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步行街景观改造提升设计研究

2022-05-07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工程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7期
关键词:步行街景观空间

栾 兰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工程师

1 城市步行街景观的空间构成要素

1.1 视觉形态要素

城市步行街景观空间的视觉形态要素是以线性为空间特征,具有时空韵律。随着使用者在空间中的活动,结合其行为心理变化特点、视觉感受特点,综合运用色彩、光影、景观等要素的开合、疏密、明暗、大小等空间对比手法,创造强烈的视觉辨识性,构建交通互联互通、具有明显四维动态变化过程与良好视觉连续性的景观空间。

1.2 意识形态要素

城市步行街属于城市中的慢性道路系统,所承载的城市商业活动、公共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其景观中具象景观语言、图像景观语言等公共空间景观语言的信息传递,对于城市文脉与城市风貌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1.3 步行街景观组织机制要素

城市步行街景观受到商业综合体组织业态模式发展、社区商业多元经营模式的企业文化、老旧居住区景观现状、新建居住区日常生活需求以城市文旅商业业态发展的影响,承载了丰富的在地文化,以满足城市居民与游客的物质精神需求,对于打造特色城市景观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1]。

2 城市步行街景观的改造提升原则

2.1 功能性原则

城市步行街是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环境的功能定位是促进步行街内部所承载商业和生活需求的平衡。城市商业语境下,重构城市步行街景观的“市井烟火气”,其应该既是年轻化的,又是适老化的。步行街景观基本功能需要考虑多元群体的交往活动与行为心理需求,创造尺度适宜的景观空间。

2.2 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步行街景观以人工景观为主,自然因素相对较少。其作为城市景观风貌的线性带状空间,因为区位关系多处于城市核心区域,所以其生态廊道在设计中需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综合构建。

2.2.1 植被配置

植被配置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城市气候特征、栽植区域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植被,通过乡土植物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利用花境在步行街出入口、转角等空间营造富于季相层次变化的特色植物群落,“活化”城市生态环境。将城市步行街绿地景观融入到碳中和生态构建的大格局中,将城市生态多样性与步行街的社会功能融为一体,从而体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

2.2.2 海绵城市建设

基于水敏性城市、海绵城市完善道路排水系统,运用透水、防滑铺装材料,结合步行街旁绿地的“海绵化”建设,实现城市步行街景观的弹性改造。

2.3 安全性原则

城市步行街以步行为主要活动方式,根据《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应对步行街空间的步行道横断面、步行道宽度进行设计,以明确步行街内不同分区的功能与作用,并且对过街设施、景观家具、绿化带、路面铺装、指示标识以及无障碍设施等作出相应安全性设定。

2.4 可识别性原则

城市步行街景观的可识别性源于其空间内部的城市传统风貌、商业文化传承与凝练。通过空间界面的视觉连续性展开,利用具有外观差异性的空间内部色彩、空间肌理变化与空间体验,运用乡土植被系统、灯光系统、视觉导向标识系统等形成城市步行街景观的特色风貌,增强城市步行街的吸引力,防止因过度商业化而导致城市步行街地域特色消失、城市意象识别性差等问题发生。

3 城市步行街道景观改造提升策略

3.1 城市步行街景观整体性构建

3.1.1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视角

城市步行街属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来看,城市步行街系统与城市绿地系统之间以通过步行活动方式联结城市“零散”“废弃”绿地,近几年在城市“针灸式微更新”中口袋公园的建设,构建城市步行网络,有利于营建花园城市的总体慢行交通网络[3]。

城市步行街的适宜性与便捷性研究表明,无论是从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到城市慢行系统构建,还是从道路的无障碍改造到城市环境“适幼性、适老化”改造,城市步行街景观在近10 年的发展中,在资源价值的规模和丰度、经济价值的收益、文化价值的独特性与吸引力方面,整体上已经具有明确的构建目标,即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双重营造。

3.1.2 政策与法规保障

城市步行街景观所承载的城市文化与精神追求,需要通过步行街的管理与运营得以实现。明晰可循的政策性管理层面指导、步行街管理与商业经营的法规和规章都是步行街展现地方风貌、体现休闲特色的有利保障。

3.2 城市步行街景观艺术性构建

3.2.1 景观空间格局梳理

城市步行街景观空间包含流动空间与停顿空间两种。流动空间主要活动类型为沿步行街的休闲漫步、观光游览。停顿空间主要活动类型包括休息等候、集会演出、餐饮清坐等。

城市步行街的艺术性通过线性空间基本的空间格局梳理展开,借助步行街沿街底层商业业态,对场地中特色历史、文化内容进行重构。结合地形、地势、交通关系组织场地空间的起承转合序列变化,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重构汇聚步行街的人气活力。

3.2.2 景观空间平面的艺术性设计

一是使用功能。城市步行街平面组织具有明显的视觉流动性,根据沿街建筑业态与使用功能特点,在建筑的出入口和附属室外公共活动区域预留场地空间,确保相关活动需求得以合理满足。结合各种形态构成要素,在步行街平面形态中创造赋予变化的体验场所空间。

二是交通组织。在步行优先的前提下,结合城市交通慢行系统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交通安全需求。根据步行行为的特点,合理结合空间序列设定空间节奏变化,确保步行的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创造步移景异的动态景观效果。同时,适当为自行车、电动代步车预留道路空间,将步行街内部交通与外部城市公共公交系统连接。此外,步行街内部道路宽度按照规范要求预留应急车道,日常则可作为步行街内部休闲活动与商业活动的机动空间。

