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老旧小区景观空间营造方式探析

2022-05-16方东楠叶憬怡王凯婷王潇蔚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协调绿化维护

方东楠 叶憬怡 王凯婷 王潇蔚

摘要:在宁波社区基层自治过程中,居民对社区环境有了更全面的需求,对于社区景观有了更多的判断和审美。宁波的老旧小区数量很大,2021年在海曙、镇海、鄞州三个区就确立了将近100个需要改造的老旧小区。从宁波市老旧小区现状出发,分析老旧小区景观空间的功能性、观赏性以及是否有改造的必要性。在已完成改造的宁波老旧小区中,大部分问题——排水、指示标牌等已经得到解决,具有借鉴和学习意义。根据其优点,探究适合宁波地域特色的景观空间营造方式。

关键词:绿化 ;社区共同体; 维护 ;协调

一 引言

1 老旧小区定义

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0〕62号)》这份文件中给出了老旧小区的定义——城镇老旧小区是指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不包括以自建住房为主的区域和城中村。已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的,不得列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

2 现状背景

宁波市多数小区已参加政府的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大部分在改造过后都得到了改善,但仍有部分是治标不治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改造后的景观人仍有不受居民喜爱的。其中包括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完备、公共服务及社会服务缺项较多等多种问题。据调查,多数居民改造意愿强烈。

鄞州区百丈街道位于宁波市中心繁华地段,面积约4.1平方公里,下辖有宁舟社区、七塔社区、舟孟社区、朱雀社区等10个社区,多数为“老破小”。其中经过街道居民、社会力量的参与,七塔、朱雀等社区改造已基本完成,其中居民表示改造前后有很大的改变。还有潜龙社区、宁舟社区等社区尚未进行改造,其中,路面、路缘石、绿化空间等品质都不高。

社区的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和硬件环境的变迁,还涉及人的需求、体验、参与、行为等众多因素,甚至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和过程。[1]本文讨论的是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大背景下探寻老旧社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更新老小区景观空间、增强居民参与感的策略。

二 百丈街道老小区考察数据分析

1 现场考察

社区营造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造使社区中的“空间”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对百丈街道老小区的观察考察,发现这些老小区普遍存在不同类型景观空间区别不清、界线模糊和由于先前的规划没有能够预料到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的小区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部分社区存在物业和社区居委会对小区中绿植维护不良的问题。在部分已经改造完或者正在改造的社区中,许多社区都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念,如,七塔社区提出“四共法則”——合众共商、合众共营、合众共扬、合众共行;舟孟社区提出了创“绿色舟孟,生态社区”的品牌;潜龙社区通过宁波市“创意点亮城市角落”行动提出“共享花园”策略等。

2 调查问卷

因居民们在小区中生活时间长,且居住在小区不同方位的居民有着不同的问题,所以他们的问题与意见是社区改造的重要信息来源。问卷以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对社区营造进行剖析,探讨社区营造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视角下提出的问题,总结关键点,提出问题,表明观点。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内部景观空间存在问题的思考和见解;第二方面是居民在宁波市老旧小区改造的背景下参与社区改造的意愿。

经过回收问卷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大部分居民认为健身空间和儿童娱乐空间等公共开放空间有改造提升的必要

(2)99%的居民愿意参与社区的改造提升;90%的居民愿意出资参与社区的改造提升,其中个别愿意深度参与,10%不愿意出资参与改造。

3 自由访问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认为“正是人与人的活动,及生活场所的相互交织,使城市获得了活力”[2],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活和社区景观空间最直接的体验者,也是社区改造的最终受益人。由于宁波市老旧社区中的建筑和绿化都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居民表示在建筑墙面脱落、路边休息椅老化等细节方面存在问题,还存在物业与居民矛盾、道路下垫面和公共空间不足等根本问题。

三 百丈街道老小区考察结果总结

宁波市老旧社区在改造的一些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在一些方面做得仍然差强人意。这些做得不够好的方面追究其根源,却是源自两个社会发展的内生原因:一是“社区空间的均质性被逐步打破,异质化的城市群体在商品经济裹挟不断谋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内向的‘熟人社会走向开放的‘陌生人社会”[1],邻里之间关系不亲近,对社区归属感不强,导致居民对社区改造不热心;二是政府出资改造社区,首要目的是改善外观,负责人无法了解到社区内部问题,也无法整合社区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根据笔者团队调查分析,宁波市老旧小区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改造不接地气,居民获得感较弱

整体景观设计上较为单一,未统筹考虑功能空间的布局安排。缺少休憩娱乐空间,设计缺乏趣味性,儿童娱乐场地缺少娱乐活动设施,景观小品的设置也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2) 景观功能性空间缺乏

公共开放空间堆放杂物、晾晒衣物的现象屡见不鲜;步行空间没有形成体系;健身器材安装在非步入式草坪中,或安放位置偏僻,使用率不高;缺少半开放式空间。

(3) 绿地率较低,缺少维护

绿地率低,绿化带常年缺少维护,植物缺失,地表裸露;绿地空间中植物配置缺乏特色,乔灌木的种植比例少,缺少大乔木,植物群落层次单一。

(4) 道路拥堵、停车位不足

部分社区道路狭窄,仅容一辆车通过;几乎所有社区停车位明显不足,汽车停在道路上、一侧停在绿化带上的情况极为常见,极易造成交通拥堵。小区新建时,设计者未能预见到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如此迅速,20年前设计的停车位已经不够使用。中兴社区在2008年时兴建了地下停车站,但是到现在2021年,中兴社区的停车位还是不足。

