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广宁县竹大象危害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2-05-07曾家城邱华龙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2期
关键词:竹笋成虫幼虫

曾家城,邱华龙

(1.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林业局,广东 肇庆 526300;2.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520)

竹大象(Cyrtotrachelusspp.)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总科(Curculionoidea)象甲科(Curculionidae),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越南、缅甸、日本、菲律宾等国家,是重要的竹笋害虫[1-3]。竹大象主要有竹直锥大象(C.thompsoni)和竹横锥大象(C.buqueti)两种,其寄主广泛,危害箣竹属(Bambusa)、绿竹属(Dendrocalamopsis)及牡竹属(Dendrocalamus)等属内的28个重要经济竹种。成虫咬破竹笋幼嫩部位以补充营养并在其中产卵,幼虫在笋内蛀食,受害竹笋死亡不能成竹,即使能生长成竹,也竹节节间缩短,竹材僵硬,断头折梢,利用价值明显下降,经济损失巨大[3]。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全县竹林面积约7.2万hm2,主要分布有青皮竹(Bambusatextilis)、茶秆竹(Pseudosasaamabilis)、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及撑篙竹(Bambusapervariabilis)等14属55种竹子,其中青皮竹种植面积约5.2万hm2,是全国青皮竹中心产区[4-5]。当前,广宁县有竹子加工企业360多家,创造就业岗位4.6万个,竹业总产值约14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9.7%,占林农纯收入的34%。竹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及兴农富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竹大象是广宁县青皮竹、撑篙竹等丛生竹最为重要的笋期害虫,严重制约了竹产业的健康发展[6-8]。为更好地控制竹大象的危害,对广宁县竹大象的危害情况、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依据竹大象在广宁县的发生特点和生活史中薄弱环节,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危害程度调查

1.1.1调查地区概况

选择广宁县南街镇、石涧镇、横山镇及古水镇4个乡镇12块样地(每个乡镇3块)进行了竹大象危害情况调查。所选调查样地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均温12.5 ℃,7月均温28.5 ℃,年均降水量1 734 mm,土壤肥沃,极适合竹类植物生长。所调查的竹种包括青皮竹、茶竿竹、麻竹、撑篙竹、文笋竹(Phyllostachyselegana)和甜笋竹(Indosasasuavis)6种。所调查样地内的竹子种植年限均超过10年,自然生长,未采取竹大象的防治措施。

1.1.2调查方法

于2017年各竹种笋期开展竹大象危害情况的调查。调查时,随机在样地选择抽样笋,首先观察笋的外部形态,依据是否有竹大象取食痕(产卵痕)判定竹笋是否受害(图1),统计危害率。每块样地抽样数量不少于50株。危害率(P)计算公式为:

图1 竹大象危害情况Fig.1 Damaging phenomenon of Cyrtotrachelus spp.

P=n1/n×100%

(1)

式中:n1表示受害笋数;n表示总抽样笋数。

1.2 生活史研究

2017年,在竹笋受害情况调查过程中,采集近老熟的竹大象幼虫连同竹笋一起带回实验室,置于透明的尼龙网养虫笼中(30 cm×30 cm×50 cm)饲养。将受到竹大象幼虫危害的竹笋放置在透明有机玻璃缸(直径30 cm,高50 cm)内,缸内放入厚50 cm的无菌湿润土壤供老熟幼虫化蛹,每缸饲养幼虫10头。每天18:00调查各幼虫状态,记录幼虫入土、结茧化蛹时间和数量。待幼虫全部入土后,将有机玻璃缸置于生态培养箱内(温度25 ℃,全黑暗环境)饲养,直至成虫羽化。详细记录各蛹羽化时间,计算蛹历期。

成虫羽化后,分批移入养虫笼(30 cm×30 cm×100 cm)中饲养,供以新鲜青皮竹竹笋,每3 d更换一次竹笋,记录产卵时间,统计成虫寿命,计算成虫历期;将产卵的竹笋在生态培养箱内保湿饲养直至孵化,计算卵历期;幼虫孵化后,以鲜笋饲养直至化蛹,计算幼虫历期。结合林间调查,依据各虫态出现时间和历期确定生活史。

1.3 各虫态习性观察

1.3.1成虫

将装有土茧的玻璃盆置于养虫笼(30 cm×30 cm×100 cm)中,保湿饲养,待成虫羽化后,在笼中放入新鲜的青皮竹笋,每天观察记录成虫交尾、产卵等行为及活动情况,统计成虫寿命。青皮竹竹笋每3 d更换一次。

1.3.2卵

自成虫产卵后,每天观察记录卵的颜色变化及孵化情况。

1.3.3幼虫及蛹

幼虫孵化后,通过室内饲养,结合林间调查,详细观察和记录各龄幼虫取食、转移及结茧化蛹等行为习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危害强度调查

