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 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2022-05-25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师资教师队伍学校

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中的关键是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在此背景下,研究者从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育、管理体制改革、地位待遇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路径。

拓展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振兴推动者的身份

游旭群在2021年第6期《教育研究》《重塑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着力打造优秀乡村教师》一文中认为:

师范大学要让职前教师更好地了解农村的活力,明晰教育与乡村有机融合的愿景。在职前培养环节,让师范生更多地思考乡村文化传承与文化载体、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要素及其与教育的关系。乡村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找到一种创造性的乡村教育模式,以乡村教育为基础,以乡村文化和生活为依托,将教育定位在乡村社会的矩阵中。师范大学要在提高教师乡村认同感的同时,帮助职前教师学会以社会变革推动者的身份参与乡村振兴的大事业。

为此,师范大学要以“优师专项”为契机,建构一种情境式教育学。教师教育是一种情境实践,需要在特定的历史、区域、社会中看待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实践,它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培养的教师必须符合特定的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让师范生不仅知道如何教书,更要知道在哪里教书。这就需要我们设计考虑到乡村环境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增强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认同

付光槐、严鹏在2021年第31期《教育理论与实践》《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价值、优势与路径》一文中谈到:

要注重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同、知识认同和情感认同,实现乡村教育生态、教育经验、教育资源的共创、共赏、共享。

首先,聚焦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需要以凸显其主体性为前提,从根本上扭转乡村教师作为游离于乡土边缘的旁观者、局外人身份。一方面,乡村教师应在生活上主动地融入乡土社会,在情感上积极地建立对乡土社会的依恋;另一方面,发挥乡村学校的资源整合功能,建立联系乡土文化的纽带。

其次,乡村教师应主动收集、整理乡土素材,形成把具有文化属性的乡村资源整合成利于传播、形成价值知识的能动倾向。乡村教师还需要注重对乡土知识的内化与学习,以促进自身专业与乡村教育的双重发展。

再次,乡村教师通过与乡村社会的互动,扎根乡土,以加深自身的教育情怀,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把在乡村从教作为教育职业人一生的价值追求和归属,促成热爱与坚守的和谐统一。

最后,教师对身份的认同和期许是探析乡村教师发展的内在因素。重塑乡村教师身份是提振乡村文化自信、建立教師职业自信的应有之义,既需要外部的乡村社会文化、舆论、道德观念等结构性支撑,也需要内部的教师主体自信、意识觉醒、审美情趣等情感性的激发。

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张世财、桑晓鑫在2021年第32期《教育理论与实践》《新时代乡村学校诊断:理念、内容与优化路径》一文中认为:

当下,乡村教师的数量、结构和素质已得到不断优化,诊断乡村教师生存状态在于进一步了解教师发展需要,为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诊断时,需要正确认识乡村中小学教师艰难的生存窘境。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大批青年教师满怀激情,深深扎根在乡村教育第一线。在乡村教师的生活世界中,他们被社会赋予了多重角色和沉重使命,既要面对复杂的乡村学生群体、有限的教育资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来自多方面的生活压力,又肩负着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助推乡村振兴的重任,处在极不平衡的“两难”困境中。因此,对乡村教师生存状态的诊断要关注教师的生活压力、教学能力、工作热情和专业发展意愿等,并注重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其职业幸福感,避免其陷入专业发展和职业认同危机,产生职业怠倦和情感枯竭等。

杨进、杨雪、谭玉容在2021年12期《现代教育管理》《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现实图景、困境剖析与提升策略》一文中认为:

教师职业幸福感可看作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健康指标之一,教师职业幸福感越强,该地区教育发展的健康系数越高。因此,提升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幸福感能进一步稳定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成果,也能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教师的幸福感并非仅仅因为纯粹工作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关键是工作内容是否有价值、有挑战和使他们更有成就感。教师个体的心理需求不同,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则存在差异,性格特点不一,主观期待则复杂多样,这就需要学校和领导能关注到他们的深层需求,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组织支持感。针对处境不利因素叠加给教师的消极体验,学校在对教师任务分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配置,在影响教师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中,调试可变因素,以减轻教师压力,实现幸福感提升。

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李小红、郭琪琪、杨苏梦在2022年第1期《当代教育科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纾解》一文中谈到:

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可以通过制度的形式提供乡村教师与同伴教师共同进行专业生活,这能增强他们的专业归属感。

