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5-14赵岩何思雨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成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赵岩 何思雨

摘要: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需求,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会中文、懂技术、有情怀”的知华友华国际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文章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实践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文化情怀培养、中外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发展等七方面对“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该模式在人才培养质量、毕业就业情况和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文+职业;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24-05

一、引言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在‘留学中国’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中设置职业教育类别”,“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铜仁职院”)是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也是贵州省最早招收国际学生的高职院校。学校于2019年在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设立海外分校,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2021年“中老合作共建‘海外分校’与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荣获全国第四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铜仁职院在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了“中文+技能+产业”的中外校校、校企合作新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中文+职业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背景

“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大量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先进技术“走出去”带动了当地经贸投资、经济发展和民生就业。在发展过程中,中外企业都需要大量的既懂中文又掌握技术技能的职业复合型人才,“中文+职业”型人才逐渐成为当地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急需人才。然而,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沿线国家企业带来了很多不便,很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都缺少市场需求导向,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很多学习者要么会中文不会职业技能,要么会职业技能不会中文,既会中文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远远不足。因此,探索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中文+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和“走出去”中国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支撑,需要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高职院校“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中文”与“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发展。

(二)“中文+职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中文运用能力、中国文化理解能力、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一是培养一定的汉语应用能力。汉语应用能力对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适应中国文化环境至关重要,也是今后进入中国企业和学习中国技术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国际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技能。“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目标就是培养汉语应用能力,简言之就是“会中文”。二是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注重培养职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其能够解决生产现场或工作现场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成為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属性的体现和基本要求。“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目标就是培养职业技能,简言之就是“懂技术”。三是培养国际学生中国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专业技能,需要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国情,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国际化视野。帮助国际学生认知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国情也是促进国际学生掌握专业文化和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国际学生正确认知中国、喜爱中国的情感基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需要培养国际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包容性。“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情感目标就是培养国际学生的中国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简言之就是“有情怀”。

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既懂中文和当地语言,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又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就是:培养“会中文、懂技术、有情怀”的知华友华国际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

(三)“中文+职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构建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国际化办学质量的有效抓手。铜仁职院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质量,探索创新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结合“双高计划”建设和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需求,以“培养知华、友华的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沿线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为导向,创新“中文+职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中国文化学习和实践路径,打造了国际学生职业教育教学品牌,构建了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前期进行国内外调研和召开国际学生培养研讨会的基础上,明确了培养“会中文、懂技术、有情怀”的知华友华国际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的目标。同时根据学生需求,依托学校临床医学、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护理、投资理财等特色专业,积极为老挝、哈萨克斯坦、喀麦隆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量身打造”了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多元的国际学生“中文+临床医学”“中文+护理”“中文+农学”人才培养方案,使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具体可实施。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创建“中文+职业”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中文+职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中文基础课程、“中文+”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三个部分。国际学生中文基础课程主要由汉语综合、汉语口语、汉字识写及HSK辅导等课程组成,主要是培养国际学生的中文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国际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打好语言基础。“中文+”课程主要是结合专业学习中的专业术语、专业实践场景及专业文化而进行的职业汉语的教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用中文学习专业,提升专业技能。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主要由学校的专业岗位课程、校内实训课程和企业的实习实践构成,其目的是提升国际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

在课程建设方面,努力打造国际学生汉语品牌课程、地域特色文化课程和职业汉语创新课程。重点加强国际学生的汉语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以及职业汉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在现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学生“汉语口语”和“汉字识写”两门在线开放课程;在优质课程建设方面,重点推进国际学生“汉语综合”课程,逐步形成特色型的优质课程;在职业汉语开发方面,根据国际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拓展“医学汉语”“科技汉语”等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展形式上,开展贴近生活的情景户外教学,例如包饺子、买东西、参观名胜古迹等贴近生活的实践教学。开展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教学实践课程和铜仁文化特色的體验课程,例如剪纸、太极拳、中国民族舞蹈、中国功夫、中国绘画、中国书法、黔东民族文化体验等实践教学。在课程内容建设上,着重推进基础汉语课程的技能性、中国文化课程的趣味性、职业汉语课程的实用性,将基础汉语课程标准化、中国文化课程特色化、职业汉语课程专业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学生的发展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中文+职业”课程体系。

3.加强项目任务教学,促进中文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

根据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国际学生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方式的结合,对国际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学习能力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分阶段分层次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第一阶段培养国际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国际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阶段主要是加强国际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用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利用自己的认知方式主动学习。在教学方式上以任务项目和应用语言功能为主线,结合必要的语言结构,提供大量的职业场景模拟交际和工作实习生活体验,将语言学习和职业技能教育融为一体,促进国际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共同提升。

4.推进文化情怀培养,构建“四维一体”的文化教育体系

让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认识和了解真实的中国,传播中国好声音是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情感基础。一是构建“四维一体”的国际学生“文化感知→文化认知→文化参与→文化实践”的递进式文化教育体系。二是结合中国文化及国际学生的需求,开发地域文化体验项目,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技能人才;从贵州特色地域文化视角入手,积极构建以黔东文化为特色的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项目;将地域民族文化融入国际学生文化素质体验教育全过程,着力推进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三是用有特色的“中国符号”讲述中国故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培育国际学生的中国情怀,提升国际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技能人才。四是加强学校校园国际文化氛围建设,每年组织开展1至2次国际学生汉语技能大赛、中文演讲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相关活动,将课上汉语学习与课下学生活动结合,激发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动力,提升国际文化氛围建设。五是开展国际学生文化艺术节及相关主题活动,为国际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六是加强国际学生对中国职业教育文化、中国标准、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的认知能力学习,使国际学生成为有中国文化情怀的技能型人才。

