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验中建构完整生命经验
——中班生成活动“神奇蛋宝宝”

2022-05-18王立群江苏省徐州市开发区大黄山中心幼儿园

幼儿100 2022年16期
关键词:小鸡鸡蛋建构

文/王立群 江苏省徐州市开发区大黄山中心幼儿园

一、生命教育的价值

20世纪90年代,教育家叶澜教授发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先声。近年来经众多研究者的研究与实践,生命教育的意义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呈现出21世纪的新样态: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理念,通过“知、情、意、行”等途径,引导儿童认识生命、感受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爱护生命并最终实现生命价值,提倡教育中人的回归。

作为人生奠基的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宜的生命教育是应然选择和必然要求。在幼儿园进行课程园本化开发的背景下,为什么开展生命教育、怎样开展、如何组织、如何评价便成为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首先,现代教育研究认同幼儿的生命学习应通过自身的直接感知、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不断建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应从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体验中学。其次,现代学习理论指出“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此,我认为,幼儿的生命教育应是在正确的儿童观、课程观的指导下,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在多样化的经验中帮助幼儿建构完整的生命体验的过程。在此理念指导下,我班近期组织了中班生成活动“神奇蛋宝宝”。

二、“神奇蛋宝宝”探索之旅

(一)遇蛋——讨论建构经验

一天,我带着孩子们到幼儿园的后院散步。当走到饲养区时,孩子们发现养鸡的笼子里有一个圆圆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枚鸡蛋,这引起了孩子们激烈的讨论:“鸡蛋是从哪里来的?”“鸡蛋里面有什么?”“它能变出小鸡吗?”……这时,航航问我:“老师,我们可以把蛋宝宝拿出来吗?”我反问:“你们觉得呢?”这又一次引发了他们的讨论,有的孩子认为这是鸡妈妈的宝宝,有的孩子认为笼子里有三只鸡,这样会踩到蛋宝宝的。经过投票,孩子们决定先把蛋宝宝拿出来瞧一瞧。蛋宝宝出笼后,孩子们围在一起,都想去摸一摸。有的孩子甚至兴奋地拿着蛋宝宝奔跑起来,还多次发生争抢。这时,我走到孩子们身边说:“大家都很喜欢蛋宝宝,但是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在和蛋宝宝做朋友时应该注意什么?”经过商讨,孩子们都耐下心来,轻轻地抚摸着蛋宝宝,并安全护送它到班级。

基于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和对孩子们问题的分析,我认为这是一次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回到班级后,我一边与孩子们讨论一边梳理他们的问题:“你们刚才有什么发现?”“关于鸡蛋,你们都知道哪些?谁能来跟大家说一说?”“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鸡蛋的事?”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充分交流、分享、讨论,从而也引发了他们更加浓厚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也了解到孩子对于鸡蛋的已有经验,同时在黑板上写下他们关于鸡蛋的问题清单,生成初步的主题网络图,为生成活动的开展打下了第一阶段基础。

(二)知蛋——体验生命认知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开展了参观、访谈、与专家对话等活动。

孩子们在养鸡场、超市观察探究鸡蛋的特征及鸡蛋与小鸡之间的生命联系。孩子们在日常交流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逐渐聚焦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类哲学兼科学问题。面对这一看似无解的问题,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浮现:是否可以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来收集信息,以此来进行论证,最后开展一场“幼儿园哲学话题辩论会”?于是,我引导孩子们分组在幼儿园、社区、家中收集信息,最后加以汇总,一场有理有据的哲学辩论会就这样开始了。在辩论会中,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个体所产生的巨大潜能,孩子们不仅提到了古代的化石,还联系到鸡的祖先——恐龙,甚至有孩子提出了“我们人类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辩论会的最后阶段,我们请来一位生物老师参与讨论,他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回答了孩子们的疑问,进一步扩宽了孩子们对于生命起源的认知和兴趣。这种探究式、开放式的活动,在老师的支持和孩子们的发现中不断捕捉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体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向“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的转变。

