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2022-05-15陈晓玲

广东园林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乡村优化

陈晓玲

摘要: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村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其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整体环境、乡村文化传承以及村民生活幸福指数,在乡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广州市红山村为例,针对其中心区公共空间存在的空间功能单一、配套设施不健全、天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结合当下全域旅游的发展导向,明确村落更新目标,基于以人为本、地域文脉动态保护,以及低成本、易维护的更新原则,提出调整乡村空间布局,完善休憩、停车和环卫配套设施,优化街巷、河涌、农田公共空间设计的策略,使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化和使用群体多元化,提高空间使用率,激发空间活力。

关键词:乡村;公共空间;红山村;优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2)02-0034-04

Abstract: Rural public space carries the daily lif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f villagers, and its construc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of the country, the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and the happiness index of villagers’ life,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r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Hongshan Village in Gu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s of single spatial function, incomplete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public space of central area.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such as to adjust the layout of rural spaces, improve rest, parking and sanitation facilities, and optimize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s in streets, rivers, and farmland, which combine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global tourism and the goal of village’s renewal, and base on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dynamic prote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low-cost and easy-to-maintain. It aims to diversify the functions and user groups of public spaces, improve space utilization, and stimulate space vitality.

Key words: Village; Public space; Hongshan Village; Optimization

在國家乡村振兴政策及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如火如荼进行的乡村建设不仅逐步改变和影响着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迅速改变着乡村风貌。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物质空间载体,其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整体环境、文化传承以及村民生活幸福指数,是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乡村公共空间也是游客体验乡土文化、产生旅游消费的公共场所,对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学界对乡村空间优化设计的研究,可归纳为两大方面:1)基于某种理论或视角,深化对传统村落山水格局的认知及改造思路[1~3];2)基于旅游要求或行政功能要求,以可持续性设计优化村落[4~6]。在当今农旅结合模式不断兴起的情况下,对乡村公共空间开展研究,寻求其在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活之间的平衡点,是非常必要的。由此,笔者在综合考虑乡村旅游性质、乡村建设成果和现实限制等因素后,以广州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作为案例,主要基于其较为成熟的现状基础以及政策性的旅游要求,进一步探索红山村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

1红山村概况

红山村是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农业观光型乡村,位于梯面镇中北部,每年以桃Amygdalus persica花、油菜花(芸薹Brassica rapa var. oleifera)节吸引大量的游客,近年来先后获评“花都区乡村一日游示范点”“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全国生态示范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红山村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以及潜在景点的开发,目前其公共空间建设仍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红山村包括1个村中心发展区、3个村生活区和1个城市旅游发展区,共5个功能区(图1)。由于几个功能区分布较为离散,且主要的生活、旅游和经济活动多集中在村域中部的中心发展区,本次研究的范围只涉及村中心发展区。

2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及优化原则

2.1现状问题

1)人流浮动大,空间功能单一。红山村旅游的季候性明显,游客的周期性进入导致红山村在旅游淡旺季时人流差较大,对村落的生产、生活、游憩空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扰,在旺季甚至出现村民广场拥挤,人数超出村落负荷,农田被踩踏等问题。以往仅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公共空间不足以支撑当前旅游发展的需求,需要对其功能进行丰富与调整。

2)配套设施不健全。红山村大部分公共空间缺乏座椅、凉亭等休息设施,活动设施数量较少,功能也较单一,农田游览区的洗手间等环卫设施也有所缺乏。同时,公共空间及景点区域标识不清,导致许多外来游客无法快速获取场地位置信息,甚至忽略一些景点信息。

3)天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山林、农田、油菜花田是红山村最大的特色资源,但近几年的发展规划并未合理利用特色资源,天然景观特质没有与旅游规划有机结合。

2.2优化原则

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红山村公共空间承载着村民及游客生活交往和休闲娱乐活动,坚持人性化设计原则就是从当地村民和游客的真实需求出发,关注人与环境互动中的感受,围绕“人的使用、人的尺度、人的变化”来完善设计中的人性化关怀,为广大村民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从多个视角进行发掘,采用与民宿、文创产品、劳作体验等系列关联的开发方式,满足游客需求。

