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之路径阐释

2022-05-15谢英唐世刚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谢英 唐世刚

摘要:三峡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文化之一,是红色文化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现实之意。本文主要从四个层面来阐释三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路径,有利于充分发挥三峡红色文化的育人功用,从而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三峡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路径阐释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将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三峡红色文化资源存量既丰且多,承载着党的红色基因,反映着党的百年奋斗史,无疑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育人价值。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研究阐释三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之路径显得尤为必然和应当。

一、把“学生中心”理念贯穿高校思政授课全过程

在高校思政课之中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对学生的价值性引领,从而充分发挥三峡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和育人功用,给青年大学生置换新颜新貌,补钙壮骨。

(一)在授课前:注重提升教学内容设计的针对性

提升教学内容设计的针对性是提高学习者兴趣,继而获取更多知识、更高效率的关键环节。习总书记曾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2]。当前三峡红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面临着诸如知识性疲软与意识形态教育反感等现实性问题。故高校思政课应注重授课前的教学内容设计,避免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譬如在教学内容设计之中,可以遵循“五化”法,即:“教学目标逐阶化、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过程合作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考核科学化”。比如,在讲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可以把三峡红色文化元素(如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红色文学、红色歌曲等)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充分发挥三峡红色文化对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作用。

(二)在授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选择权

充分尊重学生话语选择权是高校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首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收集、整理、交流“三峡红色文化”。再次可以通过学习通等各种教学平台发起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探论三峡红色文化与文化强国、文化自信辩证关系的相关议题。最后可以通过“问题链”形式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上讨论。比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容讲授中,问题导入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逐阶化思考。如“三峡红色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之间有什么内在性联系?”“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身体力行把三峡红色文化履于实践之中?”如此以“问题链”形式改变传统“说书式”授课,避免大学生对三峡红色文化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误认为三峡红色文化就是纯粹的“思政课”“洗脑课”。

(三)在授课后: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评价

重视学生对课堂的反馈评价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重要凸现。高校应着手构建和完善学生课后的反馈机制与平台,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的联系和了解。如可借助“学习通、智慧树、微信、QQ”等平台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甚至为了准确掌握学生对课堂的反馈评价,可以形成课后调查问卷。如学生对这堂课学习的总体感受如何?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如何?有无遇到疑难问题?调查后对这些反馈形成系统性的深度总结,增强三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效度,凸显三峡红色文化资源的红色育人功用。

二、把资源整合后纳入教材体系,且重视向教学的现实性转换

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材之中,鲜见对三峡红色文化有深度挖掘或专题式、系统性的教育。故高校应重视对三峡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使之融入教材。并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课课堂亦应注重教材向教学的有效性转化。

(一)挖掘、整合资源,推动红色教材编撰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具体依据和主要凭借。三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应重视和发挥教材的协同育人作用,让三峡红色文化有“落脚之地”也可以说是传播好三峡红色文化,弘扬其精神谱系的“源脉”。因此,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可深入挖掘和整合当地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编写“系统化、专题化”的三峡红色文化辅导材料,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如革命先烈们留下的“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公墓”“重庆桂圆”“周公馆”等诸多红色遗迹,以及像“小萝卜头”“疯老头子”等不少生动的革命故事。这些遗迹和故事皆展现着革命的光辉历程,也展现着优秀的革命精神传统。将这些得天独厚的现实性素材进行开发利用与整合性教育,使其能够获得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教材知识和教育。

(二)探寻教材与教学的契合度,激活红色育人功用

在编撰专题化、系统化教材的基础之上,也应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對教材的专研程度。这点对于传播三峡红色文化,发挥三峡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和育人功用更为重要。应利用三峡红色文化资源之中生动鲜活的历史事实和现实素材让大学生深刻认识三峡红色文化的内涵实质,进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意志和理想信念,达到红色育人之功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思考三峡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相关性,探寻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善于从教材之中发现和挖掘与三峡红色文化有联系的内容,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的全过程。但应注意的是,实际课堂之中不但要重视引入革命时期的三峡红色文化内容,更要重视挖掘三峡红色文化内涵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段的延伸之意,学会运用时代精神激活三峡红色文化的生命力。使学生在汲取三峡红色文化养分时更加真实、真切,继而增强三峡红色文化精神与时代的粘合度。

三、凝众智聚合力,抓好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

落实三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成效,必需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确然,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以照本宣科、自说自话,讲解不够生动透彻,知识能力较为欠缺以及讲授过程形式化、抽象化,脱离学生实际,致使理论与现实脱勾,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等等现象。因此,要凝聚思政教师之合力,增强专业师资力量,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质效。31D1DFB3-3A81-4CBA-9E63-CDAC813A31EC

