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推动杭州都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022-05-28梁奚硕晗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廊道都市杭州

文/梁奚硕晗 浙江工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

引言

2007 年,杭州都市圈启动建设,2018 年黄山被纳入杭州都市圈,成为唯一省外城市。“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建设四条跨区域文化旅游廊道,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以下简称“杭黄廊道”)被列为发展带之首。杭黄廊道的建设利于两市两省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文旅资源融合共建和经济发展。

1 杭州都市圈发展基础

1.1 杭州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位于华东地区长三角南翼,涵盖六座城市,以杭州为核心结合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2016 年杭州都市圈被《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列入“一核五圈四带”的“五圈”之一,2020 年杭州都市圈确立未来十五年“三步走发展目标”。

1.2 杭州都市圈旅游业发展现状

黄山旅游业以山川风光和传统村落为代表。2010—2019 年,黄山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从2544.73 万人次增长到7115.27 万人次,年均增长率12.1%;旅游总收入从202.14 亿元增长到659.45 亿元,年均增长率14%[1]。2020 年受疫情影响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368.15万人次,比2019 年下降41.0%,旅游总收入370.19 亿元,下降43.9%;2020 年末星级宾馆32 家,四星及以上24 家,旅行社226 家。

杭州市旅游资源丰富,2020 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7573.1 万人次,比,2019 年下降15.6%,旅游总收入3335.4 亿元,下降16.7%;2020 年末星级宾馆119 家,五星级23 家,旅行社926 家。

嘉兴市以吴越文化为主,乌镇为古镇旅游的代表。2020 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01 亿人次,比2019 年下降16.0%,旅游总收入1172.60亿元,下降17.6%。

湖州市以南浔古镇、太湖和莫干山为代表。2010—2019 年旅游总收入从214.16 亿元增长至1529.1 亿元,年均增长率24.4%[1],增长速度在杭州都市圈城市中最快,2020 年旅游总收入1284.6 亿元,比2019 年下降16%。

绍兴市以越文化为主,以鲁迅故里、会稽山为代表,2020 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9721.59万人次,比2019 年下降15.4%,旅游总收入1074 亿元,下降17.8%。

衢州市以中国丹霞-江郎山为代表,2020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983.9 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13.6%,旅游总收入403.56 亿元,下降16.4%。

1.3 杭州都市圈与杭黄廊道的关系

杭黄廊道地理面积占据杭州都市圈地理面积的50%,杭州都市圈的区位条件、政策保障为杭黄廊道提供了建设优势,同时,杭黄廊道的高质量建设对黄山融杭、杭州都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图1)。

图1 杭黄廊道与杭州都市圈地理关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杭黄廊道发展背景与基础

2.1 杭黄廊道

2.1.1 地理区位

杭州市: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华东地区、钱塘江中下游。

黄山市: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壤处、钱塘江发源地,杭州都市圈成员城市。

2.1.2 历史沿革

杭州,五万年前乌龟洞遗址证实有古人类在这片土地生活,8000 年前跨湖桥遗址证实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良渚遗址证实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在隋朝时期“杭州”之名首次出现;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 年),定都杭州,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元代为江浙行省省会;中华民国元年(1912 年)废杭州府设杭县;1958年撤销杭县为杭州市;1994 年升格为副省级城市;2021 年杭州被列为特大城市。

黄山,旧石器时代已有古人在此生活,秦设立黝、歙二县,属鄣郡,这是黄山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改歙州为徽州;清朝时期设立安徽省,徽州府属安徽省;1987 年国务院撤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地级黄山市。1988 年4 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

2.1.3 文化资源

杭黄廊道拥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截至2021 年6 月,杭黄廊道文化资源不完全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杭黄廊道文化资源名录(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2 旅游廊道建设理论