(5) 下垫面硬质化、排水不畅

宁波市老旧小区多为2000年前后建成,当时设计了较多不透水的硬质化铺装,路面沉降和多年来对路面的修补导致路面凹凸不平,易积水,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四 景观空间改造的策略

1 营造居民参与氛围

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绝大部分社区居民愿意参与到社区改造中来。社区居委会可以将愿意深度参与社区改造的居民以志愿队的形式组织起来,以志愿队为主阵线开展工作。

宁波市的老旧小区年龄小的至少也经历了20年的风雨,在小区中这些年龄或大或小的居民与社区本身已经形成了情感归属和认同。社区居民参与的改造,可以便捷地达到促进社区交往空间的形成和增进邻里关系两个“社会性”目标。

2 协调景观功能性空间,增加居民获得感

协调绿化空间与社区交往空间,在社区改造规划中主动策划公共菜地、公共花圃等需要人工打理又同时使参与者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的景观空间。菜地和花圃中的植物属于绿化的一部分,这部分空间也可以提供社区居民交流的场所。

不影响绿化空间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社区公共晾晒区与绿化空间协调,在草坪上架设晾衣杆。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小区的环境,将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令其与整体建筑保持协调。

合理布置休憩娱乐空间,日常活动交流的公共娱乐设施,增加座椅、户外锻炼器械等,丰富景观活动空间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

3 增添车位

城市土地面积有限向绿化“借”地,适当的减小绿化面积,对原有功能性不强的花坛、种植池进行硬化处理,或是将原有楼间绿化的界线向内收缩,在周围增加停车位。或选用嵌草砖做停车位;也可采用斜车位。

4 加强排水系统

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尊重现状地形,以最小的破坏,最高效地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可持续循环过程[3]。

路面和广场铺装采用透水砖和透水沥青加快雨水的下渗速度,使雨水能够有效地回补地下水、解决小区排水不畅、内涝的问题。

五 总结

钱坤提出“诸如停车问题、社区居民交往问题、社区抗争问题等背后都指向城市社区空间,唯有真正解决了上述问题背后的空间症结才能够实现对这些问题的有效治理。”[4]社区景观空间是涵盖了社区交往空间、社区健身空间和社区儿童娱乐空间等社区空间。如何使这些空间得到高效利用,首先要社区居民进入其中。列斐伏尔指出,“若不能创造一个新的空间,就不能实现它的所有潜能,也不能改变生活本身”[5],当人进入空间,空间才有了意义,通过人与空间的交互,發现这片空间目前的用途,得到未来大致的发展方向。在现实状况中,公共空间如何变成大多数人的想让它成为的样子,社区景观空间营造与社区共同体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老旧社区出现的问题首先是因为建造时间久远,当时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再加上建筑和景观设施的老化。其次是因为社会发展快速,以居住地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关系正在割裂,城市中尚未形成一套可以完美参考的模板,我国各大城市也在摸索当中,有的社区以科技为主要力量,有的社区以文化作为主要抓手。正因为社区共同体的力量过于分散,导致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社区”虽是泊来的社会学概念,但在我国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社会 学家费孝通就已将“社区”一词引入国内,并明确其涵义为“以地区为范围,形成的互助合作群体”[6]。在社区居民的参与下,可以不破坏社区原有的文化特点,从而达到社区景观空间的空间功能性与社区的场所精神的平衡。营造“公共花圃”等创意性空间,加深居民与社区景观空间的交互,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从而提升居民归属感,更加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现代科技和设计手段,使建筑、绿化空间和道路空间形成有机整体。通过设计手段,将建筑本身化为社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透水铺装、渗渠、花坛和绿地相结合,构成海绵城市的一个分子。

社区共同体影响建筑、绿化和道路构成的有机整体,使其朝着适宜居民运动、娱乐、交往和休闲的方向发展。建筑、绿化和道路构成的有机整体又推动社区共同体去尽可能得吸收每一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东昆鹏,刘鸿琳,徐建刚,李昊.社区营造视域下的内城街区活力再生途径——以西安回坊为例[J].城市规划,2021,45(02):99-108.

[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金衡山,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6.

[3]冯晶.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认识与实践[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3):2.

[4]钱坤.空间重构:老旧小区社区营造的治理逻辑[J].长白学刊,2021(3):137-142.

[5]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Blackwell, 1991:54.

[6]王铭铭. 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J]. 社会学研究,1997(1): 88-98.

[7]丁洁,郑少鹏.学校作为第三方组织参与社区更新模式研究——以台湾中原大学与大观园社区营造为例[J].南方建筑,2021(03):52-59.

[8]叶裕民.包容性城中村更新与社区营造[J].住区,2021(01):9-10.

[9]董莲婷.社区营造与居民参与:上海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的社区花园营建[J].公共艺术,2021(03):82-91.

[10]江缇,丁山(指导).社区营造视域下社区参与式微更新探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60-161.

[11]李明超,黄楚璇.未来社区: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老旧小区改造[J].杭州(周刊),2019(32):38-41.

猜你喜欢

协调绿化维护
我爱绿化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发射台中央控制系统典型故障分析及维护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小猴栽树
1938年法入侵西沙 日军积极“维护”中国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