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放电力工业遗存的能量矩阵
——上海杨树浦电厂机组改造竞赛记

2022-05-28上海初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创建筑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电厂能源空间

文/宋 臻 上海初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

引言

为吸纳国际最新理念和成功经验,实现上海2035 全球卓越城市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杨浦滨江创新转型发展,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主办的2020 年“第八届金创奖”——杨树浦电厂项目建筑概念与方案设计征集方案于2020 年10 月至2020 年12 月举行。本次方案征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深化上位规划的战略要求,强化历史风貌保护和文脉传承,加强区域层面的统筹规划,聚焦重点项目的实施落地。

1 电力工业遗存改造发展趋势

1.1 社区创新活力的发生器

电力工业建筑由于其运转原理多依靠煤炭(图1)作为介质进行能源转换,因此需要较大体量的锅炉燃烧和涡轮转动空间来完成工艺流程。其庞大的建筑体量对改造后的功能具有其先天的矛盾性,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实践都将目光聚焦在如何使电力建筑中的内部空间能从封闭、消极的存在,转换为诱导更新后的空间激发活力和创新性的场所,并进而激活整个周边社区这一挑战上。在荷兰埃因霍温市的一座废弃电厂改造中,建筑事务所Atelier van Berlo 联 合Eugelink Architectuur 和De Bever Architecten 在操作逻辑中将“连接”这一主题作为电厂内部空间组织的核心要义,意图让在此工作的不同企业和个体能相互激发创意和灵感,并形成一种互相启发、共同创意的良好社区氛围。设计结合建筑内部的主干动线,将外部的自然光线引入内部,使得原有大进深的幽暗消极空间转换成为了内部交流共享的活力场。WilkinsonEyre 建筑事务所在英国伦敦的巴特西电站改造中,也通过利用六层楼高的锅炉空间,营造了促进内部共享和交流的全新中庭。在此工作的企业除了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现代办公空间之外,还能在充满工业美学的共享系统中孵化前所未有的创意。

图1 杨树浦电厂机组煤斗

1.2 低碳绿色科技的生态场

原有的电厂利用的是化石能源煤炭,它代表着工业时代的动力模式与能源美学。面对前一个能源时代的钢铁巨构,如何使原有的能源机器重新建立新的建筑能源逻辑是设计无法回避的焦点。随着社区生活的关注点越来越集中在健康、绿色、低碳等模式上,将原有制造能源的空间重新赋予新型清洁能源的系统,从而为更新后的功能与空间提供满足运营和舒适度的绿色系统,是许多实践在操作过程中做出的回应。Gang 建筑工作室在美国贝洛伊特电厂的改造中,不仅为既有的砌体结构增加了新的保温层,改善了维护结构的热性能,还通过水源热泵从周边的河流获取冷热源,进而为更新后的建筑内部提供制冷和采暖需要的能源。除了从节能方面的量化观察,在人居可视范围内的生态构建也越来越被新型社区空间所需求。伦敦巴特西电站的改造中,结合住宅功能在公共区域设置的共享绿地和屋顶花园为这一综合社区提供了与机器美学截然相反的生态意象,并同时结合建筑采用的节能措施共同营造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未来健康人居模式。在埃因霍温的电厂改造中,建筑师从原有的建筑图纸中得到灵感,用立体生态的模式模拟了原有工业建筑的对称体量,并通过开放和绿色的界面形式全新地诠释了改造后的创新空间与活力社区。

1.3 新旧界面对话的戏剧台

工业建筑遗存一方面呈现着陈旧的面貌,一方面却蕴含着强劲的工业美学力量,新与旧的冲突在两者界面间不断相互渗透,激发出建筑强有力的戏剧色彩(图2)。在工艺流程关键部件的保留和凸显上,许多实践都试图重新让那些承载建筑记忆的环节通过对比的方式呈现,这种原封不动的暴露有着结构和空间逻辑上的双重意义。WilkinsonEyre建筑事务所在巴特西电站的改造设计中,将原有中部涡轮大厅的位置用玻璃幕墙的形式所替代,从而完整地将其内部的高大空间展露在外部视线的焦点中,形成了强有力的新旧对话,将历史的记忆节点进行了更为艺术化的转译和呈现。在埃因霍温电厂的加建中,建筑师利用一座钢制的开放式花园补齐了原有电厂的形体构成,使得功能与形态的对应以创造性的对话进行叙述。在材料之外,结构的新旧互补也从单纯的形式之外的角度为空间的营造逻辑提供了支撑,使得历史工业遗存在保留自身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供符合当代社区生活功能需求的空间模型。

