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合背景下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阅读服务模式研究

2022-05-24林晓晴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图书馆福州市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共交通网约乘客

陈 静,林晓晴,李 剑(.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图书馆;.福州市图书馆;3.厦门大学图书馆)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触角不断延伸,而通过灵活、便捷、多样的流动服务形式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重点之一。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向着快速、便捷、舒适、智能的方向演进,5G、AR、物联网等技术使公共交通的“硬实力”得到加强,公共交通工具日益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城市文化服务建设者们敏锐地发现了公共交通集团和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交集,即作为准公共产品,双方均有来自政府的支持,以普惠百姓为公益目标,而且公共图书馆流动服务的汽车图书馆服务就是以车为服务载体的,顺着同样的思路,一些书商、电商和网约车企业开始纷纷利用自身优势,相互借力,构建出了“公共交通工具+阅读服务”的运营模式,有效提升了公共交通体系的“软实力”。但目前,与该运营模式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相对较少,适时对其进行梳理、总结与研究,不仅能发掘借鉴价值,更有助于图书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开展规范化、常态化的服务。

1 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阅读服务现状

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阅读服务是指部分公共交通集团和网约车企业为了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引入图书馆服务,在地铁、公交车、网约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或站点上提供或增设阅读服务,为乘客提供便捷的纸质书刊借阅、电子阅读和下载、图书购买等服务。同样,图情行业人士也期望以公共交通工具为媒介平台,借助其乘客多、流动快、到达范围广等特点,积极探索促进全民阅读的有效途径。

1981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建立了最早的地铁图书馆——梅特米基尔地铁图书馆[1],此后多地借鉴这一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推进全民阅读,促进服务均等化[2],如马德里、东京、上海等城市都陆续在当地部分地铁线路上增设图书馆,以图书自助借还的形式开展服务,成为“公共交通工具+阅读服务”的起始阶段。

笔者采用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的方式对国内“公共交通工具+阅读服务”的服务现状进行追踪。一方面,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源,以“主题=公共交通AND图书馆”为检索式,限定范围为“期刊”、限定时间为“2017年—2021年”、限定文献分类目录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共得到7篇文献,经过筛选仅有4篇与主题相关。由于所得文献较少,因此笔者在同样的限定条件下以“主题=公交图书馆OR地铁图书馆OR高铁图书馆OR网约车图书馆”为检索式展开检索,共得到23篇文献,筛选后剩余20篇,其中有1篇与先前检索结果出现交集,因此笔者最后以此23篇文献为基础展开研究。另一方面,笔者以百度、搜狗为主要搜索引擎,分别输入“基于公共交通的图书馆服务”“公交图书馆”“地铁图书馆”“网约车图书馆”等词汇开展网络调研。综合上述两种研究方法,笔者最终以部分21世纪以来国内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图书馆服务的突出案例(见表1)来呈现目前的服务现状。

由表1可知,“公共交通工具+阅读服务”的模式与时俱进:在服务性质上,部分城市基于公共交通的阅读服务已经逐渐成为日常业务,实现了从“附加微服务”向“日常主题服务”的转变,如,2019年厦门推出“乘着地铁去阅读”主题专列[3];在服务内容上,在苏州、北京等地,纸质书刊与数字化、有声化、立体化读物日趋融合;在借阅方式上,通过手机扫码、客户端等便捷方式,书刊可在同个企业的不同交通工具之间实现通借通还;在载体上,除了地铁,公交车、火车、网约车等交通工具也纷纷加入服务行列;在运营方式上,多方合作的多元形式逐渐成为趋势。

表1 国内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阅读服务建设现状

2 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阅读服务模式

2.1 “公共交通集团+阅读服务”模式

(1)“公共交通集团自营”模式。自营模式一般出现在服务建设的初始阶段,大都是当地公共交通集团为顺应政府号召、提升集团服务水平、建设文化品牌而作出的尝试,一般以在车厢或车站内设置简约的借阅书袋或书架供乘客诚信借阅的形式开展。但有的交通线路只把书刊服务当作一次活动,没有长期维持。这种由公共交通集团“自给自足”的运营模式存在着资金能力有限、书刊和设备数量少、内容单一、更新力度不足、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如,2019年10月,广州公交集团启动的“书香羊城·交通心悦读”——友爱在车厢“流动书屋”,平均一辆车只有20本书籍,且较为陈旧、内容枯燥,对乘客的吸引力有限[4]。

