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应对之策

2022-05-15曹海霞罗永忠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观

曹海霞 罗永忠

基金项目:2021年河北省人社厅课题一般项目“疫情之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RS-2021-3170)。

作者简介:曹海霞(1977-),女,河北大名人,历史学博士,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就业问题、中共党史;罗永忠(1977-),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博士,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世界近现代史。

摘 要:“慢就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近两年来,由于疫情的冲击,“慢就業”现象更加普遍。“慢就业”成因诸多,不能一概否定或肯定,要具体分析其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促使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务实就业,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观;就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2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就业优先政策。在所有就业人员中,高校毕业生是其中重要的就业群体。为了确保大学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诸多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下存在的一个社会悖论问题,一方面是国家的积极帮扶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慢就业”现象。“慢就业”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可能衍生为一种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慢就业”概况

近几年来,“慢就业”一词日益流行。不同的人对待“慢就业”有不同理解,因而“慢就业”出现了不同释义。按照外延范围来分,“慢就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慢就业”是指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就业,没有按照就业的时间节奏去完成就业任务;狭义上的“慢就业”,一般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不急于马上就业,而是暂时选择继续深造、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按照属性来分,“慢就业”可以分为“积极性慢就业”和“消极性慢就业”。“积极性慢就业”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要求高质量就业,他们对毕业后的生活规划清晰,在毕业时个人求职要求未满足,而家庭又支持其个人选择,则进行继续强化个人技能等培训,以便实现人生理想。继续考研、考取资格证等继续储备知识的方式属于典型的“积极性慢就业”。“消极性慢就业”指的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个人主观因素,态度上消极对待就业、行为上回避就业的现象。具体而言,有的毕业生不重视就业,不认真准备就业,等待机会惠顾自己,有的将就业机会和希望寄托在家人、亲朋好友身上,有的因惧怕应聘挑战或贪图舒适,不积极参加招聘,有的则因屡屡受挫导致失去就业信心,还有的因缺乏人生规划,毕业后没有就业主动性等。

“慢就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在国外早已有之。早在17世纪60年代,国外就出现类似“慢就业”的“间隔年”现象,即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利用几个月时间,选择参加志愿活动、游历等来丰富人生阅历,增长见识。与“间隔年”相对应的是“NEET族”,它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缩写,指的是“不接受继续教育、不从事工作,不接受职业技能训练”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属于“积极性慢就业”,后者属于“消极性慢就业”。

国内最早提出“慢就业”的是《工人日报》,2015年7月《工人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慢就业”:如此“任性”为哪般?》的文章。文章指出,随着大学毕业生逐渐增多,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并不急于就业,而是有着更为多元化的考虑:游学、支教、待业、考研、考公、考编等。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慢就业”现象,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慢就业”到底是逃避就业,还是一种新的就业观呢?有的人认为,“慢就业”就是打着“慢就业”的旗号,走着“啃老族”的路线;有的人认为,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看待“慢就业”,“慢就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裕,工作也不再是人们的生存保障和谋生手段,而是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毕业即就业”,否则就没有生活来源。同样,也有人认为,“慢就业”意味着青年一代的思想转变,他们有了多样化的选择。

2 “慢就业”成因

“积极性慢就业”和“消极性慢就业”属于两类截然不同的“慢就业”,二者差别巨大,主要是溯因不同。

“积极性慢就业”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继续知识储备,增加个人就业竞争力:这一原因导致的“积极性慢就业”主要有考研、考证、考公、考编等。(2)调研就业市场,精准就业:部分毕业生在校时因学业或路程等原因没有时间深入考察就业市场,或者在校时对自身定位、职业兴趣和未来发展不清晰,不急于就业。毕业后,这类毕业生有更多时间进行市场考察,也有更多时间深入思考就业问题和人生未来,他们主动推迟就业,以时间换取高质量就业。(3)就业目标非常明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目标非常明确,比如就是想从政或者进事业单位,他们在毕业季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事业单位考试时没有成功,但是不放弃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在毕业后仍坚持考公或考编的梦想,直到最终上岸为止。

“消极性慢就业”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就业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就业观影响人的就业选择。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各种错误的就业观,比如,①就业观偏离,缺乏吃苦奋斗的精神。有些毕业生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受过挫折,缺乏对困难的挑战性和受挫抗压能力,一旦在找工作过程中受到一点打击,就灰心丧气,从而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到职场上去接受挑战;②就业观念守旧,有的毕业生追求所谓的体面工作,非公务员、非事业单位不去,有的毕业生对工作地域要求苛刻,局限于特定地域,要么只去大城市,要么只回老家工作等,最后“积极性慢就业”转变为“消极性慢就业”;③就业观念超前,有的毕业生就业观念超前,看不上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想从事自由职业或者创业,但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没有职场经验,没有人脉资源,也没有物质保障。所有这些都加剧了他们创业和选择自由职业的困难,一旦碰壁受挫,就会打消其积极性,最后“慢就业”可能变成了不就业。

