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分品种展望要点

2022-05-21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基期消费量进口量

粮食产量增长快于消费增长 产需紧平衡压力将有所缓解

2021年,中国粮食当年供给量 8.45亿吨,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6.83亿吨,比上年增长2.0%;消费量稳中略增,为8.25亿吨,比上年增长0.3%;贸易规模创历史纪录,进口量1.67亿吨,比上年增长17.0%;CAMES价格指数 105.07,比上年提高6.91个百分点。

未来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播种面积小幅增加,年均增长0.3%;单产水平提高较快,年均增长0.9%,展期期末达到420.6千克/亩;受益于面积和单产均增长,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年均增长1.3%,预计2031年粮食产量达到7.62亿吨。受饲用消费增速明显放缓影响,粮食消费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预计年均增长0.7%,2031年粮食消费量为8.64亿吨。粮食产需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但供求不平衡关系将随着产量较快增长得以有所改善,粮食进口呈下降趋势,预计年均递减1.1%,2031年粮食进口量降至1.26亿吨,粮食自给率将提高到88.1%。未来粮食生产成本将呈增长态势,资源环境面临的“硬约束”趋紧,在确保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压力较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

稻米生产和消费保持基本稳定 进出口贸易日趋活跃

2021年稻谷品质整体较好,单产、产量较上年有所增加,分别为474千克/亩、21284万吨,比上年增长1.0%、0.5%;消费21545万吨,比上年下降0.6%;进口扩大至496万吨(折稻谷709万吨),比上年增长68.7%,出口增加,净进口较快增长。

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背景下,未来10年稻谷生产总体将保持稳定态势,播种面积稳中略降,单产水平逐步提高,稻谷产量稳定在2.1亿吨以上。随着居民食物消费不断升级,稻谷消费呈稳中略降趋势,消费量总体仍将保持在约2.1亿吨;其中口粮消费继续下降,但占稻谷消费比重保持在69%以上,饲用消费将随着畜牧业发展及饲料成本价格变化呈先减后增趋势。稻谷供求关系总体处于宽松态势,大米进口主要是满足品种调剂需求,展望期间优质高档大米消费需求增长较快,进口保持平稳增加,预计2031年为506万吨;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大米出口稳定增长,至2031年有望达到281万吨(折稻谷401万吨)。展望期内,价格将平稳上涨,“优质优价”特征将进一步显现。

小麦产量稳步增长 进口以调剂需求为主

2021年中国小麦再获丰收,播种面积连续4年下滑后首次恢复性增长,产量达到13695万吨,比上年增长2.0%;受饲料消费大幅增长影响,小麦消费量达到14857万吨,比上年增长5.6%;进口量977万吨,比上年增长16.6%;普通小麦价格2.60元/千克,比上年上涨8.6%。

未来10年,小麦生产区域布局和品质结构将不断优化,播种面积将稳定在3.5亿亩左右,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产量稳步增长,2031年达到14471万吨。随着玉米产量逐步增长,小麦与玉米比价将保持在合理区间,小麦饲料消费将回落至常年水平,但工业消费增长空间仍较大,小麦消费整体先降后增,预计2031年为14104万吨。中国仍将进口部分专用小麦用于品种调剂需求,但随着国内优质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优质专用小麦进口需求将下降,小麦进口量将从2021年的高位逐步降至2031年的522万吨。受市场对晚播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担忧,以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国际小麦价格高位震荡等影响,短期国内小麦价格将高位运行。从中长期看,随着玉米生产恢复,小麦饲料消费将回落,小麦总体供需形势将由趋紧转向略有盈余,小麦价格总体将保持平稳,优质优价特征将更加明显。

玉米产需缺口逐渐缩小 供求关系逐步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2021年,农民种植意愿和生产积极性普遍较高,除黄淮海部分地区受灾严重以外,全年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玉米生长,特别是东北产区长势明显好于常年,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恢复增长,分别达到64986万亩和2725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0%和4.6%;受小麦、超期存储稻谷大量替代及大麦、高粱等谷物大量进口影响,玉米饲用消费受到一定抑制,玉米工业消费因加工企业利润下滑导致持平略降,玉米消费量28205万吨,比上年下降2.1%;在供应趋紧的背景下,国内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加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执行,玉米进口量大幅增加,达到2835万吨,比上年增长152.2%。

