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教育在本科《护理心理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22-05-13陈红余华范罗丹莫雅楠杨雁涵

军事护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对照组

陈红,余华,范罗丹,莫雅楠,杨雁涵

(1.玉溪市人民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护理部,云南 玉溪 653100;2.昆明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近年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并逐步走向成熟,并着力于推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以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适应护理教育的发展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护生作为临床一线人员的重要输出力量,其人文关怀素养决定着护理人才的质量。但国内多数研究[1-2]显示,我国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为中等水平甚至低水平。《护理心理学》作为培养护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实验教学起步晚、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3]。叙事教育的引入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叙事教育是教师通过收集故事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解释和理解故事内涵,通过对话及沟通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怀能力,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4]。因此,本研究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进行叙事教育改革,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9-12月选择我校2018级全日制护理本科生215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学校高考统招录取时的随机分班方案,将一大班共108人设为观察组,二大班共107人为对照组。两组护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教学方法 《护理心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共30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两组均由相同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案例教学,理论教学课前在“学习通”上发布相应教学章节的学习资源,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常规结合案例讲解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各组学生根据特定的临床情景编写脚本,进行情景模拟,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叙事教学设计并实施,具体如下。

1.2.1 叙事教学设计

1.2.1.1 教学准备 (1)素材准备:通过网络查询、临床调研收集与教学相关的故事素材,课题组集体备课讨论,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指导,评判素材是否合理适用,总结整理形成叙事素材库,并通过专家论证修改和确定素材。(2)教师准备:通过文献学习叙事教育的内涵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前通过试讲体会叙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课题组成员全程参与并提出改进意见。(3)学生准备:通过微课对护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叙事教育理念、应用现状、上课内容、上课方式及课前准备要求,培养其对叙事教学的兴趣并解答疑问。

1.2.1.2 教学设计 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内外叙事教育的发展,借鉴前人经验,结合教学实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初步设计叙事教学方案,经9个学时的试讲后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再邀请相关领域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对修改后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证,最终形成叙事教育实施6程序,见图1。

图1 叙事教育对人文关怀的影响

1.2.2 叙事教学实施 (1)发布学习资源:每次教学前提前一周在“学习通”上发布教学章节的微课视频、叙事素材,学生提前预习,围绕课本知识阅读和学习故事并思考引导性问题。(2)呈现素材故事:呈现形式以电子故事、图片或微视频为主,实施教学前一周分好小组,小组提前准备素材故事呈现,要求充分挖掘故事中的人文关怀元素加入个人理解并在呈现故事的过程中体现,分享形式不限,各组将故事呈现记录成小视频发布到平台,教学组成员筛选呈现较好的小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再现故事,以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3)学习掌握知识:教师结合素材讲解理论知识,素材贯穿课堂全过程,带领学生解读和分析故事,并重点对学生产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4)引导启发思考:组织和引导各组学生围绕故事素材中设置的引导性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素材中的人文关怀元素,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思考讨论,充分互动,由组长汇总讨论结果,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小组互相点评,教师进行总结。(5)实践升华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各组学生根据特定的临床情景(与对照组相同),结合课堂理论编写脚本,实验课上进行情景模拟,运用心理护理方法与技能,从语言、行为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考理论知识和感悟人文关怀。(6)书写反思日记:课后学生结合自身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进行反思,表达对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的认识和理解,分享学习感悟、启发和收获,并将反思日记发布在平台上进行分享交流。

1.3 评价方法 (1)课程成绩评价:包括形成性考核成绩(40%)和终核性考核成绩(60%)。形成性考核成绩构成模块相同,统一采用学习通平台根据各模块比例自动折分进行统计,终核性考核成绩即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根据学校教学考核安排,于教学结束后第3周进行期末考核,考试时间、题型以及阅卷标准、阅卷教师均相同。(2)人文关怀能力评价:在教学实施前后采用关怀能力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5]对两组护生进行关怀能力调查,该量表共包含37个条目,由理解、勇气、耐心3个维度构成,量表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从“强烈反对”到“强烈赞同”分别赋值1~7分,有13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总分37~259分,分数越高,表示关怀能力越强。(3)教学满意度评价:自制教学满意度调查表于教学结束时调查两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4)教学反馈:教学结束一周内对观察组护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其对叙事教学的反馈;与任课老师交流教学体验,听取反馈意见。(5)反思日记分析:运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分析两组护生的反思日记,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及对人文关怀的感悟。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的课程成绩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生的平时成绩M分别为90.64分、85.75分(Z=-3.825,P<0.001)、期末考试成绩M分别为83.00分和85.00分(Z=-0.868,P=0.386)、综合成绩M分别为85.97分和85.09分(Z=-1.305,P=0.3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教学前后两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CAI)得分比较 见表1。结果表明,教学后,观察组护生CAI总分和理解及勇气维度得分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教学前后两组护生CAI得分比较分)

