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25常晓霞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雄思政育人

常晓霞

近年来,丹东市振兴区教育局和振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坚持把“让宝贵的抗美援朝精神红色基因在中小学幼儿园传扬”作为思政教育探索和实践的着力点。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时代新人,引领广大中小学生和幼儿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如何在中小幼思政课上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如何引领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让学生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给我们指引了方向。同时,我们深入领会“辽宁省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精神的内涵,引领全区各中小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践行丹东市“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理念,力求“落实思政课程”,力争“强化课程思政”,具体进行了以下四方面尝试。

一、课程育人“融”起来

(一)抓好思政课程建设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责任重大。为上好思政课,我区在2019年制订并印发了《振兴区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工作实施方案》,形成由区教育工委全面领导,以区教育局为主导,以区教研部门为指导,以各基层学校为主体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思政课教师的选拔任用标准,为开好思政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振兴区充分开发和利用形式不同的序列化抗美援朝主题课程资源,各学段、学年安排抗美援朝文化课程不少于5课时,班、团、队会不少于3个专题教育,做到有课时、有教案、有主题,把抗美援朝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求各中小幼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求真求实、勇于创新的思想品质;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培训思政教师队伍

振兴区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契机,对全区的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自然情况做了摸底调研,要求各中小学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力度,持续开展系列化专题培训,持续提升思政教师育人水平,包括名师引领、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上示范观摩课、培养区域内中小学骨干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求教师讲好“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必须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奉献自己的力量。全区力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传承英雄精神的教师队伍。

(三)开发区本教材

1.创编系列区本教材《致敬最可爱的人(课程试用本)》

为了用好丹东本土红色资源这本“活教材”,我们设计“丹丹”和“东东”两个吉祥物,引领红色少年在身边的10处遗址遗迹开展红星打卡,吸引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进而讲好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在课程架构上,以抗美援朝历史中的关键事件为线索,用20个主题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窗、故事屋、知行园”三个板块来展开编写,以“小切口”“小故事”来讲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大文章”“大精神”。这样的创编让全区近2万名师生受到英雄事迹的激励,更具体深刻地汲取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动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此致敬最可爱的人,进而争做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成立“思政教育研发中心”

在探索和推进课程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仅凭学校的一己之力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只有打破校际壁垒,整合全区优质资源,实现区域内优质资源共享,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我们将区进修学校德育教研部教研员和区直属中小学的五星班主任、骨干德育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及校外辅导员等人员组织起来,聘请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的会员和辽东学院、市委党校的专家,成立振兴区“思政教育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成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思政教育为核心,以大思政理念推动工作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中小幼学段衔接,加强年段研究,积极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使其成为思政课学科教学的先行者、思政课教师的引领者和品牌创建工作的指導者。

目前,振兴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融合课堂主渠道和不同主题的思政教材研发,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把中小幼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协同育人“引”进来

(一)组建思政讲师团

在加强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好丰富的社会资源,凝心聚力,协同育人。我们以思政课讲师团的形式将社会大讲堂移到校园来,并责成相关部门制订了详细的服务宗旨、入选准则、宣讲内容及职责和义务等。依据“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我们在100多名志愿者中,筛选出不同领域的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退休军人、专家学者、劳动模范等共计28名,聘请他们为振兴区首批讲师团成员。

2021年3月,振兴区在六纬路小学举行了思政课讲师团成立大会并开启了第一讲,收到良好效果。宣讲员根据自身优势,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准备自己的宣讲材料,组织专人审核后向全区中小学提供菜单式服务。目前,这支流动行走的社会思政课讲师团队伍结合各校需求,走进校园,围绕英雄城市、英雄赞歌,为师生讲述英雄故事、英雄精神。各校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班(队)会、手抄报、校园微视频等多种渠道传承英雄精神,讲述英雄的战斗故事,让志愿军精神在这座英雄城市中延续并发扬光大。目前,“行走的思政课”足迹已经遍布全区城乡近1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

(二)成立学生宣讲团和家长宣讲团

区直属27所中小学共成立学生社团458个。“精品社团”“精品培训”“精品活动”的“三精”理念文化深入人心,每校均有一个学生(家长)抗美援朝精神宣讲团。我们做到了“三规定”。日规定:每天“晨诵一刻钟”“午读半小时”“暮省十分钟”;周规定: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为全区社团活动(课后服务)时间;月规定:每年4月为“致敬英雄行动月”,10月为“抗美援朝精神宣传月”。

三、实践育人“走”出来

全区上下加大了社会实践课的比重,让学生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坚持知行合一。通过向学生讲述社会发展,教育引导他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一)走进家庭(社区)

“老志愿军·小志愿者”敬老爱幼活动是我区常年坚持的一大亮点。师生携手致敬英雄,定期去干休所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每学期约百余人次。师生与老战士互动、交流,老战士给学生讲英雄故事,孩子给老战士表演文艺节目。萌芽村小学每学期都组织师生去看望抗美援朝老战士姚玉华爷爷,爱老敬老致敬英雄。永昌小学师生定期去看望抗美援朝老战士尹维传爷爷,带去亲手制作的鲜花、贺卡等礼物。海华小学师生经常去看望抗美援朝老战士丁宝鉴爷爷,带去才艺秀。山上小学班主任韩老师的父亲韩修琬也是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每次主题班会韩老师都会请来老父亲讲述抗美援朝故事。经常性开展的探访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到更多革命历史,也对那段峥嵘岁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军人铁骨铮铮、不畏强敌、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二)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

