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初心 干实事
——访吕光群先生

2022-05-07

黄梅戏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池州安庆市安庆

□ 潘 英

吕光群与田玉莲

吕光群先生搬家前,就住在我们单位大院内的宿舍楼里。那些年,我们上下班时,经常能遇见他。大家都喊他“吕局长”,因为他退休前是池州地区文化局的局长。2011 年,因工作需要,我曾采访过吕光群先生的老伴、著名黄梅戏演员田玉莲老师。记得那年采访,聊起曾经的演出经历,田玉莲老师说得稍有卡壳时,吕光群先生便立即提醒、加以补充。聊起黄梅戏、聊起田老师的演出经历,吕光群先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令我十分惊讶。另外,吕光群先生还搬出几本厚厚的影集让我翻看,影集里全是田玉莲老师在不同时期的剧照及生活照片,照片下方配有文字说明。听说,这些都是吕光群先生帮着收集整理的。那次采访后,我和同事们说笑,“田老师的戏迷遍布全国各地,但最铁杆的粉丝,其实是她的先生吕局长呢!”

2021 年,我联系吕光群先生,提出了采访的请求,他欣然同意。随着采访的深入,吕光群先生的实干精神、拼搏精神、钻研精神,深深地感动并激励着我!读者朋友们,请随着我的采访稿,一起走近吕光群先生,了解他的人生故事。

远离故乡来安庆,开启人生新篇章

吕光群先生,1939 年农历九月初十出生于山东省安邱县沟头村。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也是一位革命者,于1946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孟良崮”“莱芜”“费县”等五大战役,立下两个二等功和一个三等功;转业后从事文化工作,先后在山东省安邱县、胶县文化馆工作。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操持着一大家子的事务。吕光群姐弟五人,他排行老四。父亲的坚强意志、母亲的勤劳能干,深深地影响着吕光群。

少年的吕光群活泼好动、喜爱音乐,尤其爱吹笛子,走哪都会带上他心爱的竹笛。村里有位道士,笛子吹得不错,吕光群便请他指导自己。有了道士的指导,再加上自身的勤学苦练,他的竹笛吹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动听!

小学毕业后,吕光群进了当地的农业初级合作社,学习会计工作。然而,喜爱音乐、爱吹竹笛的他,对数字、对会计工作,却没有什么兴趣。1957 年的夏天,中央歌舞团来青岛招生。吕光群前去参加了考试。一曲竹笛吹完,三位招考老师都频频点头,表示愿意录取吕光群。同年7 月,安庆市黄梅戏一团巡演到山东胶县时,他看了黄梅戏《天仙配》,潘璟琍等演员的精彩表演及优美动听的唱腔,让他一下子入了迷,爱上了黄梅戏。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股勇气,吕光群一看完演出,就立即跑去找团长马兆旺,说自己会吹竹笛,想加入黄梅戏剧团。马团长喊来几位同事,大家一起听吕光群吹竹笛。听了一曲后,马团长等人当即明确表示,同意吕光群加入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乐队——包吃住,每个月工资九块钱。吕光群可开心啦!开明的父母,尽管心里很不舍,但还是支持了儿子的选择、放手让他去远方追求自己的人生。剧团离开胶县后,继续到东北长春、沈阳等城市巡演。当巡演团到山东潍坊演出时,吕光群便赶去潍坊,跟随剧团一路巡演到济南、徐州、郑州、武汉、黄石,最后来到了安徽安庆。从此,吕光群便在安庆开启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在安庆,吕光群邂逅了美丽的爱情,与著名黄梅戏演员田玉莲结成伉俪,养育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先在安庆、后调去池州,吕光群从一名演奏员成长为乐队队长、剧团团长;走上领导岗位做行政工作;潜心研究地方戏曲并成为一名学者,出版多部画册及专著……

艺无止境,砥砺前行

1957 年,吕光群刚进安庆市黄梅戏一团,就拜方集富为师,学习吹竹笛。他勤学苦练,进步很快。先吹奏黄梅小戏的曲调,然后再演奏《天仙配》等大型黄梅戏的乐曲。不久,他便开始学习拉二胡、中胡。此后,他又学会了大低胡、大提琴、单簧管、笙、低音提琴等乐器,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演奏员。

乐器的学习,需要坚定的毅力,足够的耐心,加倍努力的付出!吕光群每天坚持早起练琴,除了演出、吃饭和睡觉外,他几乎都在练琴。他不仅刻苦努力,还虚心求教。听说曾在武汉歌剧院担任大提琴手的安庆人徐振球,调到安庆二中任教师了,吕光群登门求教,请徐老师指导自己拉大提琴。学低音提琴时,他又多次前往合肥,请教安徽省艺术学院的低音提琴老师。采访时,吕光群先生回忆起自己的演奏员生涯时说:“听自己演奏的音乐,实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儿。那种由自己演奏的乐曲旋律所带来的美感,使人心旷神怡,真是一种享受!”

