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沛郡所辖侯国地理探赜

2022-05-14廉超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廉超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载:沛郡“户四十万九千七十九,口二百三万四百八十。县三十七”[1]。沛郡人口、县数众多,为西汉一大郡。然《汉志》所记37县是西汉末年的情况,西汉一代,沛郡辖域则随着其境内侯国兴废而不断变化。考察沛郡设置时间,《汉志》云:“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1]《水经·睢水注》云:“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改曰沛郡。”[2]570高帝四年(前203年),楚汉形势未定,沛郡尚为项羽所据,此说恐不确。周振鹤认为,吴楚之乱平定以后,景帝乘机收夺各王国支郡,并借机迁徙诸侯,在复置王国的时候,分置新郡归属汉廷,沛郡即其首例[3]28-29。按此,沛郡是景帝三年(前154年)复置楚国同时分彭城郡西部地而置。

本文试以景帝三年(前154年)沛郡始设到平帝元始五年(5年)沛郡辖域内的侯国置废为切入点,复原整个沛郡境内侯国的分封与变迁过程,探讨西汉时期侯国分封制度和地域观念发展变革的历程,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对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沛郡侯国考

沛郡侯国众多,分封时间从高帝到平帝,世有兴废。侯国分封的文献记载主要集中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汉书·王子侯表》《汉书·外戚侯表》等表文(1)《史记》《汉书》诸表,正文中直接引用,简称为《史表》《汉表》,但《史记》《汉书》记载有歧异时,则称全称。当中。此外,本纪、列传中亦有侯国兴废的相关信息。依据《史表》《汉表》的相关记载,现将沛郡相关侯国,按时间顺序逐一加以考述(2)各侯国地望,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用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修订本)的定点。参见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一)高帝、高后(前沛郡时期)所封侯国

以汉末沛郡辖域范围来看,高帝、高后时期(沛郡正式设置之前的前沛郡时期)所封侯国,有不少也在沛郡辖域内。高帝分封功臣侯国6个,分别属于建成侯吕释之、芒侯耏跖、祁谷侯缯贺、城父侯尹恢、建平侯周昌和沛侯刘濞(3)建成侯、沛侯《史记》均作功臣侯,《汉书》则分别列入外戚侯和王子侯,可见两汉时人观念的变迁。今从《史记》,列为功臣侯。;高后分封外戚侯国2个,分别属于郊侯吕产和沛侯吕种。

建成侯国,高帝六年(前201年)封。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建成侯国封于正月丙戌;《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则记载封于四月丙戌,二者有异。查战国秦汉历谱[4],正月有丙戌日,四月无,应以《史表》为准。吕释之死于惠帝二年(前193年),孝惠七年(前188年)其子吕则有罪,侯国被废除。高后元年(前187年)又封吕则之弟吕禄为胡陵侯,延续康侯侯国。胡陵,《汉表》写作汉阳,乃误写。《汉志》记载,犍为郡有汉阳县,汉中郡有汉阳乡,但位置偏远,吕后不大可能将其子弟封在如此偏远之地,况且,边境之地不置侯国。因此,当以《史表》的记载为准。胡陵,《汉志》隶属于山阳郡,紧邻沛郡,改封于此亦符合常理。胡陵侯国废于高后七年(前181年)。建成侯国地望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南,胡陵侯国地望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南胡陵城。

芒侯国,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作“芒侯昭”,“六年侯昭元年,九年,侯昭有罪,国除”[5]914。按《史表》记载,耏昭是高帝六年(前201年)得封,高帝九年(前198年)获罪国除,孝景三年(前154年)复侯。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记载却为耏跖,“六年封,三年(芒侯三年)薨,亡后”[6]562,其下“张侯”条又云:“九年,侯昭嗣,四年,有罪免,孝景三年,诏以故列侯将兵击吴楚,复封。”[6]562史、汉二表的记载颇多龃龉,其中完全相同者:一是封侯原因,文辞一字不差;二是初封时间,皆为高帝六年(前201年);三是后人复封张侯时间,皆为孝景三年(前154年)。矛盾的地方有三点:一是初封侯者不同,《史表》作“耏昭”,《汉表》作“耏跖”。二是第一代芒侯除国时间不同。《史表》云“(高帝)九年,侯昭有罪,国除”;《汉表》则为“六年封,三年薨,亡后”,其下“张侯”条又有“九年,侯昭嗣,四年,有罪免”。按此,当是高帝九年(前198年)昭嗣封,四年后,即惠帝元年(前194年),有罪除国。三是改封“张侯”条,《史表》云孝景三年(前154年),“昭以故芒侯将兵从太尉亚夫击吴楚”;《汉表》则云孝景三年(前154年),“诏以故列侯将兵击吴楚”。比对可知,班昭作《汉表》时参考了《史记》,记载更完整,并将《史记》中的“昭”改为“诏”,史、汉二书的歧异概源于此。王先谦则以为《史表》脱漏耏跖一代[7]694。《史记》《汉书》二书记载歧异较多,难以详知具体情况。今暂从《汉表》所记,芒侯国除国年份在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司马贞《史记索隐》(以下简称《索隐》)以为芒是县名,属沛郡,即《汉志》沛郡诸县中的芒县,地望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三里甫城乡。

