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检查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022-05-28吴社谋孔世杰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转移性病理学例数

吴社谋,张 飞,张 丽,孔世杰,曹 赤

(黄河三门峡医院超声医学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甲状腺癌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疾病,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的主要类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较为隐匿,且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淋巴结转移多发生于颈中央区与颈侧区,严重者会侵犯患者喉返神经与颈部肌肉,导致患者声音嘶哑、颈部活动出现不适等,且易增加甲状腺癌复发的概率[1]。因此评估与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指导颈淋巴结的清扫对甲状腺癌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其诊断结果准确度高,但需对组织采样进行检查,临床应用受限[2]。CT检查可呈现客观的组织结构图片,避免甲状腺癌患者胸骨、气管及气体等对成像的影响,能够对组织间隙、病灶及血管接触面积等进行详细地观察,在诊断甲状腺病灶内钙化、周围淋巴结转移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3-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300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对CT检查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进一步探究,为临床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30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37、163例;年龄31~54岁,平均(42.54±5.34)岁;体质量指数(BMI)19~21 kg/m2,平均(20.43±0.28) kg/m2;肿瘤分期[5]:Ⅰ期64例,Ⅱ期81例,Ⅲ期92例,Ⅳ期63例;病理类型[6]:乳头状癌149例,滤泡状癌59例,髓样癌43例,未分化癌49例。纳入标准:符合《实用甲状腺癌诊疗》[7]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无肝、肺、胃等其他肿瘤疾病者;临床资料完整者;无精神系统疾病,具备正常沟通交流能力者等。排除标准: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损害,且凝血功能异常者等。本研究经黄河三门峡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垫高颈后充分暴露患者颈部,采用CT扫描仪[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型号:64排螺旋CT、1.5 T核磁],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管电流250 mA,管电压120~140 kV,螺距0.938,重建厚度3.75 mm,准直宽度0.625 mm×16 mm,机架旋转时间0.5 s。先从患者声带水平直到颈根部进行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过程中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淋巴转移情况,对于病情已向胸部延伸的患者要扩大扫描范围,且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根据2015美国甲状腺学会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8]中关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异质性、钙化、不均匀强化、短径>5 mm等,当患者符合上述特征中的1种及以上时,即可判断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转移。

1.2.2 病理学检查 将所有术中经颈部清扫的病理标本切除后,根据区域分为颈侧淋巴结区与中央淋巴结区组织,分别做好标记,由专业的病理科医师进行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标 ①病理结果。将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与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转移率。②CT检查对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观察并分析CT检查对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其中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阳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③CT检查对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观察并分析CT检查对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④典型病例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病理检测结果显示,300例甲状腺癌患者中确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84例,未转移116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1.33%;确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189例,未转移111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3.00%,见表1。

表1 300例甲状腺癌患者病理结果分析

2.2 CT检查对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CT检查出甲状腺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81例,未转移119例,CT检查对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4.46%、62.07%、69.67%,见表2。

表2 CT检查对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2.3 CT检查对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CT检查出甲状腺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178例,未转移122例,CT检查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65.08%、50.45%、59.67%,见表3。

表3 CT检查对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2.4 典型病例分析 ①病例1,女性,46岁,甲状腺癌,CT检测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左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内缘见一大小为2.0 cm×3.4 cm左右的类圆形肿块,颈部大血管受压推移,增强扫描病变呈轻度强化,见图1。②病例2,男性,50岁,甲状腺癌,CT检测发现右侧咽旁与右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为1.7 cm×2.5 cm左右的软组织结节,大部分融合,临近脂肪间隙模糊,颈部组织与大血管受压推移、部分包绕,增强扫描病变呈轻度环形强化,见图2。③病例3,男性,43岁,甲状腺癌,CT检测发现右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为2.5 cm×3.3 cm左右的软组织结节与肿块,部分融合,临近组织与血管受压推移,增强扫描病变呈环形强化,见图3。

图1 典型病例1颈部CT图

图2 典型病例2颈部CT图

图3 典型病例3颈部CT图

3 讨论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与头颈外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也是一种预后相对良好的肿瘤疾病,其主要特点包括分化程度高、肿瘤生长缓慢、淋巴结转移率高等。有研究发现,甲状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后肿瘤复发的风险较高,而淋巴结转移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9]。因此有效判定甲状腺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对后期临床医生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提高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恢复效果及治疗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学检查常作为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但其在观察病变组织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癌细胞明确分型的难度较大,尤其对早期癌与不典型的肿瘤检出率不高,而影响对甲状腺癌及各病理形态的检出率,此外,中央区的淋巴结区域较为狭窄,且其所在位置较深。因此,亟需采取更具优势的诊断方法诊断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CT检查空间分辨率较高,对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较有优势,能够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解剖形态清晰成像,可以将颈部淋巴结转移范围、位置及管壁等情况清晰呈现,观察到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是否存在间隙、血管与病灶部位的接触面积等,进一步判断肿瘤、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而提高对甲状腺癌及各淋巴结转移区域的病灶检出率;此外,甲状腺转移淋巴结血液供给丰富,进行CT检查时,甲状腺癌肿瘤部位的密度与正常组织的密度会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有利于提高CT检查对甲状腺癌转移部位的诊断[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病理学检查对甲状腺癌的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为61.33%,而CT检查对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4.46%、62.07%、69.67%,提示CT检查对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此外,本研究显示,病理学检查对甲状腺癌的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为63.00%,而CT检查对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65.08%、50.45%、59.67%,提示了CT检查对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诊断价值也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为,CT检查不会受到气体、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骨骼等因素的影响,可准确地对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与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进行检查[12-13]。此外,有研究发现,CT检查可通过评价甲状腺病灶内钙化、出血、淋巴结囊变、高强化等情况进一步对淋巴结转移进行判断,并通过清晰观察患者解剖形态,并显示淋巴结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进一步可提高甲状腺癌的检出率,有助于提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诊断效能[14-15],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CT检查在诊断甲状腺癌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与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增加淋巴结转移诊出率,合理制定淋巴结清扫方案。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可能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因此临床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度与可靠性。

猜你喜欢

转移性病理学例数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晚期乳癌五大迷思与预防
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转移性收入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
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