(2)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前提。就业能力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能力低下,不能胜任工作;另一种是自身能力和工作岗位不匹配,难以胜任该项工作,但并不代表他不能胜任其他工作。因为自身能力低下而难以就业的事例屡见不鲜,有的学生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成绩优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交际能力,结果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最后产生受挫和自卑心理,导致对就业产生逃避和厌恶情绪;第二种情况是,自身能力和工作岗位不匹配,“男怕入错行”,一旦从事了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难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更难实现自身价值,长此以往,对工作厌倦而无奈,最后在工作中混日子或者辞职,这也是一种隐形的“慢就业”。

近两年来,疫情蔓延,导致经济不景气,传到给各企业就是用人减少,有的企业倒闭,有的企业勉强生存,原有的员工有可能裁剪,没有就业经验的大学生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无论是“积极性慢就业”还是“消极性慢就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积极性慢就业”寻觅职位无路,“消极性慢就业”更是有了不就业的借口。

3 “慢就业”解决路径

当下,疫情冲击导致的“慢就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慢就业”类型多样,产生原因极其复杂,对于这一问题不能“一刀切”,应因人施策。本文的宗旨就是正视“慢就业”问题,将其进行正确区分,精准识别,分析原因,精准施策。

(1)“积极性慢就业”的对策。首先,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积极性慢就业”现象。“积极性慢就业”不是不就业,也不是不创业,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和条件制约,暂时还没有实现就业,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嘲讽和批判,而是包容理解,理解其原因,理解其目标和志向,创造条件让他们实现心中的梦想。其次,帮助该类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鼓励他们理性“试错”,但是也不能过于固执,避免因为“积极性慢就业”多次碰壁,信心丧失,由“积极性慢就业”转化为“消极性慢就业”;最后,学校、老师和社会有义务、有责任帮扶他们,摸清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就业意向,分类指导,对于升学的毕业生提供学业评估和考学分析,对于创业的毕业生强化创业培训和提供创业帮扶。

(2)“消极性慢就业”的对策。对于“消极性慢就业”,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也要区别对待,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消极性慢就业”量身定做个性化方案。

认知真实自我,树立正确就业观。首先毕业生要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定位,挖掘自己的特长优势、性格兴趣和能力潜质,进行恰当的职业匹配。在自我正确定位的基础上,鼓励毕业生树立务实就业观,既不能好高骛远,追求不现实的职业岗位,也不能委曲求全、为了找一份工作而委曲求全;树立平等就业观,树立“工作有分工,职业无贵贱”的职业平等观,不要一味追求公务员、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寻觅发挥自己优势、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树立竞争就业观,消除消极性、被动式的“慢就业”心态,不要存有“等、靠、要”的心态。

(3)提升就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目前,虽然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此类课程没有引起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课程实际效果有限。大学应该从入学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等学生行将毕业时再临时突击,将学生职业生涯作为一个长线进行规划,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②制定具体帮扶措施:针对毕业生缺乏就业信息和岗位的现象,高校要提供就业信息;学校要尽可能地组织校园招聘,将用人单位引入校园,也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辟专门栏目,大力推荐自己的毕业生;对于个别就业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帮扶,比如心理疏导、物质帮扶、积极联系用人单位等。

(4)借助社会合力,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就业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上文已经谈到了高校和学生自身的措施,除此之外,企业和国家也有自身责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企业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国家就业政策,积极吸纳毕业生,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和岗位;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尽快从疫情阴影中走出来,创造疫情防控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到疫情防控和促进发展生产两不误,只有经济发展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让想就业的毕业生有业可就。

参考文献

[1]蒋丽平,刘宇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质解析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

[2]李宁.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缘由与对策,人民论坛,2019,(14).

[3]郑晓明,王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社会科学阵线,2019,(03).

[4]杨惠.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19,(36).

[5]王丹丹.新時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对策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5).

[6]蒋丽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解读及治理,当代青年研究,2020,(06).

[7]郑东,潘聪聪.大学生提速“慢就业”的服务策略,江苏高教,2019,(02).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观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慢就业”,待富不光荣
你想试试“慢就业”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