吕光群的努力和执著,团长马兆旺看在眼里,他让人在剧团的后台贴上了一行大字——“学吕光群、赶吕光群、超吕光群”!在那个年代,这是领导对吕光群最直接的肯定、最质朴的赞誉。

1958 年4 月,组织决定,取消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二团两个建制,组成安庆市黄梅戏剧团。

同年10 月,安庆地区组成代表团赴芜湖,参加安徽省举办的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的领导高度重视这次演出活动,要求举全市文艺之力量,打造最优秀的剧目去参加汇演。演出的黄梅戏剧目《珍珠塔》《洪波曲》(吕光群演奏竹笛)等,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1959 年初,吕光群、田玉莲等6 人被借调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随省团到上海,为党的八届七中全会演出黄梅戏舞台剧目《女驸马》(严凤英饰冯素珍,田玉莲演春红,吕光群演奏竹笛和中胡)。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此次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上台接见了严凤英、王少舫、田玉莲、吕光群等演职人员。周总理的这次接见,给了吕光群以很大的鼓舞,让他更加热爱自己从事的文艺事业、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同年4 月,参加安徽省晋京演出团(有黄梅戏、徽剧、庐剧),到北京为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演出《女驸马》《牛郎织女笑开颜》,并在北京天桥剧场公演《女驸马》。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北京中山公园演出。7 月,黄梅戏电影《女驸马》在上海拍摄。该影片由著名导演刘琼执导,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扮演冯素珍、著名黄梅戏演员田玉莲扮演丫鬟春红。该影片乐队伴奏中的中胡和竹笛,由吕光群先生演奏。这一年,他还参与了黄梅戏剧目《春香传》《春香闹学》等的唱片灌制演奏工作。

这年从北京、上海回安庆后,组织上任命吕光群担任安庆市黄梅戏剧团的乐队队长,负责办公室的工作。接手行政工作的同时,吕光群仍然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他依然坚持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一直坚持演奏到1982 年。

与此同时,吕光群开始学习摄影艺术,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谈及学摄影的初衷,吕光群先生笑了,“原因很简单,剧团请人拍照需要另外花钱。为了节约经费开支,我便开始学习摄影。起初是为了帮剧团省钱,到了后来,没想到自己竟然深深地喜欢上了摄影”。

1960 年4 月,吕光群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同年,他参加了“安徽省福建前线慰问团”,到福建前线慰问陆、海、空三军,演出了《女驸马》《天仙配》。同年9 月,又参加了“安徽省支援新疆建设慰问团”,到新疆昌吉自治州、石河子、克拉玛依油田等地慰问演出。从新疆返程时,又到兰州、郑州,为甘肃省、河南省的党、政、军慰问演出。

1963 年10 月随团赴黄山,为陈毅副总理及36 个国家的外交官演出。1965 年5 月,又再次随团赴黄山,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等演出《女驸马》《春暖花开》《闹花灯》等戏。

吕光群先生在乐器演奏与行政管理这两条道路上,齐头并进,硕果累累。

带领“青年队”历风雨、见彩虹

1968 年8 月,安庆驻军支左领导小组批准成立“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革命委员会”,吕光群担任革委会主任。

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于1962 年成立。青年队,主要是由安庆市艺术学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训甲班”“训乙班”的学生组成。青年队隶属于安庆市黄梅戏剧团,但却有着独立的地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青年队经历了几番变动。1969 年2 月,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把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地区黄梅戏剧团合并,成立“安庆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定编80 人,又称“八零团”。同年7 月,“八零团”解散。这年冬天,各剧团去岳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4 个月。1970 年4 月,市黄梅戏剧团组建《海港》剧组。同年8 月,地区黄梅戏剧团、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三个团合并,组建《红灯记》剧组。1971 年5 月,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并报经安徽省文化局备案,将市黄梅戏剧团、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全部合并到地区黄梅戏剧团,三个团合并演职员工187 人,号称“大地黄”。吕光群担任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合团后,排演了《红霞万朵》《平原作战》《红灯照》《杨门女将》等戏,其中《红霞万朵》两进北京,拍成了电影。

1978 年拨乱反正,8 月份,恢复了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恢复后的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由吕光群担任团长。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1979 年更名为“安庆市青年黄梅戏剧团”;1981 年又更名为“安庆市黄梅戏二团”。

吕光群团长重视选拔人才、培养年轻演员、重视剧目创作、狠抓演出质量。

为了选拔优秀演员,文化局成立了招生领导小组,吕光群担任招生办主任。招生领导小组分别在1979 年、1982 年,分两批在全省范围内招收了赵嫒媛、满玲玲、董家林等30名演员,大部分日后都成长为剧团挑大梁的主角。

“青年队”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团体,演出是首要任务。吕光群团长带领该团排演了大型黄梅戏《白蛇传》《于无声处》《孟丽君》《碧玉簪》《三请樊梨花》《包公误》《七仙女送子》《慈母泪》《蓓蕾初开》等;黄梅戏小戏《烽火连心》《梨花店》《林老耿》《百花赠剑》等。灌制了《孟丽君》《白蛇传》《碧玉簪》《三请樊梨花》等黄梅戏唱片及盒式磁带,向国内外发行。