祁侯国,高帝六年(前201年)六月丁亥封,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因罪被废除。《索隐》将县名归属于太原之祁。梁玉绳认为:“沛有祁乡县,《曹相国世家》所谓取砀、狐父、祁善置也。”[8]541此说可从。《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梁国下辖的谷熟县有祁亭地名。《汉志》记载,沛郡辖有祁乡侯国,即此祁侯国,地望在今河南虞城县谷熟镇。

城父侯国,高帝六年(前201年)封。高后三年(前185年),城父侯“有罪,夺爵为关内侯”,侯国被废除。《汉志》记载,沛郡有城父县,《史表》写作“故城侯”。肩水金关汉简载有“淮阳郡城父”,知其初属淮阳郡,更属沛郡时间当在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复置淮阳国之时。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亦记载有城父地名,当为颍川郡之“父城”。先秦及汉初有两个城父:一属《汉志》沛郡,写作“城父”;一属《汉志》颍川郡,写作“父城”。今本“父城”乃后人误抄,杨守敬有详考[9]。《史记》“故城”指故城父县之意,故城父乃沛郡城父,颍川父城为新城父[10]。沛郡城父的地望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

建平侯国,故汾阴侯周昌更封。高帝六年(前201年),周昌被封为汾阴侯。《史表》在“汾阴侯”条的“哀侯”一栏又书写为“建平”。“(惠帝四年)哀侯开方元年。(文帝)前五年,侯意元年,有罪,绝。”[5]896《汉书·叙传》称周昌为建平侯,“建平质直,犯上干色”。颜师古注云:“周昌先封建成侯,盖谓此也。平字当为成,传写误耳。”[11]但此时有高帝所封的建成侯为吕释之,此说不确。《史记·吕太后本纪》载:惠帝元年(前194年),“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12]397。据此,周昌更封必在惠帝元年(前194年)之前,马孟龙以为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13]463。周昌更封建平侯或与迁赵相之事有关。高帝九年(前198年),刘邦封爱子如意为赵王。因为担心赵王被吕后陷害,刘邦选用刚直护主的周昌为赵相国。按此,改封时间或早在高帝九年(前198年)。建平侯国传三代,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因罪被废除。《汉志》记载:沛郡有建平侯国。西汉初年建平侯国即此侯国。地望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南马头寺。

沛侯国,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十二月癸巳封。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刘濞被册封为吴王,侯国被废除。地望在今江苏沛县。值得注意的是,从时间上看,此年高帝破英布后,路过丰沛老家,作著名的《大风歌》,“游子悲故乡”,改沛为皇帝的汤沐地,沛侯刘濞则升封为吴王,或与此有关。

高后时期,封有外戚侯国2个,分别是郊侯国和沛侯国。

郊侯国,高后元年(前187年)封,废除于高后六年(前182年)七月壬辰,《吕太后本纪》记作“十月”,《史记会注考证》则称“在十月丙辰”。《索隐》云“郊”一作“洨”,县名属沛郡。《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表》写作“故洨侯产”。《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写作“汶侯产”,当有讹误。今存世的汉代封泥中有“郊侯邑丞”,《汉志》沛郡记载有洨侯国。按“洨”与“郊”同,属沛郡,地望在今安徽固镇县东濠城。

沛侯国,高后元年(前187年)封。吕种乃高后兄建成康侯吕释之少子,高后七年(前181年)更封为不其侯。不其侯国废除于高后八年(前180年)。《索隐》将县名归属于沛郡,地望在今江苏沛县。

(二)景帝所封侯国

景帝朝封侯国4个,分别是红侯国、棘乐侯国、建平侯国、郸侯国。其中,王子侯国2个,功臣侯国2个。

红侯国,乃休侯刘富更封的侯国。景帝元年(前156年)初封休,景帝三年(前154年)更封红。元朔五年(前124年),因无后,侯国被废除。《史表》中休、富二侯国并列,《索隐》以为有误。《史记会注考证》云:“表例,凡更封者,即附书初封之下,刘富先封休侯,更封红侯,自当连书之,盖后人妄析之。”[14]此说可从。《索隐》认为“红”“休”盖为两个乡名,王莽封刘歆为红休侯。一云“红”即虹县也。按此,“红”“休”应为两个不同的地方。梁玉绳《史记志疑》有详考,“休”即“孟子去齐居休之地”[8]636。休城遗址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汉初在楚国薛郡境内。《汉志》所载的沛郡虹县,当即红侯国所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定汉代虹县地望在今安徽五河县西。马孟龙引《水经·获水注》“获水又东历洪沟东注,……《春秋·昭公八年》,秋,搜于红。杜预曰:沛国萧县西有红亭,即《地理志》之虹县也。景帝三年,封楚元王子富为侯国,王莽之所谓贡矣”[13]265,明确提到萧县西之红亭才是汉代虹县所在,也是刘富的封国。郦道元称萧县红亭为汉代虹县,对淮水的虹城不置一词,应当另有依据。故汉代虹县应定位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刘富分封时地处楚国境内。今萧县西部有洪河,即《水经·获水注》之“洪沟”,虹县约在今萧县张庄寨附近[13]265。