未来10年,玉米播种面积先降后增,展望末期有望稳定在6.5亿亩;随着玉米种植模式不断优化、育种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单产水平稳步提升,预计年均增长1.7%;产量增长主要来自单产贡献,预计2031年玉米产量将达到32393万吨,年均增长2.0%。由于玉米饲用消费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工业消费需求依然强劲,玉米消费量保持刚性增长,预计2031年玉米消费量为32821万吨,年均增长1.5%。玉米供求关系将由偏紧逐步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进口量下降后趋于稳定,预计2031年进口量降至757万吨。

大豆面积和产量大幅增长 进口量平稳下降

2021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单产、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均下降,价格高位运行。产量1640万吨,同比下降16.4%;种植面积1.26亿亩,同比下降15.0%;单产130千克/亩,同比下降1.8%。消费量11138万吨,同比减少5.1%;进口量9652万吨,同比下降3.8%;国产大豆均价6.2元/千克,同比上涨16.7%。

在国家扩大大豆种植政策有力支持下,预计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4700万亩和2063万吨,比上年增长16.7%和25.8%;消费量增加至11425万吨,比上年增长2.6%;进口量下降至9507万吨,比上年下降1.5%;国产大豆价格基本稳定。

未来10年,在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等政策强力支持下,中国将在盐碱地扩种大豆、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方面开拓大豆种植的空间潜力,有望在保证粮食安全不受影响的同时,解决中国大豆自给率偏低的问题。预计大豆播种面积将逐年扩大,2031年达2.0亿亩,单产稳步提高,产量达3507万吨;消费需求平稳略增,达11853万吨,年均增速0.7%,相比过去10年 (4.4%)显著放缓;进口量平稳下降至8584万吨,年均降速1.0%;国产大豆能够保持食用大豆基本自给,大豆市场价格长期稳中略升。

油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自给率明显提高

2021年,中国油料种植面积19650万亩,比上年减少0.2%,单产稳中微增,产量为3613万吨,比上年增长0.8%。受国际价格大幅上涨抑制,食用油籽进口量减少,也带动国内消费量减少。

展望未来10年,生产方面,在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带动下,冬闲田等闲置农地将被充分使用,间作套种等农技水平不断提高,油料播种面积将明显增加。预计2031年达22593万亩,较基期增长15.4%,其中,油菜和花生分别为13021万亩和7568万亩,较基期分别增长28.4%和5.9%;科技支撑下单产能力不断提升,预计2031年油菜籽和花生单产分别达到167千克/亩和258千克/亩,较基期分别增长20.9%和1.9%;产量预计4478万吨,较基期增长25.6%。其中,油菜籽、花生产量将分别达到2170万吨和1951万吨,较基期分别增长55.3%和7.8%。消费方面,食用油籽和植物油消费的年均增速逐步放缓,预计2031年食用油籽消费量达到1.81亿吨,较基期的年均增长率1.0%,自给率预计达49.1%,比基期提升10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国内消费预计达到3801万吨,较基期增加6.1%,年均增长率为0.6%,远低于上一个10年3.7%的年均增长率,自给率水平将有明显提升,预计2031年达到39.3%,比基期提高9.7个百分点。展望期内,价格受国内生产成本和供需形势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总体从当前的高位回落后趋于稳定。

棉花产量稳中有增 消费和进口呈下降趋势

2021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为4542.2万亩,降幅4.4%,产量573.1万吨,降幅3.0%;国内外经济明显回暖,拉动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恢复,叠加重要纺织品服装生产国越南、印度等受疫情影响海外订单持续回流,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历史新高,全年消费需求明显回升,消费量800万吨,较上年增长8.1%;受国际海运费暴涨、中国棉花质量明显提升及中央储备棉轮出等综合因素影响,进口小幅下降至214.4万吨,较上年下降0.6%;价格大幅上涨,中国3128B级棉花平均价格为17431元/吨,较上年上涨34.8%。

2022年,生产稳中略增。棉花播种面积预计为4610万亩,比2021年增长1.5%,棉花产量预计为576万吨,增幅0.5%;尽管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但随着疫情趋缓,防疫物资出口减少,东南亚逐步恢复生产,订单开始向海外转移,棉花消费继续回升,但增速有所放缓;棉花进口规模下降,全年棉花进口预计为205万吨,降幅4.4%。棉花供需总体宽松,棉花加工企业持棉成本较高对高棉价形成支撑,棉花价格预计高位震荡。

