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高密度中小学校设计实践

2022-05-25

山西建筑 2022年11期
关键词:运动场用地布置

李 博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持续流入,且随着二胎甚至三胎政策开放以及大城市的虹吸效应,特别是一些一线城市学龄儿童将继续增加,城市学位将愈发紧缺,面临中小学学位紧缺的巨大压力,教育需求激增与土地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中国一些特大城市大批学校不得不在数年内,在原校园的场地内数倍扩大建筑规模。如何在集约用地条件下,建设高质量的高密度校园成为一个全新的命题。

2 项目背景及设计难点

2.1 项目背景

本项目基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东临圣灯路,西临建功路,南临枫林路,项目用地面积10 783.3 m2。基地范围周边以居住、商业及服务配套用地为主,同时基地北侧紧邻农贸市场用地及绿地广场用地,东临幼儿园用地,南侧为住宅小区以及在建高层,西侧为部分待拆迁建筑,而基地本身目前为临时农贸市场。

项目原规划用地面积10 783.3 m2,规划建设18个班小学,目前该用地隶属于多家单位,其中:成都耐火材料厂宿舍区用地暂不考虑拆迁,而其用地紧邻本项目基地,且其部分用地跨越本次项目用地中,占1 097.6 m2,根据规划要求该用地仅可作为学校后期发展用地或绿地,而保留建筑则需要按规范进行退距。

2.2 设计难点

1)业主需求与用地的矛盾。

根据业主要求,项目用地原规划为18班小学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巨大的学位需求,所以需要拓展到24班,同时按照业主要求还需要增加大量的辅助用房和后期的预留用房。但对于目前的用地情况却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同时对比业主对教学用房的面积及数量要求也比国家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高出许多。

而根据目前情况,用地现在只能分为两期用地建设。其中:一期工程用地面积只有9 685.7 m2,二期工程用地面积1 097.6 m2。且一期建设应满足24班小学建设的全部基本使用功能。经过初步计算,原有用地面积已经不能满足学校正常用地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将建筑的主要功能全部考虑在一期建设用地中,这无疑是将用地进一步缩小,这就加大了项目与用地之间的矛盾。

2)规范要求与用地的矛盾。

根据目前用地周边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北侧保留建筑为住宅项目且紧邻基地,甚至还有一部分在基地中,作为拆迁后用地,该建筑具有日照要求,东侧幼儿园建筑及场地具有更大的日照要求,南侧具有多层、高层住宅对我们项目也具有明显的遮挡作用,而西侧虽然为拆迁用地,但其规划用途为住宅,所以我们的建筑布局也必须予以考虑。同时国家规范《中小学校设计规范》[1]中对项目也有许多明显的距离控制要求如:学校周界外 25 m范围内 已有邻里建筑处的噪声级不应超过现行国家标准GB 5011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有关规定的限值。各类教室的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25 m。

综上,我们的建筑必须要在考虑狭小用地的同时还需要兼顾日照退距、规划退距、周边建筑的影响等多方面问题。这使得本建筑功能必须更加集约化,并且需要加大地下空间的利用。经过对比分析研判我们对本项目梳理出了以下问题(见图1)。

3 设计策略应用

3.1 平面布置策略

1)动静策略。设计将对隔音要求相对较低的运动区域放置在场地北侧,最大限度减小噪声及污染对校园的影响,同时又可做到南北动静分区明确。同时设计将二期用地作为后期绿化及补充运动场地,可在农贸市场建成后起到隔绝噪声、污染的作用,也可作为校园建筑与农贸市场之间的缓冲。这样既满足了学校基本功能前期建设不受后期拆迁的影响,同时又能延续现有的运动分区,使得整个校园形成完整的、明确的功能分区体系(见图2)。

2)退距策略。设计将建筑高度最低的运动场设置在北侧,尽量减少与住宅间的规划退距,同时可以减少建筑对相邻住宅的日照影响,这样可以最大化的利用现有基地平面。而设计将主楼东侧减为四层,以减少建筑退距,同时满足对东侧幼儿园的日照要求。这样也是最大化的利用现有基地平面,提高用地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利用退台形成屋顶花园,创造绿色空间与生态空间,提供活动交流的可能性。

3)交通策略。设计以构建综合体的思路进行全盘考虑[2],采取完全覆盖的流线系统,利用走廊、架空空间、连廊、平台等多维度、多样式空间类型将每一个功能串联起来,使建筑更加集中化,联系更加紧密,沟通更加便捷。同时多样的空间体验也给项目使用者带来了更丰富的感受(见图3)。