棘乐侯国,景帝三年(前154年)封。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因供献祭祀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而被免去侯国。《汉志》无此地名,《汉表》未注何地,地望不详。《左传·昭公四年》载:“吴伐楚,入棘栎、麻”,出现“棘栎”地名。马孟龙据此认为其与刘调的侯国有关,楚灵王时代的吴楚战事,多在淮北一带,棘乐侯国与红侯国同处沛郡的可能性较大[13]270。

建平侯国,景帝六年(前151年)封。“以将军击吴、楚功,用江都相,侯户三千一百五十。”[5]1014武帝元光四年(前131年),因无后侯国被废除。《汉志》沛郡有建平侯国,为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杜延年所封之国,二侯国与汉初周昌更封之建平侯国为同一地。地望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南马头寺。

郸侯国,故蒯成侯周緤后人所复封。孝景中元年(前149年),“康侯应以昌弟绍封”;元鼎三年(前114年),郸侯国因罪被废除。颜师古以为:“郸,沛之县也,音多。”[6]575《汉志》记载,沛郡有郸县,应即郸侯国所在,地望在今安徽涡阳县北丹城集。

(三)武帝所封侯国

武帝朝分封侯国11个,分别是睢陵侯国、浮丘侯国、杏山侯国、广戚侯国、盱台侯国、淮陵侯国、公丘侯国、夏丘侯国、栗侯国、洨侯国和富民侯国。其中,功臣侯国1个,王子侯国9个,恩泽侯国1个。

睢陵侯国,元光三年(前132年)封。《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宣平侯张敖”条下分有“睢陵侯”:“侯广国以王弟绍封,十八年薨。元鼎二年,侯昌嗣,十二年,太初二年,坐为太常乏祠,免。元始二年,侯庆忌以敖玄孙绍封,千户。”[6]596-597《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宣平侯”条则作“睢阳”,废侯时间在太初三年(前102年),与《汉表》有异。《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睢陵侯张广国为太常。”[15]779《汉书·张耳陈余列传》亦云:“复封故鲁王偃为南宫侯。薨,子生嗣。武帝时,生有罪免,国除。元光中,复封偃孙广国为睢陵侯。”[16]1843可知乃《史表》误作“睢阳”。《汉志》记载,临淮郡有睢陵。但是,元光三年(前132年)临淮郡尚未设置,其辖域当属沛郡,故睢陵侯国初封时属沛郡,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时才改属临淮郡。睢陵地望,《中国历史地图集》定于泗洪县南洪泽湖中,马孟龙以为有误,认为当与睢水有关,在临淮郡境内之睢水北岸,约在今江苏睢宁县城区附近[13]604-605。

浮丘、杏山二侯国,封于元光六年(前129年),元鼎五年(前112年)因供献祭祀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而免国,均为楚王子的封国。浮丘,《汉表》注沛,汉初有浮丘伯,精于治《诗》,楚元王刘交为其弟子。《水经·淮水注》“又东过钟离县北”条注云“淮水又东经浮山”[2]710-712。按徐州出土的土山封泥中发见有“浮丘乡印”的记载,或即此浮丘,但具体地望无考。侯国分封后,从楚国析出,别属沛郡。杏山,表、志缺载属何地,或同浮丘侯,封后一同归属沛郡。

广戚、公丘二侯国,分别封于元朔元年(前128年)和元朔三年(前126年),均为鲁王子的封国。广戚侯国,元鼎五年(前112年)因供献祭祀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而免国,汉成帝时又分封楚王子刘勋。周振鹤认为“广戚”当为“戚”,衍一“广”字,属东海郡[3]30。郑威则以为广戚先封鲁王子,已别属沛郡,后又以沛郡地封楚王子[17]。此说可从。《汉志》记载,沛郡有广戚,其地望在今山东微山县夏镇。公丘侯国,王莽时绝。《汉志》记载,沛郡有公丘侯国,其地望在今山东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马孟龙以为元朔三年(前126)所封鲁王子侯国皆别属山阳郡,此侯国初属山阳,后转属沛郡[13]525。但是,公丘邻近山阳、沛郡,是否存在两次行政改属,尚难确定。

盱台、淮陵二侯国,均为江都易王子的封国,分别封于元朔元年(前128年)的十二月和正月,元鼎五年(前112年)因供献祭祀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而免国。《汉志》记载,临淮郡有盱台、淮陵。与睢陵侯国类似,此二侯国初封时尚属沛郡,后转属临淮。盱台地望在今江苏盱眙县官滩镇甘泉村西麓,淮陵在今安徽明光市潘村镇南。

