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挑战、原则与路径

2022-05-26徐国正刘文成

大学教育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徐国正 刘文成

摘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给传统爱国观念带来巨大冲击、非主流社会思潮对爱国主义认知的严重消解、生活环境变化对奋斗意志的削弱、爱国的非理性化对爱国主义行为带来极端化趋势等现实困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政治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国家、社会组织、高校和学生家庭多方协同才能发挥最佳合力。具体而言,应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发挥社会组织合力保障,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发挥高校主阵地功能,引领大学生爱国报国行动;重视家庭播种作用,升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2)03-0102-08

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近平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歷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厘清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主要原则与实践路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呼唤,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现实境遇

毛泽东认为,历史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2]。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内外部环境和机遇,特别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中国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凸显,大学生爱党爱国信念更坚定,爱国忧民情怀更深厚,爱国主义精神更彰显。与此同时,新的世界发展格局演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非主流社会思潮涌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期待、新的特点。弄清楚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具体面临着哪些现实困境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传统爱国观念带来巨大冲击

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它促使人类生活、生产和意识形态等领域发生巨大变革,打破了传统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情感。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使大学生对制度自信产生动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承担了国家的部分政治职能,制约着主权国家对内外事务的处理和国家主权的行使。不少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推广发达国家政治理念的平台,一些非政府组织甚至在个别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推波助澜,在社会各层面通过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宣扬冲击国民的制度自信,而大学生常常是这些组织的宣传对象。正如埃及学者马哈丁认为,全球化具有强大的离心力,深深影响社会各方面甚至导致社会组织的动摇[3]。在全球化进展中,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基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少数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不认同和不自信。二是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削弱。民族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根基和源泉。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一旦脱离本民族文化,必将严重消解其国民的爱国情感,甚至造成本民族内部认同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国家采取文化渗透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价值观和文化,这大大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而在全球化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民族文化观、文化认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淡化和削弱,爱国主义情感生发的文化基础也产生了动摇。三是对大学生国家身份和归属感的冲击。伴随着大学生跨国交流学习的盛行以及“世界公民”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部分大学生由于工作或生活的需要而选择放弃中国国籍,加入其它国家或拥有多国国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爱国主义的承载主体,深刻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家国同构”思想,削弱了大学生对国家身份的认同感。

(二)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认知的严重消解

当今社会非主流社会思潮摇唇鼓舌、暗潮涌动、歪曲事实、颠倒是非,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不良影响:一是造成大学生爱国标准的模糊化。大学阶段,青年学生逐步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并具有一定的主体性、较强的批判性、浓烈的时代色彩等特征。这使得大学生在认识事物和评价事件时能积极发挥自主性,主动关注某些领域或话题,但他们分析问题时往往持经验观,且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他们容易受到所谓的“公知”“权威”的影响。当大学生片面地接受和认同“爱国无国界”等思想时,就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爱国标准模糊化的问题。二是造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冲突。由于多元开放的文化、立体的信息媒介以及猎奇的心理,大学生容易被西方文化所“标榜”的所谓“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所吸引,甚至向往推崇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如西方国家极力向中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推行“娘炮文化”,看似改变的是大学生的审美观,实则是一种文化战略,目的在于引导他们崇尚“阴柔”,趋向“娘化”,从而缺乏闯劲、刚性血性和奋斗精神。三是削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政治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借学术研究的名义和“解密”的旗号来抹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合法性;新自由主义者主张反对国家干预,他们的叙事中常强调“市场至上”“消费至上”,其实质是宣扬“去国家化”的理论,其话语中暗含的“市场伟大”“国家失灵”等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行国家政府的权威,这些都给大学生对国家制度体系的政治认同带来严峻挑战,严重时甚至可能冲击党的执政根基,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推进。

(三)生活环境的变化削弱了大学生奋斗意志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一是社会发展和生活大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贫富差距依然存在,部分大学生追求安逸和享受,不愿付出艰苦努力,容易滋生急功近利、物质至上等不良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和平时代、小康社会,他们经受的生活磨练较少,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感触不深,对党和国家的苦难史、受压迫史、斗争史等历史知之甚少,和平美好的幸福生活让他们远离了磨难,不仅削弱了大学生奋斗成才意识,也弱化了他们的爱国共鸣和爱国情感。二是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据CNNIC发布的第48次报告,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人。网民的主要群体年龄为20岁到49岁之间(占比高达56.40%),大学生普遍成为移动客户端用户。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的信息获取零成本和快捷化信息的“在场感”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也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一方面,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新阵地,西方国家和国内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动漫、网红大片等途径传播错误信息、渗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企图解构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和“圈层化”传播现象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爱国认知和核心价值观,使得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日益狭窄,容易出现认知偏差、诉求表达情绪化和价值判断非理性化等问题。如果放任“泛娱乐主义”甚嚣尘上,必然导致意见领袖、娱乐巨星取代过去的民族英雄、文化巨匠,一跃成为大学生的偶像。在“泛娱乐主义”等非主流社会思潮的蛊惑下,大学生追逐物质享乐、感官刺激,甚至陷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错误价值观漩涡中,将可能导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举步维艰。

