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策略

2022-05-07向艳平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药材云南省

向艳平,肖 丰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振兴经济为目的,高效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以林、农、菌、药、草、牧、禽、游等复合产业为手段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利、协调共生的经济产业模式[1]。目前,林药产业是林下经济最重要的模式之一。云南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战场,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1 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

1.1 自然资源优势

云南地理地貌复杂多样而又独具特色,山脉河流纵横交织,海拔高差超6 000 m,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以及各种喀斯特地貌,气候类型具寒带到热带7个气候带,是享誉世界的“植物王国”和“药材宝库”。据森林资源监测报告,云南省人工商品林(有林地)面积551.73万hm2,历年退耕还林面积112.54万hm2,均可用于发展林下中药材。特别是大面积的核桃、澳州坚果、油茶等经济林,应优先用于发展林下中药材。据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全国药用生物资源有12 807种(药用植物11 146种),其中云南省有6 559种(其中药用植物315科1841属6 157种),占比达51.2%;云南药用植物种数居全国第一,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2]。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于2011年启动和试点,云南省第一批25个试点县共普查到245科1 526属4 657种[3]。

1.2 区位优势

云南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位置,陆路连接东南亚、东亚、南亚,辐射世界一半以上人口。近年来,国家支持云南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多举措推进瑞丽、畹町等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滇越铁路、昆曼公路、中老泰铁路等交通大动脉形成,通过区位优越的云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不断深入。

1.3 品牌优势

云南省目前有龙陵紫皮石斛、玉龙滇重楼、马厂当归3个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昭通天麻、维西当归、文山三七等17个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广南铁皮石斛、芒市石斛、福贡云黄连等6个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七、天麻、滇重楼、云木香、砂仁等17种滇产药材种植面积突破6 600 hm2,占全国中药材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认定和培育“云药之乡”60个,良种繁育基地103个,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144个。自2018年开始连续3年组织云南绿色食品品牌“10大名药材”评选活动,在每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进行隆重表彰。目前,累计评选出21家“10大名药材”企业,“豹七”牌三七、“七丹”牌三七、“品斛堂”牌石斛、“龙津”牌灯盏花等一批云南知名药材品牌逐步立足省内、走向全国。

1.4 市场认可度高、潜力巨大

云药是中药道地药材的十大产区之一,包括滇南和滇北所产的道地药材。滇南为我国少有的静风区,出产诃子、槟榔、儿茶等;滇北出产云茯苓、云木香、冬虫夏草等;处于滇南、滇北之间的文山、思茅地区以盛产三七闻名于世,此外尚有云黄连、云当归、云龙胆、天麻等。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18年数据显示,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中药材有三七、重楼、石斛、天麻、草果、生姜等6种;产值达1亿元以上的有秦艽、续断、茯苓、灯盏花、葛根、滇龙胆、附子、红花、薏仁、云木香、金铁锁、云当归、桔梗、半夏、白及、草乌、板蓝根等17种。

1.5 地方性和民族性中医药文化深厚

云南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25个少数民族聚居,各族人民群众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药材种植,积累了丰富的利用当地药用植物资源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以傣医药、彝医药、佤药、苗药、藏药等形式多样、具有鲜明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云南传统医药。全省共有民族药用植物资源2 000多种,民间验方10 000多个,其中彝医药用植物就有871种,为发展林下中药材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2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1 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

据《云南省统计年鉴》及《云南日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20万hm2增长至2019年的58.18万hm2,产量从2015年的35.33万t增长至2019年的51.84万t。2015年,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农业产值295亿元,加工产值282亿元,总产值577亿元;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1 200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2.2 打造绿色品牌,提倡“回归山林,药效第一”种植模式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重点推进中药材无公害、绿色、有机基地建设,支持建设道地药材良种选育、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截至2020年,全省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9.73万hm2,获得绿色认证的基地面积3 000 hm2、有机认证2 133 hm2。2014年,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4〕39号),高度重视包括林下中药材在内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随着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进,林下中药材产业遵照药材品种生长发育的自身规律,让药材回归山林,推行“药效第一”的种植模式,林下中药材有机种植研究取得突破进展,探索出一条由传统种植向林下有机种植换道加速的绿色发展道路。目前,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23.33万hm2,其中:天麻6 666.67 hm2、滇黄精1 333 hm2、三七666.67 hm2、云茯苓666.67 hm2、丹参666.67 hm2、石斛类1 333.33 hm2、滇重楼666.67 hm2、滇龙胆1.47万hm2、草果14.67万hm2、砂仁4.8万hm2、其他1.2万hm2。产量32.7万t,综合产值153亿元。