未来10年,棉花产量稳中有增。预计2031年为596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2.0%。展望初期,棉花价格保持较高水平,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中长期受水土资源约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影响,棉花种植面积稳中趋降。棉花品质适应纺织转型升级需要,单产总体稳定,品质持续提升。消费量先增后降。短期内,经济复苏拉动棉花消费需求增长,但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转移、化纤替代等因素影响,中长期内棉花消费量呈下降趋势。预计2031年为745万吨,比基期下降5.0%。棉花进口呈下降趋势,高等级棉花是进口重点,进口来源呈多元化趋势,预计2031年为170万吨,比基期下降17.1%。棉花国内外市场价格联动性进一步增强。

糖料生产与消费增速放缓 产不足需支撑进口维持高位

近年来,我国食糖产业稳定发展,全国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但进口量持续增加;预计未来10年,我国食糖产业总体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生产、消费保持较低的增长速度,进口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影响,食糖价格波动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从生产看,食糖产量微增。中国糖料面积基本稳定,食糖产量呈缓慢增长趋势,预计2022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889万亩和1011万吨,分别较上年减少7.2%和5.2%;2031年1093万吨,比基期增长2.9%,未来10年年均增长0.3%。从消费看,食糖消费低速增长。预计2022年消费量1 561万吨,较上年增长0.7%;2031年为1628万吨,比基期增长6.8%,未来10年年均增长0.4%。从进口看,食糖进口持续高位。预计2022年进口量预计较上年明显回落,2031年为581万吨,比基期增长16.2%,未来10年年均增长2.5%。从价格看,食糖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较大。短期国内外糖价将继续保持高度正相关性,国际糖价高企为国内糖价提供较强支撑;长期食糖的金融和能源属性使得糖价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能源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蔬菜产量高位缓慢增长 净出口态势继续保持

近年来,全国蔬菜产业稳定发展,保持净出口和贸易顺差局面,品种结构趋优,质量安全可靠。2021年,供需基本平衡,市场运行以稳为主,生产量7.50亿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商品产量5.74亿吨;消费量5.61亿吨,比上年增长0.5%;出口量1111.24万吨,比上年下降7.3%,进口量48.57万吨,比上年增长4.1%;价格整体偏高。

未来10年,蔬菜生产有保障,产量保持高位稳定。蔬菜产业继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预计未来新增菜地面积减少,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单产将继续提高,产量增速放缓,商品产量占比逐渐增大,自损率继续下降。预计2022年蔬菜产量7.56亿吨,比上年增长0.8%,2031年产量7.92亿吨,10年年均增速0.7%。蔬菜消费平稳发展。蔬菜产销理念和模式持续发生更新与变革,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生鲜集采等营销模式快速发展,成为推动蔬菜消费升级、跨区流通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消费水平提档升级,净菜消费、预制菜消费增加,也将促进蔬菜消费增长。预计2022年、2031年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64亿吨、6.03亿吨。蔬菜贸易保持净出口态势。随着中国居民蔬菜消费升级、对特色品种和高端蔬菜需求增加,进出口数量均有增长,将继续保持净出口优势,预计出口量10年年均增速1.6%,进口量增长或快于出口增长,贸易顺差增幅收窄。蔬菜价格波动上涨。预计2022年蔬菜价格较上年上涨5.0%~8.0%,长期看,蔬菜生产成本持续升高,价格水平波动上行。

马铃薯产量和消费持续增加 出口进一步扩大

2021年,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3.9%,达到8664万亩;单产受低温、寡照和雨水偏多等不利天气影响,比上年降低0.7%,为1204千克/亩;虽然单产水平下降,但是在种植规模增幅较大的影响下,2021年产量与上年相比增加3.2%,达到10428万吨;消费量为10824万吨,比上年增加1.5%;出口量和进口量分别为46.4万吨和7.63万吨,比上年分别减少7.2%和25.6%,贸易顺差2.7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7.7%。受市场形势供过于求、市场行情比较低迷影响,全年批发均价为2.29元/千克,比上年跌12.7%,处于近6年来低位水平。

展望期内,种植面积总体趋增,预计2031年为8 804万亩,与基期相比增加5.4%,年均增长0.5%。随着优质种薯研发、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以及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单产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31年为1382千克/亩,与基期相比增加13.7%,年均增长1.3%。产量持续增加,预计2031年达到12171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9.8%,年均增长1.8%;消费数量将保持增加态势,预计2031年达到12005万吨,与基期相比增长13.0%,年均增长1.2%;出口进一步扩大,进口继续减少;市场价格总体趋涨。