2.3 教学后两组护生教学满意度比较 见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生各条目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两组护生教学满意度比较[n(%)]

2.4 教学反馈 (1)护生反馈:根据访谈目的及资料饱和原则,共访谈了17名观察组护生,运用Colaizzi资料分析法分析,共归纳为3个主题:①对叙事教学的态度:绝大部分护生表示很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希望其他课程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教学。②对叙事教学的评价:包括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促进对人文关怀的感知等正向评价。③对叙事教学的改进意见:可以拓展一些来自于采访临床患者的素材,以录音的形式呈现增加真实感;小组呈现素材时可以结合课本重点知识,增加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对照组护生则表示,希望增加课堂讨论时间,加强互动,增加课堂气氛,讨论形式应再灵活、丰富,并有更多临床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2)教师反馈:①叙事教育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体验非常好,学生都很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②叙事教育的精髓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现象背后的意义,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在叙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良好课堂互动氛围。

2.5 反思日记分析 教学结束后,共收到观察组护生的反思日记108篇,对照组107篇,通过阅读和分析,提取有意义的内容凝练成主题。两组护生的反思日记内容均涉及到以下4个主题:意识到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理解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增强同理心、树立职业信念。通过对比分析,观察组护生反思日记的内容还归纳出以下3个主题,包括感知和学习人文关怀、对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反思及体会职业价值。

3 讨论

3.1 叙事教育有助于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本研究结果所示,叙事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尤其对于提升护生对他人或外界环境的认知能力、主动关怀他人的能力或勇气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耐心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心性格需要在长期的环境、教育及实践影响下形成,而本次干预时间有限,可能叙事教育对耐心的影响效果还未凸显;表2所示,观察组护生对叙事教育有助于培养自身人文关怀素养的认可度较高。半结构化访谈结果显示,叙事教育可以通过提高护生对人文关怀的敏感性而促进对其感知和理解;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护生的反思日记发现,观察组护生能更深层次理解和反思人文关怀,这也凸显了叙事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深入理解和解读故事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来达到教育的目的[6]。综上结果,本研究通过叙事教育干预有效培养和提升了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总结分析原因如下:第一,叙事教育以故事为基础,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础,两者相比,故事具有生动丰富的情节,给人以更直观的感受,易产生情感体验而激发情感共鸣[7],而案例注重重点知识的架构,易忽略一些具有深刻意义的细节,对于情感体验缺乏深刻性。第二,叙事教育以解释性现象学为哲学背景和理论指导,其核心是共情和反思[8]。通过让护生了解护士的真实临床工作经历,从中挖掘和发现人文关怀元素,触发人文关怀情感并学习榜样的人文关怀行为,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人文关怀素养。第三,本研究设计的叙事教育实施程序以华生的人性关怀理论为指导,护生通过学习和反思,对人文关怀产生认知、理解,不断感悟人文关怀,逐渐内化为个人品质,再通过实践进行转化和升华,并反思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促进自我进步,从而潜移默化地习得关怀能力。

3.2 叙事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2.1 叙事教育可提高教学满意度 如表2所示,观察组护生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护生对叙事教育的接受度较高。对比两组护生的意见,更加凸显了叙事教育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及有助于理解和学习知识的优势。

3.2.2 叙事教育对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有积极影响 两组护生的期末成绩和综合成绩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平时成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映出叙事教育对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也体现出叙事教育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及师生学习体验的特点。由平时成绩结果可看出,叙事教育可以促进护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理论知识,也从侧面反映出护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期末考试的效果主要与后期复习如重要知识点的快速记忆、刷题库等因素有关,可能使考试的成绩无明显差异,提示仅卷面考核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易忽略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今后的课程考核应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

3.2.3 叙事教育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体验 半结构化访谈结果显示,叙事素材中的故事真实而生动,有丰富的情节,学生在阅读故事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联系故事学习课本知识,极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堂中各小组以不同形式呈现故事,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在故事的讨论环节,师生、生生之间充分互动交流,打破枯燥沉闷的学习氛围。

3.2.4 叙事教育可提高护生的专业认同感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也会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感染和影响护生对专业的认知,但叙事教育使学生超越了对特定学习内容的范围,通过真实的经历传达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使学生通过真实的故事体会和感悟临床工作中护士的重要意义产生移情,理解护理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更能够体会到护理的价值。

4 小结

研究结果表明,叙事教育可有效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实践也发现了叙事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叙事教育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实践基础及借鉴意义。但本研究仅将叙事教育应用于一门护理专业课程,且因学时及大班授课的限制,课堂中对于素材的解读和分析不够深入,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偏倚;评价效果时只观察和测评了护生在校期间的关怀能力变化,未对临床实习等远期影响效果进行跟踪观察,故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今后可以将叙事教育推广应用于更多课程中进行实践,以探讨验证其更多效果。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对照组
miR-155在过氧化氢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及靶向SIRT1调控机制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抗螨高产蜂种“北京一号”
人文社科
8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