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探析

2022-05-18张国良胡清

公关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路径研究高职学生

张国良 胡清

摘要:满足社会需求、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的使命。通过对影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因素进行核理,分析了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困境,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入手,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基于虚拟仿真的大学生实践训练、基于专业群的课程模块设计和基于“产教融合”的平台建设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 高质量就业 人才培养体系 路径研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所谓高质量就业,不仅是实现最大化就业,而且能使劳动者找到可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工作岗位。对高职学生来说,就业岗位专业是否对口、工作是否稳定、薪资是否满意、职涯发展有没有空间都是衡量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我国高职毕业人数呈上升趋势,仅2020届毕业生数较去年增长了40万人。一方面是高职学生“就业难”,而一方面又是企业“用工荒”,高职教育如何来满足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如何来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一、影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因素

1.专业对口率低

高职院校扩招带来了生源多样化的问题。在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有些学生是对本专业不太了解,有些学生是服从分配进入本专业,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职院校,专业选择面是有限制的。学生入学后,由于学习基础或学习兴趣的原因,无法融入本专业学习中,也没有相关一技之长傍身,最后导致就业时只能放弃专业对口的工作。其次,高职院校是培养基层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企业需要学生实践能力强,与工作岗位零对接。因此,对高职学生来说,缺乏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是“软肋”,找专业对口的工作难度较高。

2.工作稳定性差

高职学生初次就业时,起点比较低。就业单位又多是中小型民企,薪酬待遇低、发展空间小,导致学生工作时间不长,就频繁离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利于自身职业技能提高。工作的不稳定造成就业质量不高。

3.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职业教育逐步走向开放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要满足行业、企业多元化的用人标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看重学生的实习实践经历、参加技能比赛的获奖、是否持有职业技能证书和其他相关的实操培训证书,以及是否具有主动学习和自觉研究的精神等,以此来判断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因此,高职学生如果职业岗位适应性不高,学习迁移性差,职业发展后劲不足,也不利于其高质量就业。

二、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困境分析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困境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短板。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育人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正在推进,而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却没有与时俱进。学校对专业学生的培养仅限于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需求,构建以复合型人才为导向,“一专多能”的培养体系,也未能给学生增加多个就业方向和多个择业出口。[ 1 ]企业欢迎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学校的育人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无法促进日常教学与新技术、新设备接轨,无法保障学生核心专业技能提升,影响了学生高质量就业。

2.高职院校的育人评价与企业用人标准不对接

高职院校传统的育人评价采取的是以学生的成绩為主,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补充,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评价方式。这种育人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技术技能水平进行标准考核。在育人评价指标中,也没有设置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水平、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的权重,与企业用人不对接,影响了学生高质量就业。

3.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与企业培训机制不协同

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以课堂学习+校内实践训练+校外实习为主。在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企业在内部培训机制上也强调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对企业来说,学生在学校中只是结束一个学习阶段而已,在工作岗位中进行内培和提升,拓展在职员工的再教育渠道,使学校教育与入职后教育融通才更有意义。高职院校育人模式与企业培训机制的不协同,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企业对入职人员创新意识、持续学习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的期望值,影响了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

要解决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根本问题,就要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入手,通过把握高质量就业的方向、方式、特色和保障,去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指明高质量就业的方向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用信息化来“撬动”教学理念,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实现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就必须把握住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方向,建设“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据“互联网+职业教育”,构建集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实训基地资源、社会服务资源等模块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其中包括了丰富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企业案例。资源库的目的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学生在资源库中,能接触到企业典型项目;在教师指导下,以企业生产任务为载体来完成项目。教师也可以通过资源库,启动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课堂现场双向教学等,探索线上线下交互学习模式。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可以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线上测评和线下测试相结合,由校企共同考核,提升考核评价的灵活性。高职院校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使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得以提升。

2.基于虚拟仿真的大学生实践训练,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方式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学校依托校内训中心、技术创新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把专业课程体系融入实践教学,开发集开放性、共享性、实效性于一体的智能管理系统,形成大学生实践训练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校企融合的形式,实施技术、人才和教学资源的协同供给。实践训练体系一方面融入虚拟仿真的新技术,在专业实训中结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以加强应用研究、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抓手,定期发布行业技改课题,以“项目+导师”制为切入,教师、学生和技术专家组成课题组,参加企业研发攻关、技术改造等。

3.基于专业群的课程模块设计,打造高质量就业的特色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传统技术单一岗位在减少,多元复合型岗位不断涌现。因此高职院校原有的专业教学目标已不能再满足企业需求。为了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后的适岗能力,高职院校要设定专业群教学目标,设计富含特色的课程模块,以此来对接行业企业的岗位群,对接行业企业的产业链,从而满足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要求。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例,把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电梯技术等专业构成专业群;分设底层基础课程模块,中层课程模块和高层方向课程模块。底层基础由思政类模块、职业意识培养模块、科技素养模块、数理基础模块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以及机械基础、电工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专业基础共享课程平台两大块构成。中层课程遴选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如机电系统综合应用模块、工业机器技术基础模块、先进制造技术模块、数控设备装调模块、电梯安装工程模块等。底层基础模块是专业群课程共享模块,中层课程模块是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可以交叉互选的模块。高层方向课程模块是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深度对接,分成智能装备生产过程控制、智能装备的数字化设计、智能装备的精密加工、电梯智能产品与服务等就业方向。通过专业群课程模块的设计,构建了“一专多能”的培养体系,使学生能密切追踪产业发展脉络,胜任装备制造行业企业中的数字化设计、智能生产、智能产品、技术服务等核心岗位,学生也因此提高了工作技能,拓展了就业渠道,成为企业所欢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4.基于“产教融合”的平台建设,成为高质量就业的保障

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的社会急需人才,就要全面对接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不是高职院校单方发力能做到的;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合力,以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搭建一个“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牵线搭桥,学校和企业可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学校设置的专业结构必须符合企业的就业方向。行业协会是平台的重要的辅助机构,行业与企业协同,与学校共同制定符合行业规划、行业技术和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使其与行业标准对接。学校对人才的培养采用多元化培养方式,以宽口径、学分制银行等弹性学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课程。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育人过程,参与联合培养、订单班、学徒制等,深入各个教学环节。基于“产教融合”平台,还有利于实现多元评价。政、校、企、行的融通机制,可以在目标制订、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培养质量、结果输出等工作链条上进行全程检测和评价,有助于实现评价科学化和分析标准化,保障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切实增强了高职学生的适岗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參?考?文?献】????

[1]刘双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109- 110.

(责任编辑:刘占行)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路径研究高职学生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