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政视野下物流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2022-05-12吴丽娜郭俊一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信息系统物流思政

□ 吴丽娜,郭俊一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利用课堂教学渠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来,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合到课堂教学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体系中,形成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协同。

物流信息系统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课程,融合了仓储、采购、运输、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等多个课程知识。如何结合多学科的知识融入思政教学元素,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呈现,怎样评价思政教育是否到位以及学生的接受度等,这些问题需要对物流信息系统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新的梳理,通过前期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确定,中期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后期教学评价等环节的改革,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思政建设。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各学科的高度融合,不管是在前期课程的构建还是在课程后续传播的过程中,互联网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索新时代下的有效传播渠道,对于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学科教育有极大的必要性。

1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思政元素分析

物流信息系统所属专业为物流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为结合大数据和数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拥有系统化的物流思想和较高的管理素质,同时掌握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理论,具备较强的供应链战略决策、数字化供应链技术、系统规划及运作优化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旨在培养能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现代物流信息基础理论和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无论是从专业还是学科培养目标的细化,都能挖掘出符合思政元素的培养切入点。从课程思政视野出发可以确定物流信息系统的思政目标、思政培养内容和人才培养路径。

2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1 明确课程目标和梳理大纲

要将思政元素融入《物流信息系统》的课程建设,首先需要明确本门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见图1),即明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然后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找到育人的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以及责任感、信念感的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到课堂教学中。

图1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目标之后,对教学大纲的梳理和调整则极具必要性。教学大纲作为承载学科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将思政目标融入其中,可为后续的教学和改进提供基础。根据物流专业人才毕业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找出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同时,提前思考和收集对应的素材和案例,修改课程教学评价效果和调整教学手段,都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多样化和嵌入式的思想教育。

2.2 挖掘教学内容

围绕育人目标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特点,根据梳理完的教学大纲,将整个课程的内容分成六部分,分别是物流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平台和系统的建设及逻辑功能模块、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维护、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梳理的内容模块,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完善思政教育的内容,如表1所展示的,通过对案例和讨论教学的合理使用,将思政元素和物流信息系统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此外,结合课程的实践板块,通过设计小组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融合性。

表1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思政元素融合效果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优化

《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围绕物流企业目前的最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前,一些教师上课时,把思政课程当做是普通的知识传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严重降低了高效思政课堂建设的效果。教师仅仅采用讲授法是不够的,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专题式、互动式、讨论式、情景式以及视频教学法等等,充分调动学生探索和了解课程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将思政元素的教学融合到教学环节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加入学生课前演讲、辩论赛、企业调研、热点评论等环节,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结合新时代的互联网因素,首先在课堂呈现上,可以采用“微方式”,将一些短视频、微电影、微博内容融入到课堂内容中,通过微信、QQ、钉钉等路径,使用微讨论、微阅读、微测验、微研究等方式,更好地适应“00”后大学生的特点。其次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在PPT中巧妙地运用图片、动漫、音频、视频和有特色的图标等,不仅可以将课程内容以更有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而且信息量也变得更加丰富。在课堂外的教学中,师生们还可以通过邮件、网站、短信、通讯软件等多种渠道沟通练习,及时答疑解惑,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

2.4 教学评价强化

目前,《物流信息系统》主要集中在线下考察,评价内容相对比较单一。融入思政元素后,可采用多种途径,包括线上线下结合评价,学生自主学习后利用相关教学系统给出评价,其次可以加入自主性考核活动,比如主题演讲赛、辩论赛等,如表2所示。让学生针对智慧物流中的创新元素、系统设计中的工匠元素、系统安全的法治元素发表自己的看法、撰写文章等,将相关课堂比赛或者作业内容加入后续的期末评价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让相对枯燥的课程变得更加丰富活泼,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表2 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评价

3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信息系统思政课程的传播渠道分析

“互联网+”背景提高了资源的传播效率,也让课程的受众面变得更加广泛,对于物流信息系统思政课程的建设结果,可以结合相关的渠道进行传播。

首先,借助技术手段搭建网络平台,或者和相关物流信息系统定制合作模式,通过平台形式发布思政元素下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物流信息平台的直观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物流信息系统思政课程的传播。

其次,可以利用公众号进行课程文章推送,教师可以将物流信息系统中的课程探索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面,鼓励学生在上面留言互动,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交流效率,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传播到微信群或者朋友圈中,加强传播范围。利用专题APP微博等混合式网站,也可以为物流信息系统思政课程的传播提供载体,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的热度和流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相关教学平台推广物流信息系统思政课程的推广,随着疫情的持续,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利用目前一些主流的教学平台,例如慕课、腾讯课堂、雨课堂、超星教学平台、学习通等网络平台,结合智能手机,实现碎片化和趣味化的传播,一方面可以让更多学生接触到优质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符合“0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随时随地学习,课程内容的制作也可以结合目前新兴的短视频形式,采用竖屏、互动选择、课后直播答疑等方式。同时,还可以将学生上课时针对物流信息系统思政元素开展的一系列讨论、演讲、辩论赛的内容制作成趣味短视频,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传播意愿,也可以在更多渠道上传播,比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引发更多相关人员对于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兴趣和学习。

4 结语

课程思政的教学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找到专业课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尤其重要,而“互联网+”背景让信息的获取和传播都变得更加便捷,给思政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结合“00”后大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大纲和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等方面展开了探索,在物流信息系统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基本学情,考虑育人目标的特点,才能将思政元素有机且不违和地融入到理论教学当中。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进行不同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以此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信息系统思政课程的建设和传播,并且为其他课程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信息系统物流思政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中智能化信息系统的运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韩国智慧物流,为了物流产业的革新
2022年信息系统与运营管理专栏征稿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基于并行构件技术的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