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及对策研究

2022-05-16李玉山刘纯宝李健赵光辉任树锋

大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对策

李玉山 刘纯宝 李健 赵光辉 任树锋

[摘 要]在双创教育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地方高校数目众多,分布广泛,是中国高校的中坚力量,它们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途径。文章以菏泽学院为例,对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新旧动能;对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202-03

2020年开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中国政府在致力于抗击疫情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新型经济模式。虽然传统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新型经济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重要性日益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提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变革,可以说“新旧动能”共同构成了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生力军,理应转变观念,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地方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作为具有蓬勃朝气和干劲的时代知识青年,是新型经济模式的主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从而实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升级旧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混合提升”的目标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国家陆续出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各个高校结合自身特点设置創新创业学分,通过科学而有效的方法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高校众多,国家政策很难实现全员覆盖。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再加上自身转型升级遇到瓶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

该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落后,开设的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多流于形式,课堂讲授的案例分析缺乏实践性,成功率不高。课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难度不够,学生没有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有效平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遇到突发问题时难以应对。二是学生乐于参加的创新创业活动多为理论化的“命题型”学科竞赛,竞赛的形式只是做一张试卷,科技创新性不足。对于需要长时间精力投入的“挑战杯”等赛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仅仅是为了拿够创新创业学分,或者是借助创新创业成果获得奖学金,真正获得的实践锻炼机会较少。虽然学生获得的各类竞赛奖状不少,但含金量明显不足,能够实现孵化或转化的应用型项目更是少之又少,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各高校虽然也成立了名目众多,数量不菲的创新创业团队,但大都因为缺乏支持而夭折[1]。

(二)政府支持力度小,父母打压创新创业热情

调查分析发现,政府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有着很大影响。一方面,从历年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报名人数来看,大学生(尤其是地方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对公务员、医生、教师等事业编制依然比较推崇,报考失败后进行“二战”或“三战”的人数更是逐年上升。与之相反,地方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可度非常有限,他们认为只有进一步深造考取事业编制才是正道,创新创业属于典型的“歪门邪道”。再加上地方政府经费有限,很难拿出专项资金成立创新创业中心来扶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尽管各个地市为了应对上级检查都成立了所在地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基地运转并不正常,多数只能靠出租写字楼来发放工作人员的工资,更不用说拿出资金来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父母的职业、教育方式、家庭资源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调查发现,超过80%的家庭往往会以创业风险高、回报率低等理由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打压,仅有不足5%的家庭表态不在乎创新创业中的各种困难,会无条件支持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己的梦想[2]。

(三)校企合作意识薄弱,深度有待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应用在实践中才能够获得成功,企业就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最佳平台。校企合作有利于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创新创业内容和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有效避免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只是为了获得创新创业学分或者只是为了获得生活费的思想。但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成功率和回报率太低,而且市场风险大,这就导致企业不愿提供资金和平台给学生进行线下实践。近几年,教育部重点打造了教育部—企业—学校产学研合作项目,旨在推动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三方协作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整体推进。调查发现,该项目的实施对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与创业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仅停留在教师这一层面,与学生的合作还很少,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于像菏泽学院这样的地方高校,由于办学资金严重不足,仅能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很难拿出专项资金与企业进行联合创新。长此以往,企业也不愿意在地方高校上投入过多资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路还很长,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全面审视和定位各自角色,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利益联动[3]。

二、研究方法

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课程组以菏泽学院学生为样本,采用“数据加分析”的方法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涵盖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制度的保障、创新创业结果的质量评价、校政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效果等五个方面。调查问卷在菏泽学院2017级—2020级的本科、专科生中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6份有效问卷。根据调查问卷所反馈的结果,课程组制订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及对策。

三、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及对策

(一)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精细化,要充分考虑年级、专业等特点,要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注重以任务驱动和科技竞赛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可以将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一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教学理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的团队合作。二是要注重将理论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建立层次分明、注重知识拓展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掌握及技能的提升。三是要实现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商机的能力,开发科研创造力,促进思维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开展案例式教学,提供合理的任务清单。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交流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勇于创新、灵活多变的逻辑思维。鼓励创新创业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和学习程度,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

构建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通过优化创新创业师资结构,吸引更多的企业导师和创新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加入创新创业导师团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际资源,结合自己的专业,参与创新创业。调查问卷发现,与之前相比,实施改革后学生的逻辑思维、洞察力、知识储备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在濃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积极加入指导教师团队组织的创新创业研讨会,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发表独特见解,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实现了创新创业的梦想。

总之,高校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选派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跟踪指导,并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校形成和谐、积极、健康、稳定的良好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二)构建基于“互联网+学科竞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考评机制

