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理念下高等院校“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与评定机制研究

2022-05-16陈萌,谢春丽,张民安

关键词:新工科培养模式教师

陈萌,谢春丽,张民安

摘    要: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工业工程发展新环境,高等院校工程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文章根据“新工科”建设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分析高等院校培养“卓越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挖掘培养符合当代需求的高校“卓越创新型”教师的规律。根据普通高等院校师资引进和培养的普遍规律,从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培养方法、教师队伍评定机制、教师培养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对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与评定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新工科;“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评定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4-0010-03

一直以来我国重视人才教育培养,持续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纲要,其中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旨在长期进行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1]。随着新时代全面发展铺展开来,面对工业工程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如何建设“新工科”引起广泛关注,有关“新工科”建设系列的文件也纷纷落地,其中包括著名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及“北京指南”。不难发现,“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高水平、高标准的不同类型综合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有力保障[2]。根据“新工科”建设目标导向,贯彻落实“新工科”建设必须加大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培养一支工程实践经历和理论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团队[3]。然而,根据当前高等院校在任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普遍情况,发现高等院校工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导致创新能力及创新实践不足的问题。因此,针对目前高校工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具体要求,本文拟从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培养方法、教师队伍评定机制、教师培养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对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与评定进行探索和研究,努力为打造具有高水平的“卓越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理论基础。

一、“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构建

(一)“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保证拥有良好的师德和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备应用研究与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加强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强调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4]。从教师来源入手,针对不同来源的教师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培养。

1.来源于高校的教师。来源于高校的教师,青年教师占比较大,理论知识和能力扎实,学科前沿和先进理念把握到位,但工程实践能力稍弱。结合这部分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培养模式:聘请教育专家为他们“讲”“演”新的高教理念和教法,加深对教育理论、教学法的体会,学做“先生”与“师傅”;安排实验室相关工作,指导学生实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选派优秀的新教师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并在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指导下直接获得专业技术,争做“能手”与“专家”;参加学校、企业的各类教育和科研项目,在参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来源于工厂、企业等的教师。来源于工厂、企业的教师,多数有工程实践经历,其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但与一直在高校研究前沿理论的教师相比,其理论研究有所匮乏,尤其是专业前沿方向的把握、前沿技术的应用及专业理论的研究和创新等[5]。结合这部分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培养模式:坚持学习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技巧;参加国家级或省市级专业大赛锻炼教师的指导水平,培养教师创新实践能力;鼓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和申报课题,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专业水平,逐渐成长为专业领域骨干。

3.来源于研究所的教师。来源于研究所的教师基本都是先在研究所工作,后调入高校任教的教师。他们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而且在研究所工作的经历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这部分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培养模式:组织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和研讨会议,进行教学工作培训;创建“特色研究所”,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使他们能够带着课题走进实验室,潜心进行研究,在科研实践中提升自己,逐渐成为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开放对外服务的窗口,承接技术服务,争取实现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卓越創新型”教师培养方法构建

通过对高等院校“卓越创新型”教师的不同培养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应注重对于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与开发,丰富教师工程实践经历[6]。为此,高等院校根据“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目标,结合新工科下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可采取针对性措施方法对高等院校“卓越创新型”教师进行培养。

1.成立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学校需要成立专业的高等院校“卓越创新型”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每年定期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重点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讲解以及典型、优秀的教学经验的传授。同时,不定期组织在职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和探讨,交流经验、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另外,还要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全国各类教育、教学研讨会和培训班,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形成“主动培训、人人培训”的全新局面。

2.建立校企合作制度。通过深度有效的产学结合体系,组织专职教师参与校企单位工程项目或者相关研发项目,从实际工程需要出发,锻炼和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水平。首先,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建立实验实习基地,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合作技术开发,同时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其次,按计划定期选派相对优秀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或顶岗,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安排到相应岗位工作,熟悉并掌握各生产环节和操作技能。此外,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7]。这样不仅提高了专业教师进企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实现了工程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内在联系,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增加科研和教改项目。学校、学院要为教师提供科研学术平台,聘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专家为教师做专项讲座,通过各种途径增加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与企业合作项目的成功率,使他们在主持项目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科研理论素养和能力,锻炼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还要鼓励企业专家承担参与高校的教学任务,鼓励、帮助教师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互派学生等方式,开拓专业视野,提升专业参与竞争力[8-10],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建设。

