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式对等角度下《题西林壁》英译探 赜

2022-05-13曾园园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

摘要:很多学者都讲求:形式是翻译的最终体现。本文以“形式对等”为基点,从内容或形式对等的角度去对比,分析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本文对比分析四位翻译家的英译本,即万昌盛、王倜中译,王守义、诺弗尔译,Watson译和许渊冲译。从译文是否贴切、形式是否对等、意境是否传达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目的有二:一、从一个新的语言学的角度——形式对等来分析诗歌,希望对诗歌翻译有所启示;二、体现诗歌的评论、探讨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关键词:形式对等《题西林壁》诗歌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一直以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不同方面,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着手对其展开分析,除了本体论外,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都可与翻译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同时,无数翻译学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下经验并归纳出带有自己风格的翻译方法,力求形成翻译理论,摆脱刻板、点评和随意性的评论。所以,翻译本质上是一门经验性的学问。黄国文教授曾把用不同角度去分析翻译学的学者比拟为“在玩不同的学术游戏”,即研究者对某一部文学作品或译作感兴趣,可从不同的方向对其进行剖析,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基于一定理论前提的,在理论框架范围内发表白己的见解。

前人已从不同的角度对《题西林壁》一诗进行了分析,比如黄国文教授曾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一书中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题西林壁》进行了解读。在系统功能多个语义系统里,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及物性系统,其包含六个过程:物质、言语、行为、心理和关系,其目的在于表明系统里参与的人和环境,并且将个体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经验通过六个过程系统地表示m来。而本文尝试用语言学的另一个理论——奈达的形式对等理论对《题西林壁》进行探赜。在翻译活动中,无论是翻译学家的“改变形式也就在改变了意义”,还是功能语言学家所说的“形式是意义的体现”,不同的表达方式都表明了形式对等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黄国文教授曾研析“译意”和“译味”的关系,前者意在用不同的语言翻译出作品内涵,而后者则强调翻译出作品的情感。“意”为基础,而“味”实则为锦上添花,翻译的至高境界为将涵义译出而又追求原诗所传达出的神韵风味,但现实情况是有时“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这就让我们在注重“意”的基础上(即形式的贴切),再进行译味的传达。

二、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题西林壁》作为语篇,采用语篇分析的六个步骤——观察、解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估,循序渐进地对《题西林壁》的四个译文进行形式和译味上的浅析。其一,选取文本。《题西林壁》以精炼的语言,道出了深邃的审美境界与深刻的哲理思考,人们历来对此诗都给以了很高的赞赏,诗的前两小句以平行关系为主,后两小句以主从关系为主,结构构成十分有层次性。其二,对语篇进行解读。其三,选定理论框架,以理论为基础对语篇进行描述,使描述具有说服性。其四,分析、解释。每个学者才识的深浅、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对问题的敏感性都会影响语篇的分析。最后,评估。评估翻译的对等程度,诗歌所传达出的意境以及体现出的研究目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以及思辨能力,指出问题,以期对后面的研究有所启发,这才是意义所在。

三、理论介绍

对等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Catford曾提出“翻译对等论”。Nida作为翻译界享有声誉的重要人物与Catford共著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他们将翻译定义为“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和源语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话语”,其不仅强调两个主体:源语和接收语,而且还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需为对等。同时,语义的选择需是最贴近、最自然的,这与译意和译味的概念相对等。最贴近意在“意”的体现,而最自然则突出“味”的传达。但当两者冲突时,则应首先传达出“意”即形式的对应。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她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提炼出功能对等的四个方面,分形式对等角度下《题西林壁》英译探赜

