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孩”背景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5-18崔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8期
关键词:托育婴幼儿职业技能

崔玥

[摘           要]  “三孩”政策背景下,公共服务配套支持不断完善,托育行业走进大众视野。由于高职院校托育专业开办时间较短,人才核心技能培养定位不精准,相关课程设置和行业经验少,高职院校应联合企业精准托育服务人才培养路径,制定证书课证融合的相关对策,有效融合“1+X”证书与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促进试点工作与现有教育教学过程互通互融,培养托育人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关    键   词]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三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8-0061-03

随着“三孩”政策的放开,相伴而生的婴幼儿托育问题随之而来。目前托育行业的数量和质量严重制约了人们的生育意愿,据调查有60.5%的家庭因为缺少婴儿照护人而不愿生育两孩[1]。0~3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成人的陪伴,当前的托幼机构、早教园、托班等婴幼儿照护机构质量参差不齐,照护幼儿的人员良莠不齐。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向的服务人群正是0~3岁的婴幼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由于托育专业职业人才的缺失,0~3岁婴幼儿的社会保障不足。教育部承认的“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毕业生能较好地對婴幼儿进行照护,满足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缺口和提高幼儿照护的质量。

一、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背景及意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021年“两会”中,托育话题受到重点关注。其中,“普惠性托育”“婴幼儿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入托率”等,成为托育的关键词。在当前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做好托育服务是各级政府完善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将发展托育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目前的1.8个提高到4.5个,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托育服务,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在政策引领和社会关注下,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契合托育人才发展需求,能有效提高未来从事托育行业的人员职业素养。

当前,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是正在发展的新兴行业,伴随着快速发展,供不应求的同时是专业人才的缺少。承担托育行业的服务人员仍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主要定位为3~6岁学前儿童,毕业后主要工作群为幼儿园教师,未能精准对标托育行业从事人员的职业要求和技能。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国家卫健委据此制定并施行了《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对托育机构的设置、硬件设施、人员聘用、常规管理等各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然而,经验的不足和人员的不专业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原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更名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明确了该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同,更加侧重于婴幼儿的保育,培养人才的未来将主要从事托育工作。作为2021年推出的新兴专业,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有待完善,亟须进一步与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区分,以便更加具有针对性。精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服务人群,结合岗课赛证,有助于创新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明确专业定位和行业归属,培养幼儿照护专业人才。

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对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属于医药卫生大类下的健康管理与促进类,该专业侧重培养服务型人才,明确了未来面向的服务人群为0~3岁的婴幼儿。2020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1+X”试点第三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明确指出其培训的岗位群是在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及相关公益性社会服务领域中,对幼儿开展生活照料、早期发展指导、亲子活动、入户指导及相关服务的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幼提供单项或综合服务的工作岗位,契合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更多地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为就职做好准备。社会对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要求,在引入和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托育人才的政策不断完善,国家对托育服务人员不断提出新要求,并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由于行业新、经验少,国家尚未从政策上颁布明确的托育行业从事人员的法律法规,行业间也仍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主要招聘对象。

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力,由于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短,从2016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所属的公共服务大类调整为2021年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所属的医药卫生大类,转型大,面临的困难就更大。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参考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未能体现托育人才的核心技能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二)师资培育落后于人才培养实施

面对医养教多角度的专业培养,以往师范类院校或依托在商学院、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下开设的专业无法满足现有的师资要求。如“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学习内容和考试流程上来看与之前的育婴师考试制度十分相似,但幼儿照护的医学知识涵盖更广。当前,报名幼儿照护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专业一般是学前教育专业和护理专业。问题出现在教育学出身的培训教师能够很好地指导教育类操作项目培训,医学护理出身的培训教师能够很好地指导救护类操作项目培训,但开设幼儿教育专业的学校不一定有护理专业,培训教师缺乏医学知识,反之亦然。虽然在师资培训过程中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实操,但仍不够专业。由于缺乏医学或教育知识,院校教师存在知识结构重塑的困难。因此,许多试点院校普遍存在边学边教的困境。

(三)教学资源缺乏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仍在不断修改中。伴随而来的问题是教学资源缺失,以往的教材不再适用于新兴专业,学生使用的课程教材仍大多定位于3~6岁,以0~3岁为主的相关教材数量少且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在智慧职教等相关网络平台也缺少相关资源,不能满足“互联网+”的教学需求[3]。此外,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室仍依托于学前教育的相关实训室,虽有重合,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仍需建设一批注重保健和生活照料的相关实训室,学生见实习的基地仍以幼儿园为主,对学生的实践并不能起到最大的帮助作用。