(四)爱国的非理性化带来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极端化趋势

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祖国是充满热爱且忠诚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非理性化爱国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爱国理解的片面化。由于理論与实践相脱节,当前少部分大学生未能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以孤立的、片面的思维和逻辑来理解爱国主义行为和现象。例如在当前部分大学生中流行的“大事爱国主义”思想,他们秉持着爱国只能在“大事件”中来探讨,在生活小微事件中不必谈及爱国的观点。因此,在他们看来,爱国离自己比较遥远,爱国只是在“升国旗”“国庆大典”等特殊仪式和场合中的行为。持这种观点的大学生渐渐陷入了“仪式化爱国”认知。二是爱国行为的情绪化。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敌对势力鼓吹“中国威胁论”,甚至“妖魔化”中国。近年来中日、中美关系出现摩擦等事件引起大学生的高度关注,绝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深厚的爱国情怀、较为理性的爱国认知。然而也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现得不够理智理性,存在爱国行为情绪化现象,他们表现出较强的情绪性行为,更容易产生情绪传染,并表征出极端化的特点。如每当涉及中美贸易争端、台湾问题等热点话题时,别有用心者便打着“爱国”的旗号和名义,利用大学生的愤恨和不满情绪,将其作为舆论讨论的“燃料”,故意戳社会的痛点来引导舆论,诱导大学生盲目激进和排外,在特定舆论事件中误导大学生“表态”“站队”以裹挟政治。如果放任大学生继续受这类错误思潮的蛊惑、养成非理性的思维定势和暴力化表达意见的习惯,势必引起思想混乱,进而破坏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体意识。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则

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的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主动研究爱国主义教育规律,遵循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原则。

(一)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爱国主义的民族性是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且得到全民族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它主要表征为三个方面:民族文化的认同性;民族利益的整体性;国家维护民族利益的主导性。纵观历史,全球化并没有消除民族国家的界限,爱国主义总是根植于民族国家土壤中,总是与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集体利益联系起来的。横观全球,几乎所有民族国家都将国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繁荣富强联系起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4],每个国民总是处于一定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家就是最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对于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性的考察,必须与中华民族发展史、奋斗史联系起来。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心”与“魂”,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奋力向前。新时代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性,一要注重继承和发展本国语言范式,以培养民族共性及特性;二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国家认同提供文化价值基础;三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大学生关于国家整体的共同道德追求和生活目标。

爱国主义的世界性是指爱国主义超越地域范围、语言文化差异的限制,具有普遍性、共时性、共在性、公开性等特征。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追求合作与共赢成为不可逆转的“洪流”。但是一些西方国家囿于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处理全球化问题时,持不合作态度,甚至采取“以邻为壑”的举措。而与此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面对全球气候问题、疫情防控、碳排放问题等国际性难题,中国主张并坚持做到在能力范围内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正如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5]中国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援助非洲国家建设、参与全球抗疫合作的积极作为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因此,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既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之维,又要着眼于人类未来的高度。

(二)坚持政治性与价值性相结合

爱国主义内在地包含着政治指向性要求,也是价值规范要求的题中之义。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相统一。

爱国主义的政治性是指爱国的政治义务及责任,体现的是公民对待祖国的政治原则。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最忠诚实践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员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时代,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有效载体。国家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核心,它具有协调社会矛盾、保障安全的功能,而国家制度是国家行使政治职能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仅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制度保障,也是增强其制度自觉自信、深化制度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效能[6]。总的来说,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引导他们热爱祖国自然地理环境、骨肉同胞、民族文化,还要引导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爱国主义的价值性则是从爱国情感的维度来考察,是指公民对待祖国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爱国是公民个人身份认同以及归属感、融入感、幸福感的内在要求。公民的个人价值与国家集体利益密切相关,公民的个人价值归属应指向国家整体利益。正如学者王泽应指出,“其美德就是自觉地从共同体中理解自我,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7]。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来从国家高度强调爱国,并有着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纵观我国历史,“忠君爱国”是封建社会爱国主义的主题,这一主题随着朝代更迭演化出丰富多元的思想体系,如秦朝涌现的“求民族融合、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主题,汉唐时期盛行的以“忧患意识”为内核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社会个体而言,我国民众自古就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选择,主动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爱国主义有着宽阔的精神空间和丰富的境界层次,其最高层次是将爱国作为崇高信仰[8]。要达到这个最高层次,就离不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塑的重要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他们自发地有一些朴素的爱国情感,但是由感性的爱国情感上升到理性爱国行为还需要理论指导、实践感悟。

