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教育在近代面临的困境与转型

2022-05-18葛志娇

公关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统教育困境转型

葛志娇

摘要:教育的发展往往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传统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政教合一的教育观念”、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强调以教治国的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学而优则仕”人才培养目标;以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以及由官学、私塾、书院等构成的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体制,这是一种封闭的单一的教育体系。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传统教育也面临着重重困难,逐渐走向瓦解。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教育也随着近代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向近代教育转型,最终在制度层面实现有力突破。

关键词:传统教育 近代社会 困境 转型

一、传统教育的特点

中国教育一词最早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孟子所说人生三件快乐的事之一。《学记》中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 ]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即移风易俗、教化百姓的作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所以教育在产生之初往往偏重于对民众的教化。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在古代社会逐渐形成的,构成它的要素有很多,但总体上看,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即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流,佛道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伴随着中华民族长期的形成和发展,渗透在古代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

1.政教合一的教育观念

政教合一是传统教育重要特点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政教合一”的传统,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强调以教治国,视教育为安邦治国的基本策略。它一方面指的是教育为政治服务,同时,也指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合二为一。这在中国古代尤为明显。如先秦时期的辟雍,汉代的太学,唐朝的国子监等都是为统治集团培养所用之人之地。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古代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不以探寻知识为学习的导向,而是以积极入世为目标。特别是科举产生以后,读书与做官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学而优则仕”,成为当时读书人普遍的追求。这种政教合一的教育观念强调的是教育的政治功能。所以,纵观古代教育体系,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加突出德育,强调培养的人才为统治者所用,以此来达到统治者的教化目的。

2.“学而优则仕”的人才培养目标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其中“学”为读书,做学问以及做人的道理,“优”为“优秀”,“仕”为做官,治国安民。这样就将“为学”和“为仕”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是“仕”的途径,“仕”是“学”的结果,特别是科举制产生以后,读书与做官形成了紧密地结合,读书与做官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统治阶级关注的是统治基础的稳定,在人才观上,传统教育观念是重道轻艺,重义轻利,以伦理道德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

3.以儒家传统知识为教育内容

孔子时期,将《诗》《书》《礼》《乐》《春秋》作为他教育学生的重要科目,注重人伦道德教育和与此相关的人文教育,并把德育放在基础和首要的地位。汉武帝时期,确定了儒家学说的主体地位。从此以后,儒学的地位得到肯定,逐渐成为钦定教材,明朝以后,教育体制逐渐僵化,八股文为教学典范,诗词成为必修科目,教育内容逐渐僵化,统治者通过对人的思想教化,使统治者达到其政治统治目的。

4.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体制

隋朝时期出现分科考试的办法用于选拔人才,于是科举制开始产生,他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通过士族、门第选拔官员的方式。唐代以后,科举制度得到完善,自此以后,科举制成为古代社会最主要的选拔人才方式。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公正、合理性,同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古代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如将学校教育与科举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校生源只有参加科举方能进入仕途,否则,便无出路。这样的人才选拔方式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育的发展与此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教育是由官学、私塾、书院等构成的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体制,这是一种封闭的单一的教育体系。封建统治者历来都重视教育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所以教育往往政治色彩比较浓厚。

二、近代社会的转型与传统教育的突破与转变

1.传统教育在近代面临的困境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传统小农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其教化思想也发生了动摇,如何建立与近代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与教化观念成为近代很多仁人志士思考的问题。中国近代教育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突破,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是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传统教育逐步走向瓦解,一方面是在封建社会晚期,传统教育本身呈现出的种种弊端。首先,官学教育已经有名无实。晚清学校教育形式上是完备的,各级学校的模式与清朝前期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多数学校尤其是官学已经徒具虚名,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其次,教学内容愈发空疏和不切实际。清朝在学术方面热衷于义理,词章和考据之学,教学内容继续延续所谓儒学正宗,严重地脱离了社会现实。第三,科举考试越来越腐败。科举制作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根本途径,不可避免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逐渐沦为科举制的附庸,科举制的腐败严重地影响着教育质量,科举制成为严重束缚教育发展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育观念不断受到质疑。另一方面,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严密的封建统治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而清政府政治統治基础动摇,官吏腐败,经济面临破产,这种种社会问题,使得国人不得不从“天朝上国”梦中惊醒,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不断流入中国推动着先行觉悟的知识分子从传统观念中挣脱出来,开始思考中国的教育问题。

2.近代以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1)“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最先突破了传统教育只重德育的教育观念

龚自珍以批判封建“衰世”的腐朽统治著称,将人才问题作为批判现实社会各种弊端的出发点,反对科举制度,提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他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类型的人才的分工合作上,提出了一个相、史、将、民、工、商等组合起来的人才整体结构形态,提出了有关民生日用的知识都是士人应当学习的,突破了经学一统地位,从而质疑了传统的单一的人才观和知识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先后得到他的重视,表现出将西学纳入封建教育的倾向。改革派人士对西学的倡导和介绍在知识观上突出了“经世致用”这一标准。这些思想都成为近代教育观念转型的先导。

(2)以“中体西用”思想为基本理念的洋务教育客观上启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洋务运动开始后,洋务派立即感到传统的旧式人才与新形势的严重不相适应,感到人才的严重匮乏。正如李鸿章所指出的:“深观时局,默数人才,蒿目惊心。”于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发展目标被提到了统治者的面前。洋务运动在封建传统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体系中萌生了近代新教育的幼芽,启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洋务派兴办了一系列的洋务学堂,以培養洋务运动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等多方面专门人才为目标,其教学内容以“西学”“西艺”为主。洋务派也力图解决当时的教育问题,突破旧的教育观念,将魏源“师夷长技”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洋务教育在中国近代首次教育价值与道路选择,以“中体西用”的思想为指导,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处理以及实践,客观上提出了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某些认识,首先,新兴的人才观开始出现,洋务派主张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实用的军事型、科技型人才,突破了培养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其次,在知识观上,所谓的“西学”得到了清晰的定位,纳入了正统社会认识,向西方学习成为普遍风气。再次,洋务学堂也引进了现代教学观念,发展留学生教育等等。

(3)维新运动时期对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也是传统教育观念转型的重要铺垫

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维新派提出了全面学习西学、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等等新的教育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早期改良派使用人类整体文化的观念来考虑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教法度应该择善而从,不应该有古今、中外、华夷的区分,这完全突破了民族本位的观念。而女子教育的观念更是挑战了传统儒家教育观。百日维新中,维新派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如设立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校等,将维新派的教育观念付诸实践,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的瓦解和近代教育观念的转型。

(4)“癸卯学制”的制定及其实施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行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主持重新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因公布于阴历癸卯年,就成为“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清末教育立法过程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综合性法律文件,它较为明确的对各级各类学堂的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学科设置、入学规则、教学方法、仪器设备、校舍建筑以及奖励办法和教员的聘用等方面从制度层面作了做了规定,制定了若干标准,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他的出现对于形成近代的教育观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教育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古代社会的中央集权体制下,教育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教育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这也限制了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社会的转型时期,这就要求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本文系吉林化工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065。)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98-100.

[2]刘震.学记释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45.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传统教育困境转型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跟踪导练(一)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
高校教学中的慕课及传统模式关系探讨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