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二十四孝》中或隐或现的中国女性形象

2022-05-09白彩霞赵濡钰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婆母弃妇二十四孝

白彩霞,赵濡钰

(1.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 甘肃 兰州 730070; 2.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二十四孝》只是一本薄薄的故事集,准确地说,是老百姓眼里的一本小人书——与我国同时期出现的四大名著之类的宏篇巨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自明代诞生以来,该书却是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二十四孝》是一本传统的儿童读物,是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通俗读本,可以说是向儿童树了二十四个行孝的标兵。”[1]在这24个“标兵”中,本文要进一步研究的是故事里或隐或现的女性形象。

为什么用了“或隐或现”这样一个概念来指代这一群体呢?未接触《二十四孝》之前,相信很多读者都会以为,故事中的那些“孝子”全都是些男性!然而细读之,却发现这24个“孝子”中居然还傲然挺立着2位女性,即孝女杨香、孝妇唐夫人。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3位——这第3位就是被遮挡在丈夫身后的姜诗之妻庞氏——正是因为她的颇有意味的出场形式,才给了笔者写作本文并探寻古代女性形象的若干灵感与洞见。

《二十四孝》里,与男性并肩站在同一舞台上的这三位女性,以她们的数量而言,的确是凤毛麟角,无法与男性分庭抗礼或平起平坐。但毕竟,在历史的天空中,在古代社会的夹缝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的身影。“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位伟大的女人。”细读《二十四孝》故事,发现很多男性孝子的背后,同样无一例外地隐现着一位乃至几位这样或那样的女性形象(母亲、妻子、女儿)。进行一下梳理,大致可以看到如下三种女性形象。

一、《二十四孝》中的母亲形象

就像很多流行歌曲里赞美的大多是母亲而较少有父亲一样,《二十四孝》里也有一个同样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故事中的孝子们,他们行孝的对象也多数是母亲;父亲也有,但数量极少;父母双全而得到儿女孝敬的也同样很少。为了便于分析,对《二十四孝》里孝敬的对象做了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二十四孝》中行孝对象统计表

如表1所示,孝顺的是亲生父母2个人(包括亡父亡母)的孝子有5个,占比21%;孝顺的是母亲1个人的孝子有11个,占比46%;孝顺的是刁钻的继母的孝子有3个,占比13%;孝顺的是父亲1个人的(包括亡父)孝子有4个,占比17%;孝顺的是曾祖母1个人的孝子有1个,占比4%。

结论:孝顺的对象中,母亲占绝大多数。如果把继母和曾祖母也包括进去,占比就高达63%。而这些母亲的形象,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类:生母、继母和婆母。

(一)生母

常言道:“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只要有着血缘关系,打断骨头都连着筋。所以,以下这14个(《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刻木事亲》《怀橘遗亲》《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涤亲溺器》《弃官寻母》)故事中的母亲,都是儿女们无条件孝养的慈母形象——虽然这些母亲大多数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轮廓,看不到具体性格、喜好,但却是中国母亲的一张群像图,是母爱与善良的化身,也是每个人无限热爱又在用心报答的那一个人。

(二)继母

从小看遍了古今中外有关继母的童话、神话、历史故事以及现实故事,总之,这个形象让人刻骨铭心也心怀恐惧的是——她们很少有例外地都是一副毒辣心肠与“恶妇”嘴脸。

《二十四孝》中总共出现了3个继母形象。《孝感动天》中虞舜的继母是这样的:“母嚣。”[1]83否则,虞舜的亲生盲眼父亲就不会伙同他的继母,以及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一次次置舜于死地了!《芦衣顺母》中,闵损的继母也是“妒妇”一个,她不但心胸狭窄,而且还缺乏怜悯之心:“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1]88《卧冰求鲤》中,王祥的继母同样是一个刁钻之妇:“继母朱氏不慈,与父前数僭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生鱼,时值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1]100寒冷冰冻之天,明知江河早已凝结,非要吃河里的鲜鱼,而王祥“卧冰求之”实为不得已,但这个继母的用心之歹毒,却是毫不遮掩。

《弟子规》中有这么一句:“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2]21孔圣人要训诫弟子们的是:父母喜欢我们,我们要做到孝顺并不难;当父母不喜欢我们时,我们还能竭尽全力去尽孝,这才是难能可贵的。佛也说:每一个人的出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值得感恩的缘分。爱你的人,会给你温暖和勇气;恨你的人,也教会了你宽容和尊重。“那些伤害你的人,其实都是来渡你的。”[3]虞舜、闵损、王祥他们3个之所以能够载入史册,估计也是在用他们的磨难与痛苦,为后人书写着人间的大爱与大道吧!

