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版高中英语教材“听说”对比研究带来的思考
——以人教版2007版和2019版必修一为例

2022-05-23秦海涛

关键词:新教材技能教材

聂 茜,秦海涛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一、研究背景

自2003年颁布的《英语课标(实验)》以来,一直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了我国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促进了教学观念革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但同时,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一方面是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应试教育中,唯分数和升学论,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另一方面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当今全球经济科技不断发展,国家间交流竞争和合作日益频繁,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要重视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教育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是国家意志在外语学科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最终修订完成。《课标(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纲,确定了其具体培养目标和发展学生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这对学生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久的历史意义[1]。

当前,制约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在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其中课程内容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它具体规定了学生在课程中学什么,老师教什么,还规定了学生在学中应达到什么标准。相比2003年《英语课标(实验)》发现,《英语课标(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两者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三项在名称上仍保持一致,其中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表达意义、情感和观点,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言技能中“听”“说”作为基础,位于读写之前[2],在英语学习中,听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会读会写,但却很难听懂和不敢说,这忽视了学生语言交际和实践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教材是连接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桥梁,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是课程标准的载体,实现课程标准标理念最终要落实到教材。因此本文选取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旧教材必修一作为比较对象,以输入假说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理论依据,根据教材编写原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两版教材中“听说”进行对比分析。

二、理论依据

(一)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由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最佳输入的主要特征是可理解性,趣味性和相关性,非以语法为基础的,充足的输入材料[3]。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它指学习者学习时输入的材料是学习者可理解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学习水平,如果输入的学习材料是太难的,难以理解的,或者是太简单的,不需要学习者思考的对学习者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输入的教材也要富有趣味性和相关性,学习者才会有兴趣,从而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通过“习得”而非“学习”,语言学习是习得而成,输入的语言材料不一定是符合语法知识的强调基于语法的教学是没必要和无意义的。学习语言单靠少量的练习是不够的,还需输入大量高质量的语言材料,这样学习才是有效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知识建构的过程主要包括了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4]。主动建构性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到学生头脑中去,而是引导学生联系原有知识经验积极建构新知识,社会互动性是指学习过程需要学习者的合作互助来完成。情境性是说学习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单独存在,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活动中,只有在实际情景中应用才能被人理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

三、“听说”对比分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教材编写应依据一定的原则,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发展性和开拓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等原则[5]。具体而言,教材编写要联系社会发展和学生经验,反映时代发展特征,同时教材要体现和尊重学生应具备的共同学习基础,教材不仅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终身发展创造条件,而且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和归纳和解决问题能力,教材编写也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教材内容的合理性和逻辑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此外,教材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培养学生鉴别能力。据此,笔者将会从宏观和微观维度对比新旧教材并分析新教材的具体变化之处。

(一)宏观维度比较“听说”

1、指导思想

新课标旧课标课课程性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课程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育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结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主要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情感策略教学途径英语学习活动观无明确提出

相比旧课标发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图1,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中新课标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中新课标除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与新课标在名称上保持一致外,其他相应发生变化,将文化意识调整为文化知识,情感态度也不再作为课程内容,而新补充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

2、框架

新教材每个单元在自己大单元主题语境下按照Listening and Speaking,Pronunciation, Reading and Thinking,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Listening and Talking, Reading for Writing, Assessing Your Progress, Video Time八个独立小版块框架进行排版,每个单元先是“听说”,后是“读写”,遵循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语言技能全面发展的编写思路。此外新版教材还将“听说”结合,如Listening and Speaking, Listening and Talking,两次整合“听说”。旧版教材按照Warming Up,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Using Language 编写,教材没有独立语言技能版块设计,单元先是阅读、语法,再是听、说和写,且说的部分与阅读相结合。从单元框架结构对比发现,旧版教材中“听说”没有结合,“听说”没有独立版块,且居于每个单元后面,穿插在阅读中。听说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3、插图

对比新旧教材发现新版教材“听说”部分有色彩鲜明的图片设计,图文并茂,且插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需求的特点,旧版教材“听说”部分多是文字描述,尤其在“听”部分少有图片涉及。插入图片一方面可缓解学生视觉疲劳,提升美感,拓宽视野,使得教材更加真实可信,贴近学生本身;另一方面学生可利用图片激活他们的想象空间想出更具有创造性的答案。如新旧教材第四单元,新教材“听”部分给出直观的地震、海啸、火灾和洪灾等以及解放军救援灾民的图片,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而旧教材“听”部分没有相关图片涉及。

