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人的解放的启示

2022-05-15蔡怡然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人的解放劳动

作者简介:蔡怡然(1997-),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法学硕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变得更加深刻且具有了更加复杂的形式。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逻辑归宿和价值诉求。在当代中国,宏观层面上人的异化加深,微观层面上许多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同样的异化现象。以马克思本人早期对于人的异化和劳动异化的论述为主,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性的困局中突出重围,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人的异化;人的解放;劳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5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着重论述了人类文明进程和历史进步中劳动实践的重要意义,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这一科学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由这一劳动实践论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采取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把人的异化这一哲学概念,和人的解放这一共产主义理想有机联系起来,置入现代化视野当中加以考察,指出两者扎根于现实的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必然关系。当今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面临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更深刻的风险挑战,深入剖析人的异化这一现实矛盾和人的解放这一远大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将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充分应用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起到广泛而深刻的借鉴作用。

1 马克思人的异化理论论述

马克思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关于剥削的本质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私有财产的存在必然造成异化劳动,揭露资本家进行剥削的根源是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也必然会引起人的异化,从而阻碍人的解放事业的前进。需要指出的是,人的异化理论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而是广泛分布于17-18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当中。这其中,又以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最为深刻,对马克思影响最大。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批判和所谓“头足颠倒”的重构,率先阐明这一批判的内容,对于阐述马克思本人的异化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必要前提。

1.1 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批判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第三手稿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节来展示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一方面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将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地处理,吸收积极的部分,改造被批判的部分。“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我意识这一思想,并且同时对于黑格尔只承认一种劳动的本质,也就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是非对象性的这一观点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现实活动,是通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的。马克思从“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揭露了异化劳动的事实,对于资本主义环境下异化劳动的产生进行了事实分析,然后进一步地揭示私有财产的基础性作用。所以,异化劳动是与人的本质相对立的存在,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应该是自由的自觉地创造性地活动,是劳动,并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境遇:“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种现象在马克思看来是不對称的,是对象的丧失、异化,是工人的劳动力与自觉地活动并不受制于自己,而是被迫替资本家服务、受他人支配的活动。

马克思明确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对于黑格尔看到的人的积极的方面这里不过多赘述,劳动本身是人自发自觉地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劳动成为一种必要的生存的方式,而在资本家那里,劳动则成为剥削工人的途径方式,黑格尔并没有分析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的榨取和对工人劳动力的奴役这些劳动的消极方面。

卢卡奇也指出:“既然黑格尔没见到劳动的这个消极方面,那么在他那里就必然地产生出哲学上错误的分割、错误的统一和唯心主义的神秘化。”卢卡奇抓住的问题关键在于黑格尔是试图用哲学的方式来理解人类的发展的,但黑格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把神学看作肯定的东西,而现实的肯定的东西并不当作是肯定的东西,同时他把精神的东西放大,从抽象的东西出发,将自我意识看作是自我实现的活动,并不把人的生命活动现实的来看。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形式太过于抽象而导致,将现实劳动看作是精神、意识的外化。而马克思对于黑格尔这种辩证法是从现实的存在论的意义上来批判的,马克思所理解的劳动,是基于现实的存在论的角度,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分离就会导致劳动者丧失自身的自我意识,所以马克思对劳动异化予以否定的态度。从抽象的概念辩证法到现实的历史辩证法,人的异化理论就此被颠倒过来,成为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科学理论。

1.2 马克思对人的异化劳动的批判

劳动在物化的社会逐渐地变成不受人自己控制的一股异己的力量,并被资本家所压制、利用,使劳动者丧失自由自觉地自我意识,不充分地进行自由自觉地活动,“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正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通过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自由资本主义,又产生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机器的产生将社会生产率大幅提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夜以继日地付出自己的劳动力,但大部分的资本都流入到了资本家这一阶层的腰包里,只有少数的利益供劳动者分享。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价值源泉,是构成价值的唯一要素,所以对于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理应由劳动者本身享有,全部价值应归劳动者所有,但是劳动者在现实中是只获得了能基本维持生存的那一部分价值,只能得到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他们只看到劳动的价值,是以劳动所创造的东西作为主体去看待,而忽略了创造劳动的人,马克思是在批判的过程中发现了创造劳动的人的价值,将人作为主体去看待,人应该发挥自由自觉地劳动,揭开市民社会的真相。

就异化的概念而言,异化的本质如果是与人的本质的异化相关,那么理解异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异化的表现不仅仅是在生产的产品上,也表现在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生产活动中。马克思曾在三个方面对于异化的表现进行探析:一是劳动不属于工人本质的东西,工人本质的东西应是工人自己的自发地自我意识,而不是工人的本质只有劳动,工人可以通过自我精神去指导自己进行现实活动,而不是只有维持生活必需的劳动;二是劳动具有异己性,“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工人的劳动是自己所不能控制的,也不是自己所规定的,是资本家根据工人的生产力与剩余价值进行剥削的,工人无法对于自己的劳动实践进行自我控制,所以劳动是异己的;三是“对工人说来,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劳动本身是一种实践,但在资本家那里劳动与工人一定程度上就成为商品,成为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有了充分有利的条件。这种不平等的雇佣关系一旦形成,人也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就会自此受资本家的剥削与支配,工人在资本家的压迫下进行生产劳动,自己所生产的劳动成果并不属于自己,同时只能享有只能维持生活的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就成了一个异化体。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被剥削劳动中丧失自我,资本家在追逐利益中也被异化并丧失自我,人的异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人们无可避免地会被异化。