三、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融合策略

(一)“1+X”证书体系下的专业课程重塑

通过课证融合、书证融通,培养实用性与专业性并存的职业人才。一方面用证书内容替换目前课程内容或实训内容,另一方面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叠加。这是从保留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进行局部整合,但考虑到课证融合,试点院校应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角度重新设计,重建知识体系结构。根据幼儿照护证书促进学前、早教、护理、幼教专业“三教”改革与发展,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当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专业群资源,将人才培养方案和技能等级标准进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职业技能,课程与证书相互融合,减少额外课时。

1.专业课程融合证书技能

“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面向中等职业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及应用型本科。其中,高职院校对应的是幼儿照护中级证书,要求获得证书人员能为幼儿提供针对性的生活照料、保健护理,并能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能指导幼儿早期发展,可独立完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相应岗位工作任务。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在每个学期都有开设。在2021年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每学期的公共课程外,每学期保证开设一到两门专业核心课以及三到五门专业基础或技能课,还要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大三则以社会实践课为主,学生开展定岗实习。具体课程为幼儿营养、幼儿保健与护理、幼儿健康评估、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等专业核心课程,能有效在三年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

2.人才培养满足多项职业技能证书需求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中,会根据学情进行不同方向的编制。如普招生和提前招生的学生入学前没有专业基础,因此会比注册生多学两到三门专业课,让他们在课程学习中掌握相关技能,减轻学生的考证压力。在专业课程上,学生在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等课程中能掌握保教综合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以及在幼儿营养、幼儿保健与护理、幼儿健康评估、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等专业核心课程上不仅对幼儿照护中级证书进行了培训,还能帮助学生获得育婴师、保育员等证书要求的相关技能,在美术、音乐、舞蹈、钢琴等课程上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舞蹈、钢琴、美术等艺术证书,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加方便学生就业。

3.分层培养和证书层级的融合

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注册生,有的学生好学、自觉并且接受力强,有的学生只为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考虑到学生的气质类型和学习特点,大一的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大二的学生可以考取不同方向的中级证书,大三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考不同方向的高级证书。目前,我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要求除计算机和英语证书外,在职业技能证书上,要求學生获得“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中级证书,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再进行高级证书的学习和考核,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职业人才。

(二)专业发展与教学团队的组建

建设一支专业教学团队,团内教师均具备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并能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指导和培训,有助于托育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1.建设“双师型”导师队伍

“双师型”导师队伍指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拥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打破传统校内课堂学习,以市场为导向,推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学校对在校专任教师提出新要求,要求在校教师5年内达成6个月的跟岗实践,真正到行业一线学习,取得一定成果,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此外,聘请企业一线人员作为专业导师,对于其学历教育一般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但更看重的是应具有该行业5年以上经验,在托育行业有一定的成果,能够将一线工作的经验传递给学生,参与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学校可邀请优秀的托育行业管理人员、幼儿园园长、教师及保育人员,根据其不同的日常工作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介绍。同时,学生也可以向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者提出问题并相互探讨。在双向交流阶段,学生能对未来职业规划有更加清晰的把握。目前,市场上托育行业的企业质量参差不齐,本专业通过前期实地调研和考察,已与一些优秀的托育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技能大赛和励志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展示,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也为学生大三的顶岗实习和未来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2.增加实践认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师生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如果职业证书的应用性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不符合,就会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确职业证书的学习目的,充分了解职业发展需求并进行理智的职业选择,需要增加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实践的时长,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对托育行业和如何对0~3对婴幼儿实施照护形成认知。因此,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应体现专业理论学习,还要适量增加实践课时。如聘请一线专家为学生开展实践课,在大二与大三期间逐渐安排见习以及顶岗实习,了解当前托育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因材施教,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不高,部分学生自学意识较差,需要教师的督促。在实施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的过程中,学生面对证书的技能点,不能仅靠课堂的理论学习,还需要教师为其提供实操的机会。学校采购大量专业设备并邀请专家,如仿真娃娃、医用物品以及早教玩具,学生亲身体验并实际操作。通过实训室的建设和请行业一线导师为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真正将知识内化。最终,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获得相关证书,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校能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缓解当前托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四、结语

为保障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职业院校的实施,必须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全面把握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融合,做到专业课程与证书技能密切联系,在专业学习中融会贯通相关技能。因此,构建精准的人才培养体系能有效提高托育行业人才专业素质,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历教育中,构建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构建国家的职业标准和资历框架。

参考文献:

[1]陈超贤.完善我国公共托育服务的建议[N].中国人口报,2019-01-25(00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01-24.

[3]蒋晓莉.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困境、对策[J].科教导刊,2021(14):78-80,84.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托育婴幼儿职业技能
做好托育,关乎国之大计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公共托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家政服务员应如何发现并应对婴幼儿异常情况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全面两孩政策下我国托育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孩政策”背景下宁波市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现状与对策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