5.加强中外校企合作,实现协同双元育人

强化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中外校企合作是“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联系,构建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外企业发展培养人才。二是结合老挝分校开展国际学生合作项目,根据实际培育更多的“一带一路”国家需要的人才。三是按照高职院校学制特点,针对国外相关企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技能要求和兴趣,采用“短周期,重实践,强技能”的模式量身定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灵活设置国际学生专业课程,大大增强了国际学生的技能。四是在前期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依托我院“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积极探索实践校企“中文+临床医学”“中文+护理”等双元育人模式。

6.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升“中文+职业”信息化程度

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是信息化时代构建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充分发挥“中文+职业”教学团队的优势,切合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国际学生“中文+职业”特色教材。二是建立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教学资源库,包含多媒体课件库、图片库、视频教学资源库、课堂习题库、HSK试题库等电子资源库,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电子资源、纸质资源以多方位互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三是推进国际学生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形成国际学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资源体系。四是在完善高水平“中文+职业”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契合海外分校实际,向海外分校输出学校课程标准、专业标准及优越的教学资源。五是开放“中文+职业”线上课程,结合实际构建“平台应用+课堂直播+微信互动”相结合的境内境外同步的授课模式,提升“中文+职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水平。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中文+职业”教学团队素质

一是加强“中文+职业”师资队伍教学培训,开展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提升“中文+职业”课程的衔接效果。二是注重“中文+职业”青年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和专业进修项目,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三是加大派出“中文+职业”教师培训力度和资金投入。四是加强教师队伍交流调研学习,学习其他地区高校国际学生教学先进经验,提升“中文+职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五是支持教师开展国际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积极申报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教改课题,提升教学教研能力。六是鼓励教师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出国培训进修等项目,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

三、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成效

(一)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自2016年起,铜仁职院逐步开始探索实践中文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临床医学、投资理财、护理、建筑工程及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实践探索,学校为“一带一路”建设及中外企业培养了1 000多名會中文、懂技术、有情怀的国际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提升。一是国际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通过率明显提高。通过“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中文课程的强化训练,国际学生的HSK(汉语水平考试)通过率大大提升,近5年来有老挝、印尼等国的2 000多人次参加HSK考试,通过率提升到95.2%。二是国际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显著提升。通过“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构建了“中文+”课程体系,创新了职业汉语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学生的职业汉语运用能力,结合专业学习,拓展了专业词汇应用,帮助国际学生强化了职业认知能力。“中文+职业”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校内外资源,开展专业认知、社会实践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和提升职业综合能力,拓展专业素养,大大提升了国际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三是国际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成绩突出。在参加省、部级的各项比赛中,国际学生屡创佳绩,2013年参加“留动中国——来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九州赛”,取得团体第三名;2017年9月,荣获东盟留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大赛三等奖和东盟留学生汉字听写大赛团体三等奖;2019年9月,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来华留学生中文演讲大赛中荣获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幅提高

近年来,学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医护、经管等各类技术技能人才1 024名,国际学生毕业回国后多数进入国家政府行政部门、地方金融、旅游、医疗、教育等单位就职,部分毕业生进入四川开元集团、中铁八局、华为等驻外中资企业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他们绝大部分回国后成为技术骨干,国际学生就业率在96%以上,有89.87%的学生进入老挝同济医院等中国驻外公司和所在国相关单位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同时,有近30多名毕业生进入到四川大学、贵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本硕学历。

(三)国际化办学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实施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能力提升。在师资队伍上,学校打造了省级对外汉语教学团队,成为贵州省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支国际学生汉语教学方面的省级团队。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打造了5门国际学生精品在线课程和2门优质课程,提升了国际学生培养课程建设质量。在国际学生招生方面,学校对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招生吸引力日益增强,生源国别、数量范围逐渐扩大,国际化办学规模显著提升,进一步引领带动了贵州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迅速发展,2017—2019年学院连续三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称号。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将进一步推进相关行业和专业领域的国际化标准对接,实现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资源和合作项目的国际化发展,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教育的发展。但现阶段的“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需要联合企业、国外院校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箭飞.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119-123.

[2]唐现文.基于职业性及“知华友华”视域的高职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8):40-44.

(责任编辑:杨在良)

Research on the "Chinese+Vocational Skills"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 Case Study of Tongren Polytechnic College

ZHAO Yan, HE Si-yu

(Tongren Polytechnic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Abstract: International student tal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ploring new paths for talent training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building a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in line with the country's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needs, and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goal of the "Chinese+Vocational Skills"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to cultivate knowledgeable and friendly international inter-professional skilled talents who "know Chinese, understand technology, and have feelings". Taking Tongren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n example of the practice of talent cultiv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 Vocational Skills" talents from seven aspects, including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ultural sentiment cultivation, Sino-foreig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teacher team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l are explored, and the better results achieved by the model in terms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international school running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inese+vocational skill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作者简介:赵岩(1986—),男,硕士,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职业教育国际化;何思雨(1989—),女,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C011)

猜你喜欢

教学成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职校物理教学如何优化整体效果
注重兴趣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成效研究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