(一)凝聚团队合力,提升高校思政课师资水平

习总书记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由于三峡红色文化资源和遗产缺乏专业人才保护和继承发扬,因而其开发与研究亟需培养一批具备深厚专业知识人才。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三峡红色文化理论功底与育人担当。例如:高校学校相关课题组可以通过“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知识培训”等形式探索三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方式方法,大力打造蕴含三峡红色文化的精品课程,凝聚高校思政教师的“集体智慧”。也可从三峡红色文化生成视角出发,给学生厘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现实性疑题。

(二)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效

高校应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用好课堂主渠道。可以说,三峡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与情感价值的契合度非常之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讲授思维和创新讲授方式,注重提升课堂教学质效,特别是部分教师要转变在思政课堂之上“以我为主”的传统式教学。可结合师生的实际情况,将三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环节,开展“启发式”“混合式”“翻转式”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模式。如综合运用“线下+线上”等相关教学资源,通过多元化教学进行知识巩固深化,同时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增加现代教学手段。进一步丰富三峡红色文化的教学过程,推动三峡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开展多渠道宣讲活动,增加传播新形式

重视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是增强三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际效果的重要方式。一则三峡红色文化是党从革命奋斗中积淀,这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天然沃土。二则在社会思想意识多元、信息传播媒介与方式皆发生深刻变化下,利用网络媒体使三峡红色文化更好的融入思政课亦是值得思索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增强三峡红色文化濡染度

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发挥校园文以育人导向作用。高校要主动挖掘三峡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以化人、文以育人”的导向功能。一是可以将三峡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景观建设之中。如建立三峡地区革命先烈的雕塑、宣传栏、展板、文化墙和VR场馆等,让学生直接感受红色文化的濡染;二是可以创建三峡红色文化专栏。如借助学校官微、抖音、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开设主题专栏,充分发挥三峡红色文化的思政育人特色;三是可以开展三峡红色音乐节或诗词朗诵。如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残雾》等剧目,或观看《还我故乡》《日本间谍》等爱国影片。让学生深入走进三峡红色文化情景中,切实发挥三峡红色文化的育人功用。

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三峡红色主题宣讲。首先高校可组织大学生开展“三峡红色之旅”活动,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如鹅岭辛亥革命“十先烈”纪念碑、酉阳赵世炎故居、人民解放纪念碑、渣滓洞监狱旧址、歌乐山烈士陵园等,带领学生重温革命时期的红色峥嵘岁月。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可深入开展“三峡红色文化”社会调查,组织红色文化研学、调研活动,让大学生在社区、乡镇开展关于“三峡红色文化”的相关社会调查。最后高校也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普及三峡红色文化相关知识,播撒红色火种,传承三峡红色基因。

(二)搭建网络宣讲平台,延申三峡红色文化传播力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3]。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此中大学生的占比日渐增加。因此,利用网络媒体使三峡红色文化更好的融入高校思政课显得尤为重要。

1.丰富网络资源内容,确保三峡红色文化内容优质

三峡红色文化主要包含近代革命文化资源和红岩文化资源,既有实物的,亦有文献记载及民间流传的[4]。在网络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更期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因此要丰富在网络平台上的三峡红色文化资源,把握新媒体“快、准、精”的特点,使用合乎青年学生胃口的“网络语言”。如2021年网络热词:“YYDS”、“什么是快乐星球?”“觉醒年代”等,若把这些流行热词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起来,既能凸显教师的与时俱进能力,又能提升传播三峡红色文化的趣味性。

2.建立网络宣传分队,加强三峡红色文化网络互动

高校也要重视网络专业传播团队的建立。可选拔一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优秀人才开展宣传工作专业培训,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如点赞、评论、送小红花等)。另外,也可以邀请知名专家、专业教授在网上谈红色经历、讲革命感想,用典型生动事例濡染和激励大学生,避免大学生在“碎片化”的信息之中陷入歷史虚无主义。这其实对三峡红色文化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也会更为主动、更为有效,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功能开展三峡红色文化的育人工作,提升三峡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之中的网络融入度。

统言之,三峡红色文化蕴含着“人、事、物、魂”等丰富的精神内涵,其红色文化育人功用相当明显。通过对三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探索,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自信,继而肩负起历史与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N].求是,2021-05-16(10).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重构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改革考核模式,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