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字际关系补充18则

2022-05-24庄卉洁王雪涛

辞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异体字

庄卉洁 王雪涛

摘 要 《汉语大字典》在辨析字形、审定字音、考释字义、列举例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收字众多,在异体字字际关系认同方面有所疏误。文章列举其中18个认同失误或缺失字际关系的例字试做考辨,以期对《汉语大字典》疑字际关系疏忽有所补充。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字际关系 异体字

一、 引 言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以下简称《大字典》)[1]是迄今为止收字最多,最权威的一部汉语字典。在考辨字形、辨析字义、列举例证、字际关系认同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贡献巨大。李国英(2007)指出:汉字数量庞大,如果不加以系统、科学的整理,必然会给汉字的使用带来困扰。无论是历史上的字书、韵书还是现代的字典,都不同程度对汉字的字际关系进行了整理,其中用力最勤,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是《大字典》。但是,也正因收字众多,体量庞大,《大字典》对字际关系的整理难免有所疏误,尤其是对一些疑难俗字未做详尽考释。张涌泉(2005)指出:《大字典》收录了大量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以及与正字关系不明的疑难俗字,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俗字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这为古籍的解读带来了困难,也对现代大型字典编纂的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

影响。

整理、沟通字际关系是文字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对《大字典》疑难字考释与研究已有一定成绩,如:李国英(2007—2009)“楷书字际关系考辨”系列文章对《大字典》第一版所收56个字际关系不清的字进行考辨;2011年又对《大字典》新收的40个音义未详字进行考证。杨宝忠等(2013)选取《大字典》在字际关系认同方面失误的10个例字进行了考正。何茂活(2018,2019,2021)统计《大字典》在字头下表明“音译未详”的共139例,对其中的28个例字进行考释;熊加全(2016)选取《大字典》在字际关系认同方面失误的15个例字进行了辨正;2020年又对《大字典》字际关系错误情况进行了分类,并考辨了20个例字。此外还有侯佳利(2012)、孙建伟(2013,2014)、张璇(2015)等对《大字典》部分例字字际关系也进行了考辨。时贤对《大字典》的字际关系做了大量的补正,但还有遗漏。本文是笔者在“中华字库工程”[2]整理各家提交的考释成果以及建立字际关系时发现的目前学界尚未考辨的《大字典》中的18个认同失误或缺失字际关系的例字,并对此试略做考辨,以期对《大字典》疑难俗字的字际关系有所补充,不当之处出,请方家指正。

下文将对《大字典》字际关系认同失误进行分类,各字先引《大字典》释义,在“按”字后列出笔者考释。

二、 两字本非同字,前人误作认同,《大字典》承袭谬说

1.

同“鑿”。《龙龛手鉴·米部》:“~,俗,正作鑿”(3373B)[3]

按:同“”。《大字典》(3373A):“,同。”《精刻海若汤先生校订音释五侯鲭字海》:“,音拃,正作也。”“殳”俗书常作“”。又,常讹作“齒”,如《龙龛手鉴》“鑿”俗作“”,《字汇补》“鑿”讹作“”,皆其比。故“”当为“”字之讹,《大字典》将“”认作“鑿”,沿袭《龙龛手鉴》之误,未做考证。“”实为“”,故“”当与“()”沟通关系。

2.

同“漆”。《字汇补·攴部》:“,即漆。”佚名《武梁祠堂画像》:“豫让身以报知己。”(1574A)

按:同“杀(殺)”,《康熙字典·攴部》:“《隶释》与杀同。”《中华大字典·攴部》:“同杀见《隶释》。《字汇补·攴部》:“,即漆。”“”与“”字形略有不同,从《大字典》所引《武梁祠堂画像》“豫让身以报知己”例的文意来看,“”亦当同“杀”。此外,查阅“”所有形似字形,如“”“”“”“”“”等,无一例外都同“杀(殺)”。《大字典》直接引用《字汇补》结论,并未详加考证,欠妥。

3.

同“弑”。见《敦煌俗字谱》。(1576A)

按:同“(殺)”,《大字典》(2318A):“,同杀(殺)。”《龙龛手鉴·殳部》:“”,“杀(殺)”的古文。俗书“殳”旁、“攴”旁、“攵”旁混同。《文源》:“古(殳)象手持殳形,亦象手有所持以治物。故从殳之字与又、攴义同。”如“鼓”有俗书“鼔”“”“”,“”俗书作“煞”等,皆可比堪。故当沟通“”与“(殺)”的关系。

三、 两字本非同字,《大字典》误作认同

1.