2.3 构建溯源体系

把好中药材及饮片(药品)的质量关,做好溯源体系是一大出路。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已启动建设,出台了一些地方标准,部分企业依托“云药质量追溯平台”开始自主建立追溯体系。云南省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于2013年开始试点工作;2017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自主搭建了“云药质量追溯平台”;2019年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注册认证企业252家,中药材追溯品种19类。

2.4 加大精深加工发展力度

通过引进业内知名企业管理经验、技术研发、资本经营等先进生产要素,云南省以三七、天麻、石斛、重楼、灯盏花等道地药材为重点,培育15户中药材规范化产地加工企业,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原料加工率和产业效益。2018年,康美药业、天士力集团、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上药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药企顺利进驻云南,促进了中药材种植、加工水平的提高。2019年,国药集团、华润三九、通盈药业、四川新绿色现代中药、神威药业、东阳光、华北制药等新一批企业又积极到云南发展、对接。2016—2019年,云南中药材产业加工产值从321亿元增加到502亿元,年均增长16.1%;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从0.98∶1提升到1.29∶1,加工产值中提取物产值占比从2016年的4%增长到2019年的17.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3]。

2.5 中药材流通现状

目前云南省拥有昆明菊花园中药材市场1个国家级中药材市场和文山三七国际交易市场1个专业市场。2016年,云南省有5家企业进入全国药品批发企业百强榜,3家企业进入全国药品零售企业百强榜。居全国零售连锁销售第六位的一心堂主营业务收入达68亿元,拥有3 000多个连锁机构,覆盖全省乡镇,遍及多个省份。云南省2016年着力建设智慧医药物流,积极扩大云药电子商务规模,探索“互联网+”商业模式,全省已核准98个药品信息服务网站,10个药品交易服务网站。利用丰富的互联网数据内容和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手段,在业务流程上真正实现从种植、初加工、流通、生产到使用等各环节的贯通,从源头上保护品牌,推动云南省质优、价廉、高品质的特色中药材走向市场,提高云南省中药材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3 林下中药材种植原则

林下中药材种植是人们对自然环境永续利用的一种探索,著重于找出适合当地山林生长的独特中药材。林下中药材发展有3项主要原则:(1)维护多样化生态系统功能,兼顾生态、经济及社会指标,强调生活、生产、生态一体发展。包括不影响主林木生长与水土保持,达到永续经营;中药材种类选择除考虑市场价值外,也须符合当地原住民族的需求,以活化当地经济,生产具地区特色产品;依造林作业设计发展适应性林下经济,依据采伐强度及林木生长状况,栽植适当作物并调整管理强度;优先选择药食两用品种,与传统种植相比,林下种植在培育绿色、有机中药材产品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2)地方政府、社区、科研机构、民间组织甚至都市居民充分结合,积极应用当地知识与现代科技及不同领域专长。(3)适宜林下发展,注重药材的道地性。所选中药材品种适宜在林下发展,适合中药材回归山林,还其本原,培育道地药材。

4 药用植物资源分区

云南省汇集了从热带到寒带7个气候类型,复杂的地形和垂直高差大等原因,立体气候特点显著,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使云南的药用植物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均有自己的特色产品,总体上云南中药材主要分为5个区域[4-5](表1)。

表1 云南省中药材资源分区Tab.1 Resources zo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Yunnan Province

5 林药间作类型

根据药用植物生活型统计,约三成的药用植物属于阴生型或者半阴生型,适合在林缘或林下生长。林地土壤有机质高,具有良好的保肥、保水效果。

林向群和邹秀芬[6]根据林木生长阶段提出了幼龄林和成熟林适宜种植的一些中药材种类。比如幼龄林阶段可以间作喜阳的桔梗、西红花、金银花等,略喜阴的天南星、黄连、半夏等;成熟林阶段可以间作耐阴的三七、丹参、灵芝等。漾濞县是核桃种植大县,核桃和经济林木种植面积达7.0万hm2,核桃林下经济发展面积2.13万hm2,种植的中药材有滇黄精、木香、续断、白芨、红花、滇橄榄、紫丹参、魔芋、重楼、鱼腥草等,2018年林下中药材产值4亿元[7]。郁闭度0.5~0.7的云南松林下适宜种植滇黄精和白及[8]。综合而言,林药间作是农林草复合经营的延申,综合效益潜力巨大,但搭配模式、种植密度、化感作用及养分循环机理等还需深入研究。

6 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策略

6.1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优良的种质资源是优质中药材生产的基础,建设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大宗常用药材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丰富、优质的种质资源供应,在此基础上持续进行品种改良、良种繁育,促进常用优质药材的生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为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的系统研究、珍稀濒危资源保护、野生资源驯化提供丰富的种质基础,保证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9]。

