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

2022-05-08徐云亮

运动精品 2022年9期
关键词:慢性病分值传染病

徐云亮

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

徐云亮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以江苏省3所本科高校2020级2400名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019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于2020年10月和2022年3月分别完成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六类健康问题)调查研究。通过16个月的体育健康课程学习,结果显示,两次测量的健康素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F=362.60(P<0.01)。干预后比干预前健康素养总分提高了7.37分(95%CI=6.87~8.39)(P<0.01),科学健康观素养得分提高了0.77分(95%CI=0.25~1.29)(P<0.01),传染病防治素养得分提高了2.15分(95%CI=1.93~2.37)(P<0.01),慢性病防治素养得分提高了0.72分(95%CI=0.45~0.99)(P<0.01),安全与急救素养得分提高了2.48分(95%CI=2.01~2.95)(P<0.01),基本医疗素养得分提高了0.44分(95%CI=0.17~0.71)(P<0.01),健康信息获取素养得分提高了0.81分(95%CI=0.50~1.12)(P<0.01)。基于此,提出相应的课程要求,为探查体育健康课程教学作为提高健康素养主渠道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体育健康课程;大学生;健康素养

健康作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指标之一,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和前提基础,是国家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基本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树立大健康观念,实现全民健康目标,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健康生活环境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发展建设,努力早日实现全民健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

普及健康知识是提高人们自我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指出,科学普及健康文化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对居民的健康管理能力的提高有着巨大推动和促进作用。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行为具有辐射性,提高大学生科学健康素养,使其掌握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治知识、掌握安全急救能力、健康信息获取能力等,将带动更多的人注重健康素养、关注健康素养,还将影响健康中国发展进程,潜心研究大学生的健康素养赋有时代发展的意义。而体育健康课程作为大学生提高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研究其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提高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测试方法,以江苏省3所本科高校(南京审计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宿迁学院)2020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健康素养前测样本2400份,有效样本2044份,有效率为85.17%,其中男生1085名,女生959名。后测有效样本1821份,有效率为75.88%,其中男生946名,女生875名。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是采用2019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健康素养因素分类,分别从三个维度和六类健康素养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三个维度分别是健康理念知识、健康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健康技能;六类健康素养因素分别是科学健康观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以及健康信息获取素养。综合评分方法:调查问卷设计包括判断题20道、单项选择题40道、多项选择题20道,共计80道小题。判断题每题1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多选或漏选记为0分),总分共计100分,以得分等于或大于试题总分的80%(即≥80分)为具备健康素养。三个维度系数及分值:健康理念知识维度共35道题,分值为45分,具备分36分;健康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维度共25道题,分值为31分,具备分为25分;健康技能维度共计20道题,分值为24分,具备分为19分。六类健康因素与分值:科学健康观素养因素共计11道题,分值为14分,具备分为11分;传染病防治素养因素共计11道题,分值为13分,具备分为10分;慢性病防治素养因素共计16道题,分值为20分,具备分为16分;安全与急救素养因素共计19道题,分值为24分,具备分为19分,基本医疗素养因素共计15道题,分值为19分,具备分为15分;健康信息获取素养因素共计8道题,分值为10分,具备分为8分。

1.3 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问卷调查得到江苏省3所本科高校(南京审计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宿迁学院)多位体育教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于2020年10月完成前测,经过16个月的体育健康课程学习,于2022年3月完成后测。具体流程:由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采用“问卷星”现场收集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学生学号进行关联相关数据信息,两次数据收集统计分别作为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干预前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

表1 干预前样本健康素养得分情况(n=1821)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1821名2020级新生总体健康素养得分为69.79±5.57分,总体健康素养达标人数为369人,达标率为20.26%。健康理念知识维度得分为33.22±3.14分,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维度得分为21.16±2.89分,健康技能维度得分为15.41±2.23分。科学健康观素养得分为11.26±1.93分,传染病防治素养得分为8.69±1.67分,慢性病防治素养得分为14.07±2.25分,安全与急救素养得分为16.90±2.69分,基本医疗素养得分为12.07±2.06分,健康信息获取素养得分为6.80±1.59分。

2.2 干预后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1821名2020级学生(后侧)总体健康素养得分为77.16±5.83分,总体健康素养达标人数为732人,达标率为40.20%。健康理念知识维度得分为36.60±3.47分,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维度得分为23.09±3.01分,健康技能维度得分为17.47±2.60分。科学健康观素养得分为12.03±2.02分,传染病防治素养得分为10.84±1.88分,慢性病防治素养得分为14.79±2.44分,安全与急救素养得分为19.38±2.75分,基本医疗素养得分为12.51±2.39分,健康信息获取素养得分为7.61±1.64分。