同“珉”。《改并四声篇海·玉部》引《余文》:“~,音珉。义同。”(1209B)

按:同“琅”。《说文解字》:“琅,琅玕似珠者。从玉良。鲁当切。”《集韵》:“琅,古作,俗作瑯非是。”《康熙字典》:“琅,古文,《唐韵》鲁当切,《集韵》《韵会》庐当切,《正韵》鲁堂切,并音琅。”《改并四声篇海》(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图书馆藏本):“音琅,义同。”琅,或因残缺,误认同为“民”。古籍中“良”字形经小篆楷定多作“”“”“”,如含“良”的字“郎”俗作“”、“朗”俗作“”等均可比参。《大字典》据误训错误地沟通字际关系。

2.

y侬ng《龙龛手鉴·弋部》:“~,音勇。” 此字疑为“㦷”的讹俗字。(605B)

按:同“㦷(勇)”。杨宝忠(2005)《疑难字考释与研究》认为“”为“㦷”之俗书,古文勇字。其说甚是。俗书“弋”与“戈”常混,如《碑别字新编》“戒”有俗书作“”,《重订直音篇》“”同“”,皆其例。又、音同,故实为一字,亦即“㦷(勇)”字俗书,无疑。

四、 音义完整,《大字典》未沟通字际关系

1.

(一) suò《广韵》苏各切,入铎心。又山戟切。①水貌。《广韵·铎韵》:“~,水皃。”②水名。今称索河,源出河南省荥阳市南,后流入贾鲁河。《广韵·铎韵》:“~,水名,在荥阳。”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二·开封府》:“索水,亦出嵩渚山,北流入京水。”《山海经·北山经》:“(敦与之山)~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

(二) sè《广韵》山责切,入麦生。①[溹溹]雨下貌。《玉篇·水部》:“~,溹溹,雨下皃。”《集韵·陌韵》:“~,雨皃。”②水名。《集韵·陌韵》:“~,水,出闻喜县。”(1816B)

按:同“”。《正字通·水部》:“苏各切,音索。名扗,荥阳县。又陌韵,音色。溹溹,雨下貌,与通。”《龙龛手鉴·水部》:“正,溹二今。所责反,小雨也。”俗书“朿”“束”不分。《大字典》(1869A):“ sě,《广韵》山责切,入麦生。同‘洓’。小雨零落貌。”“溹”“”音同义近,《大字典》“溹”“”并收,而不沟通二字关系,欠妥。

2.

chōu《直音篇》音抽。捩。《直音篇·丩部》:“~,捩也。”(116B)

按:应同“惆”。《集韵》:“,戾也。或作。,尼䣭切,戾也。”《类篇·文十》:“,祛尤切,戾也。或作。又尼䣭切,又羌幽切。”《康熙字典·心部》:“恘,《广韵》去秋切,音惆,戾也。”俗书“丩”部在左时字形和“忄”形近相混,如《广碑别字》“收”异体有作“”。梁春胜(2012)指出:“丩”受“爿”讹同“忄”的影响,也可作“忄”。故应沟通“”与“惆”的字际关系。

3. 、

fèi《改并四声篇海》引《川篇》符喟切。兽名。《改并四声篇海·学部》引《川篇》:“~,兽名。”(3247B)

fèi《龙龛手鉴》扶味反。兽名。《龙龛手鉴·学部》:“,扶味、扶喟二反。兽名。” (3247B)

按:同“(狒)”。《五经文字·犬部》:“狒,扶味切。”《玉篇》:“,兽名,扶涕切。 狒并上同。”《集韵》:“,《说文》周成王时,州历国献。人身,反踵,自笑,笑即上唇掩其目。食人。北方谓之土蝼。《爾雅》,如人,被发。一名枭阳。从厹,象形。或作狒、、、、。”俗书“”或作“”“”,如:《字汇补·臼部》:“,与爨同。”《龙龛手鉴·山部》:“,俗嶨”等,皆其比。又“禺”与“禹”音通形近,盖“”又讹作“”。“禺”“禹”二者相混为俗书通例,如《精选黄眉故事》中,“”作“”。故“”“”与“”并为 “(狒)”之异体。

4.

lǔ《直音篇》音鲁。豆名。《直音篇·豆部》:“~,豆名。”(4912B)

按:同“”。《大字典》亦收“”,释为音lǔ,豆名。“”与“”音义同,盖是一字。

五、 有音无义,《大字典》未沟通字际关系

1.

gu伽i《龙龛手鉴·又部》:“~,音怪。”(429B)

按: 同“(怪)”。《龍龛手鉴·又部》: 二同音怪。《字汇补》:,音义与怪同,亦作。当沟通与“(怪)”的异体关系。

2.

