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交往促进的邻里中心公共性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邻里汇”为例

2022-05-07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7期
关键词:公共性邻里居民

王 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杨成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秦志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刘佳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深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居民组织架构趋于多样,情况复杂,对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社区中促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时,却发现许多既有老旧社区在设计时并未预留充足的公共空间,而导致社区服务无法引入,公共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新建社区公共空间的利用情况也不理想,难以满足全龄化需求[1]。基于此背景,上海市区政府通过既有建筑改造或新建建筑,大力推进社区邻里公共设施的建设,探讨社区中新的居民交往促进方式,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提升居民之间的交往与幸福感。本文以徐汇区“邻里汇”项目为例,探索邻里中心公共性问题。

1 邻里中心作为社区公共交往的载体

邻里中心作为社区公共交往的空间载体,具有提供生活便利、满足服务需求、承载居民活动以及促进邻里交往等作用,不仅需要较强的公共开放性,还为社区内部居民的全龄融合与相邻社区之间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2]。

1.1 公共开放的必要性

公共性是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品质,当下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特征就是公共空间向私有属性转化以及商业化属性过渡发展。这些淡化公共性的举措使得市场交易机制代替了公共空间本应保持的交往促进机制,虽然能够达到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标准,但是公共空间最具价值的公共属性正在逐渐消失。如果社区中公共开放性最强的邻里中心都不能做到面向居民开放,吸引居民发生交往活动,那么这个社区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活力,居民间也失去了交流的平台。

1.2 社区融合的可能性

近年来,关于封闭社区的讨论十分激烈,但仅仅推倒社区围墙,社区的活力并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吸引力,那么打开的社区只是失去了表层的屏障,并不能主动带来社区间融合的可能性。只有真正地打造出面向全龄开放共享的邻里中心,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间居民的交往。

2 邻里中心的公共性

邻里中心作为社区中公共性最高的场所,研究其公共性维度是否可以满足交往促进的需要十分必要。本研究将公共性分为3 个维度,包括可达性、包容性以及功能可见性[3]。选取上海市徐汇区5 处“邻里汇”进行对比评估,归纳社区邻里中心公共性空间设计经验[4]。所选案例分别为江南新村邻里汇、湖南街道邻里汇、田林十三村邻里汇、生态家园邻里汇、怡乐家园邻里汇。

2.1 可达性

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的分析中,可达性是考量公共性的重要维度,包括和空间可达性。时间可达性主要指的是该场所对于活动人群的开放时间,其是否与使用人群的需求相符。空间可达性是指能否方便地到达及进入、空间区位的选择、社区是否封闭等。

2.1.1 时间可达性

调查发现,大部分邻里汇的开放时长为6 ~8.5 h,在工作日与青年人上班、上学时间冲突明显。大多邻里汇在工作日的结束时间为17:00,难以满足上班族与学生等群体的使用需求,多数只能为老年人群提供服务;并且部分邻里汇周末并不对外开放运营,与仅有周末居家休息时间可以进行相关休闲活动的居民需求冲突较大。现有开放时间对于大部分居民而言,难以有合适的时间前往参与相关活动与服务。

因此,错峰举办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活动,既能促进全龄融合,又贴合不同人群活动时间和兴趣偏好,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让所有居民都享受到邻里汇带来的便民服务和交往机会。例如,早上打开底层社区客厅,以便接待出门较早的老年群体;周末开放底层客厅、多功能厅等,为上班族和学生等提供活动机会,尽可能降低管理压力,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将亲子活动、青年联谊会等设置在双休日,便于青年群体与亲子家庭能够参与。但是,开放时间也并非越长越好,真正贴合居民需求,才能将时间可达性的意义发挥得恰到好处。

2.1.2 空间可达性

空间的可达性对邻里中心的使用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邻里汇的原址多因建成时间久远且早期规划思想较为内向,致使区位选址合理性不足,造成其空间可达性较弱。邻里中心在社区空间区位上的选址、建筑总平面的空间可视性、是否设有封闭的外墙以及距离主要交通路径的远近等都对社区内部居民及其他社区居民的空间可达性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所选邻里汇进行了空间句法可视性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其空间可达性进行了评估。

江南新村邻里汇选址位于社区东侧一角,与社区主要出入口相距较远,道路狭长,且两侧均设有围墙,缺乏与周边公共活动空间的交通联系,设施空间可达性薄弱。湖南街道邻里汇选址位于社区沿街道路一侧,建筑外立面形象朝向街道空间,具有开放性姿态,易于吸引行人注意,方便两侧居民及周边社区居民前往。

田林十三村邻里汇选址位于社区内中心区域,仅以社区内部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社区总占地面积较小,对内部居民可达性较高。但在原有空间属性改造后,由于选址过于内向,外部居民在寻找该邻里汇时,存在一定的路径识别困难。生态家园邻里汇选址位于社区内西南角,与社区出入口较远,且远离内部主要人行空间,极大地增加了外部居民找寻邻里汇的难度。此外,社区被河流分隔,对岸居民使用极其不便,使邻里汇成为了社区内孤僻的一角。怡乐家园邻里汇选址位于社区边角区域,对外部街道的可视性较为开放,但存在封闭的社区围墙,无法直接进入。建筑主入口所朝方向可视程度不高,靠近道路一侧绿化丰富,对邻里汇入口产生遮挡,对内对外都不具备便利的空间可达性。