(三)婆母

在《二十四孝》里,居然有4个故事有意无意、隐隐约约写到了婆媳关系。自古婆媳多不和,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婆婆多为“恶婆婆”之故。比如古典文学名篇中刘兰芝的婆婆(《孔雀东南飞》)、唐婉的婆婆(《钗头凤》)等,但在《二十四孝》故事里,我们却窥见了另外一些比较立体和多面的婆母形象。

1.《涌泉跃鲤》中庞氏的婆母

庞氏的婆母生活和做人似乎都比较讲究。比如她有三大嗜好:喜欢喝长江水,非常爱吃鱼,有好吃的东西就喜欢与邻居的老婆婆共食。在她身上,没有一般婆婆的刁钻与狭隘,却多了几分老年妇女的可爱、大方和友善。无疑,在这位婆母的影响下,故事里的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以及邻里关系都是和睦、轻松而有爱的。

她好饮长江水,儿子儿媳就义无反顾地去离家六七里的江边取水给她喝;她喜欢吃鱼,儿子儿媳就想方设法给她做鱼吃;她喜欢将好吃的东西与邻居老婆婆一起分享,儿子儿媳也乐见其成,从不违逆老人的愿望与做法,由此可见,这位婆母是一个有福之人。与此同时,邻居婆婆与她的关系也可见一斑:亲密和谐,情同姊妹。可以映射出的是,这位婆母还是一位聪慧的老人,在人际关系的经营上热情大度、游刃有余。

2.《埋儿奉母》中郭氏的婆母

这是个贫困到难以度日的家庭,儿子郭巨至孝,他不忍看到母亲每每把仅有的一点吃的都给了3岁大的唯一的孙子,因此动了杀子孝母的念头。妻子眼巴巴看着丈夫挖坑埋儿却不敢言——既不敢与丈夫据理以争,也不敢将此事告知婆婆。就在郭巨把活埋儿子的坑挖好了的时候,天地显灵,孩子幸免于难。整个“埋儿”事件都是背着母亲进行的,显然,该故事中的婆婆是一个好母亲、好奶奶、好婆婆,无奈“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家庭更是百事哀啊!

3.《刻木事亲》中丁氏的婆母

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因询得其情,即将妻弃之。”[1]93按理,丈夫丁兰对亡父亡母能做到孔圣人所训诫的“事死如事生”[2]21,其情可鉴,其行可表,但哪知在他每天对着父母雕像虔诚恭敬地做着“晨则醒、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2]21的功课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却激怒了妻子,妻子对未曾谋面的婆婆醋意大发、怀恨在心,居然趁着丈夫不在家恶毒地针刺她以泄其愤——显然,在丁氏眼里,无辜的婆婆并不无辜,而是俨然成了一个隐形的第三者插足形象,不仅严重破坏了他们小夫妻的平静生活,还夺走了丈夫对她本该有的关注与呵护,因此,该故事中的婆母是躺着中枪型,变成了儿媳妇生活中的受气包、出气筒。

4.《乳姑不怠》中唐夫人的婆母

该故事弘扬的孝行是《二十四孝》里最让今人膈应、也最使当代年轻人匪夷所思的。请看故事原文:“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1]104故事是以孙子的口吻叙述的,其中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当时的身份是婆母;“祖母唐夫人”,当时的身份是儿媳。这里的婆母由于年事已高,牙齿全部脱落了,于是几十年如一日,颗粒不进,仅靠儿媳妇每天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养,多年过去,婆母居然身体健康——且不说这个儿媳妇一年四季源源不断的乳汁是怎么流淌出来的,光是想象一下这个婆婆吃奶的情景——像婴儿一样依偎到儿媳妇的怀中吮吸的样子,就让人很是费解。究竟是因为这个婆母太娇弱才不得不选择舍弃五谷养生呢?还是因为太贵气、太霸气才以媳乳为生的?总之,感觉这个婆母既像个弱者,又像个强人。有趣的是,插图里还有几个年幼的孙儿在围观曾祖母是怎么吃祖母的奶的。

二、《二十四孝》中的妻子形象

《二十四孝》的主角无疑是“孝子”,因为故事主要讲述他们和父母之间感天动地的孝道故事,所以他们的父母也可以被看作是主角——唯有妻子或隐或现,出场的人数也不多,所以自然是配角。尽管如此,只要是跟着丈夫出来露个脸的,无论善恶、贤愚,其形象都极为鲜明,值得分析。现统计如表2。