(一) gǔn《集韵》古本切,上混见。语不明。《集韵·混韵》:“,语不明。”

(二) gùn《集韵》古困切,去慁见。同“謴”。玩弄人。《集韵·圂韵》:“謴,翫人。或从袞。”(4278A)

按:gǔn音,当同“䜇”。《类篇》:“䜇,古本切,语不明。又古圂切,玩人也。”《重订直音篇》:“䜇,音袞,语不明。”《干禄字书》:“袞、衮,并上通下正。”《俗书刊误》:“袞,俗作衮。”《字汇》:“衮,俗袞字。”《字汇补》:“衮,与袞同。”古籍中“袞”俗书作“衮”,故应沟通“”与“䜇”的关系。

3.

xi伲n《改并四声篇海·阜部》引《奚韵》:“~,音限。”(4462A)

按:同“限”。《四声篇海·阜部》:“,音限。”《中华字海·阝部》:“,同“限”。字见《篇海》。”古籍中含“艮”的一类字,如“恨”“垠”“即”“既”古籍常作 “”“”“卽”“旣”。“匕”又常讹作“上”,如:“㯋”,《隶辨》中异体有“”。“”,《篇海》中异体有“”。“上”与“止”又因形近致讹,如:敊,《龙龛手鉴》有作“”。“寂”《佛教难字字典》有作“”。故“” 应认同为“限”。

4. 、

guī《改并四声篇海·来部》引《类篇》“~,音归。”(441A)

guī《字汇补·廴部》:“~,音归。”(441A)

按:同“归”。《篇海》:“,音归。同上音。”《重订直音篇》:“,音归。、、并同上。”《中华字海·廴部》:“,同‘归’,字见《字汇补》。”,同“归(歸)”,见周《圣母寺造像》。”《说文解字》:“歸,从止婦省,声。”原有的意符声符不够显豁,故俗书改换通俗的声符和意符,作 “”(从廴声)或“廻”(从廴回声),俗书各部件常互换位置,如

“”“”。、、、、皆为“歸”的异体书别变异,故应沟通“”“”“”与“归”的关系。

5.

tíng《龙龛手鉴·高部》:“~,音亭。”

按:同“亭”。《中华字海·高部》:“,同亭,字见《龙龛》。”《龙龛手鉴·高部》:“,音亭。”《说文》:“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可推测“”应是“亭”补全义符字形。

6.

yù《改并四声篇海·部》引《搜真玉镜》:“~,音育字。”(4887B)

按: 同“鬻”。《四声篇海·鬲部》:“,音育,粥也。”《字汇补》:“,以祿切,音育,粥也,亦作 。”《古俗字略》:“鬻,賣也。儥同上。、、、、、、粥、賣并古。”“”與“鬻”音同形近,盖是一字。

六、 音义未详,《大字典》未沟通字际关系

1.

《龙龛手鉴·弋部》:“~,庄略反。”(606A)

按:同“”。弋、戈古籍常见讹混。《大字典》收“”,音zhuó,同“斮”。《集韵》:“,士略切。”“”与“”音相同,且从戈的左右结构的字常写作右上包围结构,如矛的异体“”与“”。故“”与“”盖是一字。

2.

《改并四声篇海·鬲部》引《川篇》:“~,音规。”(4887B)

按:同“鬹”。《干禄字书》:“規并,上俗下正。”《正字通·失部》:“规本字,矩并从矢,旧本阙。”又《精刻海若汤先生校订音释五侯鲭字海》:“,音規,三足釡也。”与“鬹”音义均同。当沟通“”与“鬹”的关系。

3.

《改并四声篇海·纟部》引《搜真玉镜》:“~,音辫”。

按:同“辫”。《说文》:交也。从糸辡声。“辡”俗书常作“”,后省作“”“”,如:《金石文字辨异》:辨,亦作。《隸辨》:,作辨。《玉篇》辫作。《篇海·糸部》:“,音辮。”另曾荣汾研[4]出:“因交辫须用双手,故从双手会意。”亦有这种可能,如:“辩”从言,可从言会意,改“辡”为“誩”,例《字汇·言部》:“,同辩。”故应沟通“”与“辫”的关系。