2.2.1 旅游廊道

旅游廊道主要涉及绿道、步道、风景道、遗产廊道、生态廊道、文化廊道、旅游走廊、文化线路等概念。旅游廊道可分为三类:基于生态廊道、绿道概念的景观生态型廊道;基于遗产廊道、文化线路和文化廊道概念的遗产保护型廊道;基于风景道、旅游走廊和旅游线路概念的旅游开发型廊道。狭义的旅游廊道强调经济效益与产业效益,以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为主;广义的旅游廊道则融合各种廊道理念,强调“旅游+”,侧重生态、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等,倾向于深度生活体验式旅游[2]。

2.2.2 归纳

本文从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和旅游开发廊道三个角度出发,兼顾景观生态学、遗产保护视角、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强调“旅游+”。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分类保护和有效利用,重视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的相互融合,加速旅游与其他产业的交流融合,全方位构筑杭黄廊道。

2.3 杭黄廊道旅游发展现状

2.3.1 与文化融合有待深入、旅游体验亟待升级

近几年,随着网红产品的不断涌现,造成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不仅无法体现地域文化,还导致景区原始民俗风貌被毁坏(图2),缺乏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并创新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能力[3]。缺乏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及新造民居的文化融合(图3)。

图2 黟县屏山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 休宁县万安镇(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旅游业劳动力需求量大、技术要求低、培训周期短、流动性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图4)。在信息化时代,旅游从业者的服务能力不仅决定着能否讲好地域文化和旅游故事,还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形象[3]。

图4 徽州古城(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3.2 整体游线设计不明确

景区联动效应弱,旅游廊道应兼具旅游观光和度假休闲的功能,游线设计应串联各个景点,形成环形游线,让游客充分地享受自然风景和地域民俗文化。

2.3.3 政府各部门协同性待提高

旅游廊道的规划涉及两市两省政府多部门的协同合作,目前统一的建设方案还在编制中,区域性合作项目还需要省域各部门之间协调解决。

2.3.4 缺乏全域思维

局部地区合作以开发为主,缺少从县市级以上的全域旅游角度探究杭黄廊道的开发与建设的过程。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不应局限于沿廊道线性空间,也要发挥资源优势,带动周边片区的发展。

2.3.5 缺乏品牌形象

品牌定位尚不明确,旅游市场中的地域特色形象和品牌还未树立。

3 推动高质量建设举措

3.1 建设目标及原则

以世界文化遗产为金名片,建设跨境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廊道理念下,构建一个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生态优良,大尺度地理空间和丰厚文化底蕴并存,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将其打造成国际旅游精品廊道和知名跨境旅游目的地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的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赋能、创新驱动、双效统一、系统集成、融合发展”原则[4]。

3.2 举措

3.2.1 资源整合利用

杭黄廊道分布着众多不同文化和文化遗存,应遵循科学保护与文化规划原则,制定合理的保护及利用措施。全面保护廊道范围内生态环境格局和民俗风貌特征,做好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的修葺与保护,加强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强对民俗风貌的修复和传承发展,改善文化环境;发掘文化资源,策划文化情景,举办地域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质量,发扬文化精神。

3.2.2 优化空间格局

廊道空间上集聚发展要素,应加强区域协同以及构建串联轴线,打造多样完善的旅游功能区。

打造“一轴四段五点”。“一轴”是指以钱塘江流域为轴线,实现廊道整体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串联沿线城市、村镇和旅游景区;“四段”:(1)是指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非遗研学体验路线”;(2)“新安千年古城游线”,依托新安江串联起歙县、千岛湖和梅城展示千年古城魅力;(3)“富春山居图游线”,依托《富春山居图》展示当今富春江两岸秀丽自然风光;(4)“钱塘江遗址游线”,依托南宋皇城遗址、海塘遗址展示中国最美山水花园式宫殿和浙江人民铸造技艺。“五点”指黄山、皖南古村落、良渚古城遗址、中国大运河、西湖文化景观五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在自身可持续发展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构建出“一轴串联、四段协作、五点驱动”的廊道格局。

3.2.3 加速产业融合

以发展旅游业为核心,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入闲、养、商、学、奇、情等全新旅游发展要素,满足游客休闲体验式旅游的需要[5]。