权且以善恶、美丑以及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而言,粗略地将《二十四孝》中的妻子形象划分为以下四类:

(一)贤妻

像《涌泉跃鲤》中的庞氏、《乳姑不怠》中的唐夫人,她们俩就是中国文化中典型的端庄贤淑、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贤妻形象,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占比最高的一类妻子形象。

1.《涌泉跃鲤》中的庞氏

该故事的主人公本来是孝子姜诗,但作者在讲述过程中,笔墨却偏向了他的妻子,而且描写她的篇幅明显超过了丈夫。原文如下: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1]94

夫至孝,妻子更是贤惠温良,这夫妻二人琴瑟相和,最终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夫唱妇随、婆媳之间其乐融融的美满和谐的景象。再现了中国人的家庭智慧:“夫妻同行其利断金。”“痴人畏妇,贤女敬夫。”[4]181“夫妻相和好,琴瑟与笙簧。”“家有贤妻,胜过良田万倾。”[4]210

表2 《二十四孝》中的妻子形象

2.《乳姑不怠》中的唐夫人

2021年初,浙江湖州营盘山景区一组“二十四孝雕塑”引发热议。特别是《乳姑不怠》这一雕塑,甚至遭到不少网民的嘲讽、质疑和投诉,称其坦胸露乳是不雅景观,不仅辣眼睛,还担心带坏下一代。

身为儿媳妇,世上有几人能像故事中的唐夫人那样:像喂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尽力用自己的乳汁多年喂养自己的婆婆?估计这样的一份心意、一个壮举,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吧!古人因此对唐夫人的孝行大为称道,但今人却不以为然,相反,对这样一种亲密无间到亲昵乃至于有些狎昵的孝妇做法瞠目结舌、浑身都在起鸡皮疙瘩。说明的是,唐夫人的孝道思想和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二)娇妻

中国男人常常戏称自己的妻子为“糟糠之妻”,可以想象这是一群其貌不扬还不施粉黛、粗衣烂衫到蓬头垢面、任劳任怨在夜以继日地忘我操持着家务的女性群像。

而《卖身葬父》里父母双亡、家贫如洗的董永,他的妻子却不是凡人一个!她不是田野地头或海河湖滨边的普通农家女子或渔家姑娘,而是神话世界里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天帝的女儿——七仙女,她从天而降,还要执意委身于董永这个即将成为地主家长工的年轻佃农——这是一场怎样华美而激动人心的艳遇!又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而又浮想联翩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七仙女身世的高不可攀还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个仙女妻子要模样有模样,要心肠有心肠,要本事有本事。她来无踪去无影,让丈夫对她爱得小心又笨拙、深情而热烈,大有一种将她“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珍惜。而七仙女作为一个妻子,不仅帮丈夫成就了一番旷世姻缘,还助力他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并最终使其跳出了苦海。如此柔肠义胆的妻子,多么像当今流行歌曲里唱的“铿锵玫瑰”之形象!

(三)恶妇

上文提到的3个继母(《孝感动天》中虞舜的继母、《芦衣顺母》中闵损的继母、《卧冰求鲤》中王祥的继母),以及丁兰的妻子全部都在恶妇之列。

以上恶妇的共同之处是,她们最初都心不正、行不端。其恶行劣迹主要表现在:在丈夫面前阳奉阴违,虐待丈夫前妻的幼儿,或者,对自己的公婆不敬不孝。前者主要指虞舜、闵损和王祥的继母,后者主要指丁兰的妻子。《二十四孝》中这4个恶妇的不同结局是,有的最后弃恶从善了(闵损的继母),有些被丈夫发现后给休掉了(丁兰之妻),有些不但一直在为非作歹(虞舜的继母、王祥的继母),而且还拉上了自己的丈夫和亲生儿子,一起干着陷害之勾当。

(四)弃妇

所谓“弃妇”,就是被丈夫抛弃了的妻子。中国古代诗歌史里有一类诗歌就叫“弃妇诗”,而且历朝历代源源不断。比如《诗经》里的弃妇诗、汉乐府里的弃妇诗、唐诗宋词里的弃妇诗等,其佳作之多,足以说明历史上的弃妇现象之普遍。

这一类女性在《二十四孝》中有2个。《弃官寻母》中朱寿昌的生母刘氏算一个。故事如下:

宋代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宋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已年七十余矣。[1]106