一方面,愛国主义不是一种简单朴素的感性爱国情感,而是一种关于国家民族较高层次的理性情感表达、价值责任、行为准则的综合。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兼具抽象性与理论性,它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内在特征、价值取向的庞大理论体系。2019年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以实现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方向指引,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应通过政治学习、理论宣讲、爱国实践等途径,提升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与理解,引领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另一方面,爱国从来都是现实的和具体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只有爱国主义行为,才能最真实地体现爱国主义的价值立场,才能成为检验人们是否爱国的客观标准。”[9]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检验标准应当是大学生是否在具体行为中落细落实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比如在面对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抉择时,能否为了国家全局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只有大学生认同的爱国思想,才能内化于心,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规范。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

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四个层面对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内容、载体途径、方式方法进行完善和创新,是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对祖国形成科学正确认知是爱国情感生发的基础。”[10]党和国家应从全局的高度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完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南。

第一,统一规划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并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11],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任务、路径、方法等。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以《纲要》为蓝本,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做到在目标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时代新人培养相结合,在方法上坚持榜样示范和教育载体创新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立足国情,胸怀国际视野,正确把握和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诚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爱国主义属于法律范畴,纵观我国宪法、爱国主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等,都灌注了爱国主义精神要求,规定和约束着大学生的爱国行为。这一方面有利于明确国家的权威性,保护正义爱国行为的合法性,促进人们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有助于打击污损国家形象、亵渎公民爱国主义情感的行为和非正义爱国行为等[12]。但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存在非理性化爱国言行,如在钓鱼岛事件爆发后,大学生参与打砸日系商铺、车辆等。因此,党和国家应在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治理能力、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制度的落实落地,借鉴国外法规制度及先进经验等方面着力,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加系统、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三,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教育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表达出来。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不拘泥于纯粹理论教育,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才能最大化地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要充分发挥好主流媒体的宣教作用,聚焦并主持爱国主义议题,创新方式方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爱国主义内容的宣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日常宣传报道之中,在文化多元的现实境遇下营造爱国主义占据绝对主流的社会舆论氛围。高校要将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活动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在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相关的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主题宣传、庆祝、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等楷模的先进事迹。“四史”中有大量的可歌可颂的人物、事迹亟待挖掘,要依托“四史”展开创作,打造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文艺作品中。诸如《长津湖》《觉醒年代》《人世间》等群众反响强烈的优秀文艺作品,起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二)发挥社会组织合力保障,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需要多方协同、久久为功。全社会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的营造,在推进国家标志生活化、红色文化渗透、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等方面发大力、使强劲、下功夫。

第一,推动国家标志的生活化。国家标志是国家的重要象征,代表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推动国家标志生活化是指将国家标志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来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这要求在国家标志的生活化推进过程中坚持“制定国家标志生产申报和规范使用制度,对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字图腾等进行文艺创作”[13]等做法,使得国家标志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让大学生更深切感悟中国元素、体悟中国情怀。

第二,推进红色文化渗透的精准化。这主要可以从宣传专区设计、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进行着力。一是在大学生活动较多的广场、公园等适当增设爱国人士雕像、设立红色文化宣传专栏,使得爱国氛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现红色文化渗透的日常化;二是加强公共设施的“软环境”建设,通过增设纪念碑等方式营造历史文化氛围,让大学生从历史人物故事中“瞧见”党和国家的战争史、奋斗史,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爱国情感;三是树立居安思危意识,引导大学生在認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同时,要认识到世界并不太平,尤其要警惕和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防止“颜色革命”。

第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力。近年来,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厚重的历史知识陈列、丰富的文物展示、鲜活的案例讲解等方式,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大学生爱国精神、凝聚大学生爱国伟力。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致力于推进基地内容建设、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宣讲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高校的协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提供平台与社会资源。

(三)发挥高校主阵地功能,引领大学生爱国报国行动

第一,高校要注重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纲要》提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11]课堂是老师与学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鸣的最佳场所。高校应重点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关键课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全方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升华爱国情感;注重课堂教学内容渗透,设计开发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相关的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抓好实践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创新爱国主义实践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激励大学生向着爱国强国报国集结”[14],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此外,高校还要“正确把握课程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教材建设,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15],凸显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

