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乍得Doseo走滑反转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勘探发现

2022-05-12窦立荣肖坤叶杜业波王利张新顺程顶胜胡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年2期
关键词:储集层白垩三角洲

窦立荣,肖坤叶,杜业波,王利,张新顺,程顶胜,胡瑛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 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34)

1 研究背景

中非剪切带是刚果克拉通与努比亚克拉通之间的泛非活动带,长达4 000 km,是一个巨大的岩石圈转换剪切带[1],其内部发育了一系列中、新生代裂谷盆地(见图1),其中位于乍得南部的有 Doba、Doseo、Salamat等3个盆地,亦称为“南乍得盆地”[2]。截至2009年,Doba盆地勘探开发程度最高,已发现以Kome为代表的多个大中型油田;Doseo盆地勘探程度次之,仅有二维地震,测网平均密度3 km×4 km,12口钻井获 5个油气发现,但发现储量规模不足以商业开发;Salamat盆地勘探程度最低,乍得境内还没有钻井[2-4]。

图1 中西非裂谷系沉积盆地分布图(据文献[3, 12]修改)

Doseo盆地位于中非剪切带中段,宽70~100 km,长550 km,面积4.5×104km2。有关该盆地的油气地质研究很少,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2-3]。前人认为Doseo盆地上白垩统不发育,导致其缺少区域盖层[2,5],而下白垩统以泥岩为主,缺少有效的储集层,与Doba盆地地层有明显不同[6-11],因而认为该区油气潜力不大。200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得乍得H区块独资作业权后,开始集中在Bongor盆地进行油气勘探开发[12]。2011年在Bongor投入商业开发后,启动了西Doba和Doseo区块的石油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2014年在Doseo部署钻探了Ximenia-1井,下白垩统Kedeni组钻遇油层53 m,试油自喷轻质原油663 m3/d,气4×104m3/d,原油相对密度0.79~0.86,黏度0.9~3.0 mPa·s,倾点 24~30 ℃,气油比 21~35,酸值 0.04~0.08 mg/g。拉开了 Doseo区块的勘探序幕,之后在区块东部连续发现多个含油气构造,突破了该区“缺储少盖”的传统认识,提升了区块的勘探潜力。本文基于前人采集的资料和近年新采集的大量地震和钻井新资料,重新对Doseo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进行梳理,并结合该区的勘探实践,系统分析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为下步勘探指明方向,也为中非裂谷系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

2 构造特征

Doseo盆地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之上发育的中新生代先走滑-伸展、后挤压抬升的反转裂谷盆地[2,8,13],经历了早期伸展、晚期构造反转的演化史[9-17];40~50 km的走滑位移叠加后期的反转,使得盆地构造和沉积地层特征较为复杂[2,18]。

Doseo盆地呈北东东—南西西向狭长型展布,由半地堑、地堑组成,整体呈现北断南超的结构特点。由西部、中部、Kedeni、K南等 4个凸起组成的中央隆起带将盆地分为南北两个坳陷带,北部坳陷带具南北双断构造格局,南部坳陷带南缘发育南部斜坡带,具北断南超构造格局(见图2、图3)[5,19]。

图2 Doseo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图3 Doseo盆地区域地震剖面(剖面位置见图2)

Doseo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强烈走滑伸展、晚白垩世较弱伸展两期裂谷发育阶段,古近纪的伸展作用不明显,总体呈坳陷特征[20-25]。区域地震剖面上可以划分出两大套构造层,下构造层为基底之上和区域不整合面之间的白垩纪地层,最厚超8 000 m,整套地层上下一致挤压变形,在边界断层上盘形成同心挤压背斜构造,在缓坡带不整合之下的地层顶部受到削蚀,盆地总体的缩短率达到 10%~27%,在其内的下白垩统Mangara群顶部局部发育不整合面,前人认为的圣通挤压反转事件在盆地内表现得不太显著或不明显[22-23]。古近纪盆地发生强烈反转剥蚀,地震地层对比表明在距今40 Ma左右盆地的剥蚀厚度达到800~1 000 m,与乍得Bongor盆地的抬升剥蚀量接近[22]。上构造层为区域不整合面之上的新生代地层,全区厚度不大,地层疏松,受边界断层控制弱。内部还有一个局部不整合面至平行不整合面,下部地层受边界断层继承性活动影响,最大厚度发育在边界断层下降盘,厚度为50~200 m;上部地层厚0~150 m,全盆地分布。

