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说古代养老院

2022-05-19潘春华

慈善 2022年3期
关键词:福田养老院养老

潘春华

我国古代先贤认为“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是“大乱之道”,因此要使孤老得其所。

我国最早的养老场所出现在奴隶制社会,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就已有了养老院的雏形。据《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这里提到的“序”与“学”,就是我国养老的最初机构,也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职能。

时至周代,也注意到对老病残废鳏寡孤独的照顾。《管子·入国篇》载的慈幼、恤孤、养老和问疾等事,显然包括了养老保健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南北朝时期,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下令:司州、洛阳两地的贫病老人可以住在别坊的养老机构,在这里可以免费为贫病老人提供药品和衣食。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于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在京师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养老院——独孤院,专门收养孤苦无依的老人,供养他们的生活。《梁书·武帝纪下》载:“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从此以后,养老院开始制度化。

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也更为普遍,养老院制度正式形成。在长安设有养病院,又名“悲田院”“济病坊”, 类似平民医院、养老院之性质,收养贫病无依的老年乞丐,政府派专人负责其事,并由佛教寺院具体管理。《唐会要·卷四十九·病坊》载:“从长安以来,置使专知。国家矜孤恤穷,敬老养病”。

宋代,养老院流行起来。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立有东福田院和西福田院,专门收养孤独有病的老年乞丐,供给口粮和零用钱,但是能进院的老人极少,最多时只有24人。后来到宋英宗年间,又增设了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四个福田院共可容纳300多名老人。东南西北福田院是按京城的四个方位开设的,虽有佛家的“福田”名称,但同寺院没有直接关系,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给银两。《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汴京大雪,宋神宗下令于四福田院定额外,收养老幼贫病乞丐,供养到第二年春。

元代,汉臣刘秉忠在上书中建议“鳏寡孤独废疾者,宜设孤老院,给衣粮以为养”。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赈济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官府在各路(相当于今地、州市)设济众院一所,收养鳏寡孤独、殘疾不能自养的老人,供给一定粮食和柴薪,当众发放,不得贪占。同时还规定了收养标准和操作过程。据《邵武府志·名宦》记载,元至正年间,在福建邵武任职的郭瑛,于城西建立“惠老慈济堂”, 为堂买田,收取地租供养入堂老人。

明代初期,朱元璋诏令各府县设立养济院,钦定《诏天下养老之政》,而且《大明律·户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也是养济院建立的法律依据。养济院由国家开办,地方官府具体管理。《明会要·仙鳏寡孤独》记载,为了防止舞弊,派巡按御史加强监察。到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仅京城历年赡养的鳏寡孤独就有7500人左右。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又令北京五城各设养济院一处,尽数收养孤老贫民。与此同时,朱元璋还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其一个儿子的所有徭役,而这个儿子要专职供养老人。

清代,延续了明代养老院制度。康熙年间先在北京设立普济堂,并要求其他地方政府仿效。普济堂有政府分发的公田,靠地租维持其日常开销。普济堂管理严格,制定了详细条规,派专人具体管理。江苏松江普济堂规定,收养老年贫民,视其经济状况决定供养人数和生活水平。该堂规定每年收养220名,投堂的人要年满50岁,无依无靠。乾隆年间的养老待遇,以山东的淄州普济堂为例,有公田200余亩,年收地租100余石粮食。普济堂内老人每月每人供给粮食6斗、盐柴钱百文。如遇歉收年,老人们只能以稀粥度日,其他费用全免。

猜你喜欢

福田养老院养老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95后玩出网红养老院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表叔福田
养老更无忧了
福田表叔
你的好值得我一辈子铭记
搭讪
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