曾园园

摘要:很多学者都讲求:形式是翻译的最终体现。本文以“形式对等”为基点,从内容或形式对等的角度去对比,分析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本文对比分析四位翻译家的英译本,即万昌盛、王倜中译,王守义、诺弗尔译,Watson译和许渊冲译。从译文是否贴切、形式是否对等、意境是否传达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目的有二:一、从一个新的语言学的角度——形式对等来分析诗歌,希望对诗歌翻译有所启示;二、体现诗歌的评论、探讨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关键词:形式对等《题西林壁》诗歌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一直以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不同方面,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着手对其展开分析,除了本体论外,哲学、美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都可与翻译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同时,无数翻译学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下经验并归纳出带有自己风格的翻译方法,力求形成翻译理论,摆脱刻板、点评和随意性的评论。所以,翻译本质上是一门经验性的学问。黄国文教授曾把用不同角度去分析翻译学的学者比拟为“在玩不同的学术游戏”,即研究者对某一部文学作品或译作感兴趣,可从不同的方向对其进行剖析,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基于一定理论前提的,在理论框架范围内发表白己的见解。

前人已从不同的角度对《题西林壁》一诗进行了分析,比如黄国文教授曾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一书中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题西林壁》进行了解读。在系统功能多个语义系统里,研究者讨论最多的是及物性系统,其包含六个过程:物质、言语、行为、心理和关系,其目的在于表明系统里参与的人和环境,并且将个体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经验通过六个过程系统地表示m来。而本文尝试用语言学的另一个理论——奈达的形式对等理论对《题西林壁》进行探赜。在翻译活动中,无论是翻译学家的“改变形式也就在改变了意义”,还是功能语言学家所说的“形式是意义的体现”,不同的表达方式都表明了形式对等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黄国文教授曾研析“译意”和“译味”的关系,前者意在用不同的语言翻译出作品内涵,而后者則强调翻译出作品的情感。“意”为基础,而“味”实则为锦上添花,翻译的至高境界为将涵义译出而又追求原诗所传达出的神韵风味,但现实情况是有时“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这就让我们在注重“意”的基础上(即形式的贴切),再进行译味的传达。

二、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题西林壁》作为语篇,采用语篇分析的六个步骤——观察、解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估,循序渐进地对《题西林壁》的四个译文进行形式和译味上的浅析。其一,选取文本。《题西林壁》以精炼的语言,道出了深邃的审美境界与深刻的哲理思考,人们历来对此诗都给以了很高的赞赏,诗的前两小句以平行关系为主,后两小句以主从关系为主,结构构成十分有层次性。其二,对语篇进行解读。其三,选定理论框架,以理论为基础对语篇进行描述,使描述具有说服性。其四,分析、解释。每个学者才识的深浅、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对问题的敏感性都会影响语篇的分析。最后,评估。评估翻译的对等程度,诗歌所传达出的意境以及体现出的研究目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以及思辨能力,指出问题,以期对后面的研究有所启发,这才是意义所在。

三、理论介绍

对等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Catford曾提出“翻译对等论”。Nida作为翻译界享有声誉的重要人物与Catford共著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他们将翻译定义为“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和源语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话语”,其不仅强调两个主体:源语和接收语,而且还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需为对等。同时,语义的选择需是最贴近、最自然的,这与译意和译味的概念相对等。最贴近意在“意”的体现,而最自然则突出“味”的传达。但当两者冲突时,则应首先传达出“意”即形式的对应。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她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提炼出功能对等的四个方面,分别是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句法对等、词汇对等。形式对等如同“异化”,而功能对等相当于“归化”。如郭沫若先生将Thomas Nash的诗作《春》中的Pleasant king直接译为中国古代帝王尧舜,实则为归化之典范,熟知中国文化的读者对于“尧舜”情感必然是“pleasant”的。

四、《题西林壁》之文本解读

(一)《题西林壁》内涵

《题西林壁》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一种审美情趣,更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前两句描述游玩庐山所见之景,生动地描绘出了移步换形的庐山面貌,后两句表达游玩之后的所见之感,诉说其深沉的人生感悟。尤其是“不知”二词发人深省,让人生发感悟:看待事情要避免片面性,从全貌出发,摆脱成见对思想的禁锢。这与苏轼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正处王安石新法之时,由于苏轼偏保守派,在政治上反对新法,两党派立场不同,于是苏轼笔下的庐山呈千姿万态的面貌,不免有对当时错综乱杂政局的影射。曾有学者分析,把庐山当成一种象征一一人欲无穷的象征,因为“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人总被无穷的欲望所困扰,也会被各种欲望所吸引,此时我们应超越狭隘的思维,客观对待问题,这体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二)英译文本解读