夏丘、栗、洨三侯国,为迁徙更封侯国。

夏丘侯国,代王子刘遇的封国,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封千章,后更封夏丘,元鼎五年(前112年)因供献祭祀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而免国。元鼎三年(前114年),代王徙封清河,其改封夏丘的时间或即此年。千章,或作“干章”,马孟龙据内蒙古曾出土刻有“干章”的西汉铜漏壶,改作“干章”[13]316。《汉表》注平原,有误。千章属《汉志》西河郡,地望无考。《汉志》所载沛郡夏丘县,即此侯国,地望在今安徽泗县泗城镇。

栗、洨二侯国,赵王子的封国,远离本王国,其侯国封号与初封时不同。赵王子侯国的迁徙,亦与“郡国更置”有关。初封时由赵国归属邻近的广平郡。征和二年(前92年),广平郡更置为平干国,因王国不能辖有侯国,于是被朝廷更封到其他汉郡之中,侯国封号也发生了变化。肩水金关汉简载有“淮阳郡栗侯国”,则元康三年(前63年)以前栗侯国应属淮阳郡。此后栗侯国再次改属沛郡,又与元康三年(前63年)复置淮阳国有关(4)关于西汉朝的王子侯国分封制度,景帝中元六年(前151年)有“王国境内不置侯国”,武帝颁行推恩令后,又确定了“分裂王国土地封置王子侯国,别属汉郡”的制度。参见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266页。。这说明栗侯国有过两次迁徙。《汉志》记载,沛郡有栗侯国。由此可见,侯国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很可能到王莽时才废绝。地望在今河南夏邑县。《汉志》记载,沛郡亦有洨侯国,即此侯国,地望与高后时期所封郊侯国同。

富民侯国,征和四年(前89年)封。丞相车千秋被封富民侯,“以丞相侯,八百户,以遗诏益封。凡千六百户”[15]690,开启了丞相封侯并设置于沛郡的先例。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下一代富民侯车顺因谎报击杀匈奴俘虏的人数而获罪自尽,侯国遂被废除。《汉表》注蕲,盖蕲县曾经析置部分土地而划为富民侯国。蕲县属沛郡,是郡都尉治所,地望在今安徽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蕲县集村。

(四)昭帝所封侯国

昭帝朝分封1个功臣侯国,即建平侯国。

建平侯国,元凤元年(前80年)封。建平敬侯杜延年,“以谏大夫告左将军等反侯,二千户,以太仆与大将军先定策,益封,二千三百六十户……建武中以先降梁王,薨,不得代”[15]666。《汉表》注济阳,乃是前一格“秺侯”下注错格。《汉表》作“七月封”,然据《昭帝纪》,当为“十月封”,表误[13]560。地望与前建平侯国相同。

(五)宣帝所封侯国

宣帝朝分封侯国2个,均为恩泽侯国,分别是扶阳侯国、建成侯国。

扶阳侯国封于本始三年(前71年)。扶阳节侯韦贤“以丞相侯,七百一十一户……神爵元年,共侯玄成嗣”[15]696,甘露元年(前53年)因有罪削爵位关内侯,侯国被废除。《汉表》注萧,《汉志》记载:沛郡有扶阳侯国,盖由萧县分置扶阳侯国,其户数只有“七百一十一户”(褚少孙补《史表》记千八百户),应是分萧县一二乡之地析置。地望在今安徽萧县西南50里。

建成侯国,封于五凤三年(前55年)。建成定侯黄霸,“以丞相侯,六百户”[15]701,王莽时败绝。《汉表》注沛,《汉志》所载沛郡建成侯国,即此。其户数只有“六百户”,当非一县之地,褚少孙补《史表》云“千八百户”,亦不是很多。《汉表》载黄霸之子黄赏“以定陶太后不宜立号,益封二千二百户”[15]701。按《汉表》,关于建成侯国的记载,问题颇多。黄赏于甘露三年(前51年)嗣侯,薨于汉成帝阳朔四年(前21年),然此时距哀帝即位(绥和二年,前7年)尚有十数年,黄赏不可能参与此事,此处应为其子黄辅,然表下又载黄辅之子亦为辅,应有错简或讹误。高帝时封吕释之为建成侯,到宣帝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人口户数定有不小增长。《汉志》记载,沛郡有409079户,37个县,平均每县户数约为11056。故黄霸初封之建成侯国,恐仅得食一二乡之地,然仍以县为号,或是宣帝时侯国政策有所调整,列侯虽不得食整县,却可以授予县之名号,虚封而已。