依托第四次中药材普查,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工作,建立云南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以居群为单位,开展云南珍稀、濒危、特色、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建立种质资源库或圃,抢在野生资源灭绝之前开展抢救性收集,保护云南重要中药材野生种质资源。同时通过组织培养或胚挽救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技术研究,并通过构建DNA库,尽可能多地保存物种的所有基因,尤其对道地药材的优良遗传基因更要重点加以保护。另外,针对一些中药材资源富集区域,如横断山区(高黎贡山、怒山、苍山、玉龙雪山等)、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巧家药山、文山老君山、哀牢山等区域建立中药材资源原位保护区,加强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原生环境保护。

6.2 建设良种繁育体系

发挥种业“芯片驱动”作用,在种业端发力,加强良种繁育,确保种源优良,从源头上保证药材品质。利用现代种苗繁育技术,培育性状稳定的优良种苗,降低人工育种成本,提高种苗均一品质。鼓励经营主体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分区域建立适合本区域发展的设施化、规范化的良种繁育基地,根据发展规模和布局,依托现有良种繁育基地完善或新建区域性的良种繁育基地。确保区域林下中药材发展所需良种供应。

推进云南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以下3方面工作:(1)加强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工作,通过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建立中药材育种技术体系,重点针对三七、砂仁、草果、云当归、云木香等云南地道中药材,选育适宜生产实际的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如三七抗病品种,云当归晚抽墓品种等。(2)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规范化、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推进成立专业化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企业,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种化。(3)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管理制度,加大补充完善云南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及生产操作规程,从制度上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填补对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管理的真空。

6.3 优先依托经济林地和人工林地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

据2020年森林资源监测报告,云南省林地面积2 826.67万hm2,森林面积2 493.33万hm2,森林覆盖率65.04%,森林蓄积量20.67亿m3。全省可供林下开发优先使用的人工商品林(有林地)面积551.76万hm2,其中:纯林和混交林350.92万hm2,乔木经济林189.38万hm2,竹林11.46万hm2,为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广袤的森林和林地资源。为确保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的稳定性,林下中药材种植利用林地必须符合《云南省林下种植林地利用规范》(云林规〔2020〕4号)的相关规定,限定种植范围,办理必要的使用林地、林地清理和整地手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林地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此外,应选择土壤质地良好、无污染、重金属不超标的林地。按照各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在人工商品林范围内坚持适地适品种的原则合理确定允许利用的林地类型。其中滇重楼、滇黄精、丹参等重点品种和半夏等一般推荐品种优先选用核桃等经济林地和云南松人工林地等作为林下发展的林地类型。

6.4 推进规范化种植技术,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

林下中药材种植及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2014年以来,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针对三七生产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开发,在澜沧县开展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林下三七生产的重大科研成果和可持续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拥有开展三七、重楼等中药材种植的关键技术,经示范推广带动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总结和借鉴三七、重楼生态种植的成功管理经验,建立地道、大宗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制定中药材病虫害防控规程和肥料施用规程,依托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撑,建立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统一种植规范,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备案制,建立质量追溯制度。

6.5 提高中药材采收加工产业化程度

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开展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药材。依托中药材生产龙头企业对基地生产的中药材开展精深加工,实现林下中药材价值提升。运用企业的核心加工技术和先进设备,形成特色单品的集约优势,以高品质原料和高标准加工吸引药企、药商建立与产地的直接联系,降低成本,提高药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林下中药材副产品利用的研发力度,提高药材利用率和原料加工率,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驱动,促进加工生产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相结合,联通产品、机器、车间和工厂,实现底层标识数据规模化采集、信息系统间数据共享,实现加工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

6.6 完善配套政策,大力融合发展

云南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和草原局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云政发 〔2014〕39号),编制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包括林下中药材在内的林下经济发展目标任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完善了林权流转、林业金融贷款、财政资金扶持等配套政策。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印发了《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农经〔2020〕1753号),近期省林业和草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七条措施》(云林发〔2020〕64号)和《云南省林下种植林地利用规范》(云林规〔2020〕4号),为深入推进林下中药材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林下中药材产业是服务大健康产业的重要产业,林下种植、产地初加工环节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林下中药材产区与“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林下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与休闲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中药文化传播等融合发展,通过在林下中药材产区开辟中药材种植体验、中药文化和药食养生文化科普、鲜药配方、康体等服务类项目,提升林下中药材产区的价值链。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借助移动终端开展林下中药材文化传播和林下中药材产品科普活动,让大众更多地了解和使用林下中药材产品。在符合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将林下中药材产区积极融入区域性整体旅游目的地建设,建设一批林下中药材与健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园。

以林下中药材野生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圃、良种繁育基地、示范种植基地、主要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为依托,建立以林下药用植物资源图谱、中药材科普、文化展示等为主题的林下中药材博览园,促进林下中药材产区与自然教育、科普宣传、文化推广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中药材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全国六大中药材市场最新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