水果总量供给充足 消费持续增加

2021年水果产能稳步释放,产量2.93亿吨,比上年增长2.0%;消费量2.82亿吨,比上年增长2.5%;进口快速增长,出口略有减少,水果及制品贸易逆差70.05亿美元,比上年扩大42.82亿美元;全国6种水果平均批发价格年均价6.14元/千克,比上年上涨8.2%,生产过程中的物化投入和人工成本、流通成本上涨是推高水果价格的主要原因。

展望期间,产量增速放缓、消费持续增长、进出口规模扩大,供求结构性矛盾有望得到明显改善。受耕地资源制约,水果生产面积扩张有限,品种改良和生产管理水平提升推动单产提高、品质改善,预计到2031年产量达3.46亿吨,比基期年均增长2.0%,低于过去10年2.9%的年均增长率,果品供给结构优化,质量进一步提升,有效供给增加;消费稳中有增,直接消费加快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工消费增长较快,占比提高,随着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和供应链水平提升,水果产后损失和流通浪费的占比将显著减少;受国内消费需求拉动,进口增长预计大于出口增长,贸易逆差或持续存在;水果价格总体波动上涨,分化趋势明显,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的优质果品价格稳中有涨,相对过剩、同质化的普通果品价格下跌风险较大。

肉类产量和消费保持增长 进口呈下降趋势

2021年肉类产量呈恢复性增长,产量达到9002万吨,比上年增长16.2%,创历史新高,产量增长主要受猪肉产量大幅回升带动。肉类消费明显增加,消费量9733万吨,比上年增长14.0%。肉类进口量794万吨,比上年减少6.0%,在国际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推动下,进口肉类产品到岸价格上涨,肉类进口额增加至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牛肉产品进口势头强劲,进口量占比提高至29.3%。整体来看,肉类生产形势较好,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有所回落,CAMES价格指数为137.8点,比上年下降40.5个百分点。

2022年产量和消费量增长,价格走势相对温和。2022年畜禽生产形势整体较好,肉类产量小幅增长,预计9206万吨,比上年增长2.3%;消费稳中有增,预计9 779万吨,比上年增长0.5%;进口明显缩减,预计634万吨,比上年减少20.2%。市场供应相对充足,产品对外依存度进一步降低,市场整体运行相对平稳,全年肉类价格走势相对温和,CAMES价格指数与上年相比波动幅度在10个百分点以内,不排除个别阶段会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长期来看,产量和消费量稳中有增,进口减少。

未来10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速,畜禽生产能力将逐步提高,产量将稳步增加至9685万吨,但增速放缓,年均增长1.7%,生产结构逐步调整,猪肉占比趋降;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量将呈稳中有增态势,2031年将达到10127万吨,年均增长1.4%,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牛肉、羊肉、禽肉消费量占比将提高;国内肉类产业增产扩能,肉类产品自给率不断提高,进口呈下降趋势,预计2031年进口量509万吨。在无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下,肉类价格波动幅度趋窄。

猪肉产量总体稳中有增 进口逐渐下降

2021年上半年能繁母猪产能恢复到常态水平,生猪存栏持续增长,生猪出栏量显著增加,带动2021年猪肉产量恢复到5296万吨,较上年大幅增长28.8%,猪肉进口降至371万吨,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收益回落至常态水平。受上年生猪存栏高位影响,猪肉产量仍将呈现中等增速。

2022年猪肉产量预计为5450万吨,增2.9%,出栏量为6.94亿头,增3.4%;猪肉进口量预计为250万吨左右,较上年下降32.3%;猪肉消费量和猪肉人均占有量将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分别为5691万吨和40.30千克,均较上年增长0.6%;生猪和猪肉价格上半年低迷,下半年将会逐渐接近常态价格水平。

未来10年,规模化水平、产业集中度提高和产业链完善以及调控政策优化提升了猪肉供给稳定性。中国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年均增速将分别达1.9%和2.1%,2031年预计分别达到6.99亿头和5591万吨,分别较基期增长20.4%和22.7%;消费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总体平稳,展望前期增长,中后期略有下降。到2031年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预计将分别达到5699万吨和40.19千克,较基期均年均增1.5%;国际贸易方面,国内供给平稳将带动猪肉进口需求逐步减少。展望前期猪肉进口量仍将在200万吨以上,展望中后期猪肉进口量将会明显回落,预计保持在120万~150万吨;展望期初猪价处于较低水平,预计在2023年生猪价格或将再次进入新一轮价格周期,但规模水平提升稳定猪价,波动幅度将会较上两轮周期显著下降,猪价将会窄幅波动。