(2)“公共交通集团+公共图书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运营方式是公共交通工具与公共图书馆合作,使公共交通工具成为流动分馆或图书流通点,通过开放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定期书刊轮换、业务指导等方式为公共交通集团的阅读服务予以支持;而公共交通集团具有覆盖面广的优势,能够演变成流动的宣传与服务平台,协助公共图书馆扩大服务范围,推进全民阅读向纵深发展。如,2015年5月,京港地铁和国家图书馆合作开启“M地铁·图书馆”项目,这个项目由国家图书馆提供可全文阅读的电子书资源,京港地铁站提供站内媒体资源,并在部分站口设立书架,车站及车厢内设有资源使用指引,乘客可直接扫码阅读[5];厦门地铁1号线与厦门市图书馆合作的“乘着地铁去阅读”主题专列通过漫画、照片等形式对厦门市图书馆的历史变迁、创新业务、特色服务、集美新馆风采予以展示,市民只要在车厢内扫码就能享受到厦门市图书馆提供的文化大餐[6]。

(3)“公共交通集团+社会力量”模式。社会力量一般是指非官方背景的企业、社团、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等[7]。当前已与公共交通集团开展合作的社会力量一般都是从事或者涉及文化服务的相关行业,合作通常基于社会力量在文化服务上的业务基础和公共交通工具的服务优势及需求展开。具体表现为社会力量以品牌经营为目的,通过让受众使用并了解该品牌的产品或服务,着力于后期相关消费;公共交通集团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开辟出多元、创新、百姓喜闻乐见的阅读服务,树立公共交通集团良好的服务形象。如,深圳图书馆与港铁(深圳)联合QQ阅读在深圳地铁发起了“M地铁·图书馆”项目,该项目以主题推送形式整合优质阅读资源,每期主题持续三个月,同时不定期开展线下读书角活动,与专家、学者携手进行现场阅读分享交流、签名赠书,为读者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体验,使“M地铁·图书馆”真正成为“每个人的阅读驿站”[8]。

(4)“公共交通集团+社会捐赠”模式。优质的“公共交通工具+阅读服务”造价不菲,以苏州地铁图书馆为例,每个地铁图书馆的面积为50m2,造价大约50万元[1],面对如此大的压力,社会捐赠有效缓解了阅读服务供给紧张的困境。此外,各地政府为了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文化服务,也对公共交通集团给予了相应支持。如,合肥的肥东公交集团在2015年11月启动公交车“流动图书室”项目,车厢内的报纸刊物均来自新华书店及社会各界的捐赠,相关部门每月定期进行图书征集并安排专人投递,当地的县委宣传部安排专项经费用来购买图书[9]。由此可见,社会各界的支持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流动阅读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2 “网约车企业+阅读服务”模式

网约车是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已达到3.97亿人次[10],庞大的用户群体让许多企业都想分一杯羹,如何通过特色化经营来增强用户黏性,并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网约车行业内的共同目标。书商企业也在努力拓展销售渠道,力求降低阅读门槛,加速利润转化。

2015年,优步中国携手全球首家中文网上实体书店——“青番茄”,在深圳、武汉、天津、重庆、成都举办了“网约车企业+阅读服务”活动,乘客只要在平台上呼叫“Uber X”即有机会搭乘到载有图书的专车,乘客在微博上进行图书话题分享即可获得10元乘车优惠券[11],该服务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大家纷纷打卡、晒照、点赞,分享自己的阅读旅程。2020年8月,当当网与“礼橙专车”合作,在北京共建了1,000个流动图书馆,每个服务点都提供一本由当当网选品团队根据“礼橙专车”用户画像挑选的图书和活动书单,乘客可在专车上翻阅图书,若喜欢则可通过扫码或在当当网中搜索进行购买,同时还可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让文字随着专车在全北京漂流[12]。“网约车企业+阅读服务”的服务内容与方式让用户出行颇具文化仪式感,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充分发挥优势和发掘需求,成为全民阅读推广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阅读服务模式特点

3.1 “公共交通集团+阅读”模式特点

(1)以文化惠民为主要目的。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你选我购”“送书到家”“文化下乡”等接地气、走民心的好服务层出不穷。同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也强调“培育交通文明”[13],而阅读服务正是实现交通文明的有效路径之一。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供给方,其使命就是要办好普惠大众的文化服务。公共交通是图书馆向大众提供阅读服务的最佳媒介,有条件、也有义务为民众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创造更多阅读机会。双方基于共性及需求,合作共赢,不仅能够提升服务水平,还可以通过阅读联接区域之间、企业之间、人群之间的文化关系,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贡献力量。

