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分制改革研究综述

2022-05-10

山西青年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院校

周 洲 戴 浩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自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第一次提出“学分制”始,1983年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等其他类别的高校,首次出现高职院校采用学分制;200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组织各地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表明要实行灵活的学制与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200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中提到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实施学分制和选修制;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实施“学分制、菜单化、模块化、开放型”教学;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到要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中的要建好国家“学分银行”,推动各种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转换,为终身学习提供机会。40多年间,国家对学分制改革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试点工作也随之陆续开展,使其引起了高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见图1。

图1 国家对学分制改革发展的政策路线图

一、高职学分制研究热点

根据知网以“学分制”为关键词的检索,从各个时间段发文数量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来,我国学者持续且深入的研究学分制;从发文研究层次来看,大部分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他主要来源于学科教育等;而从研究主题来看,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学分制制度”的相关领域上,其次为“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模式”“学分制管理”“学分制教学”和“学分制收费”等领域,见图2、图3、图4。

图2 年度发文数量图

图3 研究层次分布图

图4 研究主题分布图

(一)国外学分制发展分析

学分制最早诞生于德国的选课制,后在美国发展成熟。美国就是较早且实施学分制较为完善的国家。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共性是:一是不规定具体的修学年限,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只要满足所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二是除规定一定比例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外,其他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及能力选修,只要达到所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三是学生随时转专业或辅修,又或是双主修[1]。

日本也是较早实施学分制的国家之一,且是在美国学分制的基础上改革实施的,其特点是:一是规定了基础的学习年限和学分标准,只有同时达到学习年限和毕业学分才可以毕业,并规定了统一的学分标准是各级各类教育可以实现学分置换;二是重视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2]。

(二)国内学分制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学分制最早是在1919年由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施。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政策扶持开始试行推广,并蓬勃发展。我国学者对学分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者们对学分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三)国外学分制实行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010年蔡先金主编的《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对国外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启示作了全面的阐述,并重点对各国学分制的差异、结构、教育理论、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从而获得经验和启发[3];李晓丽发表的《国外学分制的经验及启示》总结了国外学分制的基本特点,并从其发展历程中得到一些对我国学分制改革的启示[4];凌占一发表的《美国高校学分制的推行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总结了美国高校学分制发展的特点,归纳出有助于我国学分制发展的成熟经验[5];桂文龙等发表的《国外学分制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总结对比了各国学分制度的差异,对我国实行学分制改革提供了参考[6]。

(四)国内学分制施行的发展和变迁研究

2014年储德峰主编的《反思与超越: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德育问题的多维透视》从学分制的历史沿革,改革现状,改革困境等出发,提出其对我国高校德育问题的影响[7];边红杰发表的《高校学分制与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历史考察与现实选择》总结了学分制和学年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内涵,对学分制改革提供了参考[8];张晶华的《学分制的历史轨迹探析及启示》对学分制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研究并针对国内高校学分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9];徐华等发表的《国内外高校学分制发展历史综述》梳理提炼了高校学分制的研究历程中的核心问题,对今后发展方向作出展望[10]。

(五)国内学分制制度建设研究

2008年周清明主编了《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书中对中国学分制的发展、内涵及现状等方面做了介绍,并重点对弹性学分制的实行提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构想[11];2015年李生京主编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研究》,解析高职教育社会化发展背景下学分制改革的问题[12];2020年张伟所主编的《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主要对高职院校学分制的改革现状、如何制定管理制度、建设教务管理系统,以及改革实践的情况进行了阐述[13];王烽发表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与体制系统分析》对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及体系系统进行分析,为设计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务管理系统提供参考[14];李彬发表的《高等职业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研究——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提到要加快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应围绕学生自主化建设设计[15]。

(六)国内高校学分制改革现状及问题分析研究

2007年由罗布江村等主编的《以人为本 人尽其才:西南民族大学学分制改革与探索论丛》,对其校实行学分制以来所出现的困境及成果作了研究论证[16];2016年王传生和范延英主编的《突破创新:学分制改革与探索》一书汇集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所有关于学分制改革的论文,研究探索学分制改革模式[17];张光梅发表的《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研究其校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并提出改进对策[18];崔艳娟等发表的《广东省技工院校实行全日制学分制的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分析研究了广东省各高校的学分制制度及共性问题[19];胡顺义发表的《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分析现今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等对策[20]。

二、广东省职业院校学分制制度建设情况

通过对广东省各职业院校调研,最后选取五所较为典型的实行学分制的高职院校,总结分析其制度建设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共性问题。自2017年广东省开始试行学分制试点过程中,各校基本都历经了以下几个过程:一是学习深研学分制相关政策文件及其他院校实行经验;二是制定校本化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三是编制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计划、课程及考核评价等具体实行方式。本文对各校所制定的学分制制度及实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作可总结性分析。