二、“卓越创新型”教师队伍评定机制构建

“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是系统工程[11-12],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评定机制是“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反馈了前期阶段培养效果如何,以及如何进行改进和完善,直接关系到教师培养的成与败。因此如何对高等院校的“卓越创新型”教师进行评定是“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建设的重要方面。根据“新工科”建设对“卓越创新型”教师的要求,具体的评定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师德方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通过言传,还要通过身教;教师不仅要运用丰富的学时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示人,以良好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学生。学校可以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师德方面的评价工作,并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内容,从而对教师师德有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2.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卓越创新型”教师应能够把握现代高等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思维敏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难度、容量与授课对象相匹配;教学内容具有必要性、针对性、应用性;课程重难点突出。同时,实现实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教学效果好,学生反映和评价好;教学大纲、日历、讲稿的完善和严密程度,课上多媒体课件材料的更新情况以及与板书相结合的情况等。

3.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方面。“卓越创新型”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还侧重于专业生产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这要求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应用专业相关的仪器设备并能独立指导实践教学任务,进行启发式教学实践。这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专业相关企业上岗生产或生产实习的相关经历;有相关项目经历,主要包括以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参与科研课题或者教研课题;实现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和深度统一,通过创新驱动手段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达到一定效果。具体评价内容可以包括下面几个方面:进入相关企业进修或顶岗的时间和效果,以及相应的证书或证明等;主持校企合作项目的数量和成果以及是否推广应用等;指导研究生、本科生论文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等;科研成果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

三、“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可持续性

高等院校“卓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也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这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教师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期任务。为了保证“卓越创新型”教师的可持续性,不仅要对现有的“卓越创新型”教师进行定期考核,还要对新入职教师严格把关,以缩短“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周期,这就需要上级部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13-15]。

1.对于经过培养、考核的教师,学校及相关二级学院的人事部门须进行备案登记,提供资格证书,也可适当提供津贴奖励。此外,学校及二级学院应该有相应的考核制度方法,在每学年对“卓越创新型”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教师结合考核评价结果,根据各自的实际科研、教改情况进行改进和加强,督促“卓越创新型”教师始终保持先进的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从事创新实践,站在专业或学科方向的最前沿。

2.根据学校及二级学院的人才引进计划安排,在引进专业人才过程中严格落实“卓越创新型”教师的基本条件和考核评价指标,对应聘教师进行筛选和考核,对于具备“卓越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或者经过短期培训等措施能达到“卓越创新型”教师水平的人员应该考虑优先录取,以缩短“卓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周期。

3.以“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建设为目标进行教师教学改革。这是系统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建立长效的资金供应机制,保证拥有长足的资金供应。现实可行的方法措施有:一是部、省、市级教育财政拨款金额适度增加;二是学校及二级学院提供“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资金;三是争取社会、企业及校友的资助。

四、结语

本文立足“新工科”建设背景,聚焦当前高等院校“卓越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高等学校培养的“卓越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特点,构建了“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和 “卓越创新型”教师评定机制,提出了“卓越创新型”教师培养可持续性的建议,以推进“卓越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卓越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响应“新工科”背景下,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工业工程专业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经济大发展和经济新常态意义重大,不仅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而且有助于教师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从事创新实践,提升创新能力。另外,对提高高等院校新工科教育教学效果、提升稳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J].中国地质教育,2010(4).

[2]张雪.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3]曹井新,溫红真.构建创新型国家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20(7).

[4]王文琳.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探讨[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5]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6]鲁明珠,王炳章.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机电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2).

[7]焦卫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师评价[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8]范淑清,呼咏,邹青,等.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6).

[9]刘耀玉,付百学,俞小敏,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教学师资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20(6).

[10]谭永波,王丽玫.可持续发展融入“新工科”建设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

[11]彭振.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7).

[12]董燕,王学武,郭谨.基于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0(19).

[13]李丹丹,张佳薇,宋其江.林业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的思考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3).

[14]王丽玫,谭永波,苑连霞,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

[15]王小红,徐焕章.普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创新性研究——基于《会计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

[责任编辑  杨    波]

猜你喜欢

新工科培养模式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