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平台构建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及效果分析*

2022-05-25栗娟王梅琪索婷婷王荣陈灿杜丽花刘忠翔冯会玲

现代临床护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操应急公众

栗娟,王梅琪,索婷婷,王荣,陈灿,杜丽花,刘忠翔,冯会玲,3

(1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陕西安康,725000;2 河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00;3 河北省中医药康养照护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200)

公众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为伤病员实施救护,是减少伤残、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1-2]。目前,欧美国家已有发展成熟的公众应急救护普及教育项目,应急救护普及率达30%~40%,而我国急救培训普及率不足1%[3-5],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公众应急救护培训以线下讲授为主,培训时间长,公众参与意识不强[6];而现有线上应急救护微视频以医学生或医务工作者为主要培训对象,学习难度大,公众接受度低,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公众应急救护普及率的提高[7]。为了把急救还“救”于民,使“人人会急救”,必须创新应急救护培训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公众系统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开发学习资源和有效学习途径[8]。截至2020年,我国微信注册用户已达11.12 亿,成为人们获取资讯、交流学习的首选社交工具[9]。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平台具有丰富的功能、良好的互动性与分享性,可以达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针对公众特点开发适宜的应急救护教学微视频并进行网络推广,是有效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的培训方式。本研究基于微信平台构建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对军训期间的大学新生群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应急救护培训和形成性评价,初步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河北中医学院军训期间的2020 级各专业大学新生共153 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未系统学习过应急救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②会使用微信的简单功能;③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理解或阅读障碍;②活动受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80名,其中男21 名(26.25%),女59 名(73.75%),年龄17~20 岁,平均(18.20±0.70)岁;试验组73 名,其中男19 名(26.03%),女54 名(73.97%),年龄17~20岁,平均(18.20±0.70)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线下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学习内容共计16 学时,包括4 章10 节:心肺复苏(包含公众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应用),创伤救护(包含止血术、包扎术、固定、搬运),常见急症应急处理(气道异物梗阻的救护等),防灾减灾(包含地震、火灾、淹溺的现场救护)。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考核要求,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闭卷理论考核与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的外伤出血的实操考核。

1.2.2 试验组 应用基于微信平台构建的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形成性评价。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自学相关微课程并完成章节测试题进行形成性评价,线下课堂学习注重实操演练指导与答疑,在学习结束后进行的理论与实操考核、学习内容和考核内容与对照组相同。

1.2.2.1 应急救护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建设 成立课题组,组员共8 人,包括河北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人员4 人,平台开发与维护人员2 人,护理研究生2 人。基于微信公众号建设“公众自救互救”移动学习平台,包括课程学习、学习评价、线下预约实操及讨论答疑四个模块(图1)。①课程学习模块和对照组教育内容一致,共4 个章节,主要由10 个示教视频和各章节学习内容的图文介绍组成。②学习评价模块:由课题组救护师资人员以各章节内容的学习重点、难点为核心,根据应急救护题库构建章节测试题,各设10~15 个单项选择题。研究对象完成章节视频的学习后,点击相应章节测试题进行答题,系统即时评价和显示正确答案,方便研究对象查漏补缺。③线下预约实操模块:与大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应急救护实操网点。用户录入个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就近选择合作单位预约线下实操到网点进行实操演练,演练结束后由专业老师对参加本次实操的成员进行统一实操和理论考核。④讨论答疑模块:公众可利用留言板提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由课题组救护师资人员进行答疑。

图1 “公众自救互救”移动学习平台

1.2.2.2 应急救护移动学习平台的维护与管理 该移动学习平台包含微信手机端、微信管理端、数据统计端三种登录和访问方式如图2。①微信手机端:面向社会公众,公众通过搜索“公众自救互救”微信公众号即可进入学习平台,实现相应操作。②微信管理端:课题组救护师资人员,将开发的课程资源上传至课程学习模块,并实时推送课程更新信息。③数据统计端:包括公众人员信息、测试信息和数据统计。平台开发与维护人员可以了解不同公众利用课程资源的状况、学习评价以及分享情况,并对课程资源进行针对性调整。

图2 应急救护移动学习平台整体框架图

1.3 评价指标

1.3.1 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在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调查表,评价两组学生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该调查表包括心肺复苏(10 题)、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5 题)、止血术(5 题)、包扎术(5题)、骨折固定(5 题)、搬运技术(5 题)及气道异物梗阻(5 题)7 个方面的内容,共40 题。每题答对计1分,答错计0 分,总分0~40 分。