2.2 包容性

对于邻里中心而言,考虑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与设计、功能、管理、所有权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很难成为真正的包容性公共空间。

考虑到规划限制与经营限制,从两个维度定义包容性。一是使用人群的多样性,社区公共设施每个时段的使用人群个数与人群各个年龄段分布是最能体现出该设施是否具有良好包容性的评价指标。二是免费活动比例,邻里中心是由街道、居委会承办的便民服务设施,而运营管理是第三方负责的,这就导致很多活动需要居民自行付费,如日间照料、特色课程等。并且受到场地制约,很多活动设置了人数上限,居民需要自行预约参与等,都会影响到邻里中心的交往促进作用的体现。

2.2.1 使用人群多样性

针对研究中的5 处邻里汇,从总体来看,使用人群的多样性均严重不足。这些邻里汇的主要服务对象为老人,其次为青少年与幼儿,而对于数量庞大的中、青年群体,处于一种忽略的状态。尤其是对于社区内的大量青年租客,较低的居住质量使得他们对公共空间的品质需求更大。从运营角度上来讲,忽略消费主力群体也十分不明智。邻里汇缺乏贴合青少年群体需求的空间,仅依靠个体事件聚集人群,使得空间利用率低下,还增加了运营成本。

2.2.2 免费活动比例

预约与付费是影响公共空间包容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付费提高了公众参与的门槛,预约则使得不善于使用网络的群体错失机会,无形中产生了壁垒,使得公共空间的使用愈发不公平。在邻里汇中,大部分付费活动均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如日间照料、助餐服务、康复治疗等。由于运营成本、人工费等问题,这一部分的活动付费是必要的。此外,邻里中心中免费项目占比越高,越能聚集人气,占比较低则会降低邻里中心的公共性。

2.3 功能可见性

功能可见性是指公共空间应具备多类型活动功能,并且功能对外可见,满足使用者多样化需求。主要体现为空间的活动潜力,即公共空间能够提供哪些有效使用的功能。在所选邻里汇的配备与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中,总结出了邻里汇在服务设施方面的设计要点,所选5家“邻里汇”功能构成如表1 所示。

表1 所选5 家“邻里汇”功能构成

邻里汇面对不同居民群体提供多样化服务。调研的5 处邻里汇中,在功能数量方面多数邻里汇提供了7 种及以上的服务功能,能够容纳复合型活动。在功能种类方面,邻里汇涵盖了养老服务、便民服务、文化教育等功能。其中,康复保健、日间照料的养老功能以及兼顾全龄融合需求的多功能厅所占比重最高,社区教室所占比重最低。面向全体居民开放的公共客厅较为普遍,多数邻里汇还囊括了长者照护的养老服务、社区花园、共享厨房以及图书阅览等各类生活功能。“面向全龄”的理念使得更多年龄群体参与到活动中。

3 邻里中心公共性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公共性是一个成功公共空间的必要属性。对于文中所述的3 个维度,可达性维度中,空间可视性与开放时间是两个主要参数;包容性维度中,使用人群的多样性和免费活动比例为主要影响参数;功能可见性维度中,功能丰富度和功能实际使用率为主要影响参数[5]。

3.1 邻里中心公共性的不足

通过对5 处邻里汇空间公共性进行分析,总结出邻里中心公共性的一些不足。首先是设施管理安排不合理,造成居民使用不便,难以平衡不同使用人群的功能与时间需求,致使使用效率下降。多数空间与设施存在使用与管理间的冲突。例如,邻里汇因开放时间不合理,部分空间使用情况不佳;尽管邻里汇选址于社区内部,但路径引导不清晰,可达性差;虽开设多项复合功能,但活动内容不符合群体偏好,因而失去全龄互动的可能。不恰当的管理方式,还会影响居民对设施的印象,造成抵触心理,如认为邻里汇的主要功能为养老服务等。因此,邻里汇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中,应尽可能增强其开放可达性,充分考虑全龄融合的功能设置,管理手段信息化、多元化,开放时间贴合居民作息与实际需要,如此才能发挥邻里中心公共性的优势。

3.2 改进措施

从设计角度上,最重要的是空间设计的公共性。可以通过整合基地环境、保持开放性与透明性、流线促进交往等方法,使得邻里中心成为优质的公共空间。

从管理角度上,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规模与人群特征,按需设置服务规模,避免出现供不应求或大量闲置的状况。其次可以通过居民调研、征询日设置等方式收集意见与需求。最后可以延长开放时间,适当增加晚间服务,引进第三方运营投资。

从运营角度上,要了解居民的收入状况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运营。例如,对于存在大量青年租客的社区,可以设置自习室,方便需要考证或者提高自我的青年人学习。同时,举办活动要抓住人群的特点与当下热点,可以将免费与付费结合,吸引更多居民的参与[6]。

4 结语

邻里中心公共性的实现,不管是站在可达性、包容性和功能可见性中哪一个视角,公众参与都是主线。真正为居民考虑、由居民共同参与去创造的公共空间才最具有实际价值。邻里中心作为附近居民的公共空间财产,应当以居民为主体,街道、居委会、运营人员、设计师辅助服务,居民们共同管理、共同营造、共同维护才是邻里中心维持和发展的基石,才能充分发挥其的交往功能。

猜你喜欢

公共性邻里居民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石器时代的居民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高台居民
养猪致富不忘乡亲邻里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