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研究

2022-05-16邓婉欣贾晓辉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邓婉欣 贾晓辉

摘要: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互补式合作共同搭建社会服务平台,能够极大限度的发挥院校人才技术优势,锤炼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能极大的丰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经验,既能稳定企业合作岗位课程中的“工作室项目”,同时也能够稳定企业任课于专业教学的“名师”资源,为“产教融合”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推进实施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一、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制度与标准

校、企共同以企业职工培育机制为蓝本,设计以“轮岗+竞岗+上岗”为轴心的学徒职业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制定了校、企2套互相衔接、协同实施的“六双三进”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岗位标准、技术手册、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开发25门以上校企课程标准、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兼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学徒岗位实践手册”3册,开发品牌视觉形象类企业教材。学徒在岗位项目过程中要按照导师要求、公司项目组流程、任务和分工方式执行,以培养学徒的劳动纪律观念、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1.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课程教研组对接省内区域文化产业,主要面向省内行业、大中型企业以及产教融合教学班开设院校进行广泛走访调研,明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向。同时,对多家行业协会、企业进行调研,分析遴选设计人才岗位需求、核心技能,准确掌握企业一线对于员工职业素养与技能的要求,为制定未来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打基础。

2.严格执行学徒成长记录档案,统计每届学生人数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学徒成长记录跟进,主要包括学徒项目记录、学期总结、导师评语情况等。

3.制定并完善產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以企业职工培育机制为蓝本,设计以“轮岗+竞岗+上岗”为轴心的学徒职业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制定校、企2套互相衔接、协同实施的“六双三进”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岗位标准、技术手册、教学质量监控标准。

4.规范教学日志的记录,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根据品牌设计、项目管理、摄影摄像3个不同岗位,由企业主导依据学徒岗位,制定产教融合教学班“企业工程单”。

5.制定“学徒年度鉴定表”、“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教学质量评价表”,实施师与徒、教与学双向评价激励机制。

6.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兼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学徒岗位实践手册”,并开发品牌视觉形象类企业教材。

7.制定《产教融合学生考核评价办法》以及配套的评分标准。为所有产教融合教学班学徒建立“学徒成长记录手册”,规范学生各岗位能力评价办法。

8.校企共同制定 “双导师制度”、“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管理办法”,通过双向业务培训、教学听课、参与督导等多种形式,提升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及校内导师的企业项目能力,有效规范企业导师及校内导师的职教能力。

二、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导师队伍

校企双方需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双方签订“双导师”互聘共培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员工双向挂职锻炼机制,明确校企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制度。校企双方员工通过学习和选拔后,可以进入“校企导师资源库”,共同申报教改项目并实施,共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几年的持续建设,学校与企业能够共同培育一支校企互聘共用师资团队。

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产教融合双导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签订《双导师互聘共培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在双导师队伍建设中的责权利,为双导师在教学、科研、评聘等多方面的实施创造条件。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并完善《企业导师选拔标准及工作职责》,明确企业导师选拔标准与职责。选拔与校方的合作企业中15名左右技术骨干组建产教融合企业导师资源库,保障优秀人才能够进入教学一线。1名企业导师带3名学徒,组织学徒拜师仪式,明确师徒责任与义务关系。

3.每年安排学校至少6名专业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践,提升教师项目执行与技术攻关能力,及时把握设计行业前沿动态信息。

4.建立并完善校企双导师资源库,资源库对每位导师的业务情况、教学情况、专业方向、获奖情况均需有完备的记录与备案。

5.制定《产教融合人力资源一体化建设管理办法》,组建由校、企、行业协同、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机构,实现资源互补、多方共赢的合作格局。

三、校企协同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以“轮岗+竞岗+上岗”为轴心的学徒职业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制定配套的运行管理制度与教学标准。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创新“轮岗+竞岗+上岗”三岗螺旋式进阶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岗位需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前提,因岗设课,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学生经过选拔、签订协议后,由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和入职教育,明确学生作为企业学徒身份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工作纪律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为其从学生身份向学徒身份过渡起到良好作用。

“轮岗”阶段即第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因为学生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还不确定,可塑性较强,进行“轮岗”课程的培养,将企业不同业务部门的技能融入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当中。在这个阶段,校企双方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开发特色岗位性课程,由企业一线的员工进行授课,将业务流程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积极促使学生参加国内外组织的技术技能比赛,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竞岗”阶段,即第二学年,学生在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特点和企业的用人需求,选定1-2个岗位进行竞岗学习,学生要跟随企业导师进行近距离的技能训练,企业导师对学徒的技术能力进行评价。本学年后,组织中期考试,考试内容由笔试和技能操作组成,学生通过中期考试,说明具备本岗位的工作能力,方能继续在本岗位进行学习。

“上岗”阶段,即第三学年,主要学徒进入准员工阶段上岗训练,学生要深入企业一线,以一名员工的标准从事一线业务工作。这一学年的重点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岗位项目能力,企业导师对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考察其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正式员工标准。最后,对学生进行出师考试,考评合格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顺利完成产教融合教学班的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邓婉欣(1991—),女,汉族,河南新乡人。主要研究方向:视觉艺术。

本文为2021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研究》结项论文,课题编号:JRS-2021-7124。F3CE7D78-F0E4-4BEE-8FC9-18B028EFA8FE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