禽肉生产和消费增速放缓 进口回落明显

2021年,产量2380万吨,比上年增长0.8%,生猪产能恢复及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增速明显放缓,比上年回落了5.1个百分点;消费量2474万吨,比上年增长0.2%;受国内消费需求增速下降和国际新冠疫情反复影响,进口148万吨,较上年小幅减少;供需基本平衡,价格小幅下跌。

2022年,由于快大型白羽肉鸡种鸡存栏处于历史高位,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鸭等产能压减基本到位,预计产量继续小幅增加到2394万吨,比上年增长0.6%;随着生猪价格回落,禽肉消费替代空间持续压缩,消费量有所减少;预计进口量明显减少,出口量基本稳定;受饲料成本拉动和消费小幅下滑双重影响,价格基本稳定或小幅下降。

未来10年,随着肉禽产业布局优化、一体化养殖比重增长和养殖技术提高,产量将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逐步回落,年均增长1.2%,2031年将达到2634万吨。大众禽肉消费观念日益成熟,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加工技术逐步提升,优质、特色差异化产品供给持续增加,禽肉消费继续增加,预计年均增长0.9%,2031年将达到2639万吨;中国禽肉保持基本自给,进口禽肉产品主要集中为鸡翅和鸡爪等,进口量先降后稳,出口目的地增加,出口禽肉产品类型丰富,出口继续小幅增长,预计2031年进口量和出口量分别达到58万吨和53万吨;肉禽饲养人工、环保等成本长期趋增,饲料成本波动加剧,禽肉价格将震荡上行。

牛羊肉生产和消费保持增长 进口增速放缓

2021年,在粮改饲、牛羊政策性保险试点等利好政策带动下,产量持续增加,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698万吨、51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3.7%、4.4%;消费稳步增长,分别为931万吨、555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5.3%和4.9%;进口继续增加,分别为233.28万吨、41.07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0.1%、12.5%;价格保持高位运行,集市平均价格分别为86.52元/千克、84.28元/千克,比上年分别上涨2.9%、4.6%。

展望期内,随着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素质和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提高,产业发展持续向好。预计2022年,产量分别为710万吨、523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7%、1.8%;2031年,分别为772万吨、571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13.7%、14.7%,年均增速分别为1.0%、1.1%;在居民消费升级的带动下,消费保持增长但受老龄化和人口总量拐点来临的影响,中后期消费增速将逐步减缓。预计2022年,消费量分别为952万吨、566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2%、2.0%,2031年,消费量分别为1056万吨、617万吨,与基期相比分别增长19.6%、14.9%,年均增速分别为1.3%、1.1%;供给能力将逐步提升,加之消费增速趋缓,进口将保持稳定,展望前期分别为242万吨、43万吨,展望中后期平稳小幅增长,分别为260万~280万吨、46万吨以内的水平;展望前期价格将保持高位小幅上涨,中长期看,受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供给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与此同时,随着价格持续攀升至历史高位水平,高价位会抑制一定程度消费,后期价格将保持高位趋稳态势。

禽蛋生产和消费平稳增长 出口保持稳中有增

2021年禽蛋产量和消费量减少,蛋价同比涨幅明显。2021年蛋禽产业去产能加快,蛋禽存栏量下降,产量小幅下降至3409万吨,比上年减少1.7%。禽蛋替代性消费需求减少,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产生短期的、局部性的影响,消费量降至3394万吨,比上年减少1.6%。禽蛋出口量稳中有增,达到10.28万吨,比上年增加1.0%;在蛋禽产能减少与饲料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下,蛋价同比涨幅较大,全年鸡蛋零售价、主产省批发价分别为10.55元/千克、9.55元/千克,比上年分别上涨13.8%、30.1%。蛋鸡养殖效益整体好于上年。

2022年禽蛋产量和消费量将小幅增长,全年蛋价均价同比跌幅较小。2022年蛋禽存栏量有望小幅增加,产量将小幅增长至3447万吨,比上年增长1.1%;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将恢复正常,预计增至3427万吨,比上年增长1.0%;禽蛋出口规模稳中有增,预计11万吨,比上年增长7.0%。在鸡蛋市场供需总体保持基本平衡、略显宽松的预期下,考虑到饲料成本短期内不会明显下跌,预计鸡蛋全年平均价格将低于2021年水平,但跌幅较小。长期来看,生产和消费平稳增长,出口保持稳中有增。