(六)元帝所封侯国

元帝朝分封侯国8个,分别是扶阳侯国、东乡侯国、陵乡侯国、溧阳侯国、釐乡侯国、高柴侯国、临都侯国、高侯国。其中,恩泽侯国1个,王子侯国7个。

扶阳侯国,封于永光二年(前42年)。前丞相韦贤之子韦玄成复封,“永光二年二月丁酉,复以丞相侯”[15]696,乃复封的丞相恩泽侯。侯国地望不变。

元帝所封的7个王子侯国,均是梁敬王子所封,建昭元年(前38年)正月一同分封,除国年代不一:陵乡侯国除国于建始二年(前31年),釐乡侯国除国于鸿嘉四年(前17年),其他5个侯国到王莽时才废绝。东乡、陵乡、溧阳、釐乡、高柴,《汉表》注属沛。《汉志》有漂阳、东乡、临都三县,高、高柴二侯国。东乡、溧阳、临都三侯国,为《汉志》失注侯国[18]137。具体来看:

陵乡、釐乡、临都三侯国地望皆无考。

溧阳侯国,马孟龙指出,“今本《汉志》沛郡写作‘漂阳’,宋庆元本《志》作‘溧阳’,知今本《志》误,溧阳侯国地望约在今栗县附近”[12]587。高柴侯国,《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谷孰县有高辛故城,或即此地,地望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临都侯国,传世有汉印“临都乡”,或为乡聚之地。高侯国,应即《水经·睢水注》之高乡亭,在汉代睢阳县西南,地望定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郭村镇。

(七)成帝所封侯国

成帝朝分封侯国5个,分别是义成侯国、平阿侯国、广戚侯国、祁乡侯国、殷绍嘉侯国。其中,功臣侯国1个,外戚侯国1个,王子侯国2个,恩泽侯国1个。

义成侯国,竟宁元年(前33年)封。“以使西域骑都尉讨郅支单于,斩王以下千五百级,侯,四百户,孙迁益封,凡二千户。”[15]673居摄二年(7年),义成侯国更名为诛郅支侯国,此为表彰其赫赫战功而改的美称,封地不变。诛郅支侯国传国至东汉建武四年(28年),因兵乱而国绝。《汉志》所载沛郡义成县,即此侯国,《汉志》未注明侯国。地望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北10余里。

平阿侯国,皇太后之弟王谭的封国,河平二年(前27年)封,建武二年(26年)废绝。《汉表》注属沛郡,《汉志》沛郡辖有平阿侯国,即此。地望在今安徽怀远县耿集乡魏家洼村。

广戚侯国,楚孝王子、孺子婴祖父刘勋的封国,河平三年(前26年)封,王莽时废绝。与前文武帝时鲁共王子国为同一地,鲁共王子国元鼎五年(前112年)废除后归属汉郡,说明该侯国乃是裂汉地而封,非推恩侯国。地望与武帝时期的广戚侯国相同。

祁乡侯国,梁夷王子刘贤的封国,永始二年(前15年)封,侯国传一代,废除时间未载,当为王莽时废绝。《汉志》所载沛郡祁乡侯国,即此。地望与高帝时期所封祁侯国相同。

殷绍嘉侯国,绥和元年(前8年)封。孔何齐,“以殷后孔子世吉嫡子侯,千六百七十户,后六月进爵为公,地方百里,建平二年益户九百三十二”[15]709,元始二年(2年)更为宋公。《汉书·成帝纪》载:封孔吉为殷绍嘉侯,三月进爵为公,并非孔何齐;《汉书·平帝纪》载:平帝元始四年(4年)春正月,改殷绍嘉公为宋公。这两处记载皆与《汉表》不同。综合上述记载来看,应是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封孔吉,三月进爵为公,而后其子孔何齐以嫡子嗣侯,具体时间不详,当在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之前。至平帝元始四年(4年),才改称宋公。《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五年(29年)二月壬申“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19]。可见两汉交替之际,殷绍嘉侯国受到冲击,侯国有中断,光武帝时期又重新分封。《汉表》注沛郡,《汉志》无载,地望无考。

(八)哀帝所封侯国

哀帝朝分封侯国3个,分别是孔乡侯国、方阳侯国和陵乡侯国。其中,外戚侯国、恩泽侯国、王子侯国各1个。

孔乡侯国,绥和二年(前7年)封。哀帝即位后封皇后之父傅晏为孔乡侯。傅晏,“以皇后父侯,三千户,又益二千户”[15]711。元寿二年(前1年),因傅晏“作乱妻妾位”,侯国被废。孔乡侯国,《汉表》注属夏丘,夏丘在《汉志》中属于沛郡。因此,孔乡侯国是由夏丘县析置部分地域而设立的侯国,具体地望无考,从户数来看,已足半县之地,当不止一个乡。

方阳侯国,建平四年(前3年)封。方阳侯孙宠,“以骑都尉与息夫躬告东平王谋反侯,千户”,元寿二年(前1年)“坐前为奸谗免”[15]713,方阳侯国即被废除。方阳侯国,《汉表》注隶属于龙亢县,龙亢在《汉志》中属于沛郡。因此,方阳侯国是由龙亢县析置部分地域而设置的侯国。方阳侯国具体地望无考,暂取龙亢定点,约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北。