(一)学习年限缺乏弹性

根据各校的学分制管理制度来看,都不约而同地为学生设定了一个较为弹性的学习年限。而在各校所设的这个学习年限内,学生基本都很难实现提前毕业。虽然可以中途随时休学或延后毕业,但延后毕业的时间也有限制,学生在校修学年限大多为2~6年。对于修满学分却无法提前毕业的优秀学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无法毕业的学生来说,若中途休学创业或参与其他社会实践时间过长,又可能丧失学习时间和机会,导致无法毕业。违背了近几年国家提出的“学分银行,终身学习”的概念。

(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学分制特色

学分制与其他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它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要更加自主的根据其兴趣和能力去选择更为适合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但我国大多的高职院校存在课程单一固化、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不够合理、选修课比专业课少,甚至没有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选课名存实亡的现象。其次大部分院校选修课地位远低于必修课,考核方式和授课形式都较为简单,获取学分容易,导致选修课程的专业性和教学质量较低,对选修课重视程度较低。最后大部分院校社会行业调研不足,课程内容陈旧简单,或盲目开展众多通识类学科课程由学生选择,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行业企业需求。

(三)学生盲目选择课程

学分制相较于其他教学管理制度,规定了一定的毕业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课自主权,这就说明对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以及自我了解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很容易出现盲目选课的现象。如选择较为容易,或功利性的选择与专业相关度不高,但学分高的课程,甚至随意乱选。而对于部分自我了解不够的学生,则会陷入迷茫与无所适从中,盲目地跟大流,或凭感觉,实则对其专业及选择毫无了解。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违背了学分制增大学生选课自主权的初衷。

(四)学分互认缺乏统一的标准

由于在我国对学分、学时及考核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导致各校学分互认制度参差不齐。如有些学校计算机一级证可置换2学分,但在有些学校只能置换1学分,这就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在计算学分时在A校可以毕业,而在B校不能毕业。各校之间学分制度标准的不同,就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则是学生参加社会培训、在线开放课程等获取的学分累计和校内项目实践,以及各级各类竞赛的学分转换问题。

(五)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

学分制的实行需要充足的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支撑,才可以最大化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对学生学籍、成绩、课程、学分认定等信息的管理,也会随之更为复杂。这就导致对课程、教师、场地、时间等的资源配置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要有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教学管理系统支撑。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还无法达到相应的程度。

三、学校开展特色学分制建议

(一)改善学生管理模式,实行弹性学制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3年”。学分制则允许提前或延期毕业,但对具体的提前和延后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多数院校设定的年限为2~6年,而如何设定合理的修学年限范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放宽修学限制,增加修学年限。或可以将学生休学实践的时间扣除,如创业实践、出国留学等。

(二)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不能盲目照搬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做法,提供众多通识类学科课程由学生选择。学校应深入分析所处区域行业对技术技能工匠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专业群发展特色,设计既满足企业需求,又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岗位套餐课程体系。岗位套餐课程体系要在基于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精心搭配课程,精心选择师资,精心确定形式,从而实现既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又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期望,从根本上取得学分制改革的双赢局面。

(三)建立学分银行,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各校应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制度,规范学分、学时及绩点的计算方式,实现学生各项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政府教育部门也要带领建设国家层面的学分银行制度,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其中,才能实现各级各类教学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使学分互认制度更加规范标准,也能更好地推进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把终身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四)规范学生选课制度,建立学业导师制

规范学生选课制度,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关键。要确定合理的必修课及选修课的比例,既不能盲目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也不能“缩手缩脚”。既要改进教学计划,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种类更加多样的选修课课程资源库;也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建立健全导师制,改善选课的程序。要扩宽学业导师队伍,明确学业导师职责,保证指导质量。学业导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生的兴趣所在;其次要注重选课的程序性,在选课前导师需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详细了解专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相关信息,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发展需求。

(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如果说学分制的关键制度是选课制,那么学分制的管理关键就是信息管理系统。学分制的实行需要充足的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支撑,才可以最大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且对学生学籍、成绩、课程、学分认定等信息的管理根本无法靠手工操作完成,所以院校应加大资源投入,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满足学分制对教学管理系统高度信息化的需求,为学分制改革提供更深层次的支撑。

四、结语

不断出台的政策文件不仅彰显了国家教育部门对学分制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展现出学分制改革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去做,并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创新。要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融通,把终身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学分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