2 人的异化与人的解放的关系

2.1 人的异化与人的解放的对立

某种程度上,人的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必然也必须有人的解放来加以消除,人之所以会自我异化,并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人的自我这样一种概念的辩证运动,而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运动过程。

一方面,异化劳动是与人的本质相对立的。人的本质的积极肯定的形式为自由自觉地劳动,即劳动应该作为人自愿的自发的现实性活动,是由人所自主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种现象是工人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不对称,这种劳动过程的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马克思由公认的异己化推论出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在《手稿》中,从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本身的对立关系这个现象出发,马克思将劳动异化的概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所以由此推出,异化与人的本质相矛盾,也就与充分发挥人的本质的人的解放相矛盾。

2.2 扬弃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解放思想的阐释是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全面异化的基础上,最终阐述了扬弃异化劳动,即“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二者在现实中表现为对劳动者的压迫。异化劳动必须被扬弃的理由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要消除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扬弃私有财产成为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条件。由于私有财产的存在,人产生了异化,使人与真正的人相背离,人的自主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变为谋生手段,劳动者本身也变成了被奴役的“商品”供资本家买卖,“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如果消除私有财产,就不会有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从而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對立也会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就没有剥削与奴役的现象发生,工人劳动的异化也就随之而消除。

其二是对于异化劳动来说,对工人与非工人与之的关系也都是与真正的人相背离的,只有扬弃了异化劳动,“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异化劳动是存在于人身上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但工人对自己的劳动并无支配权与自由,并不是劳动的主人,而是被奴役的对象,人的本质、真正的人在劳动中逐渐丧失,并没有通过劳动来体现,使得人变成了:“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这种异化关系必须摆脱,才能将真正的人的本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另外工人自己的劳动一部分是被非工人所占有的,他们享受着工人劳动带来的非自身获得的利益,他们无法体会到劳动本身给他们带来的自我感觉与直接感性的认识。所以人要解放就必须扬弃异化的形式。

2.3 人的解放的最终实现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理解为消除私有财产,并彻底地废除私有制,将物的世界消灭,取而代之的是人的世界,整个社会形态中的生产目的也由物变成人。

马克思发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就是人的解放的局限,以他所理解的劳动为主线进行探讨确证,发现真正的共产主义是在“实践”这个关键点中对于私有财产的扬弃。这种共产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的建成,但是这种全新的社会关系是需要将一切异化形式完全地进行扬弃,社会中不存在各个领域的异化现象,作为人来说将会使人的本质得到复归,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得到全面彻底的解放,社会迎来共产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在阐述共产主义的“扬弃”时,指明了这种“扬弃”并非是简单地以劳动产品为对象形态的财富占有形式来扬弃私有财产,而是主要通过异化劳动下人的主体本质,来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的解放是共产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实践状态,人们要通过自己人的本身去扬弃私有财产,占有真正的人的本质,“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对于现实中矛盾与对立的解决,“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所以人的解放必须通过人们自身的实践去解决,无法依赖于除了人自身之外的其他力量,只有人的自身活动与人本身解放,才能实现人和人对对象世界占有关系的解放。所以,解决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是消除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造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症结所在,也是解决人的本质异化问题的关键。最终所要实现的共产主义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作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积极扬弃,是劳动对象与劳动、劳动主体与客体化的劳动之间对立异化关系的真正解决,也就是人与人的本质、人与其他对象矛盾的真正解决,要逐渐将异化消除,通过这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3 马克思人的异化与人的解放理论的现实意义

《手稿》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的丧失,而通过分析人的本质异化的缘由指出人的解放的途径即扬弃异化,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与人的复归,是马克思运用异化理论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经典文本。这为我们论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问题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依据,是指导我们正确的认识人真正的本质、如何实现人的真正解放的重要著作,对于实现、人的复归、人的真正占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关于人的异化的理论也展现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批判,是将人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有力的理论武器,人的自由与解放思想始终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价值诉求和逻辑归宿。马克思对异化与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对在进入新时代的我国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手稿》的关于异化与人本质的理论,对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所要求的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息息相关,与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有着一致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的精华所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目前我国要紧接着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努力迈进,所以要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时刻应对西方的价值观念的输入与渗透,要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维护与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凝聚民族力量,发挥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积极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感受到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齐心协力实现共同理想,使人走向越来越高度的解放与发展。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交互使得工业文明一次又一次更迭,人们在物质方面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这种情况下需要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其他对象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更长久的生存与发展,才能获得人的真正解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卢卡奇.青年黑格尔(选译)[M].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人的解放劳动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热爱劳动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研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人权”抑或“人的权利”
为创业创新扫清障碍,实现“人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