陵乡侯国,楚思王子刘曾的封国,建平四年(前3年)封,“王莽六年,举兵欲诛莽,死”[6]519,死后侯国即被废除。陵乡侯国在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曾先封于梁敬王子刘;建始二年(前31年)侯国被废除后归属沛郡,哀帝此时又分封楚思王子。陵乡侯国当与广戚侯国类似,乃裂汉地而封。

(九)平帝所封侯国

平帝朝分封王子侯国2个,分别是:釐乡侯国,元始元年(1年)封东平王子刘裦时所置;杏山侯国,元始五年(5年)封楚思王子刘遵时所置。两侯国均到王莽时才废绝。

这两个地区曾封给其他王子为侯国,除国后当收归汉郡,此时又重新分封为王子侯国,很可能也是裂汉地而封的侯国。汉成帝时,曾为楚孝王子刘勋首开裂汉地封侯之例,“广戚县户四千三百封其子勋为广戚侯”[20]。平帝朝的楚思王,王子众多(《王子侯表》载有18子),然楚国辖域业已极小,各王子侯国即使多是以乡分封,仍不足以推恩子孙。可见,到西汉末年,随着刘氏子孙的日益增多,原王国裂地封侯的政策已难以为继,只能从周边郡县裂汉地分封。

二、沛郡侯国特征分析

以上通过对《史表》《汉表》中相关侯国信息的整理,大致理清了沛郡侯国分封的情况。总体来看,《史记》《汉书》二书的记载基本一致。班昭撰写《汉表》时参考了《史表》,但也有差异,尤其是关于受封月份或日期的记载。《汉表》有些地方订正了《史表》的错误,如关于芒侯的记载;又如有些侯国信息并不可靠,甚至有误,如宣帝时的建成侯、殷绍嘉侯,人物信息颠倒,存在较明显的讹误。根据上节侯国概况的考述,按照侯国的不同属性或类型,可进行简单归纳。为方便观察,整理成《沛郡侯国统计表》(见表1)。

表1 沛郡侯国统计表

据表1统计,包括前沛郡时期在内,沛郡辖域内先后分封侯国44个;以景帝三年(前154年)沛郡设置始,则有36个侯国。分封时间集中在高帝、武帝、元帝和成帝四朝。高帝分封了6个功臣侯国;武帝分封了11个侯国,数量最多;元帝分封了8个侯国;成帝分封了5个侯国。所封侯国类型多样,功臣侯国、王子侯国、外戚侯国、恩泽侯国均有分布,但主要以王子侯国和功臣侯国为主,其中王子侯国21个,功臣侯国11个。功臣侯国多是汉初分封,武帝以后,王子侯国日益增多,几乎占整个沛郡所封侯国数量的一半。王子侯国较多,与沛郡所处地理位置有关。沛郡毗邻鲁国、楚国、淮阳国等诸侯国,各诸侯王子裂地分封后,往往归入汉郡,沛郡是主要的接收地。恩泽侯从武帝末年丞相车千秋封为富民侯始,“自是之后,丞相毕侯矣”[15]677。沛郡有丞相侯国富民、扶阳(两次分封)、建成三地。武帝末年,政策转向,丞相封侯之地,多在沛郡。

结合侯国的存废时间和空间分布,沛郡侯国分封的特征,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从时间线索来看,虽然相继有44个侯国封于沛郡,却仅有少部分侯国能延续到西汉末年。侯国存废时间,各不相同。据上节的考述,可将各侯国的兴废时间制成《沛郡侯国兴废(沿革)表》(见表2)。

表2 沛郡侯国兴废(沿革)表

这44个侯国,最早的封于高帝六年(前201年),最晚的封于平帝元始五年(5年)。其中多有同一地重复分封的侯国,如沛侯国(2次)、广戚侯国(2次)、建平侯国(3次)、扶阳侯国(2次)、陵乡侯国(2次)、釐乡侯国(2次)、杏山侯国(2次)等。这些侯国几经置废,或分封不同人(如建平侯国),或分封同一人的后代(如扶阳侯国),还有一些更封或迁徙(如红侯国、栗侯国、洨侯国等)。同一地方重复分封的现象,西汉后期更加明显,其原因应是随着侯国数量的日益增加,可封之地日益减少,选取新地分封愈来愈困难。随着刘氏宗亲的繁衍,西汉末年王子侯国数量激增,而王国辖域缩小,出现了如广戚、陵乡、釐乡、杏山侯国等裂汉地以分封王子侯国的新现象。西汉时期,尚未形成完善的县侯、乡侯、亭侯体系,后期虽多以乡聚之地分封,许多王子侯国甚至直接以乡命名,但地位仍与传统侯国等同。