七、 结 语

字际关系整理在文字研究、古籍汉字整理,以及字书编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大字典》所收18个字际关系不清的字进行考辨,希望能弥补《大字典》的不足,提升其编纂质量和学术价值,进一步推进汉字系统整理工作的开展。从前文考辨中可以看出,《大字典》字际关系疏误的主要原因是疑难字的字际关系不明,没有可靠证据。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历代字书、韵书,对音义关系、汉字的造字规律,汉字形体本身含有构形理据及书写变异情况的梳理来沟通字际关系。但事实上《大字典》中还存在一定的字际关系失误的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尤其是音义未详字的整理。对汉字字际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作,本文仅是对字形整理时发现的部分《大字典》字际关系问题的补充校正。字际关系的确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明确的字际关系对古籍整理、词典编纂、语文教学、文字考释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相信通过学界地不断补充完善,能最终推进《大字典》和汉字整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附 注

[1] 本文中除特殊说明以外,《大字典》均为第二版。每字先转录《大字典》相应条目原文,并标明《大字典》的页码。然后以“按”字列出笔者考释。

[2] “中华字库工程”是国家“十一五” “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以对文字学深入研究为基础,搜集整理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古籍文献,将文献中出现的所有汉字以及少数民族文字聚集起来,梳理字际关系,同時对其中的疑难字进行详细考证,力求对我国所有的出土、传世文献和当代文字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满足社会各界实际需求。该工程已历时近十年,目前进入收尾阶段,其中实用楷书汉字及楷书异体关系近期即将评审。

[3] 括号内数字表示该字所在《大字典》的页码,页码后的字母A表示字头位置在该页左栏,B表示字头位置在该页右栏。《大字典》引用古代文献时使用繁体字,本文为排印及阅读方便改为简体字,仅在区分必要字形时保留繁体。

[4] 中国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异体字字典”网页版: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

参考文献

1. 陈彭年(宋)等重修.玉篇(影印张氏泽存堂本).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

2. 陈十元(明).古俗字略.《续修四库全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归云别集影印本.

3. 丁度(明).集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 顾蔼吉(清).隶辨.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韩道昭(金).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成化七年刻本.

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7. 何茂活.《汉语大字典》“音义未详”字考释(之一).辞书研究,2018(3).

8. 何茂活.《汉语大字典》“音义未详”字考释(之二).辞书研究,2019(3).

9. 何茂活.《汉语大字典》“音义未详”字考释(之三).辞书研究,2021(1).

10. 侯佳利.新版《汉语大字典》字际关系考辨.语文学刊,2012(17).

11. 焦站(明).俗书刊误.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2. 冷玉龙.中华字海.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13. 李国英.楷书字际关系考辨(一).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编.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

14. 李国英.楷书字际关系考辨(二).中国文字研究, 2007(1).

15. 李国英.楷书字际关系考辨(三).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编.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

16. 李国英.楷书字际关系考辨(四).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编.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

17. 李国英.《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新收音义未详字考.中国文字研究,2011(2).

18. 梁春胜.楷书部件演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2.

19. 梅膺柞(明).字汇.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232—2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秦公,刘大新等.碑别字新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2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2. 释行均(辽).朝鲜本龙龛手鉴.日本影印朝鲜咸化八年增订本.

23. 司马光(宋)等.类篇.北京:中华书局,1984.

24. 孙建伟.《汉语大字典》字际关系考辨.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7).

25. 孙建伟.《汉语大字典》字际关系考辨五则.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编.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

26. 吴任臣(清).字汇补.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2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7. 邢澍(清).金石文字辨异.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2.

28. 熊加全.《汉语大字典》字际关系认同失误辨正.励耘语言学刊,2016(3).

29. 熊加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字际关系认同失误类析.古汉语研究,2020(3).

30. 许慎(东汉).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31. 颜元孙(唐).干禄字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

32. 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

33. 杨宝忠,熊加全.《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认同失误辨证.语文研究,2013(2).

34. 张璇.《汉语大字典》异体字沟通失误举例.宁夏大学学报,2015 (1).

35. 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

36. 张涌泉.汉语俗字新考.浙江大学学报,2005(1).

37.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8. 张玉书(清)等.康熙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

39. 张自烈(明).正字通.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40. 章敝(明).重订直音篇.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2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1. 中国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异体字字典.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

(庄卉洁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北京 100081)

(王雪涛 中华字库项目总体组 北京 100010)

(责任编辑 马 沙)

猜你喜欢

异体字
东巴文字典异体字的整理与编纂规范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未收的古文隶定字分析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特殊异体字研究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日本《金光明最胜王经音义》与异体字研究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
异体字研究综述
《音同》中的异体字与讹体字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