不足等问题。

一是注重“政治性、学理性、教育性、启发性”,让“第一课堂”活起来。在落实以传统面授课为主的第一课堂时,柳州一职校注重挑选具有学理性强、容易启发学生、内涵深广、教学设计灵活等特点的优秀课例,组织教师通过集体研课、试教、二次备课等形式,对这些素材和资源做全面分析、改造,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案例,让思政课的“第一课堂”活起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中“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专题的教学为例。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理解两个“毫不动摇”“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要制定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这一专题具有很强的学理性和政治性,学生学习此类专题时,如果仅靠辅学资料自学和调研实践是难以完成学习目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柳州一职校首先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集中力量挖掘、梳理两个“毫不动摇”制度的优越性、与国情的契合度、取得的成就等内容,生成本校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理解“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教师进一步优化第一轮集体备课所选用的素材、设计的流程、设置的问题及教学引导的话术,同时结合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语言表达特点,以及不同专业、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行二次备课,生成能够更好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的教学素材。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对经济建设中的宏观战略、高质量发展理念和措施、“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经济政策的认同,凸显了对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

二是注重“实践性、价值性、建设性、主体性”,让“第二课堂”动起来。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二课堂教学,柳州一职校注重挑选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教学专题,通过课外活动、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等形式,连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同时开发实践教学专题和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参观采访、视频剪辑、学科专项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展开主题式自主学习,激发第二课堂的活力。如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专题,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罗列各类文化现象,是难以达成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的教学目标的。要想完成本专题的学习,学生需要开展大量的社会调研,关注身边的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现象,尤其是对家乡现存的和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现象做挖掘和思考,才能拉近学生与文化的距离,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扬的思考和实践,让学生愿意保护、传承、弘扬家乡优秀文化,从而深度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优越性。教学中,学校主要以柳州市本土文化为教学内容,设计了“了解柳州螺蛳粉文化”“柳宗元在柳州”“柳州桥梁文化”等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实践调研,通过采访、拍照、拍摄视频、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记录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些成果;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汇报、展示、交流等活动,各学生小組可通过PPT、情景短剧等形式汇报调研成果,然后由其他小组学生提出质疑、补充,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形成关于家乡文化的比较系统的认知,培养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又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专题,其中涉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学校可组织学生对家乡老年人的医疗、养老等现状做采访、观察,收集相关信息,并对照国家民生政策解读这些信息,增强学生对我国相关政策的认同感。

三是注重“多样性、主体性、统一性、知识性”,让“第三课堂”炫起来。开展以线上教学为主的第三课堂,柳州一职校注重挑选拓展领域宽、知识点容易、表现形式丰富的教学专题,组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将这些专题开发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作为面授课、活动课的配套教学素材,同时鼓励教师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慕课教学,不断推动思政教育话语的转型,让“第三课堂”炫起来。如关于“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中“学会学习终身受益”这一专题的学习,涉及学习态度、时间管理、兴趣培养、学习方法、数字化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识等内容,内容比较庞杂、琐碎,具有很强的延展性。首先,学校组织备课团队结合网络教学素材研发专题线上教学内容,针对每个知识点制作3—5个微课、设计3—5道习题,上传至学习通平台,供教师教学使用。其次,各任课教师根据学校的授课计划,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专业群的特点,针对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从学习通平台上选择1节合适的微课,然后自主建构专题授课微课组合,形成“一班课一特色”的线上教学资源;在进行线下授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微课,通过学习通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测、督促,及时与学生沟通、为学生答疑,并根据学生学习和反馈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线上、线下教学的壁垒,有效解决了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枯燥难学的问题,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

(二)横向拓展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结合前文所述的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现实难点,柳州一职校按照“一体发动、分类建设、示范引领”的建设思路,选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依托、政治导向鲜明、适合中职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需求的思政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打造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思政教育格局,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科学准确的内容元素,为落实思政教育打牢基础,又将学生价值观培育与塑造有机地融入所有课程,让所有课程都呈现出“思政味”。

