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午节

2022-05-20邓海平

科学大观园 2022年9期
关键词:赛龙舟菖蒲龙舟

邓海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节午,也称端五、端阳。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民间庆祝端午节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有赛龙舟、食粽子、系五色彩线、挂菖蒲、斗草等。这些民俗活动,有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的是祈求避邪驱瘟之意。时至今日,端午节作为历史悠久的节日,更多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端”在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农历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浴兰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懔《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及《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時至今日,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经过后人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将其与屈原投江、伍子胥复仇、曹娥殉父等传说结合,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通过节日的载体,用粽子、龙舟等形式印刻在群体记忆中。

古人对端午节论述影响较大的学说,还有源于浴兰节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中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可见,以兰汤沐浴的习俗在战国时就已经形成了。只是后来到了魏晋,这个习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此外,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这一习俗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的《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大戴礼记》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据此推算,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2000多年,可谓源远流长。

过端午节,是流传了2000多年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斗草,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地区的人们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地区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以及欧洲的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端午节(6月16日),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端午节吃粽子,是又一传统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肉类、板栗、红枣、赤豆等,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日,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时,民间还给小孩佩香囊、系五色丝线,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将五彩线系在手臂上大约是从魏晋时期就流行起来了,古人认为五月“恶”月,用五彩线系在儿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以祈求压邪避毒,长命百岁。因此,五彩线又称“长命缕”。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此外,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民俗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作为一个流传了2000多年的节日,古代的人又是如何度过的呢?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从中可以感受下古人们过端午的节日心境。

唐代诗人杜甫在《端午日赐衣》诗中云:“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写出了唐代的君王在端午时,和其他佳节一样,会对大臣有所赏赐。除了赏赐团扇,另一个便是赏赐衣带了。

宋代是商品经济极度繁荣的时代,历史上许多重大的节日在宋代都得到发展。端午节的性质也在此时演变为娱乐狂欢了。

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一词中写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的这首词,主要提到了宋人端午的习俗:采兰草沐浴、系五色彩线等。

北宋词人晏殊曾在《端午词·御阁》中描述:“仙家既有灵符术,越俗兼为竞渡游。”晏殊还在《端午词·内廷》中描写了端午斗草的情形:“百草斗馀欣令月,五丝萦后祝遐年。洞房风暖垂灵艾,神沼波深竞彩船。”唐代诗人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斗草是指人们在采集花草的过程中,互相比赛,看谁采集的花草最多,谁的花草知识更丰富。斗草这个习俗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夫人阁端午帖子词》中也写道:“鸣蜩惊早夏,斗草及良辰。”

此外,宋代的端午節还兴起了一种特殊的活动――端午帖子词。这些帖子词一般为五言或者七言绝句,内容主要是唱和、称赞、咏物,或者歌功颂德。虽然欧阳修、苏轼、宋庠等诗人都写过端午帖子词,但从杨万里的《端午独酌》“一生幸免春端贴,可遣渔歌谱大章”可见,许多文人对帖子词都是嗤之以鼻的。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专属美食,也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留下了身影。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时至今日,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经过后人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将其与屈原投江、伍子胥复仇、曹娥殉父等传说结合,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通过节日的载体,用粽子、龙舟等形式印刻在群体记忆中。在数千年后,人们还能通过它们追忆起祖先的精神世界,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猜你喜欢

赛龙舟菖蒲龙舟
赛龙舟
丘树宏的诗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端午赛龙舟
龙舟
室雅菖蒲清
观云
“水草精英”菖蒲
养菖蒲
端午节,看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