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年一贯制学校共享设计探讨

2022-05-28方盛杰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园空间社区

文/方盛杰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丁 炜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1 研究背景

近些年,随着共享经济进入我们的生活,它开始慢慢促使我们探索建筑共享的方式,同时在推动我国建筑形式的创新等各个方面都提供了一种可能。当用一种全新的形式去组织不同个体、不同时段、不同需求的人群来使用自己所在建筑物的空间时,便达到了共享。随着互联网共享经济的普遍发展,使用权、闲置资源、信息、连接、流动性等要素在整个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关注,建筑物的共享也开始改变建筑物的形式。从传统的建筑技术手法上来看,表现为内外部边界的模糊与复合,线性空间的扩张与呈现,建筑物的透明化与增强以及对建筑公共性与私密性等重新进行了组合。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学校在区域地块中的重要性。校园空间能够激发整个社区活力,吸引居民定居,从而实现推进城市发展的目标。校园空间在传承知识、启迪心智的同时,也是一个微型社会。学校应当力求在学校的封闭性和社会的公共性之间达到平衡,实现自由灵活、多样性的空间,同时让学生在一个自然、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九年一贯制学校无法简单地一分为二进行建设,因此需要回到校园建筑的空间原型上,探索共享经济模式下校园空间的多种可能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早就存在共享的概念,共享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此外,共享作为一个基本的属性本就是公共建筑本身所具备的特质。

2000 年,上海已开始探索“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除了与社会共享体育馆等空间资源外,还为周边社区提供校园文化讲座、家庭教育等文化资源。深圳福田“走向校园: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 建筑联展”,讨论在城市紧张用地背景下的学校设计,为探索校园空间与社区共享提供案例借鉴。

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关于共享校园的概念,但是从20 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开放式教育分析,可得到相关参考。开放式教育是在总结过往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产生带来了校园建筑在设计上的变革。

早在40 年前,日本就开始探索学校建筑向社区开放的可能性,“开放式学习空间”逐渐成为日本学校的标准配置。欧美国家则普遍认为,好的教育不仅仅在校园内,更是在校园外。无围墙的校园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能与当地城镇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000 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学校建筑设计指南》,介绍了一些社区互动良好的中小学校和创新学习中心,代表了21 世纪学校建筑设计的潮流。

2002 年鲍威尔①写的《学校建筑:新一代校园》,系统地介绍了新加坡学校的发展新趋势,并提倡学校之间甚至是学校与社区之间共用设施。

2004 年迈克尔·J·克罗斯比②写的《北美中小学建筑》给学校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校可以与私营企业一起办学,或是与其他机构共同搭建平台,共享全方位资源,又或是学校可以以社区活动中心的角色存在。

2008 年马克·杜德克③写的《学校与幼儿园建筑设计手册》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学环境与使用需求上,并强调学校对社区开放,同时提供有效资源。

在开放式教育的影响下,校园建筑一反过去封闭的状态,开始尝试延伸建筑空间、丰富建筑形态来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主要通过空间的复合、共享、融合达到空间开放化的目的。

3 对设计上的启示

3.1 社区共享空间

3.1.1 共享风雨操场与室外运动场

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城市居住单位模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建筑空间中,不难发现例如图书馆、风雨操场、室外运动场等都兼有与社会共享的空间属性。因此,在设计时可以对这些空间在使用时间、使用空间、行为特征上进行细分。为实现校园与社会共享空间资源,可以通过合理的流线设计安排校园使用人群与周边居民错时使用,达到代替居住区中的问题设施与服务更多人群的目的。传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处于同一地块封闭式管理或是分别位于两个地块进行封闭管理。通过合理处理小学、初中、幼儿园、社区中心与居住社区中心的关系,优化校园与社区校园共建共进而有机耦合的城市街区。在完成合理的资源配置之后,为小学与中学寻求一种整合统一的设计观念。

如图1,在一块小学与初中用地分离的地块中,在保证中小学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优化规划用地布局。将小学与初中置于同一地块,将居住社区中心、社区公园与共享区(体育馆和操场)置于同一地块。再进一步划分出共享区、教学区与配套区,确定功能分区。两个地块之间可以通过天桥有机连接,这样就可以在坚持共享成为组织整个空间的法则的基础上,既能合理保证学生的校园安全,又能使得风雨操场与室外运动场这种使用率相对不高的空间能够让更多人使用。

图1 用地规划调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2 错峰使用时段

在调整用地规划的基础上,以保证校园安全为前提,在有限的24 小时内合理组织不同人群使用风雨操场与室外运动场的时间,使得中小学风雨操场与室外运动场的使用率达到最高以此满足不同人群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共享资源的需求。