延续到王莽篡位时的侯国有:公丘、栗、洨、建平、建成、扶阳、东乡、溧阳、高柴、临都、高、义成、平阿、广戚、祁乡、殷绍嘉、陵乡、釐乡、杏山,共计19个侯国。《汉志》记载,西汉末年沛郡共有12个侯国,分别是广戚、公丘、敬丘、洨、建成、建平、栗、扶阳、高、高柴、平阿、祁乡。《汉表》中有而《汉志》未注明的侯国,根据表2的梳理,有溧阳、东乡、临都、义成4个侯国,封于《汉志》断限年代的元延、绥和之际前(5)《汉志》时间断限问题较为复杂。钱大昕以为在元延末年;周振鹤以为在元延、绥和之际,并无统一的断代;王恢以为在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马孟龙以为在元延三年(前10年)。今暂从周振鹤说。详参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77—82页。,到王莽时侯国被废除。按此,在《汉志》记载中,沛郡还应有这4个侯国,即应有16个侯国。绥和元年(前8年)后,尚有殷绍嘉、孔乡、方阳、陵乡、釐乡、杏山6个侯国,孔乡当为夏丘县析置,方阳为龙亢析置,但二侯国不久被废除,重归原县;其余地望皆不可考。釐乡、杏山二侯国封于平帝时,可见封侯之制从未间断。

此外,尚有一敬丘侯国,《汉表》未记载,而《汉志》注为侯国。钱大昕怀疑是《王子侯表》鲁共王子政所封的瑕丘侯[18]103;王先谦《汉书补注》以为“瑕丘侯国之‘瑕’盖‘敬’之误,道元所见《汉书》本是也”[7]587。周振鹤认为不当是侯国,乃后人传抄误注[3]57-58。廖伯源据尹湾汉墓简牍“盐官别治郁州丞沛郡敬丘淳于赏故侯门大夫以功迁”分析,认为“侯门大夫为侯国相属吏,例由侯国相于本国人中辟置。《汉志》所注不误,乃《汉书》之《侯表》佚敬丘侯”[21]。马孟龙认为,根据出土材料可证敬丘确为侯国,但并不代表《汉表》确有疏漏[13]93-94。简牍材料有敬丘侯国,《汉表》未载,令人疑惑。若加上敬丘侯国,则沛郡先后有45个侯国。

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酎金案时,此年之前的所有侯国,因各种原因,几乎全被废除,整个沛郡境内只有一个公丘侯国,足见西汉侯国变迁的复杂性。根据侯国置废年代,以元鼎五年(前112年)为转折点,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帝六年(前201年)到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高帝、高后、景帝三朝共分封侯国12个,以功臣侯为主,数量较多,但存续时间大多不长。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至元鼎三年(前114年),侯国数量开始减少,新增侯国6个,且到元鼎五年(前112年)酎金案时基本废除。从元鼎五年(前112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一个公丘侯国(莽绝)。武帝大规模削减此地侯国,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与该地区屡次发生谋反叛乱有关。“夫荆楚剽轻,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16]2157汉初以来多次发生王国谋反之事,“吴楚之乱”更是影响深远。叛乱平定之后,中央虽然收回不少汉郡,但王国势力依然存在,并屡有不法之举甚至谋反迹象。例如,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王刘建意欲谋反而被除国。二是沛郡属于西汉王朝经济发达地区,也是赋税重地。武帝朝前期积极进取,财政开销极大。元鼎五年(前112年)发生的酎金案,从侧面扩大了中央财赋的直接来源。三是该地区是朝廷面对王国势力与南方东越的前沿阵地,地理位置重要。元狩年间,南越、东越先后反叛,元狩六年(前117年)即有平定越地的战事。大规模地废除该地区侯国,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前线的直接控制。武帝认为此地王国分裂势力太过强大,侯国众多,不便直接控制,因此,有意打击该地区的侯国势力。

第二阶段,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至王莽篡位。先后有24个侯国分封,主要以王子侯国为主。元帝分封侯国8个,成帝分封侯国5个,沛郡又一次迎来了侯国分封的高峰。征和二年(前91年),迁两个赵王子侯国于沛郡;征和四年(前89年)封富民侯车千秋,重新开始封侯。武帝前期所力主的省并侯国政策并未长久推行,应是武帝对侯国地域分布格局调整的反映,或与武帝统治政策向内转向有关。武帝后期,逐渐改变四出征伐的国策。征和四年(前89年)下轮台诏,是武帝政策转向的转折点,此年在沛郡分封的富民侯即是这一政策转变的具体表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西汉末年,大约从成帝时期开始,由于各诸侯国辖域日益缩减,而诸王室子孙的繁衍有增无减,裂汉地分封王子侯国的新现象开始出现,沛郡境内的广戚、陵乡、釐乡、杏山等侯国即是明例。这说明武帝实行推恩令后“分裂王国土地封置王子侯国,别属汉郡”的制度已难以施行,亦可见推恩令下对各诸侯王国辖域的限制已臻于极致。

综合来看,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前,沛郡共有20个侯国分封,中间经历了长达21年的单一侯国期后,又有24个侯国分封。昭宣时期,未出现大规模分封,或仍受到武帝政策的影响,有意控制侯国数量。到元帝和成帝两朝,侯国数量大增。元帝分封8个侯国,主要是王子侯国。成帝分封5个侯国,哀帝分封3个侯国,各类型均有,侯国分封逐渐稳定。平帝时还有2个王子侯国分封,可见《汉表》的时间下限可到元始五年(5年),比《汉志》晚很多。

