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家乐可持续性经营评估及实证研究
——以金寨县天堂寨镇为例

2022-05-10高佳艺李莹莹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南河可持续性农家乐

高佳艺,李 浩,李莹莹

(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0 引言

“可持续发展”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提起,直到1987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才获得了全球性的重视。其实践与理论框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与扩充,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享者莫汉·穆纳辛格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经济成长、社会公平及环境协调3个主要目标,2013年杭州市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强调文化对其影响。至此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包括4个要素:环境、生计、社会与文化[1]。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作为“无烟产业”迅速发展,农家乐具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农民自主参与、资源条件充足等特点[2],迅速成为乡村振兴重要举措。然而,在农家乐发展“热潮”背后,其可持续性发展水平尚未可知。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种可实践的目标,逐渐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之一[3],但其概念运用仍不成熟,评估依旧是难题[4],多维度农家乐可持续性评估领域也稍显空白。

本文基于已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框架,以天堂寨镇为例,从经济、环境、社会与文化三方面构建评估体系;并依据农家乐发展类型将其划分为3个片区进行纵向比较,探究不同片区可持续性发展差异,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一方面为当地农家乐发展提供一定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为探析农家乐可持续性发展实施路径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与河南省和湖北省交界,总面积3 814 km2。是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林地29.333×104km2,森林覆盖率高达 74.1%,区域内拥有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如天堂寨、燕子河大峡谷、天水涧景区等。截至2017年,金寨县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高达32.4%,旅游业成为金寨县支柱产业。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1 219.6万人次,创综合收入46.5亿元,现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天堂寨风景区位于金寨县西南部,是皖鄂两省交界地,景区总面积120 km2,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丰富。天堂寨镇与景区紧密相连,承担着天堂寨风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是集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多位一体的副县级行政区域单位。天堂寨镇域面积 21 435.5 hm2,辖7个行政村,于2018年获得全国第一批传统特色小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安徽省旅游小镇等荣誉称号。

天堂寨镇农家乐在政府的指导下发展得如火如荼,2019年底全镇创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旅游人次超22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截止2018年底已有287家农家乐,其中五星级、四星级农家乐屡见不鲜,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化、标准化的农家乐集群,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地。但天堂寨镇各村落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依据农家乐资源禀赋及分布情况将其划分为3个片区(图1):

(1)前畈—天堂寨—渔谭线区(以下简称前畈区)

该线区以景区入口处为起点,沿天堂寨风景区入口主干道向外延伸,途径前畈村、天堂寨镇政府至渔谭村,共计100余家农家乐。其中前畈村为农家乐集中地,位于镇中心地段,于2021年评为2A级旅游村。该地地理位置优越,燕吴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公路两侧的宾馆饭店为天堂寨风景区游客提供接待服务,是天堂寨风景区主要接待区,基础建设完备,建成两座大型停车场,拥有四星级度假山庄1家、三星级酒店4家、星级农家乐8家,农家小院20余家,为“景区依托型”。

(2)南河—八大湾—三岔片区(以下简称南河区)

该片区以三岔口为界,由主干道向内延伸,位于景区大门周边,成片区经营,有分布集中、排列有序的农家乐70余家,经营范围以住宿为主、餐饮为辅。该片区背靠天堂寨,远离嘈杂,自然资源优越,由政府引导扶持,统一规划,推动旅游经营户,为“政府引导型”。其中八大湾是典型的“回”字型徽式古民居,以“八大碗”、“吊锅宴”等民俗特色吸引游客,打造“休闲度假”农家乐集群。其中八大湾有政府资助建设的八湾“八大碗”系列农家乐17家,星级民宿1家。

(3)黄河村—后畈—西冲线区(以下简称黄河区)

该线区位于天堂寨风景区西部,沿县道向外延伸,途经西冲、后畈、黄河。其中黄河村是合武高速公路通向天堂寨风景区的必经之路,因而被称为景区“西大门”,黄河村于2019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该线区由于道路改道,距离景区较远,客流量不大,目前种植业为主,旅游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从西冲到黄河村沿县道有分布零散的50余家农家乐,为“邻里互助型”。