例如在寒暑假以及周末校园内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共享区域的风雨操场与室外运动场可以向周边居民社区等全天候开放。在学习日的时候,周边居民可以在18 ∶00—22 ∶00 进入校园使用,丰富社区居民的室外活动。

3.2 中小学共享空间

受到功能分区概念的影响,一般传统学校的建筑之间会形成非常明晰的界面。但是在走班制、STEAM 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推广等盛行的当下,学校被要求创造出更多能让孩子积极探索的良性空间,这就导致了功能边界越来越模糊,通过变化、流动、多元、复合的空间来创造空间场所的无限可能,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空间的好奇心。

通过对中小学所需求的空间研究可以发现,除了中小学各自所需的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行政楼、图书馆、食堂等空间外,还可以共用很多使用率不高的空间,例如阶梯教室、报告厅等。基于共享的理念,将这些空间有序地组织起来,建立校园园林的核心,成为校园的共享空间,将这个空间作为学校的核心社交区域与视觉焦点。一方面通过校园轴线强调教育殿堂的秩序与庄严;另一方面通过空中连廊和交错楼梯营造一种共享、流动、开放的自由氛围。因此中心共享场所可结合轴线及园林景观打造,用来承载学校的集会、交流、冥想、纪念、庆典、表演等公共活动。

3.3 交流共享空间

新一代的校园更像是一个学习生态圈。通过底层灵活空间与平台立体式复合,构建连续便捷、自主多样的校园空间脉络,形成探索交流的共享空间。采用共享连廊的方式,打造一个促进混龄教育、跨年级沟通的互动学习场所,成为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活动中心。同时利用连廊连接室内外空间,模糊内外界限,流动感更强。具体通过多层地面与混龄教学单元的方式创造更多的交流共享空间。

3.3.1 多层地面,垂直校园

传统的校园空间多把活动场地设置在一层地面上,一方面从土地资源角度上来说不够集约;另一方面,学校的课间只有10 分钟,水平设置可达性弱。结合模糊建筑“正负零”的概念,将不同功能的建筑体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图2,通过发掘地下活动空间,使得教学楼前的活动空间维度得以扩展,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容量和课间的时长,结合二层延伸平台,打造一个三层复合的交流活动场所,使得空间增加更多的趣味性。模糊的地面层为宝贵的课间10 分钟提供了无限可能,实现了空间最大化的使用效率,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活动交流的复合场所。

图2 地面“正负零”概念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2 混龄教学单元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中,给学生设置一个符合学生年龄和成长规律的“有准备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校园空间中,有三个缺一不可的环境要素:孩子、指导老师本人、老师设置的整个教室(室内室外)。

构建一个基本的空间单元,用新型“学习社区”代替传统的“教室+走廊”的布局。如图3,平面单元以3 个普通教室、1 个公共教学空间、1 个教师办公室和1 个辅助用房构成一个组合单元。在这种单元的基础上,采用混龄教学单元。3个普通教室分别对应1—3年级、4—6 年级或是7—9 年级,也可以将其中一个普通教室转化为机动教室,实现空间的可转换性。这种教学空间在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课堂延伸的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安全感与归属感。

图3 学习组合单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共享,在概念上做到开放共享,在功能上实现资源整合,建立良好的学校与社区、中学与小学、高年级与低年级的资源共享关系。在确保校园空间安全与完整的前提下,创造一个温暖、集约、共享的新型校园。一方面将校园内外空间复合、交融,采用共享的方式从时间、空间维度有效管理;另一方面是中小学复合共享,增强建筑场所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让校园内部空间成为一个让学生感受四季交替、活动交往、洞察万物变化的重要场所。在教育空间上,根据新型教育理念,创造出一个创新的模式,学生也希望在更加有趣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注释:

①建筑师、规划师。1990—2000年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副教授。曾是《新加坡建筑》的编辑。

②国际著名建筑师、作家、杂志撰稿人、评论家和教师,他曾是《进步建筑》和《建筑》的编辑。曾为许多期刊和杂志撰稿,其中包括《历史性建筑保护》《建筑装饰艺术》《建筑记录》《景观建筑》和《建筑周刊》,并多次获得新闻工作奖。

③德国教育学专家。他的职业生涯结合了建筑和研究,是一名专业顾问,也是学校和学前环境领域的获奖设计建筑师。代表项目包括谢菲尔德中学的未来教室,以及斯坦利婴儿的新型预制生态教室。

猜你喜欢

校园空间社区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影像社区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