3.2 竖向布置策略

1)运动场布置策略。

说到中小学建筑设计就必须提及最重要的部分——运动场。运动场是全园最大的用地,也是限制非常多的用地,在《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这样提及:随学生人数正比例增减的用地包括建筑用地、绿化用地及部分体育用地,如篮球、排球、体操、体育游戏等场地。不成比例增减的用地包括环形跑道等。18班与36班的学生人数差1倍,但依教学需要,都应配置一个至少是200 m的环形跑道,占地同为0.58 hm2,占有学校用地中很大的份额。所以,这部分占地不可比。由此规范提出一个新术语:“学校可比总用地”,定位为学校总用地减除环形跑道的占地。

综上可见,运动场地尤其是田径场地在学校设计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对于用地紧张的城市中小学设计如何布置运动场地将是整个设计的基础,甚至是灵魂。在深圳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中[3],面对高密度校园,建筑师们提出了种种解困破局的方式,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a.运动场布置在地下;b.运动场布置在地面;c.运动场布置在中间楼层;d.运动场布置在屋顶(见图4)。

以上方法应该是各有优劣,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如果地面紧张,则我们可以采取竖向求空间的方法来弥补用地的不足。但是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便捷性、共享性、生态性以及城市防灾用地的相关问题。这点根据“朱涛”老师在《边界内突围:深圳“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的设计探索》所归纳梳理的图表中不难看出。

经过大量的分析研判和与业主的沟通,在本着经济适用的前提下本项目我们采取了第三种运动场地布置形式——运动场布置在中间楼层。这样的布局腾挪出了大面积的地面用地得以利用,为校园建设用地不足带来了转机。同时由于运动场地的抬高也减少了高楼层学生的流线长度,提高了运动场地的便捷性。在设计中我们还利用二层运动场的围栏做了造型,加以图案式穿孔板设计,让建筑产生了现代艺术美感,同时在一层地面设置了两部室外大楼梯连接二层运动场,以满足功能与疏散的需要。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对海绵城市的应用以及防灾用地的设置都带来了负面影响(见表1)。

表1 运动场地不同布置方式的影响

2)大空间布置策略(见图5)。

大空间是校园设计中的痛点,这类房间面积往往很大,高度要求也十分苛刻,同时这类空间的限制还特别多,牵涉消防、噪声、空气污染等多个方面。例如《中小学校设计规范》规定食堂与室外公厕、垃圾站等污染源间的距离应大于25.00 m,食堂不应与教学用房合并设置,宜设在校园的下风向。厨房的噪声及排放的油烟、气味不得影响教学环境。此外对球场、舞蹈教室、报告厅的规定也不少,尤其是净高的要求(见表2)。

表2 主要教学用房的最小净高 m

风雨操场的净高应取决于场地的运动内容。各类体育场地最小净高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各类体育场地的最小净高 m

综上,设计将学校教学楼置于南侧,前区形成校园广场,既避免了农贸市场噪声的影响又具有良好的校园展示面。而根据运动场布置策略,设计将风雨操场、食堂、教师餐厅、报告厅等众多大空间置于运动场和环形跑道之下,尽可能高效的利用了场地。且建筑功能连接成为整体,既高效又便于使用。这样的布置优点是所有大空间均有场地安置到位,高大空间也不受主体结构的影响,布置较为灵活,功能相对集中,利用率高效,且远离主要教学空间可以减小相互之间的影响。但是同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空间大量压在运动场下方,为了尽可能高效利用土地,多项功能会布置相对密集,同时由于部分球场的空间高度很大,需要采取部分降板综合利用地下室的方式解决,这样就带来了采光和通风的问题。为了协调这些问题设计将可以采用人工照明的功能空间——篮球场做在中间,把周围可以争取到良好采光通风的区域布置食堂、餐厅、舞蹈教室等功能房间,再加以机械设备满足通风要求,这样既满足了使用功能又充分利用了场地,是一种平衡法则的处理方式(见图6)。

4 结语

面对该复杂的项目情况用自己的方式予以回应是一种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我们探索了针对城市高密度学校设计的策略,利用策略取得了突破,但同时也发现了问题。我们相信这些问题会一直伴随着整个设计的过程,在以后的设计中探索如何解决问题也将永不停息。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始修建,相信在未来或将出现更多更好的设计路径,为城市高密度学校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加剧,人口密度迁移,在未来的某些人口重点流入城市中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城市矛盾,尤其是土地与学位的矛盾,加之受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的限制,未来可能会涌现出更多的高密度学校,这既给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也是一种有趣限制,相信未来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会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运动场用地布置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要求
大美运动场
特别号都有了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家有运动场
运动场上笑点多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路径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