2)地域文脉的动态保护原则。红山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乡土文化,优化应立足于农村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等实际状况,突出营造重点。如原有道路景观充满岭南乡土风情,在道路空间优化过程中,应对原有长势较好、富有本土特色的植物加以利用和保护,根据道路区段特点,合理规划不同路段主题景致,因地制宜地突出重要节点区域的文化景观。

3)低成本、易维护原则。美国麦克哈格提出“设计必须结合自然”[7]的观点。红山村空间设计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地结合现有地景元素,考虑就地取材和经济性。比如设计中尽量保持道路两旁的原生态面貌或采用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不仅可以保留原有乡野情调,还有利于减少开发建设和后期绿化养护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乡村规划应突出现状问题导向,科学编制村落近中期发展的可持续、易实施的规划方案,探索高标准、低成本的建设模式。设计应尽量采用乡土材料,适度融入传统工法技艺,降低后期运营和维护过程的成本,实现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优化策略

3.1乡村空间布局调整

在原格局基础上提出“农田织底+景观介入+有机融合”布局(图2~3),在原有农田生产模式(油菜花+水稻Oryza sativa)基础上填补农田闲置时间的利用,并合理扩大农田景观规模。各个农田间通过不同等级的绿道从内到外串联起来,从而使各个小节点也得到重视和完善,实现村内公共空间系统网的构建。

公共空间的建设应注重其功能复合化和使用群体多元化设计,让原本功能单一的空间在不同时段、不同环境被不同的使用者使用,提高空间使用率,激发空间活力。在原有旅游资源基础上丰富农田空间活动,增加果蔬体验园、薰衣草森林、耕读园、儿童农场、桃溪花语养生园、婚庆主题园等;村内街巷实施人车分流,在村口红山驿站旁空地规划大型停车场,并连通街巷,保证游客的步行通达性和使用者的安全;取消休闲文化广场的13个停车位,通过增加标志景观小品和服务设施,及翻新铺装等手段,强调休闲文化广场的入口形象。

3.2完善配套设施

配套服务设施是乡村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建设内容中细化的多功能综合服务系统[8]。

3.2.1休憩设施

公共空间中的休憩设施可分为两类:一是显性设施,指常规的休息座椅;二是隐性设施,指的是台阶、坡道、矮墙、景石、草坪等公共环境中可供人们进行休息、交往、观赏等活动的景观构筑物[9]。休憩设施的存在可使人们在空间中停留的时间更长,获得更舒适愉悦的体验。面对红山村现有休憩设施缺乏的情况,在公共空间中根据村民和游客的需求增设部分常规座椅、廊架,再补充一些移动座椅或其他隐性设施,营造舒适的休憩空间(图4)。

3.2.2停车设施

红山村的公共交通不便,游客多乘坐私家车、旅游大巴或出租车来游玩。但村庄内现有的停车位较少,游客流量较大的时候停车位严重不足,常出现乱停乱靠,占用道路和屋前空间的现象。因而,对村庄内部的停车设施进行完善是必要的。取消在村庄道路上加设的停车位,在村口“欢聚吧”附近及红山驿站旁的空地规划大型停车场(可供旅游大巴和轿车停放),并配备明确的标识指引,既可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又能降低进入村庄内部的车流量,保证道路的顺利、安全通行。停车场的设计应注重生态性,车位部分地面可采用嵌草砖铺装,场地外围可种植乔木形成树阵,从而减少噪音和对环境的污染,提升村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3.2.3环卫设施

公共卫生间是乡村公共空间必不可少的基础服务设施,目前红山村中心区只在入口处附近结合村委会和活动中心设有2个公共卫生间。因此,在保留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在人流较集中之处应增设卫生间,可与公共建筑、广场、乡野绿地等结合设置(图5),在旅游旺季时还可加设流动厕所、临时厕所等。公共卫生间的设置除了在位置和数量上要满足使用需求之外,在形式上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达到隐蔽效果,如在农田上可选用简单的木构筑物搭建生态厕所。