表2 干预后样本健康素养得分情况(n=1821)

2.3 体育课程教学的效果评价

通过16个月体育健康课程学习,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两次测量的健康素养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F=362.60(P<0.01)。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干预后比干预前健康素养总分提高了7.37分(95%CI=6.87~8.39)(P<0.01),科学健康观素养得分提高了0.77分(95%CI=0.25~1.29)(P<0.01),传染病防治素养得分提高了2.15分(95%CI=1.93~2.37)(P<0.01),慢性病防治素养得分提高了0.72分(95%CI=0.45~0.99)(P<0.01),安全与急救素养得分提高了2.48分(95%CI=2.01~2.95)(P<0.01),基本医疗素养得分提高了0.44分(95%CI=0.17~0.71)(P<0.01),健康信息获取素养得分提高了0.81分(95%CI=0.50~1.12)(P<0.01)。

表3 干预前后样本健康素养得分对比情况(n=1821)

注:P值均<0.01

3 结论

通过本研究得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课程应该把健康理念知识作为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理论基础,把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作为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的行为基础,把健康技能作为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的技术基础,把培养大学生科学健康观作为提高其身体素养水平的根本出发点,把培养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终极目标。其中,健康理念知识是前提,是促使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首要条件;大健康思想是纽带,有了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才能转化为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是结果,可提高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的终极目标。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应该重视体育健康素养各因素的教育,把各个环节融入体育课堂,不仅能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新鲜感。教师应该在课前备课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在合理的教学环节穿插健康素养教学内容,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积极探讨生活中健康问题,把提高健康素养作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这就要求体育课堂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提高学生科学健康观。科学健康观是指正确、合理、科学的健康观念。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课后体育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科学健康理论知识,科学健康理论知识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具有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意义。良好的健康观,不仅引导学生实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大学生,以健康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去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全身心积极的投入到建设祖国行动中来。

(2)提高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治素养是指对传染病与慢性病预防和有效治疗的能力。体育课堂融入传染病和慢性病知识理论,不仅可以提高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实效性。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介入传染病和慢性病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病理知识,做到科学防治。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关系到全民健康水准以及健康中国发展进程。尤其从2020年1月开始,全球疫情的到来,导致5亿多感染者,死亡人数达到600多万。提高大学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治知识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3)提高安全与急救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是指掌握安全知识和急救技能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安全急救技能不仅是健康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人生中的一项基本且必要的专业技能,不仅是大学生需要掌握,我们每一个社会人也都应该具备安全与急救知识技能,将会终身受益。由于高校学生众多,人流相对聚集,而且大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时期,各方面性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成熟稳定,各种突发性事件时而发生。学校可以开设安全与急救公共选修课程,让学生系统、规范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安全与急救知识讲座、交流活动等,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理论,让更多学生能够接触安全与急救知识技能,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火灾等急救行为实战演练,更具体的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4)提高学生基本医疗素养。医疗素养是人们对就医需求、就医指导以及对医疗服务的应用的能力。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医疗机构的服务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这就要求就医人员具备熟练查阅医疗信息服务的能力,尤其是在全球慢性病与传染病时而发生的时代,对人们具备就医医疗素养的要求更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应加入基本医疗理论知识和就医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堂中嵌入医疗素养教学内容,也可以设置医疗素养专题公众号,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关注到、学习到医疗素养知识技能,多维提高大学生基本医疗素养。

(5)提高学生健康信息获取素养。健康信息获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健康信息的能力。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健康信息的获取尤为重要,而且需求不断增加,尤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健康信息素养的价值与意义尤为突出。大学生是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行为具有辐射性,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信息素养对自身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健康信息素养课程,也可以在体育课程中设置健康信息素养教学案例,使信息素养更加具体化和应用化,真正提高大学生健康信息素质的能力。

[1]吕小萍.国内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研究主题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9):12-15.

[2]吴剑.福建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科学健康观素养水平调查及教育对策建议[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19,22(3):128-130.

[3]CastroSanchez,Enrique,Chang P W S,Vila-Candel R,etal.Health literac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why does it mat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6(43):103-110.

[4]戴明艳.张家口市医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8,24(3):268-271.

[5]黄相刚,魏南方,严丽萍,等2008年中国居民基本医疗素养知识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1):927-931.

[6]徐君.大学生健康信息素养量表构建及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21(2):62-72.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ourse Teaching on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Literacy

XU Yunliang

(Suqian University, Suqian 223800, Jiangsu, China)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1TYB002)。

徐云亮(1981-),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慢性病分值传染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传染病信息》简介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