三是景观轴线。步行街中的景观轴线富有叙事性,构建地域文化内涵与空间形态的交织线。其外在表达可利用灯光系统、标示系统以及铺装系统等构成线索,引导游览视线,串联组织空间。

四是地面铺装。步行街街道地面铺装是空间的底界面,对空间起到游憩组织与交通引导的作用。在满足基本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光影、质感、色彩、纹理、尺度等设计元素语言,从空间视觉形态变化角度,利用艺术化、生态化的设计手法构建步行街空间特色韵味。铺装材质的视觉效果所形成的特色景观吸引力使使用者产生空间活动反馈,组织空间拉长视距,会对空间中的行走、停滞、环顾等产生行为影响[4]。

步行街内部主干路铺装主体形态意象可以通过对城市区域文化及自然风貌形态进行抽象、提取,将城市环境特色元素转化为铺装样式来重现城市记忆。

3.2.3 景观空间立面艺术性设计

一是入口设计。作为步行街景观序列的起点,从城市交通道路进入步行街的标志性空间,入口处常通过设置雕塑、牌坊、景墙等,并在其明显处标示街道的名称等信息,同时设灵活性路障、踏步或管理标志符号。

二是沿街建筑立面。步行街的沿街立面是街道“第一次轮廓线”与“第二次轮廓线”的交织。第一次轮廓线即建筑本身的轮廓线,是街道印象构成的基础。“第二次轮廓线”即招牌、广告等附着在建筑上的物品,如过多过杂,就会严重影响“第一次轮廓线”。步行街的“第一次轮廓线”是空间的文化基底,“第二次轮廓线”是空间文化的传承与再演绎,并涉及视觉传达系统、景观细部构造等。城市步行街景观改造提升的设计中,对于步行街内背景建筑的立面更新,应当尊重建筑特色风貌,协调建筑底层商业业态与步行街空间序列结构之间的关系,结合步行空间尺度综合分析,进而划定步行空间内部不同尺度的层次空间[5]。

三是植物配置。步行街中的植物选配以乡土植物为主,优先考虑环境生态效能,兼顾植被的遮阴降温、吸烟滞尘、抑菌增氧作用。利用孤植、列植、丛植、绿篱、花坛、花箱、花钵等划分组织空间。

3.2.4 景观设施小品设计

一是雕塑、艺术装置。作为景观空间主景,凝练城市文化特色,突出城市艺术氛围,创造步行街的艺术生命力与活力。

二是景墙。在空间构成中具有限定空间、引导空间、装点空间的作用,可以结合文化、主题设定形态造型,适当结合绿化,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意手法,达到城市步行街区景观再生的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传统灰砖灰瓦景墙设计

三是景观家具。包括供休憩使用的室外家具类型,其布局结合地面铺装的排布、使用者的行为规律与步行街景观空间序列特征,强化步行街的功能性、体验感和归属感,创造可游可憩的步行活力空间。

四是光环境与照明设计。应着眼日景与夜景契合,在注重功能性、安全性的前提下,步行街灯光照明可以结合建筑立面装饰照明的色彩、形态进行设计,结合地面铺装的交通导向指引进行设计,结合其他景观设施小品设计以烘托空间氛围,打造人与灯光交互的乐趣。另外,应尽量避免对周边住宅造成光污染。

五是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将具有文化意味的简洁图形符号,利用不同材质、外观、位置等多元化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到步行街整体景观环境中,使得步行街空间更具人性化意味。

3.3 城市步行街景观文化性构建

城市步行街的景观表达包括溯源与延续以及融合与体验两种方法。

3.3.1 溯源与延续

城市文脉元素是城市生活归属感的落脚点,步行街景观设计立足于城市自然特色与各街区人文特色,寄托着城市人文情怀与情感。

民间艺术文化、城市建筑风格、城市独特地形地貌等,其景观改造着眼于提升每条街未来景观改造的延展性,以营造商业街的氛围聚拢人气,形成有“温度”的城市街道景观。

3.3.2 融合与体验

城市步行街包罗的文化、自然基因,叠加的商业业态共同呈现了具有强烈磁场的参与性、叙事性与故事性城市公共空间。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场景化导向的设计中,利用城市生活的片段、历史故事的场景,提取城市步行街沿街建筑、特色乡土植被、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形式、民俗特色中的相关元素,进行符号化处理,转化到景观界面色彩、形态元素的设计中。

通过艺术手法将富有历史记忆的物件,利用景观雕塑、设施小品等融入街景景观中,结合步行街的使用人群特征以及场所精神内涵,进行演绎空间的布局与景观细部的营造组织,使其成为一种城市空间意象[6]。

3.4 城市步行街景观生态性构建

城市步行街景观环境中以硬质景观为主,场地竖向排水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且注重植被的生态廊道作用,打造生态友好的景观环境。

4 结语

城市步行街景观作为城市风貌的新地标,在带动城市文商旅的价值升级方面的纽带作用。城市步行街景观改造与提升旨在还原街道的本质,将城市生活回归慢行,需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运作模式,创造城市更新和步行街区治理的标准,给老旧步行街带来新的“市井烟火气”。

猜你喜欢

步行街景观空间
特战演习之步行街区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空间是什么?
“购买”快乐
火山塑造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问路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