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现状及深化改革的思考

2022-05-18姜薇

中国民商 2022年3期
关键词:深化改革

姜薇

摘 要:国有制文艺院团是兴盛社会文艺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给予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能量。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和社会主义经济市扬经济制度的构建和逐步完善,国有制文艺院团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慢慢显现出来,同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幸福生活必须相比,院团宣传策划思想战线主战场功效尚待提升,创作生产量尚不匹配,活力并未充分激起,这种明显问题限制了院团的长久发展趋势。推进国有制文艺院团改革创新,创建适用于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国有制文艺院团管理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刻不容缓。本文从国有文艺院团基本情况、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现状及深化改革综述、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存在的问题、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对策建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及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现状;深化改革

1978年至今,在文化艺术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国家持续探索推动国有制文艺院团改革创新,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国有制文艺院团改革进展显著加速。国有制文艺院团在“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标准引导下,根据院团改革的不同改革途径,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事业为补充,面向市场的新型体制格局,通过资产重组融合、撤消、调拨和一部分保存机关事业单位特性,对推动国有制文艺院团改革创新,完成文藝表演工作中的自主创新发展具有关键且重大的意义。

一、国有文艺院团基本概况

一直以来,中国大部分文艺院团都面对着表演销售市场不健全、大众文化消费方式多样化的挑战。院团的生产运营缺乏自觉性和创造性,缺乏市场竞争观念和合理的营销手段,使其陷入经营业绩持续低迷、剧目库存萎缩的尴尬境地,表演人才极度匮乏,观众流失现象愈发严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兴起,给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转变,国有制文艺院团尤其是专注于传统艺术的演出团体逐渐步入发展趋势瓶颈期。然而,一部分剧团依然被原有的习惯性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工作目标所束缚,其落后的营销策略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类局面,就需要提升自身生存的塑造能力,使其持续得到竞争优势,这也是文艺院团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进步的根本保证。

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现状及深化改革综述

(一)院团改革的宏观概述

从宏观层面探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分析改革的重要性、目的、难点和路径。艺术类院团改革的宏观论述主要包括:深化艺术院团管理体制改革、艺术团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对艺术表演团体制改革的思考、加快国有艺术团体制改革奠定基础为繁荣文艺事业对国有艺术团进行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综述等。

(二)院团改革的历史分期研究

学术界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历史分期的研究较为广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阶段”的划分,比如杨雄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基础理论,将国有制文艺院团改革分成“发展改革阶段”(1980-1992年)、“全方位推动阶段”(1992-2002年)和“新一轮重要阶段”(2003年迄今)。此外,成啸结合近十年的改革成果,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破冰时期的探索(1978-1991年)、企业化管理的尝试(1992-2002年)、转企改制时期(2003-2012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五个一批”阶段(2012-2019年)。

(三)政府对院团改革的影响

政府对文艺院团改革产生的影响分析主要聚集在两个层面:一是在文艺院团改革全过程中怎么变更政府与文艺院团的关联;另一方面,政府在院团改革里能充分发挥怎样的功效。比如傅才武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体制调整和体制创新的文章》中剖析了政府与文艺院团中间关联,强调在文艺院团体系改革全过程中,文艺院团与政府的关系应该由原来的依附型向独立型转变。

三、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一方面,前苏联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在许多领域都曾被模仿。另一方面,受临战根据地文化管理模式的影响,文艺表演团体作为文化宣传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作为社会政治表达和教育引导的工具。新闻出版、广播电台、文艺表演团体等从事文化宣传的文化事业单位都由各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这类管理模式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取得了延续和发展。尽管院团改革已持续了四十多年,然而仍有很大一部分演职员对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认识不到位,对“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存在抵触心理,一部分院团“等靠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在垂直管理体制下,各地的国有制文艺院团都受到上级文化宣传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在工作人员分配、经费支出、艺术作品创作、表演计划等层面,均由其主管部门作出决策。即使是转企改制后的文艺院团也同样较大程度依赖其主管部门,尚未形成能与国内外演出市场接轨的运营管理模式。资金方面,国有文艺院团大部分运营资金由财政负责,财政补贴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演出自给率较低。此外,许多院团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运营管理机制,各类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制度落实还不到位。

(三)人才储备不充分

事业单位模式下,演职员作为国家干部和工人,受到政策和资金扶持。一旦进入事业单位,编制终身固定,收入稳定平均,缺少人才竞争机制。无论是否担任主要演员、演奏员(或其他重要岗位),单场演出收入基本相同,最终收入与职称挂钩,影响了一部分演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因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方面的限制,一些编外的顶尖艺术人才或稀缺专业人才较难进入院团工作,人员结构尚不够合理,影响了人才梯队的搭建。此外,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方面缺少相应的管理办法。

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对策建议

做强文化产业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文化既是资本、资源,也是生产力、竞争力。哪里文化软环境好,哪里招商引资就有优势,聚集人才就有优势,发展经济就有优势。当前,扶持引导改制后的国有文艺院团可持续发展,推动各地文化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激发院团活力是关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转变思路,增强配套扶持措施,探索改革新路径

无论是剧目制作还是舞台演出,国有文艺院团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不懈以共产主义价值观为推动,自始至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相统一。坚持不懈以变革谋发展,突显精准施策,提升资源分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功效,持续提高发展趋势活力。重点加大对转企文艺院团和演艺场所的扶持,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建设专业文化演出场所方面予以支持。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可以逐年递增政府采购经费;综合考虑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资金投入、盘活土地资源、引入社会资本等形式改(建)造功能齐全的演艺场所,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二)优化管理,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创建创新管理体系,健全法人治理构造,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和经营创新管理,建立反映文化创新企业特性、合乎当代企业管理制度规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内部决策体制,推行重特大决策、关键人事调整、重点项目分配、大信用额度资产运行团体谈论并按照规定程序运行。充分发挥员工(代表)大会职责,强化民主决策。在理念和行动上,既要把制度落实到位,又要遵循简政放权的原则,精简组织、优化人员,实现人的责任和能力的目标。