(2)范围广、受众多。①公共交通集团对所有人开放,人人均可平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相应地也就能共享车厢内的书刊阅览服务。②随着我国公共交通建设不断完善,2020年我国公共汽电车数量达到589,961辆、运营路线总长度达1,042,348千米、客运总量达3,951,265万人次,轨道交通配属车辆数达到49,424辆、运营里程7,355千米、客运总量1,759,044万人次[14],出租汽车的数量也平稳发展,可见公共交通工具的服务范围之广、人群接触率之高。③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相对稳定,读者对于图书馆新的外延式服务具有较高的参与热情。④国家的惠民政策有利于增加公共交通的客流量,也有利于提高车厢内阅读服务的使用率,如,低于1.2m的儿童及退休老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和地铁,利用节假日、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途径开展乘车优惠活动。

(3)文献类型以报纸及期刊为主。目前,我国只在北京、深圳、苏州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的部分公共交通线路上实现了数字化借阅,其余大部分城市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图书馆服务还是以提供简单的纸质图书、报刊借还服务为主,导致乘客参与度低、服务维系难度大,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①公共交通集团的重视度不足、书刊服务能力有限。一些地区的阅读服务还未完全融入公共交通的日常业务中,仅作为公共交通的增值附加服务,投入的资金有限,常常无法及时进行图书更新与补充。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力度不够。②公共图书馆通常把图书清点、管理的职责就地交给公共交通集团,在图书发生大量流失和损毁的情况下,许多公共交通集团没有专业管理能力和有效解决方案。③社会捐赠多为偶发,缺乏可持续性,且捐赠书籍中热门图书较少。④宣传力度不足。包含跟车司机、售票员、站点疏导人员等在内的工作人员容易忽略阅读服务,缺乏推广宣传,导致许多乘客对此服务并无了解。

3.2 “网约车企业+阅读服务”模式特点

(1)以营利为主要目的。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各网约车企业都想通过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增加自身的文化属性、树立良好的文化品牌价值,优化用户搭乘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而最终这些都会转化为企业利润。②从书商、文化企业的角度来看。在2019年的当当出版研讨会上,俞渝指出,图书行业的一大痛点就是“老百姓想不起来看书”[15],而在较为狭小的空间内乘客更容易被书刊吸引。如,公众在乘坐飞机、高铁时经常会翻阅座位旁的报纸期刊。青番茄和当当等书商企业以此为思路,找到了让人们容易看到书、读到书、买到书的载体——“网约车”,书商等文化企业使网约车成了遍布全城的阅读和购买图书的平台,依靠网约车海量的用户群体,增强了书商企业的线上点击率与图书销售量。

(2)服务范围和用户有选择性。在用户选择上,“网约车企业+阅读服务”不像“公共交通集团+阅读服务”那样老少咸宜,而是从“服务一群人”开始。一方面,服务的范围偏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服务的用户趋向乘坐中高端网约车车型的乘客。综合来说,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中高端车型网约车用户年龄适中、综合素质高、文化服务需求量大、消费能力较强,选择他们作为服务对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图书丢失、破损等情况的出现,同时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敏锐度、活跃度和接受度也更高,更愿意为更高品质的服务付费。

(3)图书类型以热门图书为主。“网约车企业+图书馆服务”模式选择图书时要迎合两个需求:提高网约车服务品质、带动书商等文化企业的图书销售。因此,书商等文化企业会根据网约车用户的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等特征选择性投放图书,参考图书畅销度和推荐度进行选书,结合时事和社会环境选取图书等。但是这种运营模式也存在先天不足。相较于公交车、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网约车由于空间较为狭小,因此在车厢内提供的图书数量和种类较少,且网约车流动性大,图书的保管、更新也成为问题,想要实现深入融合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4 发展建议

4.1 加强乘客阅读行为研究

公共交通工具的车体空间有限、车体内环境复杂,且乘客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的阅读时间有限,因此要想提升服务供需对接的精准度,需要对乘客的阅读行为进行研究。何思倩采用影行观察法及行为地图法,以武汉地铁2号线为例,研究了乘客使用自助阅读设备的行为特点、自助设备阅读体验和环境对乘客阅读行为的影响[16];吕可沁等以宁波地铁乘客阅读习惯为视角,从乘客阅读时长、状态、动机、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展开了调查[17]。当前,国内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不利于该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接轨。服务运营方应该加强对乘客阅读行为的研究,充分利用创新技术手段、大数据分析工具等提升需求对接能力[3],通过用户画像、定期实地调研等方式,研究包含阅读载体倾向、阅读内容倾向、阅读环境倾向、阅读时长等内容在内的乘客阅读行为,深入分析乘客需所。加强对乘客阅读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提升乘客的阅读热情,并使这份热情在下车后还能够主动通过借阅、购买、下载等方式得以延续。