3 地层与沉积特征

3.1 地层特征

Doseo盆地发育下白垩统、上白垩统、新生界共3套沉积地层[26],以早白垩世沉积为主,基底暂无井钻遇,推测基底与中西非裂谷系其他裂谷类似,为泛非运动中形成的冈瓦纳大陆结晶基底[5](见图4)。Kapok-1井1 265~2 915 m井段孢粉和介形虫等古生物分析证实,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发育淡水藻类盘星藻和淡水介形虫Cypridea,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为淡水—微咸水。下白垩统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Mangara群、Kedeni、Doba和 Koumra组,可划分为两个旋回,Mangara群为湖盆裂陷早期完整的水进-水退旋回,发育湖泊—三角洲相砂泥沉积,厚度为 1~3 km,上部砂地比约 45%~60%,下部暂无井钻穿;Kedeni、Doba和Koumra组组成裂陷平稳期水进-水退旋回,其中Kedeni组为低位-水侵体系域湖相泥岩夹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砂体沉积,厚度600~1 200 m,上段砂地比约40%~55%,下段砂地比约30%~45%。Doba、Koumra组为高位体系域湖泊-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夹泥岩沉积,Doba组厚度 400~700 m,砂地比约20%~35%,Koumra组厚度 300~600 m,砂地比约45%~60%。晚白垩世为河流-湖泊相沉积,厚度500~1 100 m,砂地比约55%~70%,下部可划分出Kome组,以湖泊-三角洲相砂体为主。新生代古近纪为滨浅湖-三角洲沉积,第四纪以滨浅湖-冲积平原沉积为主,残余厚度250~450 m,为弱固结砂质沉积。

图4 Doseo盆地地层柱状图(Rt—电阻率;GR—自然伽马)

3.2 沉积特征

Doseo盆地沉积演化与盆地构造演化相对应,早白垩世早期为裂陷期水进旋回,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为拗陷期加积-水退旋回,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为挤压反转抬升剥蚀,至新近纪—第四纪为盆地消亡期,发育河流—冲积平原沉积[26-27]。早白垩世为裂陷湖盆沉积,以分选较好的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沉积物源相对较远,以湖相扇三角洲-三角洲砂体为主。坳陷南北两侧双向供源,南缘以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三角洲砂体规模较大,向盆内延伸较远;北缘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为主,局部发育三角洲,砂体规模较南缘偏小,单砂体厚度较大。向坳陷中心过渡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夹少量浊积砂、远砂坝砂体沉积(见图5)。早白垩世早期砂体呈退积旋回,湖盆扩大加深,中期三角洲砂体多期加积,形成本区主力储油层系,后期砂体进积,砂岩厚度增大,粒度加粗。

图5 Doseo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相图

4 含油气系统

4.1 烃源岩

Doseo盆地下白垩统包含多套湖相烃源岩,Doba组、Kedeni组和Mangara群均在坳陷内发育优质烃源岩,在坳陷边缘部分逐渐相变为砂地比高的地层[28-31]。烃源岩的厚度在坳陷不同位置差异较大,在坳陷中心Doba组、Kedeni组烃源岩厚度分别可达400 m和800 m;Mangara群未钻穿,地震推测坳陷中心的泥岩厚度在500 m以上。Ximenia-1井和Kapok-1井钻井泥岩岩屑系统分析数据见表1,Kedeni组泥质烃源岩为盆地主力烃源岩,TOC平均值为3.8%,HI均值760 mg/g,为优质烃源岩,Doba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Ⅱ1型,Kedeni和Mangara群则为Ⅰ型,总体上烃源岩以生油为主(见图6)。