此外,在人流量较大或与现有设施相距较远之处应加设垃圾收集设施,以实现环境卫生设施和服务的全覆盖。应注意垃圾收集设施外观与景观环境的协调,其造型和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3.3空间优化设计

3.3.1 街巷空间

红山村中心区街巷空间包括了交通性道路、人行绿道以及巷道,其中人行绿道的建设较为成熟,受欢迎程度较高,因而只对交通性道路和巷道进行优化设计。

对交通性主街进行人车分流,在道路的一侧或两侧设置人行道,并保证人行空间的连续与通畅。可在人行道与车行道的交界处布置植物或装饰小品等环境设施,以明确人车空间。

优化次街巷,首先要還原巷道空间,清理巷道杂物,拆除违建构筑物,并在巷道的一侧或两侧放置小型盆栽或种植攀援植物,提升巷道景观品质;其次是整饰村民住宅外立面,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对民居的屋顶、门窗、墙面等进行美化改造,营造场所特色,并使风格与村庄整体风貌协调一致。

3.3.2 河涌空间

红山村中心区的河涌采用了毛石立式护岸结构,整体景观效果较好,受欢迎程度较高,但缺乏亲水性空间,与使用者的互动性较低。其优化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

1)整治河漫滩,利用自然石材或水生植物对浅滩进行覆盖(图6),也可引入简单自然的亲水活动空间,提升河道的景观游憩功能。

2)打造亲水空间,将现有水埠改为小尺度的亲水节点,也可将河岸内凹形成亲水平台,还可结合桥头等节点设计亲水空间。此外,针对河涌的直立式护岸结构,可选择在驳岸外侧加设悬空的平台或栈道,营建具有游览性质的亲水空间(图7)。

3.3.3农田景观

红山村的半生产性农田只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种植油菜花,其余时间临时种菜或闲置,造成了农田资源的浪费。为改变此情况,在保留农田中的客家文化长廊及田埂改造成的水泥栈道的基础上,在4—7月种植五彩水稻,运用不同稻叶颜色,形成大地景观;在7月底至11月底,利用油菜花花期与水稻种植期的时间差,营造生态花海,应用秋英Cosmos bipinnatus或其他花期为10—11月的植物,形成时时有景的多层次景观效果(表1)。此外,在农田局部设置约3 000 m2的“鱼-鸭-稻”共生体验区,即“稻在水中长,鱼水里游,鸭在水上戏”,既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还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设置了写生亭,提供艺术创作场所;并在丰收时策划开展“稻雕节”,彰显水稻文化和人类智慧。这些优化措施既对农业景观形成保护,又可满足生产需求,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提升农民收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图8)。

4总结

笔者结合当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导向与红山村中心区公共空间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平面格局调整、功能设施完善、多类型空间营造3个层面提炼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措施。一方面,对应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参与主体的需求,定制不同人群需求下的功能设施设计,从而规避了乡村建设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鉴于乡村调研中人流变化起伏的问题,提升空间设施功能的复合性,以降低乡村运营的成本,及对应游客需求的现实适应性。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建设应更加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景观生物的多样性,规划合理的乡村旅游生态容量和景观生态的安全格局,注重游客需求,走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乡村景观发展道路。

注: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韦浥春.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7.

[2]刘晓芳,涂哲智. 传统村落滨水公共空间形态与功能演进研究——以闽北下梅村为例[J]. 中外建筑,2017(5):39-43.

[3]王东,王勇,李广斌. 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2013(2):57-63.

[4]曹海林. 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 [J]. 中国农村观察,2005(6):61-73.

[5]张诚,刘祖云. 失落与再造:后乡土社会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J]. 学习与实践,2018(4):108-115.

[6]李嘉妍.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研究——以顺德勒流街道黄连社区为例[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7]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

[8]孙莉钦. 人性化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 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7.

[9]路爽,石慧. 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休憩设施设计[J]. 山西建筑,2009,35(27):25-26.

作者简介:

陳晓玲/1984年生/女/广东普宁人/硕士/广州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州 510440)/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乡村优化
重卡车门关闭力优化及验证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话剧《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