4、比例

在新教材中共计8个学习版块,“听说”占据2个版块,如新教材每个单元共计12页,其中“听说”共计3页,在整个单元比例为25%。“听”这一技能训练中设置了4-5个教学活动,“说”这一技能训练中设置了3-4个教学活动,且在每个阅读,写作版块等都贯穿着“说”的训练。新教材新增的Video Time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法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听说”技能。旧教材每个单元共计8页,其中“听说”共计1页,在整个单元比例为12.5%。“听”这一技能训练中设置了2-3个教学活动,“说”这一技能训练中设置了1-2个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发现,新版教材中“听说”所占比例远大于旧版教材,反映了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听说”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二)微观维度比较“听说”

1、内容

对比分析新旧课标发现,新课标课程内容新补充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这两要素。主题语境是新课标第一个元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核心内容,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应该把主题意义探究视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主题语境不仅规约了语言知识及中外人文与科学知识的主题范畴,也为英语教学中渗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提高了条件,教材每个单元要以主题为核心,以语篇为载体,以活动为阶梯,以语言能力为支撑,发展学科核心素养[1]。主题语境包含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围,新教材五个单元分别是青少年生活,环游世界,运动和健康,自然灾害和世界语言,旧教材五个单元分别是友谊,英语发展,旅游日记,地震和曼德拉,两本教材所培养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都涉及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同的是新教材每单元“听说”部分与其他几个板块是密切相连的,以话题为主线,而且新教材从一个更宽泛更深层的角度将“听说”部分所传达的主题语境渗透在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中,也更加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与时代和现实生活更加贴切,激发学生兴趣。如新旧教材第一单元主题语境都是关于人与自我,新教材听说部分分别是选择学校俱乐部和为青少年准备一个营地而旧教材是寻求建议和讨论是否同意王老师建议;新教材第二单元和旧教材第三单元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新教材分别是准备去旅行和订酒店而旧教材是介绍湄公河和续写对话;新旧教材第四单元都是人与自然,新教材分别报道自然灾害和为自然灾害做准备而旧教材分别是是采访旧金山地震中幸存者和准备一段感谢地震救援者和帮助者的演讲以及构想灾后重建。新教材在第五单元进行了改动,将曼德拉调换成世界语言,与旧教材第二单元英语发展相比,“听说”内容是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再只是英语,这一变动也反映出教材编写适应时代背景,各个国家密切联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认知、感悟和鉴赏,以及国家认同感,又熏陶了学生文化修养,正如新教材必修一前言提到新教材修订目的是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此外新教材听力材料涉及到的话题不仅多种多样与每单元的话题相关,材料也来源于英语交流真实语境,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说的话题也更加明确,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合学生的口语水平。

2、题型

新旧教材都通过不同的题型来训练学生“听说”技能。新教材中“听”的训练采用了选择,匹配,勾画关键词,填表格,填空等形式;“说”的训练采用了对话讨论,制定计划,新闻报道,制定安全指南等形式。旧版教材中“听”的训练多采用了判断对错,填空,直接回答问题的形式,“说”的训练采用了演讲和讨论的形式。通过对比新旧教材发现,新教材“听说”训练的题型形式多样而且难度相对减轻,如新旧教材第一单元,在人与自我这一主题语境下,新教材“听”是选择,匹配,“说”是制定计划,旧教材“听”是填空和回答问题“说”则是编对话。“听说”训练中设置多样和难度递进的题型不仅可以减轻缓解学生听和说压力,激发兴趣,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通过题型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处理、推理、判断等思维方式,在理解全文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在逻辑结构,逐渐提高思维品质。

3、任务

新旧教材在每个版块下都设置了一系列任务活动链。新教材“听说”活动训练中有清晰的前中后教学步骤,循序渐进,使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理解,应用和实践,迁移和创新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思维,提高英语学习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如新旧教材第四单元,新教材在具体“听”任务活动中,共计4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观看自然灾害视频,也是听前准备环节,通过视频的方式,学生可直接感受,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个听力任务设置多个选择,要求学生听4篇短的新闻报道选出所听到的自然灾害。第三个听力任务以填表格的形式归纳观点回答问题,表格分为三栏,一栏是问题,第二栏和第三栏是需要回答信息的特征和答案,在听前引导学生圈出关键词,从而学生明白听力具体任务,掌握听力技巧,减轻学生听力负担。第四个听力任务是听对话填空,这环节里提供了明确的时间线和前后句子提示,学生在听的环节可根据提示理解听力内容。同时,新版教材“听”的练习也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词到句再到篇。“说”的任务活动共计3个,第一个是紧接听后准备一篇新闻报道,这环节提拱了3个自然灾害供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其中一个报道,这考虑到学生是学习主体,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第二个活动任务是合作讨论,用所学知识准备一份安全指南,这既能巩固旧知,构建新知,又能促进同伴间合作交流。第三个是准备应急包,这项活动图文结合,生动形象,要求学生除了教材中提高6件物品外想出其他物品,这里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创造性地提高更多答案,能力相对较差学生可根据自身认知能力提供他们知道答案。在旧教材中“听说”缺乏明确的前中后教学步骤,而是直接进入“听说”训练,在具体活动任务设计中,“听”共计2个任务设计,第一个是根据听力内容判断对错和给出原因,这要求学生需要了解大意掌握听力细节后才能判断,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任务完成难度较大。第二个活动是讨论问题,难度系数上升到句子和篇章。“说”在旧教材中共计2个任务,第一个是同伴合作用所学知识准备一篇演讲稿,与新教材设计理念一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加强了合作学习。第二个活动任务是讨论灾后重建,相比新教材,这里问题设置较笼统,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不愿开口,也不知道如何开口。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发现,新版教材任务活动设计不仅提高训练思路,减轻听力障碍,同时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兼顾不同学生学情,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三)分析结论

