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祛风理气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E、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2022-05-15黄民华张宏海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8期
关键词:证候支气管气道

黄民华,张宏海

(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建 三明 36500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并伴有哮鸣音、喘息、咳嗽、胸闷反复发作,多在夜间和清晨发作[1]。目前,临床尚无根治支气管哮喘的办法,主要是控制哮喘症状、减少发作或复发,如规律吸入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激素进行长期抗感染治疗,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等,存在长期用药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等问题[2]。笔者发现,采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肯定且安全性好。本研究探讨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祛风理气汤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18~60岁,平均(42.68±10.37)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10年,平均(4.12±1.43)年。治疗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19~60岁,平均(43.37±11.69)岁;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10年,平均(4.29±1.5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制定:喘息、气促反复发作,伴或不伴咳嗽、胸闷,强度随时间变化,于夜间或晨间发作和加重,常与物理、化学性刺激、冷空气、运动、上呼吸道感染及接触变应原等有关;发作时听诊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呈弥漫性或散在性,以呼气相为主,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和体征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1]。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6版)》中支气管哮喘风痰阻肺证的辨证标准制定[2]。①气急,气短,喘促或咳嗽。②喉中痰鸣或遇异味则喘、咳嗽。③鼻痒或咽痒,流清涕。④痰白、痰少或咳痰不爽。⑤脉滑或脉弦。具备①②③中的2项及④⑤中的2项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岁;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重症哮喘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者;有精神疾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祛风理气汤治疗。方药组成:陈皮10 g,苦杏仁10 g(后下),法半夏10 g,紫苏子10 g,茯苓10 g,僵蚕10 g,蝉蜕6 g,蜜麻黄6 g,全蝎6 g,甘草片6 g。每日1剂,水煎两次,混合药汁,分早晚2次服用,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白芥子散穴位贴敷法治疗。白芥子散方药组成: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胆南星、法半夏各5 g,制成直径2 cm、厚度1 cm的贴敷膏,由我院中药房统一制作。按冬病夏治原则于就诊当年夏季初、中、末伏择时行穴位贴敷治疗,初伏取穴定喘、肺俞、膏肓,中伏取穴大椎、风门、脾俞,末伏取穴大杼、肺俞、肾俞。白芥子散方以鲜姜汁调和,每次贴3~5 d。若贴敷局部出现水疱、丘疹等,则揭下敷贴,常规消毒处理。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评分。主要症状咳嗽、痰量、喘息、胸闷及哮鸣音等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3、5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3]。②免疫球蛋白E(IgE)、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TGF-β1水平。③临床疗效。

3.2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症状积分法,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无效:疗效指数<30%,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有效:30%≤疗效指数<70%,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显效:70%≤疗效指数<9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愈:疗效指数≥95%,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咳嗽、痰量、喘息、胸闷、哮鸣音积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咳嗽、痰量、喘息、胸闷、哮鸣音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咳嗽积分 痰量积分 喘息积分治疗组 50 治疗前 2.97±1.26 1.86±0.86 3.81±0.92治疗后 1.18±0.53△▲ 0.96±0.35△▲ 2.38±1.01△▲对照组 50 治疗前 3.05±1.28 1.98±0.93 3.76±0.89治疗后 1.86±0.85△ 1.42±0.65△ 3.12±1.19△组别 例数 时间 胸闷积分 哮鸣音积分 总分治疗组 50 治疗前 3.85±0.94 2.82±1.45 15.83±3.16治疗后 1.84±0.57△▲ 1.22±0.53△▲ 7.05±1.61△▲对照组 50 治疗前 3.88±0.91 2.86±1.03 15.97±3.25治疗后 2.74±1.26△ 1.95±0.74△ 11.23±2.14△

(2)Ig E、TGF-β1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gE、TGF-β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gE、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比较(±s)

注:1.IgE,免疫球蛋白E;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IgE(U/mL) TGF-β1(ng/L)治疗组 50 治疗前 620.00±118.00 96.57±17.54治疗后 89.00±11.00△▲ 35.15±5.35△▲对照组 50 治疗前 619.00±122.00 96.20±17.33治疗后 167.00±34.50△ 58.15±9.22△

(3)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4.00%(4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目前,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据统计,我国哮喘患者已增至2 000多万[4]。该病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可以从家族是否有哮喘病史上体现,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某些变应原如花粉、宠物、油漆、牛奶、鱼、虾、蟹等,或环境污染,或吸烟,或运动,或精神等因素。该病发病机制与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及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5]。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喘证”范畴。《素问·太阴阳明论》记载:“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认为风邪是引发喘证的重要病因。风为阳邪,易伤津耗液,哮喘发作的病机当为风邪袭肺,进而肺失宣降,气道挛急,以致哮喘反复发作。故治疗该病当以宣肺平喘、祛风解痉、化痰理气为主。中医对哮喘的治疗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服汤药是基于患者临床体征和证型表现给予对症中药治疗,达到“气至病所”的功效;外治法中穴位敷贴疗法则可通过刺激人体体表穴位调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机体过敏状态,起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内外治法联用合用可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祛风理气汤以陈皮、苦杏仁、法半夏、紫苏子、茯苓、僵蚕、蝉蜕、蜜麻黄、全蝎、甘草为基本方,方中陈皮、茯苓、法半夏等健脾化痰,全蝎息风镇痉、通络止痛,僵蚕、蝉蜕祛风止痉,紫苏子降气消痰、平喘润肠,苦杏仁、蜜麻黄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解痉、化痰理气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麻黄、苦杏仁对药能够减轻组胺诱导的气道上皮细胞损伤,抑制气道重塑[6];麻黄能够抑制哮喘大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7];蝉蜕可缓解由组胺诱导建立的豚鼠哮喘模型的哮喘症状[8]。穴位贴敷疗法主要通过中药贴敷于对应穴位,药力经皮渗透发挥治疗作用。邵功利等[9]研究发现,穴位贴敷可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控制气道炎症,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气道阻塞。崔淑华等[10]研究发现,白芥子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初伏取穴定喘、肺俞、膏肓,旨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二伏取大椎、风门、脾俞清热宣肺、疏风解表,三伏取大杼、肺俞、肾俞清邪热、调补肺肾。白芥子散方由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胆南星、法半夏组成,方以芥子温肺、豁痰、利气,甘遂泄水消肿散结,延胡索、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胆南星、法半夏清火止咳化痰。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咳嗽、痰量、喘息、胸闷、哮鸣音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IgE由B细胞产生,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刺激呼吸道平滑肌收缩,引发哮喘[11]。TGF-β1在哮喘患者气道上皮及黏膜下表达水平较高,且与气道基底膜增厚和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加有关,还可通过促进辅助T型17细胞分化从而加重炎性反应[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gE、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祛风理气汤可以有效降低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采用白芥子散穴位贴敷联合祛风理气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咳嗽、痰量、喘息、胸闷、哮鸣音等临床症状,值得推广。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下一步可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以获得更可靠的证据。

猜你喜欢

证候支气管气道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影响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