表1 Doseo盆地完钻井烃源岩分析数据

图6 Doseo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图

平面上,坳陷北部沉积中心烃源岩成熟度最高,该区域 Doba组源岩Ro值为0.45%~0.75%,为低成熟—成熟阶段,Kedeni组Ro值为 0.75%~1.20%,为成熟—高成熟阶段,Mangara群Ro值为1.2%~2.0%,为高成熟—生气阶段(见表1)。烃源岩成熟度由坳陷中心向坳陷边缘逐渐降低,在坳陷东部中央低凸起带Kapok-1井仅Kedeni组下段和Mangara群源岩为成熟阶段。钻柱测试地温数据换算得到盆地的现今地温梯度为30 ℃/km,而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推算的古地温梯度只有20 ℃/km。现今生油门限深度为1 800~2 200 m。油源对比发现,目前已发现原油和烃源岩样品都处于生油窗内(见图7),但油藏原油成熟度生标参数高于已钻遇的烃源岩成熟度,部分钻井试油见湿气,推断目前发现的原油来自凹陷深部或未钻遇的深层烃源岩[17]。

图7 Doseo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图

4.2 储集层

Doseo盆地Doba组、Kedeni组和Mangara群湖泊-三角洲体系沉积发育的多套砂岩可作为本区有效储集层,目前在 Kedeni组砂岩发现的储量最多,埋深为1 500~3 000 m,以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为主,单砂层厚度为5~20 m,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主要矿物是石英,常见含量不定的长石和岩屑(见图8)。坳陷东部和南部的Kedeni组储集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下白垩统主力储集层段孔隙度为 11%~16%,渗透率为(80~2 000)×10-3μm2,储集层物性以中孔、中—高渗为主,孔隙度与渗透率正相关性强。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为主,主要处于早成岩晚期阶段;靠近坳陷沉积中心的Kedeni组砂岩埋深大,可达中成岩早期,颗粒呈点-线接触,可见铁白云石,石英次生加大边,其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占比10%~30%,Ro值为0.9%~1.0%。而在北部斜坡带,Kedeni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岩,储集层分选差,结构成熟度低,砂岩中长石和岩屑含量较高,虽然长石等颗粒容易溶蚀,但溶蚀孔隙易被方解石和高岭石等矿物充填,导致孔隙度低、孔隙连通性差。

图8 Doseo盆地Kedeni组储集层岩性分类图

Doba组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上部,目前已有油层发现,其岩性与Kedeni组相似,压实作用较弱,原生孔发育,储集层物性好于Kedeni组。Mangara群储集层多发育于 Mangara群上段,岩性以中砂岩为主,压实作用强,储集层物性较Kedeni组变差。

4.3 成藏组合

Doseo盆地上白垩统以砂岩为主,缺乏有效的区域盖层,已发现的成藏组合均位于下白垩统。下白垩统Doba组在盆地中央和北部为大套较纯的泥岩层,厚度可达到数百米,而在东部和南部等靠近盆地边缘地区,变为砂泥岩互层,盖层条件逐渐变差。因此Doba组只能局部形成油气藏。Kedeni组暗色泥岩发育,单层厚度大,局部层段有欠压实和异常高压现象,可作为区域盖层。盆地东部Kedeni组发育大段稳定的泥岩层;北部Kedeni组泥地比高达80%,单层泥岩厚度也可达百米;在盆地东南等靠近边缘地区,单层泥岩厚度仍可达10~40 m,是重要的区域盖层。钻井揭示的Mangara群上段泥岩单层厚度相对较薄,可以形成局部盖层。

与Doba组、Kedeni组和Mangara群相对应,Doseo盆地内形成上、中、下3套有利储盖组合。考虑到Kedeni组和Mangara群为坳陷主要烃源岩,且Kedeni组内泥岩最稳定,因此以Kedeni组内储盖层为主的中组合是坳陷主力成藏组合。盆地中心的Mangara群埋深过大,储集层条件差,因此下组合可能在靠近盆地边缘的地区有效,以自生自储为主。受到盖层条件影响,以Doba组为主的上组合主要在靠近盆地中心的局部发育,以下生上储组合为主。

5 油气富集区带

Doseo盆地以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受后期反转作用,局部发育逆断层。构造样式多样,包括典型的负花状构造、挤压背斜、断鼻和复杂断块等,形成了多种类型构造圈闭,为油气聚集创造了良好的圈闭条件。Doseo盆地油藏零星发现始于1978年,直到近年才陆续有较大发现,受勘探程度的影响,现有油气发现主要集中于坳陷东北部,绝大部分已发现油藏为背斜或断背斜油藏,具有复式油气藏的特点,多套油水系统、油气层跨度大,但油气柱高度多小于100 m。