对比新旧教材发现新教材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新教材以主题语境为主线,以版块式设计将“听说”技能有机结合,将主题语境贯穿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技能中,同时新教材又增加了“听说”语言输入和输出量,更加注重语言技能培养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新教材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意识;新教材强调学生理解、分析、推断、概括、建构和创新等思维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此外,教材内容更加赋有真实性和趣味性,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积极建构自己学习,最后教材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既考虑到学生的共同基础,又兼顾了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水平。总之,通过以上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比得出新教材较于旧教材有以下特色: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新教材不仅坚持了教材编写原则,也践行了新课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第一单元青少年生活,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距离,第二单元环游世界,能开拓学生视野,感受世界风景,第三单元运动和健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爱护自己,第四单元自然灾害,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灾害,进而了解到不同国家自然灾害,感悟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第五单元世界语言,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第二,在排版和插图上。首先新教材多了小贴士这个亮点,提供学生听力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调控和反思自己学习。其次在框架上改进以往单元结构,采用大单元,小版块式模式,将“听说”结合,放在单元开头,知识更加系统,重视“听说”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插图上,插图设计精美,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注重图文并茂,或用黑体字或彩色字将重点内容标出,缓解视觉疲劳,调动学生视觉,同时也不断激活学生创造力,创造生成无限答案。

第三,在比例上。“听说”在新版教材中比重高于旧版教材,增加“听”的输入量,和“说”的输出量,更加注重“听说”训练。“听说”是语言技能基础,是理解和传达意义的途径,语言能力包括了语言技能,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离不开“听说”训练,新教材加强“听说”比例,帮助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打好基础,为学生今后就业,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在内容上。新版教材“听说”材料围绕主题展开,与主题语境密切相关,真正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中,起到育人作用。在选材上更加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力求贴近时代和生活,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重视文化意识,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化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增强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

第五,在题型和任务上。新教材“听说”题型丰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易到难,逐步过渡能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积极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在任务上,新版教材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任务型教学,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其次“听说”版块有明确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激活思维,在练习的基础上,拓展思维,最后在运用基础上,丰富思维,在活动任务设计上,创设多种情景,设计互动性强和选择性强的学习活动,考虑到高一学生应达到的共同基础,同时又兼顾到不同学生学习情况,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四、研究思考和建议

新教材编写注重引领思想,反映了时代要求,强调语言运用,培养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满足不同学生学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6]。但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刘道义先生所说的,教材不是“圣经”,教材不应该成为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没有完美的教材,教材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对此,对于教师使用新教材,笔者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根据可输入假说,教师在训练学生“听”时,可适当增加输入量,不断积累[7],如在课前可通过看电影,听英文课等形式不仅吸引学生,也能潜移默化训练听力,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课上,老师创造条件,提供相关话题让学生开口说。同时,老师根据班上学生学情,训练“听说”时输入的材料是学生可以理解的,是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可以完成的,从而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在训练材料选择上,教师尽可能选择具有趣味性,时代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转变过去只重语法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实际运用语言,鼓励学生多听多说。

其次,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8]“听说”训练时,设置有选择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既考虑学生共同基础又满足学生不同需求,调动班级气氛,全员参与,达到高效学习目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是自己学习的构建者,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提供学习策略,学生联系自己经验构建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就业和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然后,精心选材,创设真实情景,体现时代性和地道性,材料选取尽可能是地道性语言,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进行真实交流,地道性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思维观念,学生接受地道性语言,了解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开拓思维,增强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创设与学生生活、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相关的真实情景,学生乐于参与,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爱好,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弘扬社会时代精神,具有实用性,真正实现教材传递思想价值。

最后,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顺序、方法结构等进行删减、增加、替换或调整[5]。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正确处理课标、教材、教师、学生的关系。做到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使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更符合实际教学情况。

猜你喜欢

新教材技能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