(三)孵蛋——感受生命过程

“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这是孩子们后续生发出来的新问题。为了支持孩子们观察生命变化的过程,我在班级养殖区中放置了一台孵蛋器。之后,平日里安静的养殖区成了孩子们空闲时频频光顾的地方。最初,孩子们怀着热切的期盼:“鸡蛋怎么还没有变化呀?”“小鸡什么时候才能出来?”这段时间的等待培养了孩子们耐心细心、持续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一段时间后,几个孩子兴奋地发现一个鸡蛋动了一下,可大部分孩子却错过了这一时刻,他们非常失落,更加频繁地前往养殖区观察。“怎样能够保证不错过鸡蛋的孵化呢?”经过讨论,我们增设了用来记录的手机,并增添了放大镜等观察工具。我鼓励孩子们使用观察记录本来记录鸡蛋的孵化过程,以此给孩子们更多能动的、可操作的空间。

(四)护蛋——学会关怀生命

等待蛋宝宝变成小鸡的过程是漫长的,孩子们每一天都充满了喜爱和期待,就像妈妈期待自己的宝宝出生一样。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对孩子们来说,一只只鸡蛋就是一个个惊喜,它们看似相同,却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孩子们把鸡蛋握在手里,他们会小心翼翼,会爱护有加,会像妈妈对宝宝一样,这不正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关怀和爱护吗?由此,我向孩子们提问:“如果你有一只属于自己的蛋宝宝,你会怎么做?”“我会好好保护它。”“我会把它放在手里,让它暖暖的。”……于是,一场护蛋行动就此展开。孩子们每人都携带一枚蛋宝宝,和它一起入园,一起游戏,看书时带着它,吃饭时带着它,睡觉时也要抱着自己的蛋宝宝,给它也盖上被子……老师们神奇地发现,这一个个小小的个体,本是最需要别人照顾的年纪,却也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对蛋宝宝关怀备至。原来,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抽象,只是需要一个恰当的契机,只是需要一次特殊的体验。几天的体验中,有些蛋宝宝意外地碎了,“爸爸妈妈”们有些伤心,却也在此过程中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蛋宝宝。

一个月后,孵蛋器里几只小鸡破壳而出,孩子们的兴奋达到了顶点,我们为小鸡准备了“破壳日”的庆祝活动,孩子们忙得不可开交,共同体验到生命的愉悦。

三、活动后的思考

(一)问题就是课程

生成课程的典型特征即坚持以幼儿的问题、兴趣、需要为导向,经过教师的专业判断形成支持策略,引导幼儿在问题探究中寻找答案、拓展经验,是一种教师、幼儿、环境等要素之间互动对话的过程。并且,这种问题并不是预先制订的,而是由教师、幼儿或师幼共同探究得出的。教师和幼儿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会面临新的问题,教师基于问题会和幼儿一起生成新的课程,新的课程又会诞生新的问题,以此形成以主题为核心的问题链,帮助幼儿不断丰富和建构生活经验。如本次的“神奇蛋宝宝”活动就是起源于幼儿对鸡蛋“从哪来”“有什么”的问题。基于问题,教师开展了一次集体谈话活动,捕捉幼儿对于鸡蛋的问题及兴趣,组织参观、访谈、与专家对话等活动,幼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生发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问题即线索,问题即经验,问题即兴趣,问题即需要,问题即课程。教师要敏于、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幼儿的好奇心,充分鼓励幼儿进行想象、提问、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二)经历就是学习

经历是指亲身经历过、做过的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经历伴随着心理过程。幼儿见到养殖区诞生的一枚鸡蛋,这是一种经历;他们通过观察、记录、交流等方式探索鸡蛋孵化的过程,这又是另一种经历。对幼儿来说,经历的方式就是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感知、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而这正是幼儿自身独特的学习方式。如孵化鸡蛋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交流等方式积累了对于生命雏形、孵化过程、生命成长条件等方面的认知经验;在主动探究中尝试根据天气、鸡蛋成长进度等来调控孵蛋器的温度、湿度、照明度;借助绘画的方式布置孵蛋小贴士;在等待小鸡出生的时间里产生了快乐、兴奋、焦急等丰富的情绪体验……因此,经历即是学习,是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不断建构自身已有认知体系的过程。不同的经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学习,而教师的作用即在观察中捕捉需要,在引导中鼓励探索,在经历中不断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促进其深度、有效学习。

猜你喜欢

小鸡鸡蛋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神奇的鸡蛋画
建构游戏玩不够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小鸡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