2 研究设计

2.1 指标体系

基于天堂寨农家乐经营现状,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3个方面入手细分成24个指标构成天堂寨农家乐可持续性经营评估体系(表1)。

表1 天堂寨农家乐可持续性经营评估指标体系

2.2 研究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准则层

层次分析法(AHP)[5,6]是对各层次要素在总要素中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比较分析,构成判断矩阵,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计算最大特征值和一致性指标,再进行一致性检验。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出CI、RI、CR值,本文CI=0.032,RI=0.52,CR=0.062<0.1。说明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一致性,所得结论具有可行性。

2.2.2 熵权法——指标层

熵权法[7]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标准归一化处理:

(1)

式中:X′ij为第i份问卷第j项指标的标准归一化值;Xij为第i份问卷第j项指标数值。

计算第i份问卷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2)

各个指标信息熵计算:

(3)

信息熵冗余度计算:dj=1-ej

(4)

(5)

式中:m为有效调研问卷数量;n为指标数量。运用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进行组合得出组合权重(表2),计算3个不同片区农家乐在可持续性经营的最终得分。

表2 天堂寨农家乐可持续性经营评估指标权重

2.3 数据来源

(1)问卷调查法。调研对象为天堂寨当地的农家乐主,调研地点主要为前畈、南河、后畈村、渔潭和景区内部。回收问卷243份,有效问卷233份,有效率为95.8%。

(2)访谈法。调研组采用了访谈问卷与面对面直接交谈两种方式,访谈对象有农家乐主、天堂寨旅游委员会工作人员。

3 结果分析

3.1 农家乐可持续性经营总体分析

从得分来看,天堂寨农家乐总体达可持续经营水平,三个片区得分依次排序为前畈区>南河区>黄河区(表3)。其中前畈区得分最高,这与其紧邻景区,拥有持续的发展活力吻合;南河区虽无此优势,但以“休闲养生”为特色,农家乐多选址在生态良好等地,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形成了整齐有序、独具特色的农家乐集群;黄河区农家乐在主干道改道之后,客流量与营业能力明显下降,使得黄河区得分最低。但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农家乐主表示主干道改道对其经营影响不大,营业额与收入水平仍处于理想状态,这与其自身打造的特色和邻里互帮互助形成的“小型农家乐集群”有关,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上达到了农家乐可持续经营水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表3 天堂寨农家乐可持续性经营评估体系得分

从权重角度来看,准则层中环境起决定性作用,认为农家乐之所以吸引游客在于其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8],是农家乐赖以发展的生存依靠。从指标层来看,占比较大的有C2(淡旺季及政策)、C3(物价上涨)、C12(拥挤、嘈杂影响居民生活)、C14(出行变堵)、C23(不文明现象增多)、C24(商业化程度),表明在上述方面,农家乐主感知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也成为提高其可持续性经营水平的重要着力点。

此外,在可持续性经营分析基础上,本文通过设置政府政策发力及实施效果系列指标,来探究农家乐主经营意愿与旅游扶贫效益。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愿意继续经营”得分为4.2、“政府不给予支持也愿继续经营农家乐”得分为3.7,两者相差较大,“农家乐发展利大于弊”得分为4,“愿意扩大经营规模”得分为3.6,得分较低,说明农家乐经营者看好当地农家乐发展,对农家乐经营的积极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在继续经营意愿的基础上希望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扩大规模的意愿不强烈,“政策倾斜”这一因子对农家乐主未来选择至关重要。