区直属各校与抗美援朝纪念馆协作共建师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各学校全体学生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或参观学习,或举行入团入队仪式,或当小小宣讲员。各校定期开展组织学生参观实践活动,抗美援朝纪念馆赠与学生宣传册、笔记本等,在友好互动中传承了抗美援朝精神。

(三)走进烈士陵园

丹东市有多座烈士陵园,振兴区内花园沟、四道沟、浪头镇、滨江村等地皆有志愿军烈士陵园和零散的烈士墓。多年来,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区内中小学生都会来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开展少年先锋队入队宣誓等活动。学生立誓要把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

四、三全育人“动”起来

(一)着力打造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特色校

山上小学与抗美援朝纪念馆同在英华山上,比邻而居。为了利用好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从2020年9月开始,山上小学创建“馆校共建手拉手,英雄精神代代传”“映山红”德育品牌。学校精心设计育人环境,开发红色校本教材,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全力打造红色品牌,为区直属其他学校的品牌创建工作提供了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目前,山上小学“映山红”馆校联动育新人的特色做法正向全区辐射,带动全区中小学亮出英雄城市英雄儿女的名片,在德育“一校一品”的基础上创建“一校多品”。

在丹东设立铭牌的10处抗美援朝遗址遗迹中,振兴区占9处,分别是鸭绿江断桥、中朝友谊桥、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所旧址、安东火车站站台、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指挥机关旧址、辽东人民广播电台遗址、安东三马路惨案遗址、安东电报电话局旧址、抗美援朝战争浪头机场。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记住历史、不忘初心。这些遗址遗迹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学生不忘历史,让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要求各校结合临近的遗址遗迹,开展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活动。站前小学、福民街小学等离鸭绿江断桥近的学校讲述彭德怀过江的故事;汤池中心校、西城小学、接梨树小学、浪头小学讲述一支年轻的志愿军空军驾驶战鹰从浪头机场起飞的故事。丹东经历和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被誉为“英雄城市”,“一把炒面一把雪”“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等故事,全区各校都可以讲起来。

(二)砥砺深耕辽宁省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丹东试点工作

丹东各试点学校按照“幼儿园讲人物、小学讲故事、初中讲历史、高中讲精神,大学讲责任”的思路,联合开发抗美援朝精神课程资源。

幼儿园、小学阶段围绕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注重选择有关抗美援朝的故事、文物、歌曲等,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体现出具体性、形象性、灵活性的特点。

中学阶段围绕政治觉悟提高和品德锤炼,注重选择抗美援朝事件、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努力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展现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1.打造“12345弘扬抗美援朝精神”逻辑体系

为推进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我们进行了振兴区深耕“12345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探索实践。

一是成立“一个中心”,即振兴区思政教育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分为五部,即专家顾问部、区域校本教材研发部、品牌创建指导部、教学部和活动推广部。研发中心深入探讨领悟“辽宁省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精神内涵,引领全区各中小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践行丹东市“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理念,落实思政课程,强化课程思政。

二是组建“两支队伍”,即由老战士、老专家、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的志愿者组成的“微德育讲师团”,以及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

三是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协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配合。

四是夯实抗美援朝纪念馆课程、市编课程、区本课程、校本课程四大课程,进行课程研发,让英雄城市、英雄故事、英雄精神形成序列教材,让每个课程都有教育的力量。

五是落实“五育”并举,通过“德智体美劳”让立德树人落地有声。

2.构建振兴“大思政”实践操作体系

与“12345弘扬抗美援朝精神”逻辑体系相辅相成的是振兴“大思政”实践操作体系,即“六个一行动”——“一旗一会一英雄,一地一月一主题”。

“一旗”即每学期的“弘揚抗美援朝精神”主题升旗仪式;“一会”即每月的“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主题班会;“一英雄”即小学生讲志愿军英雄故事、中学生讲抗美援朝历史;“一地”即指导中小学根据学校属地街道就近把抗美援朝遗址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带着对家乡丹东的热爱和自豪感,从一座桥墩、一湾江水、一处残垣中,追寻志愿军的足迹;“一月”即每年10月为区“抗美援朝精神宣传月”;“一主题”即抗美援朝精神在英雄城市必须被铭记、被传承。全区各校在德育“一校一品”的基础上创建抗美援朝精神主旋律下的“一校多品”,亮出英雄城市英雄儿女的一张张名片。

3.完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机制

我们还深入探索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把“志愿军精神在英雄城市永流传”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项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英雄儿女。”从红色环境熏陶人、红色课程教育人、红色活动培养人三个维度,精心设计育人环境,开发红色校本教材,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全力打造红色品牌,真正做到用创新的思想改进德育,用建设的思想抓实德育,用开放的思想推进德育,以鲜活生动的教育活动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使德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逐步形成中小学纵向衔接,分层推进,常态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互为一体,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作为英雄城市的教育人,接过薪火相传的“接力棒”,我们多举措传承好、发扬好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以“小切口”“小故事”讲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大文章”“大精神”,区直属各校纷纷打造红色教育品牌。用大思政观培育时代新人,是振兴德育人的使命担当,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有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学校,推动振兴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英雄思政育人
英雄犬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重走英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