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022-05-16雷兰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人文主义创新

摘要:笔者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发现许多高中生其实已经具备一定的甚至相当强的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可是就是将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无法联系起来,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关系的。但高中阶段又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的特征在于其有“厚”度、有穿透力,要做到探源、探流、探变、探因、探义、探势、探异、探思.。[1]所以如何帮助学生将已学习过的知识有机的联系为一个整体,形成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是中学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本文将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为例,对此做出探讨。

关键词:知识体系,人文主义,创新

一、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1.引导学生对初中的知识加以回顾,形成联系。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着重要探讨“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与源头。而“人文主义”的重大内涵“人性”与“理性”,学生在初中学习《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其实已经接触过一些。那么在进行本课的学习当中可以率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回顾、提问,例如:“关于人文精神我们在初中学过相关的课程有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完整甚至回答不出来都没有关系,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对其继续引导,激发学生对“人文主义”的思考。

2.利用好单元目录,构建单元体系

本单元标题为: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让学生仔细观察研究单元大标题与各小课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本单元是总分关系。总:本单元一条主线索“人文精神”。分:第5课讲人文主义的起源,第6、7课讲人文主义的发展。合理的引导学生在目录中提取信息不仅是对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框架结构。

在学生有基本的架构之后适当提问引出难点“到底什么是人文精神?”“内涵是什么,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并不需要学生完全的回答出来,回答正确,而是要在他思想中埋下一颗种子,慢慢将其启发,从而真正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教学实操】教师:我们在梳理了本单元的基本线索之后,很明显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吧?

生:对。

师:还记得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什么吗?

生:人性,人文主义。

师:很好,那所谓的人文精神应该基本包括了“人性”吧?

生:对。

师:启蒙运动的核心呢?

生:……

师:忘了?没有关系,我们已经知道人文精神最少包括人性和XX,我们先将这个空在这里,等我们学完本节课再反过来将其填完。

实践证明在本课学完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具体思想之后,学生很容易的填出了这个空答案——理性。

这样在本堂课的最后将问题又落回到了本堂课的核心难点中來,相信学生对何为人文精神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3.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搭建框架。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大部分历史课其实都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构建本课的框架结构,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或其他比较新颖的形式对本课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展示。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教材其实就是比较体系化的资料,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去构建思维导图(最不济列成提纲的形式),是自己真正去理解课本,只有自己动手做了,再学习完本课后与老师的做对比,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容易遗漏什么,资料提取为什么不到位。第二:课堂的5-8分钟学生都能够有一个基本的框架结构,差别在于是否掌握其中的联系?是否够清晰明了?完成度高不高?实践发现完成的非常好的自然是少数,但这是一个好事情,这样教师在学生版本的基础上可以对相应的知识、问题作出引导,到底怎样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4. 多种方式领略历史魅力

历史教学中不仅仅可以编对联,动员学生编顺口溜,还可以改写当下流行的歌词,鼓励学生创作诗歌、画漫画等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历史的趣味,形成知识结构。

让学生试着把单元总结编成自己喜欢的歌词,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创造力是无线的。有学生将必修一都编成了歌词,期中第一单元编成青花瓷的歌词,如下: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浓重移/自夏商西禅世分封纠纷起/而自后秦首统一始皇的秘密/开启了两千封建的延续/汉推恩隋唐科举官僚逐统一/那北宋收兵权充禁军归中央/元行省延至今/三十四省犹有序/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被削去/汉有尚书令/魏晋置三省/宋设参知又二使分相权/元中书却左右皇命/选官吏极激烈/汉察魏中正/隋唐明进有益/而后续传承/明废宰相胡蓝之狱灭威气/内阁深得皇命/古政治演变就两个问题/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学生将对外开放中最先开放的五个特区画成漫画编成口诀“深猪下商海”(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

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也是对所学内容深入思考的一个过程,记忆、理解自然都更加深刻。实践证明了趣味性和思考性是可以相统一,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 杨浙东(执教),戴加平(指导),聂幼犁(点评).以《嘉善田歌》为例看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3(12).

[2] 张元.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考[J].历史教学,2012(8).

作者简介:雷兰(1990- ):女,汉族,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为中国史。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人文主义创新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