首先,乡村教师要有团队学习意识,积极与同事沟通交流,学习新知识,激发新思想。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意识到团队学习的力量,在学校内部组建学习、备课小组,安排固定的教室和学习时间,使乡村教师从繁忙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定期进行学习交流。

最后,教育部门要提供建设和丰富教师网络学习资源,突破乡村教师发展的时空界限,构建跨区域教师网络沟通平台,为其提供更多互动机会,打破乡村教师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隔阂,实现不同地域、不同学校间乡村教师的相互交流。

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有益于乡土文化的传播。乡村教师被认为是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阶层”,也应与乡民构建农业专业技术学习共同体。乡村教师首先学习农业现代化生产及产业化管理技术,同时利用自己在乡村受尊重的优势,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向广大乡民传播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激励乡村教师教学创新

刘胜男、郭嘉欣、赵新亮在2022年第1期《教师教育研究》《学校支持服务体系对乡村青年教师教学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谈到:

学校支持服务体系中的专业培训、参与管理和开放包容的氛围都对乡村青年教师教学创新有重要影响。

首先,培训有助于开阔教师眼界,增強教师与同行间的交流,提升教师专业支持感知,激发乡村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创新。未来,除了继续加强在乡村青年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精细化”培训。既注重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培训方式的灵活性、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可能条件下跨校和跨区域整合更多优质的培训资源,同时加强培训的过程管理和结果反馈改进,让培训切实成为乡村青年教师的“福利”,而非“短板”和“负担”。

其次,参与学校管理不仅满足了乡村青年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且能够让其感知到学校的信任和认可,促使其把自己归为学校中的“内部人”,强化其责任意识,从而使其积极实践教学创新、为学校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建议未来乡村学校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基于工作能力、参与意愿以及客观的时间精力保障等多重考虑,敢于培养青年干部队伍,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在学校管理中主动有所作为。

最后,开放包容的氛围有助于减少教师心理的不安全感和顾虑,能够在教师有创新萌芽时积极呵护鼓励;在教师创新过程中面临困难时使其避免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学校领导者要加强自身开放包容的责任担当,积极通过宣传在组织中营造良好的开放包容氛围,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鼓励其勇于走出教学舒适区。在其创新陷入困境甚至短期失败时给予包容性的理解、共情和专业支持。

构建常态化优质师资共享机制

王爽、刘善槐、房婷婷在2021年第10期《中国教育学刊》《面向2035的乡村教师队伍需求结构预测与建设规划》一文中认为: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保证增量供给,也应注重存量优化。在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推动优质师资共建共享成为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首先,探索跨区域师资共建机制。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城乡间、区域间以及学校间教育发展存在差距,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组织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师资共建不仅能够促使交流教师个体尽快融入新场域,而且能够以师资团队力量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合作,通过学校共建或委托管理等方式,以师资组团的形式向薄弱学校派出“管理成员+骨干教师”团队开展交流合作。

其次,完善县域内优质师资共享机制。在初始教育资源配置不符合预期的情况下,促进教师资源“二次配置”是师资结构优化的关键。地方教育部门应统筹教师编制,建立健全全员教师参与的交流轮岗约束和激励机制,推动实现教师资源有序调配。为了使小规模学校获得优质均等化教育资源,可通过“中心校辐射”“小规模学校联盟”等形式,在适宜地区推广联校走教模式,提高优质师资配置效率,缓解部分学校紧缺学科师资不足的局面。

最后,搭建“共享师资”信息化平台。进入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而运用“同步课堂”“双师课堂”等教育信息化手段将充分发挥优质师资的辐射带动作用,突破师资结构失衡对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制约。为此,应全面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地方政府与城市优质学校、在线教育机构合作机制,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核心素养,推动在线优质教师资源覆盖师资紧缺的乡村学校及学科。

优化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的效应

白亮在2021年第12期《教育研究》《乡村教师激励政策优化》一文中谈到:

面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困境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战略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和文件,通过激励性政策杠杆的运用来提升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发挥了稳定和发展乡村教师队伍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政策效果。

提升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的效应,应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优化。在国家宏观政策框架内,积极发挥地区尤其是省域和县域两级的主观能动性,做好顶层设计和具体落实方案的动态耦合。一是科学测算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心理定价,建立高度精准的地区与薪酬匹配补偿政策机制;二是将长时间要求与短时间要求的政策设计相结合,构建灵活的弹性化补偿激励政策机制;三是强化发展性激励政策杠杆,形成补偿性激励和发展性激励相结合的多维性政策工具。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师资教师队伍学校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学校推介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