一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务实推动杭黄文旅融合,深化文旅合作,提高文化内涵,深入推进杭黄廊道内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知识的普及,促进文旅资源整合梳理和开发,以联合打造和推出精品文旅产品为抓手[6],将廊道地域文化通过设计物化,让游客享受地域文化氛围。

二是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康养旅游是近些年旅游产业的新兴发展模式,满足了游客修养身心的诉求。要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康疗旅游产业,打造一批知名的康养产业品牌。

三是与商贸业的融合发展。优化市场环境,发展旅游产品进出口贸易,提高餐饮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占比。

四是与教育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开展研学旅游,体现杭黄廊道的社会意义;与各大高校学校展开合作,创设教育科普基地,将杭黄廊道打造成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

五是与体育业的融合。体育项目逐渐与体验式旅游融合发展,由传统的注重成就、规模的单一化向重视文化、环境的多元化转变。融合廊道地形特征和资源分布格局,串联各节点,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发大众可参与的体育休闲项目,建成世界知名的体育旅游综合廊道目的地。

六是与农业的融合。农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依托种植业、林业及畜牧业资源,开发观光体验项目,为旅客体验美好乡村生活提供重要支持。

七是与数字产业融合。推动“互联网+旅游”,鼓励廊道各旅游区、度假区、生态区等利用5G 和VR 技术打造文化体验中心和“一站式”廊道旅游信息化平台,提升文化普及度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形成覆盖全域的旅游管理网络(图5)。

图5 徽州古城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2.4 完善廊道旅游业态

食:完善美食品牌体系,推广当地特色美食,举办全球化美食节会活动,打造一批世界知名的美食品牌。

住:传承徽派建筑、浙西古民居建造技艺和装饰工艺,挖掘它们独具的历史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审美价值、景观人文价值。

行:构建全覆盖、多方位、便捷的“快旅慢游”交通体系。

游:(1)完善廊道游憩设施,提升景区服务水平;(2)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廊道,打造文化场景;(3)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

购:(1)构建旅游消费新空间;把夜经济作为构建消费新空间的重要路径,打造特色夜间旅游体验活动,丰富景区夜游、乡村旅游夜游、文博场所夜游等多元化夜游项目(图6)。(2)举办“线上消费”活动,例如线上音乐会、在线文博展览、景区直播等系列化线上产品,进一步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7]。

图6 杭州市最忆是杭州演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娱:打造创意娱乐空间;从生活美学的视角设计一批富含文化内涵的娱乐空间,将特色文化产业融入多元公共文化空间中,深化廊道特色街区、绿道、民宿、书店、茶肆等体验空间建设[7]。

3.3 保障

3.3.1 政策保障

两市共同编制合作建设廊道的发展规划,各级政府之间、景区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消除行政壁垒,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将廊道服务体系规范化,提高廊道建设的效率性和有效性。构建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完善旅游投诉受理联动机制,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强组织协调,建设区域协同和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廊道内各段游线之间的文化链接关系和驳接关系[8]。

3.3.2 人才保障

提高从业人员水平,引进优质人才,对从业人员开展线上、线下长远化、常态化的业务知识和服务能力考核培训。跨行业引进优质科技人才,重视旅游科创产品的研发,解决游客游览问题,实现数智化旅游。

3.3.3 金融保障

创新文化和旅游金融、税收等综合政策,深化政银企战略合作,建设一批省级产业融合投融资平台。建立财政支持、社会融资及政府担保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多层次金融专营体系和多元化金融产品体系。

结语

杭黄廊道范围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文保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及传统村落在一定地域分布较为集中,但彼此缺乏联系;通过将钱塘江流域作为轴线将廊道资源串联起来,有利于推动两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黄山融入杭州都市圈,满足两地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两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提升并推动杭州都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廊道都市杭州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穿越水上都市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杭州院子
威尼斯:水上都市
杭州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