万昌盛、王倜中译:The sidelong ranges becomesteep peaks in a vertical view. /The scenes so varywhen seen from Hgh or low,from far or near. /The genuinefeatures of Lushan Mountain are strange to you, /Becauseyour situation is within this mountain's bounding sphere.①整诗采取整齐划一的格律体,英译与原诗相对应,并且带有押韵。第一行中明显可见单词steep,peaks,第二行中的scenes,seen重复元音音节/i:/显然为半谐音。同时,在第三句尾部near和sphere二词压尾韵。从整体上来看,此译文在形式上做到了对等,同时ranges,vary等词也传达出了诗歌的韵味。

王守义和诺弗尔译:behold this world horizontally/and it appears all ranges/or stare at it vertically/andpeaks scrape the clouds High or low/far or near/all thisindividuality/teeming in diversity How can we recognize/the real face of lushan/we who wander here/so deep in themountam.②王守义和诺弗尔的译文更像是现代诗歌的形式,译文前两节韵律十足,明显押尾韵。第一节以a,b,a,b的形式押韵,第二节采取a,a,b,b形式押韵,但在形式上与原诗截然不同,显然没有做到形式对等,译文与原诗所传达出的意境有一定的m入。

Burton Watson译:From the side,a whole range;from the end, a single peak; /Far. near,high, low, no twoparts alike. /Why can't I tell the true shape of Lushan?/Because I myself am in the mountain.③ Burton的譯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意味上都做到了与原诗相近,即忠实了原诗,同时传达出韵味及诗人想表达的哲理。最为传神的是第三句诗与原诗一样翻译成一个疑问句,如此发人深省,表明了忠实于原文的重要性。

许渊冲译:It's a range viewed in face and peaksviewed from one side. /Assuming different shapes viewedfrom far and wide./ Of Lu Mount8lns we cannot make out thetrue face. /For we are lost in the heart of the very place.④许渊冲老先生的译文韵律感最强,严格遵循了a,a,h,b的形式。前两句尾词side和wide,后两句face和place,既忠实于原文,也传递出了哲理,但在韵味上似乎比别的译文欠缺一点。

五、《题西林壁》英译之对比分析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首先,此诗的第一句表明从不同角度看,山的形状不尽相同,暗指对同一事物角度看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王颖迪对《题西林壁》这首诗做了认知角度的分析,她认为此首诗不可能做到同时兼顾形式与内容,所以,其内在的隐喻功能也就发生了偏离。原句是用两个小句组成的关系,一个是“横看成岭”,一个是“侧看成峰”,中文解析一下词句可拆分为“横着看,庐山看着像山岭,从侧面看,庐山看着像山峰”。按照形式对等的原则来看,英文也应翻译成“方位状语+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如此才算对等。

万昌盛、王僴中的翻译使用的是把两个并列的小句合成一个小句,直译过来就是:“从垂直角度看去,变成了陡峭的山峰。”前半段译的比较忠实,实现了译意,而未实现译味,味道上还欠缺一点,同时,意思未表达完整。王守义、诺弗尔译文意义上则直接把山峰看作世界,并且未把“峰”和“岭”这两个作者想突出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不一样的这个观点显现出来,直接用一个词“ranges”概括。結构上把原本两个并列的小分句写得过于突出,意境上是达到了,却脱离了原文的简洁。Burton Watson译和许渊冲译,都突出了原文的结构,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并显示出诗人想表达的意境,在保持译意的基础上,同时也追求了译味,实属锦上添花。