其次,从侯国分布的空间范围上看,沛郡侯国的分布亦有一定的特征可寻。沛郡是汉高祖刘邦故里,地理位置重要,周边诸侯国众多。从地理区位看,沛郡东接楚国,西邻淮阳国、陈留郡、汝南郡,北与鲁国、梁国、山阳郡接壤,南与九江、临淮二郡接壤。沛郡地形北部狭长,南部宽广,侯国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侯国主要分布于沛郡东北、西北及东南方向,主要是沛郡与周围王国毗邻区域。东北地区靠近鲁国、楚国,西北地区则靠近梁国,故所封多为王子侯国。这与沛郡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王子侯国多为推恩裂封诸侯王国之地而转属汉郡,沛郡成为接纳周边诸侯王子侯国的重要地区。其他如外戚、恩泽、功臣侯国则多分布于沛郡南部地区,似乎被有意安排在沛郡南部,以与王子侯国隔离开来。而沛郡的中心地区,从首府相县至都尉治所蕲县一带,则无任何侯国分封,这里是沛郡郡政府管辖的核心区,侯国势力不得轻易染指。

沛郡有不少王子侯国地望无考。如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一次分封7个梁王子侯国,地望多不可考。谭其骧曾推论梁王子所封7个侯国应当处于睢阳、栗之间,从侯国的名称来看,多带有“乡”字,一次从梁国分封7个王子侯,当为较小的乡聚之地[22]。其他如棘乐、浮丘、杏山等楚王子的侯国,亦不可考,估计亦在与楚国领近之萧县一带。

《汉志》沛郡所辖37县,其中25县一直处于侯国、汉县的反复转换之中,占所有属县的三分之二。仅12县始终是汉县,分别是相、龙亢、竹、萧、向、铚、下蔡、丰、谯、蕲、辄与、山桑,不足总县数的三分之一。其中,龙亢县曾析置过方阳侯国;蕲县曾析置富民侯国,但不久侯国被废除,当重归原县;萧县析置的扶阳侯国,一直存在。这些汉县除丰县靠北,萧县靠近楚国外,其他各县则基本位于中部地带。丰县是刘邦生长的地方,雍齿曾据城反叛而遭刘邦痛恨,或许因其为刘邦故乡,或许对据城反叛之事仍有所忌惮,故未尝分封。

三、结语

综上来看,汉初刘邦所确立的郡国并行制度或者说封侯制度是贯彻始终的,对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沛郡侯国的变迁来看,作为帝乡的沛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并没有因是帝乡而有所优待,仍然接纳了大量的侯国,足见汉室对功臣、宗室的封赏着实优厚。虽然侯国因诸种原因多被罢免,能够始终如一者甚少,但汉高祖确立的与功臣“共天下”[23]的誓言通过侯国制度基本得以贯彻,裂地封侯成为权力身份的象征,是影响后世政治发展的重要制度之一。

马孟龙总结西汉侯国封置政策,认为侯国地域分布存在一个从“稳定”到“变动”再到“稳定”的过程,地域格局则存在高帝和武帝两套体系[13]224。以沛郡来看,基本符合这一论断。汉武帝在一定时期内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甚至一度将沛郡侯国基本废除。以元鼎五年(前112年)为转折点,武帝利用酎金案对侯国地域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整:征和二年(前91年)重新分封,采取新的分封政策,侯国规模大大缩小,多为乡聚之地;同时,开启了丞相封侯,多置于沛郡的先例。随着推恩令下诸侯王国辖域的缩减,以及宗室子孙的繁衍,王子侯国已无法裂王国地分封。因此,哀帝、平帝时期,尚有王子侯国的分封,并出现了裂汉地分封的新情况。一方面,这说明汉初所确立的分封制度,尤其是王子侯国,即使王莽当政亦严格遵奉;另一方面,也说明武帝所确立的推恩分封政策已发展到极致,若西汉王朝一直存在,亦将面临新问题。

沛郡境内所辖侯国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主要分布在沛郡边缘地区,王子侯国集中在与诸侯国邻近之东北、西北,外戚、恩泽、功臣侯国等多在沛郡东南,有意加以隔离。首府相县至都尉所在蕲县的中部核心区,甚少侯国分封。沛郡辖县虽多,但三分之二的县一直处于侯国、汉县的反复变动之中,无疑会对沛郡地方行政产生较大影响,干扰地方行政的正常运转。从这一角度看,侯国分封制度下,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沛郡,一方面,不断接纳周边王子侯国以属汉郡;另一方面,则随时准备将有需要的县转变为侯国。因此,为了确保郡政府行政的正常运行,首府、都尉府的所在地域,成为沛郡行政的核心区。此种境遇,沛郡恐非个例,其他侯国众多的汉郡,当亦存在类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