在所调查的4个乡镇均有竹大象虫害发生,不同乡镇不同竹种的受害情况不同(表1,表2)。

在南街镇和古水镇,青皮竹受害最为严重,其次为撑篙竹;在石涧镇和横山镇,撑篙竹受害最为严重,其次为青皮竹。综合各乡镇不同竹种的受害情况,撑篙竹受害最为严重,平均受害率达到52.19%,其次是青皮竹,受害率为50.54%,其余4个竹种的受害率均在45%以下。

2.2 生活史

竹大象在广宁县的生活史详见表3。

竹大象在广宁县1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5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出土,6月中旬为出土盛期,10月上旬成虫在地上的活动终止。5月下旬成虫开始交配产卵,卵经2~5 d孵化,初孵幼虫即向上取食,直到笋梢。幼虫取食期于5月中旬开始,终于9月下旬。幼虫经12~15 d老熟阶段,9月中旬幼虫开始随笋梢一同落地,钻入土中准备化蛹,幼虫经10~12 d化蛹,再经12~15 d羽化为成虫越冬。

表1 广宁县各乡镇竹大象危害情况Tab.1 Damage of Cyrtotrachelus spp. in different towns of Guangning County

表2 竹大象对不同竹种的危害情况Tab.2 Damage degree of Cyrtotrachelus spp. to different bamboo species

表3 竹大象在广宁县的生活史Tab.3 Life history of Cyrtotrachelus spp. in Guangning County

2.3 生物学特性

2.3.1成虫

成虫飞行能力弱,在上午和傍晚温度较低时活动较频繁。中午高温和雨天时,成虫多停歇在竹笋上,基本不动。成虫具有假死性,摇动竹子或竹笋,其立刻坠落地面,六足紧握,稍后飞翔逃跑,但有时一些成虫受振动后也会立刻飞走逃逸。成虫出土后钻食竹笋以补充营养,2~3 d后开始繁殖。竹大象求偶时间较长,最短近1 h,最长可达7.5 h。交配时雌虫静伏于竹笋上取食,雄虫用前足抱住雌虫并伏于其背上,开始交配。每次交配时间平均约15 min。竹大象雄虫交配能力较强,同一雄虫可多次交配,野外发现同一雄虫可与多个雌虫交配,也有多个雄虫竞争1个雌虫的现象。成虫交配后雌虫即开始产卵。产卵时,雌虫先在竹笋上不停爬行寻找合适的产卵部位,定位好后便用长喙在竹笋上钻洞,随后将卵送进洞中。单雌一般产卵22~35粒。

2.3.2卵

卵多每孔1粒,1株笋上大多产卵1~2粒,少数产卵3~4粒。卵大部分分布在距离笋梢10~43 cm处。卵长椭园形,初产时乳白色,表面十分光滑。孵化前可在一端见到两个红色的小点。

2.3.3幼虫

初孵幼虫沿笋向上取食,直到笋梢,然后向下取食。约3龄时再向下取食到产卵孔以下部位,幼虫5龄。老熟幼虫爬行至离竹笋顶梢10~20 cm处,将顶梢咬断,转回身向下行约5~10 cm,再次将此段笋咬断,幼虫潜于笋梢内一起落地,准备化蛹。幼虫落地后,爬出笋筒寻找适宜地点入土。幼虫在土壤内的结茧深度为8~48 cm不等。

2.3.4蛹

化蛹时,幼虫需数次返回地面入口处,拖入一些竹笋纤维,与土粘合筑成坚硬的蛹室。随后在土茧中化蛹。

2.4 防治对策

2.4.1化学药剂喷雾

在竹大象虫害发生盛期,采用2.5%溴氰菊醇乳油75~150 mL/hm2喷雾2次(间隔5~7 d),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在成虫羽化盛期,采用8%氯氰菊酯触破式微胶囊制剂150~2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15 d喷雾1次,至少喷3次或3次以上,防治效果达77%以上。

2.4.2物理防治

在竹大象成虫发生盛期,利用成虫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捉,防治效果明显。在竹笋生长期间,使用竹筒套、蔑织套、簿膜套为新生竹笋套袋防治,效果较好。

3 小结

以青皮竹为代表的丛生竹是广宁县最为重要的经济竹种,而竹大象在目前及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将对广宁县竹林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在防治上应集成现有高效防治技术,注重竹大象的可持续控制,同时增加竹林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竹林抵御和控制病虫害的能力。从种苗选育、竹林经营管理、病虫害控制等环节全面落实病虫害综合控制的各项措施,将竹大象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之下[8]。

目前国内外关于竹大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较欠缺,如形态学方面至今未见关于竹大象的显微解剖及电镜观察报道,在生态学及生理学方面更是空白。竹大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应加强其基础生物学方面研究,以拓宽防治思路,研发更有效、环保的防治方法。

猜你喜欢

竹笋成虫幼虫
不同药剂对2 种金龟子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
竹笋
竹笋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竹笋见到阳光啦
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