图2 杨树浦电厂机组改造后中庭

2 杨树浦电厂机组改造设计策略

2.1 点亮滨江的“活力之城”

改造中,建筑的活力空间体系呈现立体穿插的正交结构(图3),由面向江景的主轴线为主体,各尽端功能的分支轴线向景观进一步生长。通高锅炉空间经过改造成为了共享的中庭,该中庭与远处的江景和城市有着有机的互动,人不仅能感受到通高的绿色共享空间,更能身临其境地在内部进行工作、交流和休息。此外,博物馆流线及商业人群在底部也能仰望该竖向通高空间,感受原有电厂锅炉空间的震撼。项目的商业功能创造性地采用了层叠的体量将立体景观与商业功能进行融合,每一个体量都可以灵活的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通高。业态则以沉浸式功能为发展导向,创造趣味性与生活性为一体的商业社群,改变杨树浦路界面的单调形象。结合项目的灯光设计,商业及博物馆的界面在日常和节假日拥有丰富的色彩搭配,泛光照明的效果为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社区活力综合体[1]提供了较好的视觉基础。原机组遗留的煤斗是重要的标志物,设计完整地保留了该工艺流程,并将其与博物馆流线结合,游客从传送带到达博物馆顶部后由上往下逐步参观原有火力发电厂的工艺流程。设计立面上也采用了通透的玻璃体量,使得该标志能够完整地呈现在公众的眼前,从而创造全新的历史体验。

图3 杨树浦电厂机组改造方案透视

2.2 垂直生长的“生态社区”

改造设计中,垂直生长的生态空间结合了露台、中庭、边庭等建筑空间,营造了丰富多样的空中景观感受,使得未来这一社区的人群能感受到滨江美好生活带来的综合体验。改造方案的提出基于该既有建筑的原有特征,希望能使其如机器般被重新启动,就仿佛一个能量魔方能够重新给人一种能源四射、活力无限的感觉。基地朝向各个方向都具有较良好的景观资源,成为方案形体演化和生成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考虑到对景观视线的需求度不同,将酒店区域放置于沿江一线,其后为办公,再后为商业,利用垂直的各方向景观为引导,将三大功能的形体叠加为不同的竖向空间体系。方案巧妙地利用视觉通廊,使每一功能都能享受到黄浦江的江景资源。此外,各功能之间由于竖向的生长体系,形成了在底部及空中的相互渗透,从而使功能之间有了双向的沟通,创造了综合体使用的有机模式。结合建筑形体的多样叠加,形成了多维度的垂直生态场所,使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空间进行了充分的有机对话,为内部功能提供了良性的共享系统。

2.3 焕发生机的“能量矩阵”

我们希望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的优势,打造科技的未来生活社区,为滨水城市更新与开发提供示范作用。结合立体式景观打造生态、健康的地标级工作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新技术——BIPV②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2],使得该案在未来能成为清洁能源进行自给自足的示范案例。在改造过程中结合各项开发功能的实际使用情况,选择装配型号适用的光伏电板。该项技术的应用将使得该项目装备新时代的清洁能源,重新焕发其原有的电力光芒。该技术为建筑的立面带来了科技感、现代感的体验,桁架与光伏玻璃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不同于既有建筑的全新的立面效果,但也保留了工业建筑技术感十足的特质。此外,光伏玻璃的界面与空中绿化的交织为该社区的使用人群创造了独特的生态技术体验,为大家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趣味性空间(图4)。

图4 杨树浦电厂机组改造后商业界面

结语

杨树浦电厂位于杨浦区东部沿黄浦江的工业遗址集中区域,其既有电力机组改造更新所在的段落属于东外滩世界金融区为核心的滨江南端,厂区内的105 米高的烟囱是浦江岸边工业时代的象征。对这一历史工业遗存的更新利用,为滨江工业建筑的后续开发利用作了符合未来生活模式的积极示范,创造了集生态、科技及创意活力于一体的滨江城市综合体。其借助工业建筑既有结构系统来建立内部空间和功能的逻辑线索也是工业遗存利用中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从结构的角度出发,为空间的节奏组织找到依据,同时也结合景观和外部空间的线所营造内部公共空间的脉络也是具体操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注释:

①竞赛方案“能量矩阵”获上海市第八届“金创奖”二等奖。

②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

图片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电厂能源空间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世界上最大海上风电厂开放
关于绿色电力的电厂自动化控制研究
某电厂410t/h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后灭火爆燃事故分析
反渗透技术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