5.1 陡坡油气富集带

比利牛斯期强烈反转构造运动使得 Doseo盆地陡坡带沿控坳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背斜和断背斜构造圈闭。这些圈闭既靠近生烃中心,又靠近输导断裂,成为油气运移非常有利的地区。Doseo盆地陡坡带下白垩统储集层以扇三角洲砂体为主,伴有重力流沉积,储集条件与横向连续性均不稳定,因此储集层条件成为该有利区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已完钻 4口井均有油气发现,油层多分布于Kedeni组,少量在Doba组,油层埋深1 200~2 600 m,Kedeni组以正常原油为主,偶含气,原油相对密度为0.71~0.92;Doba组原油相对密度为0.96(见图9)。

图9 北部陡坡带典型油藏剖面图

5.2 中央低凸起油气富集带

坳陷东部的中央低凸起的形成与早白垩世晚期的走滑构造有关,后期经历一定程度的反转挤压,使得原有构造再改造,发育一系列断块、断鼻和断背斜圈闭(见图10)。Kedeni组已发现多个纵向跨度较大的油藏。中央低凸起是盆地内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同时靠近东侧的长轴物源区,发育较为稳定的辫状河三角洲,具有较好的储集层条件。多个水进期形成的湖相泥岩使得该区盖层条件也比较优越。由于多期构造运动叠加,使得该区断裂发育,油水关系复杂,油藏之间几乎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因此该区油气成藏受到断裂-盖层组合控制较强。已发现Kapok油田的油层主要在Kedeni组,少量在Doba组及Mangara群;油层埋深1 400~2 700 m,Kedeni组及Mangara群以正常原油为主,偶含气,原油相对密度为0.79~0.90;Doba组原油相对密度为0.95。

图10 中央低凸起带典型油藏剖面图

5.3 缓坡潜在油气富集带

Doseo盆地南部缓坡带发育一系列的断鼻和断块圈闭,这些圈闭在油气运移条件上比较有利。但是地层砂地比逐渐变高,烃源岩质量和成熟度均有所变差[19],因此油源和盖层条件是成藏主控因素,结合邻区Mangara群烃源岩及岩性情况,推测下组合 Mangara群有较好的成藏组合,可形成自生自储型油藏。目前该区勘探较少,仅有 1口老井发现大量的死油,说明该区具有良好的潜力,是潜在的油气成藏区带。

综上所述,受控于构造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Doseo盆地不同区带油气成藏也具有一定差异,中央低凸起带油气最为富集,以断背斜、断块圈闭成藏为主;陡坡带次之,以背斜、断背斜圈闭成藏为主;南部缓坡带是潜力富集区,为油气侧向运移至断鼻、断块圈闭成藏为主,断层侧向封堵性及封盖条件为其成藏主控因素(见图11)。

图11 Doseo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图

6 结论

Doseo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强烈走滑伸展、晚白垩世—古新世弱伸展和始新世(距今约40 Ma)的挤压反转剥蚀阶段,古近纪裂谷不发育。盆地内发育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新生界 3套沉积地层,以早白垩世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为主。

下白垩统深湖相泥岩发育,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有机质丰度高—极高,烃源岩现今生油门限在1 800~2 200 m,目前已发现的油藏原油成熟度高于已钻遇的烃源岩成熟度,可能凹陷深部或未钻遇的深层烃源岩是目前已发现油藏的烃源岩。

盆地东部和南部Kedeni组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可形成优质储集层,以Kedeni组为主的中组合是坳陷内最主要的成藏组合,油气资源最为富集。

盆地内已证实两个富油气区带,北部陡坡构造带以背斜/断背斜圈闭为主,成藏主控因素为储集条件;中央低凸起以断块/断背斜为有利构造带,成藏主控因素为断-盖配置关系。另外,南部缓坡带为潜在油气富集区,成藏主要风险是油源和盖层条件,下组合Mangara群是其潜力勘探层系。

猜你喜欢

储集层白垩三角洲
姬塬油田麻黄山地区长4+5和长6储集层敏感性差异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长3储集层气测录井解释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渗透性树脂治疗正畸后前牙唇面白垩斑的效果
微量元素在鹤岗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黄河下游的三角洲特性及未来治理思路
《本草纲目》选读
闽西南白垩系红层分布特征与盆地基底含煤性分析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科罗拉多河三角洲
壮丽的地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