1.3.2 学习效果考核 培训结束后,采用中国红十字会标准化教学文件[10]救护员培训的理论考试试卷和心肺复苏、外出血救护实操考核表,评价两组理论及实操学习效果。理论考试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各20题,每题2.5 分,满分100 分;心肺复苏实操考核表满分23 分,得分≥16 分为合格;外出血救护实操考核表满分10 分,得分≥7 分为合格。理论考核在培训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实操考核时要求每位研究对象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外出血救护操作考核由救护师资人员拟定伤者外出血部位,按照评分标准打分。

1.3.3 平台学习满意度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在培训结束后,课题组对试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对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的总体布局、微课程视频、学习评价模块的题量与组织形式、讨论答疑模块的设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5 项内容的满意情况。每项内容有5 个答案选项,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各项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人数/总人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应急救护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两组培训前后应急救护知识掌握情况得分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培训前应急救护知识掌握情况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试验组在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包扎技术、骨折固定知识掌握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学生培训前后应急救护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分,M(P25,P75)]

2.2 两组学生理论与实操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培训后理论与实操成绩比较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培训后试验组理论成绩及心肺复苏、外出血救护实操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培训后理论考核与实操成绩比较[分,M(P25,P75)]

2.3 试验组学生对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的满意度

试验组学生对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试验组学生对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的微课程视频、讨论答疑模块的设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满意度均为100.00%,总体布局满意度为97.26%,学习评价模块题量与组织形式满意度为98.63%,总体满意度较高。

表3 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的满意度调查情况(n=73,%)

3 讨论

3.1 基于微信平台构建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的可行性

微信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社交软件,普及面覆盖了全球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达12 亿,已聚集超过2000 万微信公众账号[11]。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轻松实现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各种消息的推送、订阅和分享,达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12]。基于微信平台构建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可以为公众提供应急救护课程资源,并且根据公众实际需求进行智能推送,使公众在应急状态下实现即学即用的目的。河北中医学院与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合作建立公众线下应急救护实操网点,公众通过“公众自救互救”公众号的线下预约实操模块,能够实现就近实操演练的机会。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公众应急救护移动学习平台的可及性与公众对应急救护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培训效率。

3.2 基于微信平台的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试验组的应急救护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以及理论、实操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微信平台的公众应急救护普及教育体系能提高培训效果和实践能力。分析原因如下:①微信平台在应急救护培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公众自救互救”微信公众号将应急救护知识以视频、文本、图片等方式推送给公众,方便学习对象随时随地按需翻阅,解决了传统授课的时效性问题;公众通过反复学、重点学,做到了对知识的扎实掌握[13];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公众应急救护培训需求与救护师资不足的矛盾[14-15]。②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学习效果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基层卫生机构、社区、学校是公众急救培训的重点场所[16]。构建的移动学习平台为公众提供线上学习资源,并与学校、基层卫生机构合作建设应急救护培训网点,结合线下课堂重点知识讲解、答疑及实操演练,能够提高公众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社会公众有效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与技能演练,从而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进社区的实施。③形成性评价能够促进公众对应急救护知识的掌握。本研究构建的学习系统中学习评价模块以各章节内容的学习重点、难点为核心,构建章节测试题,方便公众进行自我学习效果的检验,加强薄弱环节的针对性学习,有效提高了公众对应急救护知识的掌握程度[17];此外,还能够激发公众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有效缓解学习倦怠感[18]。

3.3 基于微信平台的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有较高的公众接受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的微课程视频、讨论答疑模块的设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满意度均为100.00%,基于微信平台构建的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在总体布局、各模块的设置和培训方式方面均获得了较高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仅有2.74%和1.37%的学生认为总体布局和学习评价模块题量与组织形式一般。针对系统反馈情况,提出以下两点完善措施:①继续加强题库建设,除了客观题,增加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题,提高学员知识运用能力;②制作简明版培训内容,即将复杂的操作步骤进行一定删减和改进,保留关键步骤进行培训。已有研究表明,简明版培训内容更有利于受训者接受并长时间记忆,适于广泛普及[19-20]。因此,后续学习平台还会推出简明版应急救护微课程视频,以提高公众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的积极性和效果。

4 结论

本研究基于微信平台构建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利用微信“公众自救互救”公众号构建应急救护移动学习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合作建设实操网点,为社会公众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应急救护培训和形成性评价。该体系在大学新生中的应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后续可进一步推广至其他大中小学、居民社区等。该体系的构建可有效增加公众应急救护普及率,提高其自救互救的能力,为建立和健全政府主导、医学院校合作、社会公众参与的全民应急救护普及教育长效机制提供了有效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实操应急公众
基于智慧高速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河北省冬季奧运会交通应急保障指挥系统
师生安全实操培训的路径探索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项目+实操”导向下的道桥高职本科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实践
2019年幼儿教师暑期实操培训班优秀作品选登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煤矿电气作业实操老师是如何上好实操课
准备好应急包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