同样,指标“旅游扶贫效果显著”得分为4.1,“政府给的福利保障增多”得分为3.5,“解决教育匮乏及劳动力流失等问题”得分为3.9,“当地就业机会增多”得分为3.8,表明农家乐主对政府给予的福利保障并不满意,教育匮乏及劳动力外出流失问题亟需解决,这对提高经营者综合素质不可或缺,应当倾注更多精力。与此同时,三个片区政策倾斜程度不同,扶贫效益感知也存在空间差异,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规律。其中三岔口、天堂寨镇为核心区;八大湾和南河为辐射区;黄河村、后畈、渔潭和西冲为外围区,当地扶贫政策可根据不同片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倾斜与调整,以平衡各片区发展。

3.2 农家乐可持续性经营不同维度分析

(1)经济可持续性分析

经济可持续B1层面,农家乐主对经营现状均呈现正向积极态度,指标得分C1(家庭收入增加)、C5(促进当地经济发展)、C6(推动土特产销售)、C7(提供就业岗位)、C8(带动城镇繁荣)均在3.8左右,说明农家乐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需要注意的是,指标C3(物价上涨)、C4(经营成本增加)低于3,C2(淡旺季以及政策影响)低于2.5,说明淡旺季与政策倾斜是影响农家乐经营的重要因素,这与旅游市场季节性、波动性特征吻合,不少经营者淡季时以务农为主。同时,农家乐发展带来了物价上涨、生活负担加重等不利影响。经济层面黄河区总体满意度最低,与客流量及距景区远近有直接关系;南河区指标C2、C3、C4得分最低,说明其受淡旺季及政策趋势影响最大。

(2)环境可持续性分析

环境可持续B2层面总体得分最高,C9(环境保护意识增强)、C10(建筑景观更加协调)、C11(生态环境改善)、C13(基础设施改善)指标得分均达到4,说明农家乐发展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提高了社区管理规范化程度。而C12(拥挤、嘈杂影响居民生活)和C14(人口变多,出行拥堵)指标呈现弱势消极,即拥挤嘈杂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3个区域在环境层面总体得分相差不大,其中前畈区在C9(环境保护意识增强)、C11(生态环境改善)、C14(人口变多,出行拥堵)指标上均最低,在C13(基础设施改善)较高,表明前畈区规划与建设优于南河区和黄河区,但生态环境方面需加强,这与其紧靠景区、人口密集度较高有直接关系。

(3)社会和文化可持续性分析

社会文化可持续B3层面,整体呈现强势积极,而指标C17(造成邻里攀比)、C18(城镇治安变差)、C23(不文明现象增多)呈现弱势消极,C24(商业化程度加重)呈现弱势积极。表明经营者认为农家乐发展对当地知名度及交通建设起积极作用,推进文化传承与思想进步,但风俗商业化、攀比现象、治安下降等不文明现象有待整治。总体上黄河区得分最高,尽管其经济发展现状不如前畈区与南河区,但在社会和谐与文化保护方面表现较好,值得后两者学习借鉴。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农家乐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社区管理规范化程度提高,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农家乐的发展也给当地带来了物价上涨、生活负担加重、拥挤嘈杂、商业化程度加重等不利影响。生活出行保障、配套资源更新、农家乐之间的竞争关系问题亟待解决。

(3)3个片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有优劣势,总体呈距离衰减规律。具体而言,前畈区的总体规划与建设要优于南河区和黄河区,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稍显不足;黄河区的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方面表现较好,值得前畈区与南河区借鉴学习。

(4)天堂寨农家乐总体达可持续经营水平,呈现出以“景区依托型”为主要形式的多样化农家乐类型[9]。淡旺季节差、环境保护与开发、政府倾斜等是影响天堂寨农家乐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而总体仍以提供基本住宿、吃农家饭为主,特色不鲜明、结构单一的问题制约着天堂寨农家乐进一步发展。

(5)农家乐主普遍秉持着继续经营的意愿,前景感知呈利好趋势;但农家乐主素质普遍较低,管理意识与品牌意识薄弱,不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解决教育匮乏及劳动力外出流失问题是提高农家乐主综合素质的关键,需要倾注更多精力。旅游扶贫成效显著,但在空间上3个片区扶贫效益感知强度不同,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