这个刘氏的幸运之处在于:作为妾,她却生了一个好儿子、大孝子。尽管她丈夫的妻容不得她、她丈夫也保护不了她,年轻的她被逼无奈抛下幼儿远嫁他乡50多年,个中心酸自然一言难尽,可一旦儿子有朝一日在朝为官,她“母以子贵”的日子就到了!朱寿昌,就因为念念不忘生母而宁可弃官寻母,这才成就了一段人到晚年母子重逢的佳话。

《埋儿奉母》中,按理,郭巨的妻子不能算一个弃妇,但看到她目睹丈夫挖坑准备活埋亲儿——站在一旁抱着孩子的她却对如此扭曲、偏执的丈夫“不敢违”[1]91,其胆怯、懦弱、无力与无助,既暴露出郭巨夫权思想的严重,眼里只有母亲而没有妻子和孩子;也反映了这个妻子在顺从、成全丈夫的时候,简直就是无原则地忍气吞声、无底线地委曲求全!她不是弃妇但胜似弃妇,因为她在那个家庭里根本就没有话语权、没有存在感,所以也将她划进了弃妇之列。

三、《二十四孝》中的女儿形象

《二十四孝》中关于女儿的故事只有1个,那就是《扼虎救父》中年仅14岁的孝女杨香(有些版本将其说成是男孩,有些则认定为女孩)的事迹。

杨香被塑造成一个少年英雄形象,其过人胆识及勇猛壮举,与《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极为神似。细看绘本上的插图,这个黄香形象也大多都带有几分中性特征。

其实,翻开中国历史,发现被广为传颂的几个感天动地的“孝女”故事,无不是类似的版本与价值观,即,女儿的孝顺不是表现在“孝养”这个一般层次上,也不是表现在为父母扬名、为家族光宗耀祖这一个高端层次上,而是否能在于“临危舍身救父”上——相比于《二十四孝》中大多数男性孝子的所作所为,这些孝女的孝行显然要悲壮得多。比如孝女曹娥的故事,说的是上古时期江西的凤凰山下,14岁的渔家女曹娥在一场洪水中舍身救父的故事,情节极其惨烈,女儿经过几天几夜入河下海,终于在大海深处找回了父亲的尸体,并把他背上了沙滩,但是她也死了,死后的姿势是女儿还背着父亲死尸的样子;孝女婧的故事,讲的是周朝时齐国婧女孤身前往相府去拜见晏子谏槐救父的故事;孝女缇萦的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时著名医学家仓公由于医术过人,甚至能预知他人生死故遭人陷害,他15岁的小女缇萦就向汉文帝上书伸冤,宁可代父一死,最终不但使父亲免于刑罚,还感动了汉文帝致使其废除了“肉刑”这一历史上的酷刑;花木兰代父从军,该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不必再说。总之,她们都用自己的大无畏精神回击了男尊女卑的偏见,喊出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呼声。

四、结语

借细读《二十四孝》之机,深思中国古代女性群体的成长历程,发现她们几乎没有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期——出生伊始,她们就被性别偏见界定为“别人家的妻子”;到了待嫁年龄,又是娘家人眼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有恋爱经历的青春期,自然尤其短暂和苍白,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护佑下,等洞房花烛夜一过,她们的少女时期便戛然而止,于是女儿变成了女人,只见她们盘起了俏丽的长发,穿上了灰暗的粗布衣衫,整天穿梭在厨房、卧房、猪圈、鸡笼之间,侍奉老的,哺育小的,开始进入了漫长的贤妻良母时代——这将是女性一生沉溺最久也经营最长的一个身份。早已实现男女平等夙愿、生活在“女性能顶半边天”时代的当代中国女性,会调侃这些历史上的贤妻良母是最易被遗忘的“弃妇”,同情她们“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的生存状态;待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婆,回头一望,原来女人的一生就如井底之蛙:天地就井口那么大!而她们的主要身份尽管有三个——女儿、妻子和婆婆,但究其一生,却无不都是在围着锅台转圈。观古思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尽享现代社会的各种发展机遇,也不再为生存权、受教育权、婚恋权、生育权、就业权、参政议政权而苦恼的当代中国女性,又是何其幸哉!

猜你喜欢

婆母弃妇二十四孝
假日与婆母村郊栽苗
《诗经》“弃妇诗”研究综述
墙头上的《二十四孝》
古今弃妇形象的转变及妇女地位的反思
二十四孝 图文联(五)
二十四孝 图文联(四)
张幼仪:打造商界传奇的徐志摩弃妇
新“二十四孝”:别让祝福只停留在朋友圈
国内中西方古典文学中“弃妇”形象研究成果综论
陪婆母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