学科竞赛是实现科技创新和创业梦想的重要舞台,高校的创新创业导师要时刻关注国家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尤其是“挑战杯”、节能减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含金量较高的科技竞赛。要将科技竞赛作为线上课堂理论教学与线下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突破点,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尽快实现优秀竞赛成果的科技转化。同时,还要积极联系企业导师,从市场竞争力的角度修改、优化和完善竞赛作品,尽快孵化优秀竞赛成果,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改善学校的创新创业环境,应加强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尽快提高竞赛成果转化率,加强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化,引导学生走向创新创业之路[5]。

学生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更新创新创业观念,了解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关注前沿动态,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培训班和讲座,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创新创业技能,增强创新创业的自信心。要利用专业知识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切忌好高骛远。要综合考虑现有人际关系、专业特色、自身条件、个人兴趣等因素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团队,注重专业融合,形成创新创业合力。要注重传帮带的作用,保持与校内外导师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向创新创业成功的学长和学姐取经,争取少走弯路。要始终保持创业的热情,胜不骄败不馁,绝不轻言放弃。创新创业过程中要借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把握创新创业契机,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技能。

学校相关部门要完善创新创业考评机制。考评机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创新创业导师的考核与选拔,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评价。对创新创业导师的考核和评价主要注重其对学生的技术培训、对项目的跟踪指导和所指导学生项目取得的成效。要注重创新创业导师库人选的优胜劣汰,选派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团队。对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考核和评价要打破单一的分数制,要建立多元化、重能力的考评机制。要在综合考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按照学科门类,从知识掌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科研创造能力以及市场转化能力等五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三)构建校企政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结合协同培养育人模式

要牢记政府是引导校企协同育人的推动者,高校是具体的执行者,企业是共建者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助力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和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学校、政府、企业三方都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要注重发挥联动作用和各自优势,采取三方联合的策略,共建校企政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要切实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稳定的创新创业环境。

学校要做好宣传保障工作,注重整合校内各方面的资源,对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和咨询,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电台等媒体帮助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免费宣传,争取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补贴。政府可以通过新闻插播等形式讲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事迹,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良好氛围。这样做的最终目标是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社会上引起更多共鸣,改变家庭对于创新创业者的看法,鼓励越来越多的家庭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只有获得政府和家庭更多的支持,才能使学生创业有更强大的底气和魄力,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的想法。同时,也绝不能回避创新创业的风险,一旦遇到突发情况,一定要及时进行帮扶和补贴,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团队或个人走出困境。企业要利用自身知名度和信誉为创新创业大学生做好担保和技术顾问,要为创业者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和座谈会,分析和讨论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切实帮助大学生走出困境[6-8]。

通过整合学校、政府和企业资源优化校政企协同创新,产生良性互动。以菏泽学院为例,菏泽学院、菏泽市政府、菏泽睿鹰制药有限公司利用各自优势资源整合成立了三个创新创业平台。菏泽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位于菏泽学院锦苑三楼,面积2000多平方米,涵盖生活服务中心、校园网络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租八戒助力车等项目,有三十多个校园团队长期入驻。为鼓励学生实现梦想,该中心对在校大学生实行免租,毕业三年内仅收取少量房租,支持在校大学生深入提高创新创业技能。睿鹰制药产业孵化园位于菏泽睿鹰制药有限公司内部,面积1000多平方米,涵盖生物制药、智能大健康等项目,有十多个校园团队长期入驻,企业选派导师跟踪指导,免费提供仪器给创新创业团队使用。菏泽大学生智能制造中心位于菏泽职业学院,是菏泽市首个专门面向大学生的智能制造中心,主要有校园智能快递中心、大数据维护中心、淘宝网购中心等团队入驻。该平台科技含量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尽快实现转化,获得利益,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菏泽学院、菏泽市政府、菏泽睿鹰制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协同创新中心,负责筹集专项资金,为三个平台的学生给予物资援助、技术培训、资金周转等方面的帮助。中心的成立有效地促进了三个平台的相互促进、相互扶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企业高科技人才储备难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本文以菏泽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加数据分析的方法,就如何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这对于地方高校形成实现产学结合、多方联动的协同培养育人模式,服务地方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蒋星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大学生素质培养与提升问题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4):81-83.

[2] 石麗,李吉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2):100-104.

[3] 梁朋,武宁,王伟.“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00-103.

[4] 张碧,刘洞波,施晓蓉.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河北职业教育,2020(6):87-90.

[5] 高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4):16-18,48.

[6] 林金剑,车朝平.校企协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41-43.

[7] 孙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6):101-106.

[8] 雷杰,阮士峰,郭超超.基于校企联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机制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36):140-142.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试论高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