未来10年,随着蛋禽养殖技术的进步,养殖场(户)管理水平的提高,蛋禽养殖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禽蛋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禽蛋产量平稳增长,2031年将达到3639万吨,年均增长0.7%;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者需求升级推动预制菜发展等因素的拉动下,禽蛋消费量将保持小幅增长态势,2031年将达到3620万吨,年均增长0.7%;禽蛋出口规模稳中有增,预计出口量保持在11~12万吨;鸡蛋价格总体呈震荡上涨趋势,并保持周期性、季节性波动。

奶制品生产和消费持续增长 进口增速趋缓

2021年产量3777万吨,比上年增长7.0%;消费量(折合生鲜乳,下同)5972万吨,比上年增长11.8%;贸易量加速增长,进口量390万吨,比上年增长18.8%,折合生鲜乳计2211万吨;生鲜乳年均价格为4.29元/千克,比上年上涨13.2%。

未来10年,从供给看,国内奶类供给能力将稳步提高,规模养殖比重不断增长,生鲜乳产量有望明显增加,预计2022年产量3979万吨,比上年增长5.4%,2031年将达5392万吨,较基期增长52.5%,年均增速3.6%;从需求看,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消费者对营养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奶类有利于提升免疫力观点的认可度增强,都将带动奶类消费需求增长,预计2022年消费量6374万吨,比上年增长6.8%,2031年将达8957万吨,较基期增长65.3%,年均增速4.1%;从贸易看,国内产能虽逐步释放,但伴随消费量快速增长,生鲜乳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奶制品进口将继续增加,进口来源地趋于多元化,预计2022年进口量2407万吨(折合生鲜乳,下同),比上年增长8.9%,2031年将达3586万吨,较基期增长88.9%,年均增速5.0%;生鲜乳生产成本居高,供需缺口长期存在,预计生鲜乳价格高位运行。

水产品产量平稳缓慢增长 消费增长空间较大

2021年,生产总体稳定,产量6693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养殖产量5388万吨,比上年小幅增长3.1%;捕捞产量1305万吨,延续下降趋势,比上年减少1.5%;消费快速恢复,消费量6888万吨,比上年增长2.3%;进出口量与上年基本持平,进出口额增长显著,贸易顺差扩大;全年综合平均批发价格比上年上涨8.2%。

未来10年,中国将着力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推进绿色健康养殖,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产量将年均增长0.8%,2031年达7127万吨。其中,养殖产量年均增长1.1%,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例继续提高;捕捞产量将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随着居民食物消费持续升级,水产品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消费量将年均增长0.9%,2031年达7416万吨。其中,水产品加工消费增长较快,占总消费的比例不断提高。未来水产品出口将稳中有增,进口将较快增长,贸易顺差逐渐收窄。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工成本刚性增长等因素影响下,水产品价格总体将稳中有涨。

饲料产量和消费大幅增长 产品价格高位运行

畜牧业生产全面恢复并持续向好发展,带动了工业饲料产量和消费量大幅增长,产品价格高位运行。未来10年,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配合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产量持续增长,浓缩饲料产量先增后减。展望初期,工业饲料普及率逐步提高,三种饲料产品产量均呈增长趋势,预计2022年总产量30191万吨,较上年增长2.9%。展望中后期,饲料产品结构优化,配合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占比提高,浓缩饲料占比下降,工业饲料普及率达到稳定状态,总产量增速放缓,预计2031年将达到36612万吨,未来10年年均增速2.2%;消费量稳步增长,生猪饲料消费将是带动饲料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展望初期,肉禽、蛋禽、生猪养殖存栏将总体保持高位波动,从而拉动饲料消费增加,预计2022年工业饲料消费量30155万吨,较上年增长2.9%。展望中后期,随着养殖生产效率提升,畜禽饲料消费增速将低于养殖产能增长,饲料消费随着养殖产能增幅降低将进一步放缓,预计2031年消费量达36554万吨,较基期增长41.6%,年均增速2.2%;由于主要原料价格继续上涨,人工成本和其他投入成本保持上升态势,饲料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

猜你喜欢

基期消费量进口量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我国房地产价格统计方法探究
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
2016年我国聚丙烯进口量同比下降11.2%
2016年我国聚酰胺66切片的进口概况
2016年我国聚酰胺6切片的进口概况
2015年全球废钢消费量同比下降
2014年国际橡胶消费量增加6.7%
专业市场价格指数基期调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