关于公共基础课程(除思政课外)的教学,柳州一职校以语文学科为重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选取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模范精神、革命精神等内容的文章、篇目作为教学内容,然后在具体授课中嵌入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思政教育元素,培育学生的高尚文化素养、健康审美情趣、乐观生活态度等,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频共振的协同育人效应。

关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柳州一职校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两大专业群为建设重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现代服务类专业重点突出商业精神、理想信念的教育,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智能制造类专业重点突出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培育,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追求卓越、心系社会的品质。如现代服务专业群中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校以该专业中的核心课程“研学旅行策略”为示范课例。在具体教学中,学校依托柳州本地的红色旅游资源,组织开展红色研学专题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形成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学习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奋斗精神;依托柳州本地的农耕文化、传统文化,组织开展耕读文化研学专题教学,教育学生树立绿水青山的理念、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通过组织主题研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认知研学主题、设计研学活动教育主题、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串讲词、设计研学旅游路线并挖掘活动的思政教育元素等学习环节,既符合“研学旅行策略”一课的教学要求,又生动地落实了学生的思政教育。

(三)统筹设计开发思政元素鲜明的主题式校本课程

近年来,柳州一职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具体要求,围绕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健全人格、职业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工作,结合优秀民族文化、中国精神等思政元素,对与德育工作相关的主题情境教育活动做全面盘点,研发了一系列思政元素鲜明、主题丰富的校本课程,致力于构建课程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活动思政”工作体系。

一是开发“崇德向善”德育综合实践系列课程,实现德育活动课程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柳州一职校设计了理想信念、传统文化、生命安全、行为习惯、公益情怀、仪式体验、德润育人7类德育主題活动,并将之与学校其他常规活动进行统一管理,不断拓展德育活动的覆盖面、丰富德育活动的内涵,让德育活动的育人机理更清晰、内容更完善、效力更聚集。如开展“理想信念”专题教育,学校以“史实”和“精神”为活动的核心内容,对每周升国旗、国旗下讲话等活动进行了创新性拓展,研发了两大亮点活动:一是开辟“一职红”党史学习教育剧场,即师生在深入学习关于党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事迹和精神的基础上,共同排练党史剧,以“学习+表演”的形式深度落实党史教育,筑牢师生的爱党爱国意识和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二是开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宣讲专场活动,师生共同深入学习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后,排练朗诵节目,在每周升国旗仪式上演出,引导全体师生深刻领悟革命家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以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并录制成视频,与相关文史影像资料剪辑成微课,作为班会课辅助教学资料,同时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展播,不断夯实教育效果。

二是结合学校交通、烹饪、旅游、经管、商贸、信息、机电等专业的特色,开发了主题式必修专业特色校本课程,形成了各专业、各学科的“菜单式”专题课程,并通过专题讲座、班会课等形式重点宣传我国交通工程规划、传统饮食文化、国家地理状况、民族企业发展、现代商业体系、科学技术发展、工业体系建设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关于“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学校依托本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中心,开发了心理健康信息普查、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心理健康活动周普及宣传、全员性大型团辅活动、争做心理健康信息员、情绪宣泄模拟、生涯规划节等“菜单式”专题课程。又如关于“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学校依托本校青少年法治综合教育实践基地,研发了宪法教育长廊学习、禁毒教育长廊学习、反邪教教育室学习、道德大讲堂(身边榜样人物事迹宣讲)、法治大舞台(法治短剧表演)、模拟法庭(典型案例模拟)、法律咨询室(角色扮演)等“菜单式”专题课程。设计这样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趋向。

通过“三课一体、纵横相融”的“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柳州一职校将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到思政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教学及学生德育的全过程,形成了各学科、各专业、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林泉伶.“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9.

[2]温新荣.“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现实挑战及实现对策[J].教育观察,2019(10).

[3]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

[4]李晓东.思政课如何坚持“八个相统一”[J].人民教育,2019.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学校‘三课一体、纵横相融’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探究与实践——以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为例”(GXZZJG2020B2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凯(1985— ),广西贵港市人,研究方向为中职思想政治教育;陈彬彬(1970— ),广西柳州市人,研究方向为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学校育管理。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大思政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