(三)以人为本,建立优秀人才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文联及其所属行业协会、学会的优势和其在文化建设中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把文艺队伍组织起来,坚持“三贴进”原则,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和支持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依据本地域、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变革对策。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和激励制度,优化奖励性绩效考核工资派发级别。依照多表演多得报酬的标准,适度拉开演职员工资水平差别,表演收益向业务流程骨干和做出突显销售业绩的优秀人才倾斜、向一线演员倾斜、向重要岗位和独特岗位倾斜。容许国有制文艺院团对高端人才、重要岗位、业务流程骨干或急缺优秀人才推行协议书薪水、新项目薪水、年薪制等分配方式。提升导演、编曲、演员、舞美设计、灯光效果、演出剧务、舞台监管等人才队伍尤其是优秀青年人才的塑造和培养。

(四)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提升效率,建立以演出为中心的剧目管理机制

可以设立“文学艺术奖”“文化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评价机制,对在文化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在文学艺术创作、文艺表演、文化研究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在文化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艺术家和文化名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励先进。创建高质量台本创作、剧目精彩纷呈、剧院布局合理、院团人才济济的且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国有制文艺院团创演品质、管理能力、服务效能大幅度提高,推进和充分发挥国有制文艺院团舞台艺术创作的主导性和推动功效。不断完善推动剧目生产演出的合理体制。灵活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视觉、互联网媒体等传播渠道,持续提高演出舞台剧目的传播力和知名度。

(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主要是提高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要发挥专项资金对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引领作用,重点扶持原创能力强、创意水平高、地方特色文化底蕴突出的文艺院团,推动地方公益文化活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精品剧目等做精做强。

五、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面临的挑战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完成后,各类文艺团体已经由以往承担公益性公共文化事业为主转入抓好公益性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并重的发展路径,从客观上分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已经逐步构建完善,但是因为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差别,在推动实现改革目标,引导面向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各类文艺团体特别是人财物等条件薄弱的文艺团体面临各种困难。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

内生动力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文艺院团改革缺乏能动性;二是意识依旧传统保守的难题。唯有转变思想,使国有制文艺院团积极开展改革和面对市场需求,才能进一步推进国有制文艺院团改革。因为长期缺乏市场竞争力,国有制文艺院团内部管理机制僵硬。想要完成企业转型升级,创建满足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需求的有关规章制度,还需要一段时间。

(二)改革配套政策尚不完善

近些年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逐渐由微观直接管理向宏观间接性管理变化,但在文化宏观管理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加上国内演出市场发展尚未成熟,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依然对所属院团进行大力扶持,导致部分院团“不想改”、“不会改”。与此同时,改制后的院团在财政、税务、人力、社保等方面的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

(三)高端艺术人才资源不足

优秀的艺术人才往往希望自己向规格更高、职业条件更好的艺术院团发展,新参加工作的艺术人才主动到基层文艺院团就业发展的不多,现实中,部分文艺院团常常面临现有的艺术人才“青黄不接”,“传帮带”又无可接之才的困境。如,有的文艺院团歌舞类人才多,但出色的编导少,制约节目舞台演出效果、打造文艺精品。

(四)演出场所硬件资源落后

随着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文艺院团打造出来的文艺精品需要面向市场,这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必由之路,如果一部好的文艺作品不能在舞台上呈现,不能获取更多的观众消费,那改革后要充分利用市场的机制激活和促进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预期就会大打折扣。当前,大多数基层文艺院团的演出场所偏少,现有的场地大多仅能满足文艺创作、节目编排等功能,供演出使用、视听条件好的场地资源并不多,文艺院团要呈现一部作品,往往需要租赁场地花费不少开支,演出场次也受限,这间接加大了运营成本。

(五)运营经费支撑不足

文艺院团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商业演出有时在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上要服从公益性演出,而政府采购演出支持的经费,往往只能保障正常演出的基本开支,其他方面的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所以,虽然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了,但是依然承担着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改革后各方面的配套经费支撑仍然明显不足,制约了文艺院团长足发展。

六、结语

新形势下,国有制文艺院团要紧跟当代时尚潮流,不断创新发展趋势。通过对传统式体系和体制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创新,在市场化运作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获得突破性的成绩,国有文艺院团一定能够更好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国有制文艺院团必须提升对自身生存能力的塑造,使其持续得到竞争优势,这也是文艺院团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进步的根本保证,为了国有文艺院团的长远稳定发展,需要根据自身特点的不同作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此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充分發挥政府、市场、院团等多元主体的联动作用,为国有制文艺院团未来发展奠定牢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恒智,杜松江.关于深化河南省属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时代报告,2020(07):4-7.

[2]乔丽.院团管理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心得——以《阵痛与重生——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研究》为例[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0(02):132-135.

[3]陈庚,唐培.当前国有文艺院团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与建设研究——基于18家国有文艺院团的调查分析[J].艺术管理(中英文),2019(03):31-39.

[4]傅才武,刘倩.“社会企业”能否成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方向?[J].江汉论坛,2019(02):130-135.

[5]龚勤. 深化我国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5.

[6]毕绪龙.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现状及深化改革的几点思考[J].人文天下,2015(04):20-22.

猜你喜欢

深化改革
“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合作深化改革
论加强高职实践教学的设备管理工作
改革要“落地”,不能“空转”
鞍钢无缝钢管厂全面深化改革之我见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长江经济带发展需全流域管理
总结推广“隆化模式” 积极深化林场改革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
“实干型”领导干部的特征与识别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