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

2022-05-16古丽然斯达•玉努斯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古丽然斯达•玉努斯

摘要:旱地在我国分布广泛,旱地作物是重要粮食来源,包括玉米、土豆、小麦、各类蔬菜等,栽培模式直接关系到旱地作物生长状况。基于此,文章从现有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入手,分析其存在缺陷,结合农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现状,总结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发展趋势,为旱地作物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旱地作物;麦玉轮作;集约化生产

0前言

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的改进与发展,可提升旱地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满足公众对粮食的高质量需求。为保障旱地作物供给质量,提高粮油消费水平,农业工作者应不断优化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结合旱地作物特点,创新旱地作物生产模式,推动农业生产改革,使旱地作物创造更高经济收益。

1现有旱地作物栽培模式

目前常用的旱地作物栽培模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麦玉轮作栽培模式。该模式利用小麦和玉米两种旱地作物一年两熟的特点,复种小麦和玉米。通常在大春种植玉米,在同个田地内,于小春免耕种植小麦,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减少深耕工作量,每亩节约120-150元生产成本。但在麦玉轮作栽培模式下,为提高旱地作物产量,农户会使用大量化肥,加大生产成本,污染环境,破坏土壤,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麦玉苕栽培模式。该模式在同个田地内种植小麦、玉米和红苕,将田块分割为1.2m和0.8m宽度的条带,1.2m的条带种植小麦,0.8m的条带种植玉米,在小麦收获后,将红苕种植在麥茬及玉米行间,可以增加旱地作物收益。但该栽培模式的田间管理难度大,劳动成本高。

第三,麦玉豆栽培模式。该模式在同个田地内种植小麦、玉米和黄豆,在当年十月或次年五月种植小麦,在次年三月到四月于小麦行间套种玉米;在小麦收获后,将黄豆种植在麦茬上,实现一年三熟,旱地作物栽培的增值效果显著,但同样面临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2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发展趋势

针对目前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存在问题,农业工作者应结合农业发展趋势,创新改进旱地作物栽培模式,推动旱地作物栽培的高收益、高质效、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改革目标。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实践生产经验,总结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发展趋势,为农业工作者创新旱地作物栽培工作提供有益探索。

2.1创新间套生产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旱地作物栽培的经济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业工作者应开发更多间套生产模式,创新旱地作物间套栽培方案。细化来说,农业工作者应综合考虑旱地作物的生产特点、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要素,选择可以配合套种的旱地作物,并在合适的时机种植旱地作物,合理规划旱地作物的栽培参数,如旱地作物品种、种植密度等,规范田间管理,为旱地作物创造良好生长环境,发挥间套栽培作用。

例如,在四川东北地区,农业工作者结合区域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提出玉米、川明参套种栽培模式,将田地平整处理为细作畦,畦宽为1.2m,高度控制在20-30cm,于八月中下旬以开沟条播方式种植川明参,行距为30cm;在次年三月下旬到四月初,于川明参幼苗畦间种植玉米;在川明参收获后,可通过机械抢时播种净作玉米,实现两年三熟。川明参和玉米套种可减少病害,提高川明参产量,且支持机械化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解决传统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的缺陷,值得借鉴学习。总的来说,在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发展中,农业工作者应在机械化生产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开发更多旱地作物套种栽培方案,提高旱地作物产量与质量。

2.2集约化生产模式

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大部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劳动力减少,使得现有旱地作物栽培模式表现出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为解决旱地作物栽培模式的不足,农业工作者应创新生产模式,利用生产设备的机械化优势,替代人工操作,实施集约化生产,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进一步提升旱地作物栽培效益。细化来说,农业工作者可将旱地作物栽培与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产业示范区、有机生态园等农业规模化经营项目相配合,依托于规模化经营项目,创新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将旱地作物栽培与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业旅游相互融合,扩大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例如,某地区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开展规模化农业生产,建设约30亩的向日葵种植基地,由当地农民负责向日葵的浇水、除草等工作,在花期时吸引游客,提供生态旅游产品;在收获后加工成葵花籽油,既可提高农民收入,也可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种植效益显著,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3引进先进栽培技术

在旱地作物栽培中,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是保障旱地作物正常生长的关键。农业工作者应根据旱地作物栽培模式,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引进先进栽培技术,切实落实集约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旱地作物栽培收益。

以上文提到的玉米、川明参套种栽培模式为例,农业工作者综合考虑川明参的生长特点,将传统的移栽技术更换为直播技术,开沟条播时,将川明参种子和草木灰、细沙拌合,均匀撒入沟内,覆土不见种子即可,适当镇压后表层覆盖玉米秸秆;在川明参成长至幼苗阶段后,以直播方式栽培玉米,选择单行播种机种植,利用机械设备复合功能,在播种的同时施肥,提高栽培效率;在川明参收获后,净作玉米,选择旋播施肥机种植;玉米收割时采用晚收技术,使用履带自走式玉米籽粒收割机,可同时完成玉米摘穗、剥皮、脱离、清选及秸秆粉碎等操作,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结合该栽培经验,在旱地作物栽培模式发展中,农业工作者应注重栽培技术的创新、合理应用,选择合适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质效。

3结论

综上所述,麦玉轮作、麦玉苕、麦玉豆栽培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及耕地效益为目标,生产成本较高,不满足农业发展要求。农业工作者应创新间套生产模式,开展集约化生产建设,引进先进栽培技术,降本增效,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改革,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金铖, 代洪琦. 我国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6):51-51.

[2]张萍. 我国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J]. 农家参谋, 2017, 20(No.562):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