4.2 鲜明服务特色元素

(1)在服务内容上应体现出快速、优质的阅读元素。①公共交通工具在投放现有适合短时间阅读和消遣阅读的报纸、期刊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里程特点,增加热门好书等阅读内容,满足乘客多样化需求。《旅行者阅读行为分析报告》显示,39.17%的人因旅行而阅读,60.83%的人因阅读而旅行[18]。因此,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图书馆服务可以考虑增设内容简洁、插图较多的人文、美食、旅游图鉴等富有当地特色或者所运行线路特色的书籍,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乘客的阅读热情,还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助推文旅融合。②精选优质图书。只有好的书籍才能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但好书需要细品,短时间的翻阅并不能立马抓住读者眼球。因此,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图书馆服务可以辅以图书简介宣传册,宣传册应包含主要内容概述、相关插图、二维码(可链接纸质书或电子书的借阅或者购买页面)、留言栏等,这样既能节省空间,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也能降低乘客的阅读压力感,让乘客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一本经典图书的基本内容,提升阅读延伸率与书刊购买率。

(2)在服务宣传上融入公共交通元素。公共交通工具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流动广告载体,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维度、立体化的宣传,具体可以从车体外观和车厢内部空间、车站广告滚动屏和站牌、车载移动电视和公共交通电台、公共交通车内广播、公共交通卡和线上打折券、出行使用的App或者小程序等方面考虑。同时,可结合宣传海报、主题车厢布置、图书馆服务联名乘车卡、阅读服务线路特色站牌等静态宣传方式与定时广播、电视屏幕广告播放、广告滚动等动态方式进行全面推广,提升乘客对于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阅读服务的熟知度。

(3)在借阅、购买方式上凸显文明自助元素。当下,公众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进行书刊借阅、购买时,不诚信、不文明的行为频发。如,2008年8月,上海地铁9号线的“流动图书馆”在推出后不久就遭受了图书流失、损坏等不文明阅读行为的困扰[19]。出现这种情况既是由于部分乘客的素质不高,也是由于倡导文明自助借阅或购买的元素不够凸显,缺乏引导。“自助”“共享”“无人零售”等理念提倡的文明自助元素不但能改善当前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阅读服务中频频出现的图书破损、丢失等问题,还能成为该服务过程中的一大“卖点”,吸引乘客深入体验。在未来的实践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走出服务困局:①增强文明自助借阅的宣传引导,规范读者行为;②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增强外在监督,以“服务大众,提升自我”的服务理念引导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到服务中,结合奖惩措施,提升群众积极性[20];③打造文明借阅示范车,以点带面,积淀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众阅读素质。

4.3 跨界融合发展

跨界融合的运营模式能让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阅读服务迸发出创新的火花。①公共图书馆应主动与文化服务从业者们沟通,供给资源、指导服务,保障基于公共交通工具的阅读服务的有序发展,同时要凝聚图书馆行业力量,设立联盟,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质量。②公共交通集团需丰富“公共交通集团+”的阅读服务运营模式。一方面,在车厢内与公共图书馆合作提供免费的阅读服务,与书店、书商/电商、报社、杂志社等合作提供部分图书、期刊、报纸的扫码购买服务,助力传统纸媒转型;另一方面,参考新兴阅读形式,丰富跨界思路,积极纳入有声阅读、AR阅读等,与相关行业共谋发展。如,西安的“有声图书馆”就是西安地铁集团与“喜马拉雅”平台共同开展新型阅读服务的成功合作范例。③网约车企业利用好自身平台优势,把阅读服务逐渐发展成为网约车的常规服务之一。网约车企业与合作的文化企业可在车费和购书费上给予乘客一定的折扣,提高用户乘车率和图书销售率。④根据统计,2020年我国拥有文化服务业的企业单位数33,251个、从业人员3,526,524人、资产总计1,083,204,106万元[14],可见我国在文化服务业上的社会力量巨大,人才充沛、实力雄厚,有条件、有意向的企业或机构可结合自身特点,深挖民众阅读需求,创新阅读机制,赋予公众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更加多样、深刻的阅读体验。

猜你喜欢

公共交通网约乘客
网约车平台责任条款的识别方法——基于解释进路的正当规制
嫦娥五号带回的“乘客”
网约车侵权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网约车问题研究及对策
网约车安全性提高研究
最牛乘客
基于NB-IOT技术的公共交通显示牌设计
在未来,我们不需要路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