第二,高校应着力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使命。高校应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引导全体教职工做爱国主义“教导员”、施教者和示范者,最大程度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育人合力;注重内容的全过程贯穿,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学校的所有课程中;把握重要节点,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时段融入;推出精品教材和读物,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方位渗透,讲好讲活历史故事,尤其要注重“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筑牢爱国主义根基。

第三,高校应注重仪式教育的优化和创新。仪式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仪式教育不仅能将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创造教育契机、拓展教育渠道,还能够升华爱国情怀、规范爱国行动。推进仪式教育常态化,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去,高校在仪式教育实践中,存在教育主题含糊不明,为“仪式而仪式”、大学生被动参与等问题。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应加强仪式教育,注重以“中国梦”为主题,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礼仪教育的精华,在仪式准备、展演、宣传等环节嵌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在仪式场景中产生庄严感和对国家的敬仰热爱之情。

(四)重视学生家庭播种作用,升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社会教育教化与社会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站,家长是第一启蒙者,爱国情感、理想以及信仰就是以这里为起点。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第一,重视家教家风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共建[16]。良好的家教家风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意志品质、爱国认知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纵观历史,无论是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还是曾国藩教导子女要将增进自身道德修养作为读书的目的,抑或是《颜氏家训》要求子女见贤思齐,都凸显了家教家风的重要性。习近平高度重视家教家风建设,他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7]习近平还特别强调家庭对大学生爱国情感的作用,指出“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18]。因此,家长应继承和弘扬爱家爱国的优良传统,“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19],督促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自觉实践舍小家为大家、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报国之志。

第二,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个性特点、思维习惯、道德品质等,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深受家庭成员爱国主义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影响。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爱国认知等的培育,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惯性思维,甚至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因此,家长应改变教育理念,重视家庭对孩子的爱国主义启蒙影响,从小对孩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是要身体力行,发挥自身示范作用。家长应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爱岗敬业的好员工、与邻为善的好居民,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孩子。二是多讲述爱国人士故事,发挥典型榜样作用。家长可讲述古代民族英雄、近现代革命英烈和当代先进人物的事迹、故事,引导大学生感悟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理想信念、人格魅力、家国大义,鼓舞大学生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重视日常的点滴渗透教育。在国庆阅兵、传统节日等节点,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传统文化的脉络、祖国的发展历程等,以交流、谈心甚至讨论的方式,灌输爱国思想,激发爱国情感,并以此引导他们形成“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认知,理解“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的大义,自觉认同“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高于家庭利益、个人利益”[20]的价值选择,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8.

[2] 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3] [埃及]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无身份世界中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M].朱威烈,王有勇,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9.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2.

[5]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

03(03).

[6] 任志锋,孟茹玉.制度现代化视域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要[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03):129-131.

[7] 王泽应,杨笑沛.论作为公民义务的爱国主义[J].伦理学研究,2020(02):2.

[8] 刘建军.中国语境下爱国主义的信仰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6.

[9] 骆郁廷,王艺璇.论爱国主义立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2):4.

[10] 黄蓉生,徐佳辉.新时代红岩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9):5.

[11] 人民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3)[2021-08-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1113/c1001-31451633.html.

[12] 余玉花.论法律保障爱国主义的伦理责任[J].中州学刊,2019(10):93-99.

[13] 王永友,孟鹏斐.国家意识的科学内涵及其培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1):96.

[14] 杨涛.“灌输论”视角下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论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1(03):39-45.

[15] 孙旭红,夏叶.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研究述评[J].云梦学刊,2019(06):29-36.

[16] 柳礼泉,刘江.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论述的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19-121.

[17]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2).

[1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5.

[19] 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 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EB/OL].(2019-07-09)[2021-08-27].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9-07/09/c_1210187491.htm.

[20] 田旭明.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2):55.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Challenges, Principles and Paths

XU Guo-zheng  LIU Wen-cheng

Abstract: The present world is undergoing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not been seen in a century. Facing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the hug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traditional patriotism, the serious elimination of non-mainstream social thoughts on patriotism cognition, the weakening of the will to struggle due to changes 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irrationalization of patriotism that lead to extreme trends in patriotic behavior.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 carrying out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must advance according to the times, change according to things, and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n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nationality and cosmopolitanism, politics and valu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carry out patrio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require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state, social organiza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families in order to exert the best synergy. Specifically, the top-level design should be optimized to improve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joint effort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used to create a strong atmosphere for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the main posi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used to lead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actions to serve the countr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family sowing and sublimate the patriotic e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m values; school education; home education

(责任编辑  李震声)

收稿日期:2021-08-30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校内部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研究”(S2020ZLKJCX0025);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发展阶段高校党组织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ND211592)。

作者简介:徐国正(1970-),男,湖南东安县人,法学博士,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刘文成,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长沙,410082。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