4.2 讨论

(1)评价体系较全面但仍有不足。本文着重从经济、环境、社会与文化3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具有一定普适性,但数据来源局限于农家乐主角度,考虑下一步可以将旅游者、政府及利益相关者感知纳入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中[10],以期得到更为准确完善的结论。同时,农家乐可持续性评价需要结合当地地域特点[11],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2)研究结果未能动态反映农家乐可持续性经营走向。数据来源于对农家乐主的实地调查,仅能客观评价并简单预测。由于调研用时不长且是在旅游旺季时开展的,并未全面考察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12],考虑下一步增加天堂寨农家乐发展面板数据及增加不同旅游发展阶段数据,更加全面动态的评估,借此判断可持续性走向。

5 对策与建议

5.1 针对性倾斜政策,强化政府引导

政策走向及倾斜程度是天堂寨农家乐可持续性经营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农家乐主关注的焦点,三个片区的扶贫政策感知度也有所差异。天堂寨已形成以“景区依托型”为主的农家乐集群,政府应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利用优势区,积极关注引导弱势区[13],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基于点轴开发理论[14],应以发展较好的前畈区和具有潜力的南河区为重,打造特色示范点,注重对黄河区特有资源开发,投入更多精力。同时均衡农家乐主与单纯农户比例,平稳当地物价、减轻农户生活负担、降低农家乐主经营成本。

5.2 发掘片区优势,打造特色主题

淡旺季是天堂寨农家乐可持续性经营最大制约因素,结果显示其对“度假型”的南河区影响最大,证明该区“景区型”向“度假型”的过渡并不成功。三个片区资源禀赋各异,应巩固前畈区农家乐“景区型”优势、引导南河区向“度假型”转型、发挥黄河区“社会和谐及文化传承”优点,打造特色“民俗型”农家乐。具体而言,可发掘独特的地方符号如小桥楼台、居民庭院、生产作坊等标志物,配以适宜的建筑风格与装饰,营造黄河区可意象性的视觉环境[15],整体上形成主题鲜明、结构多样化的农家乐集群。淡季时注重营销,恰时借助当地传统“天贶节”等活动,以天堂寨风景区为基点,定制不同主题旅游线路,强化区域联动,利用各片区优势对景区进行互补补偿[16],加强与景区共生关系,解决淡旺季节差这一痛病。

5.3 分区规划激活,更新配套资源

前畈区发挥地理优势的同时也带来出行拥堵、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反映出早期规划设计有所欠缺。目前应在做好天堂寨农家乐统一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景区型”“度假型”和“民俗型”细分规划需求,寻求激活要素,进行基础设施、配套资源与管理制度的更新。首先严格管控前畈区人口密度以保证景区可承载性,道路整修与交通管辖并举,科学合理地进行车辆分流,谨防拥堵与噪音影响游客满意度与居民生活质量;其次,重点保护南河区景色秀丽、静谧悠远的自然特点,提升度假配套资源;最后利用黄河区的自然优势,开发互补型小型景点以从源头上分散客流[17]。

5.4 推进文明建设,传播现代经营理念

农家乐是以群体模式出现的旅游经营形态,多为农户自主运行,而当地农家乐主在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上普遍有所欠缺,也导致了“拉客”、“压价”等恶性竞争现象。应由政府加强市场管理、协会约束从业行为内外并行,以达成良性竞争循环。再者,应创建农家乐协会,由行业精英、机构专家和政府骨干定期培训,提升从业者理论知识及实操技能,定期抽取经营者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农家乐的成功经验[18]。同时当地应注重教育领域发展,加强学校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推行社区文化普及活动,提高整体文化水平,鼓励年轻人回家乡发展,给予相应经济及技术扶持。

致谢:感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0370189)指导老师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王群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本科生导师组同学对论文写作、野外调研的大力指导与帮助!

猜你喜欢

南河可持续性农家乐
新时期德安南河戏的生态危机及其对策研究
水泥生产中环境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世界地球日50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世界
农家乐
伯益造井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