(二)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与前面一句诗形成了一个并列延伸的关系。从结构来分析,此句为从属结构,可与第一句诗相对应着去翻译。译文可以理解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它们都各不相同。王守义、诺弗尔译文符合形式对等原则,与前诗形成了对等关系,其关系可以从并列连词“and”中看出,而且他们的译文也巧妙地运用了两个词对比突出独特性和差异性,“individuality”和“diversity”,使人印象深刻,后面翻译的句式结构也同原诗句基本上相同。有一点值得讨论的是王守义、诺弗尔译文中所用的teeming这个词,原文结构是动词,诗人用了一个形容词,这是否为文体变异,还有待考究。许渊冲所译也基本上相似,只是从整体的结构上来分析,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这样一个并列延伸的关系翻译成了一个并列从属关系,脱离了原文的形式结构,但意境达到了优美。万昌盛、王倜中译和Burton Watson的译文特别接近,只是万昌盛、王倜中译文把“各不同”放在了前面,这跟作者的习惯与认知有关,万王译觉得重点是“不同”这个词,两种译文既达到了译意,又追求了译味。

(三)不识庐山真面目

首先,有几个问题发人深省。第一,这里的“不识”,究竟是翻译成作者本身不识,还是游客不识?第二,这句话我们是翻译成一个疑问句,还是一个陈述句?关于第一个问题,万昌盛、王倜中译文运用了第二人称“you”,王守义、诺弗尔译文采用了第一人称“We”,Burton Watson译文第一人称“I”,许渊冲译文也是用的第一人称“We”,所以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本诗是诗人游历至庐山有感而发,所以此处应是诗人自己对庐山的感悟,所以Burton Watson的译文比较贴切。关于第二个问题,首先我们第一印象是觉得原诗句为一个疑问句,但仔细品味,会发现其实是一个陈述句。而且苏轼在写诗句时,使用的是一个逗号而并非问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成带有疑问意味的陈述句比较贴切,王守义、诺弗尔做到了这一点。

(四)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句诗跟上一句诗形成一种因果关系。同样,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谁身在此山中呢?万昌盛、王僴中把主语译为“yoursituation”,这里似乎没有其他的译文表达贴切,因为这首诗是诗人自身的感悟,应该是当时有感而发的话语,但万昌盛、王僴中这样翻译更如事后给别人的一种道理,少了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其他三个译文都是把主语译作了第一人称。结构上,除了王守义、诺费尔译,其他几个译文,都翻译为原因状语从句,如此比较贴切而符合意境。

六、结语

很多学者认为,翻译事实上是一种“重写”,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品被重写后,它的“内在价值”没有改变,但重写后被赋予很多其他价值。总的来说,无论是哪一种译文,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被赋予了价值。此篇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在形式对等理论基础上,对《题西林壁》这首诗歌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希望给以后的诗歌翻译有些启发。第二,研究一个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着手,就像黄教授之前所说的不同的派别是在玩不同的学术游戏,这个比拟十分恰当。而我们此首诗也正好与本文的目的契合,希望未来在阅读文献、进行研究时能够时刻保持多维度思考,具备批判性思维。

①朱丽云:《中国古诗一百首》,万昌盛、王僴中译,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②王守义:《唐宋诗词英译》,王守义、诺弗尔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③文殊:《诗词英译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页。

④许渊冲:《新编千家诗》,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9页。

参考文献:

[1] Catford.A Lngznshe Theorv of Tran.dabon[M].London:

OUP.1965.

[2]l Lefevere.k.Translatzon,Rewnbng and the Mampulabonofj LeraryFame[M].London: Routledge,1992.

[3] Nida,E.A.Towarda.Science of Translabng [M].Leiden:E.J.Brill.1964.

[4]黄国文.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文看“形式对等”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3(23)。

[5]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学途径[J].中国翻译,2004(25).

[6]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黄国文.“译意”和“译味”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双月刊),2015( 47).

[8]黎烈南《题西林壁》的审美情趣与人生感悟[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3).

[9]柳亚杰.诗歌翻译中的“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的译者主体选择J].北方文学,2017( 6).

[10]谭晓春,黄国文.自然诗歌翻译的功能语言学解读——以孟浩然《春晓》为例[J].外语教学,2019( 40).

[11]王颖迪.从认知角度看英译诗《题西林壁》中的隐喻[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1).

[12]向心怡.翻译的形式对等——对《如梦令》英译文的主位结构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1).

[13]张彩华,黄国文.系统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J].中国外语,2019(5).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恨歌》的英译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
再谈文学作品的可译性
图式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经典诗词英译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在WhenYouAreOld翻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