“青年队”在演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南京、无锡、常州、上海等各地巡演,从城市到农村,演出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该团体在各项比赛及演出活动中,也脱颖而出。在安庆市举办的文艺基本功大赛中,“青年队”40 名演员参赛,荣获“集体优胜奖”、其中12 人荣获一等奖。《蓓蕾初开》参加安徽省文艺调演,获得好评;《梨花店》参加安庆市现代戏调演,荣获“演出奖”。现代戏《烽火连心》参加安徽省调演,荣获集体演出奖、剧本创作、导演、音乐、舞美、演员等共计11 个奖项。移植剧目《包公误》被安徽电视台拍成电视片,并向全国13 个省台进行交换。上海电视台和上海广播电台分别对《罗帕记》《孟丽君》两台戏的演出实况进行了录音录像,并实况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安庆市广播电台,经常播放“青年队”的演出节目。《文汇报》《无锡报》《常州报》《上海广播节目报》《戏剧界》《安庆新闻》等报刊媒体都刊载了关于“青年队”演出的评论和报道。

1982 年,在安庆市文化局领导的支持下,吕光群组织举办了“庆祝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建团二十周年”活动,活动分为四项内容:召开纪念大会、开展剧目演出活动(4 场)、举办“演出活动剧照回顾展”、出《春华秋实》专刊等。展演的剧目分别是:《杨门女将》《慈母泪》《蓓蕾初开》,以及折子戏专场《挡马》《百花赠剑》等。本次团庆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安庆市政府的表彰。

组建黄梅戏剧院,基建业务两手抓

1982 年3 月,安庆黄梅戏剧院成立了,组织任命吕光群担任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1984 年10 月,组织又任命吕光群担任安庆黄梅戏剧院党委书记、院长一职。安庆黄梅戏剧院是正县级、事业编制单位。内设办公室、艺术处、创作研究室、演员训练班、《黄梅戏艺术》编辑部五个科室。下辖黄梅戏一团、二团,这两个剧团分别更名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1987 年底,经组织决定:安庆黄梅戏剧院不再负责组织剧团演出,剧团改由市文化局领导。同时撤销安庆黄梅戏剧院党委会,改为党支部委员会。)

万事开头难!吕光群自剧院成立之日起,就一头扎进了行政工作,投入了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状态。在安庆黄梅戏剧院工作期间,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剧院成立之初,连办公室都没有,借戏校一间房子办公,可谓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如今剧院(现改名为“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的办公楼所在地,在1982 年时还是一片菜地。吕光群和剧院相关领导一起,拟定工作规划、选调人员、选择院址、征收土地、申请经费、筹建办公楼、排练场和宿舍楼等。这些工作,无比繁琐、非常艰辛。不知提交了多少份报告,真是跑断了腿、说干了嘴。当年就是凭一股强烈的事业心和干劲,与同志们共同努力,最终把工作一一落实。

狠抓基建工作的同时,吕光群院长更是狠抓业务工作。

为了培养人才,吕光群院长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师带徒”等多种举措。

剧院举办黄梅戏演员讲习会,邀请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著名导演乔志良、谢晋等为大家授课。为加强不同剧种之间的交流学习,剧院举办短期培训班,邀请著名川剧小生演员汪海为大家传授表演技巧。短短的三个月,大家学习排练了川剧《放裴》《别洞观景》。其中,《放裴》参加了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大奖赛,主演马自俊荣获“十佳演员”称号、赵媛媛荣获银奖。

1983 年夏天,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接收戏校七八届毕业生陈兆舜、刘红、郭霄珍等37 人。为培养这些年轻的演员,吕光群院长还从一团、二团抽调彭安娜、汪维国、王同庆、董学勤、龚洪涛、吴恕民等优秀老师,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师带徒”的方式,让年轻演员们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排演的黄梅戏《春江月》《柳玉娘》《秦王李世民》《包公嫁女》等剧目,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剧院选派彭安娜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两年。进修后,彭安娜导演的黄梅戏《春江月》一剧,由刘红和陈兆舜主演、马自宗作曲,该戏在人民剧院演出,受到安庆观众的热捧。彭安娜导演的沪剧《明月照我心》荣获“文华奖”。

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吕光群等剧院领导还狠抓剧本创作,制定了《剧本创作奖励制度》,激发编剧们的创作热情,鼓励创作。编剧汪自毅、濮本信、吴行龙、王自诚、张曙霞、汪维国等创作和改编了黄梅戏舞台剧目《慈母泪》《审婿招婿》《双凤出巢》《玉带缘》《巾帼县令》《振风塔》《于无声处》《秦王李世民》《十五的月亮》等。吕光群还积极策划组织拍摄黄梅戏电影。1982 年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签约,拍摄黄梅戏电影《杜鹃女》;1985 年与北京电影制片厂签约拍摄电影《朱门玉碎》;组织拍摄黄梅戏电视剧《七仙女与董永》《巾帼县令》《包公误》《玉带缘》《公主与皇帝》等。其中,《七仙女与董永》荣获电视“金鹰奖”;《初恋情》获安徽省第一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巾帼县令》获第四届全国戏剧电视剧三等奖。

在狠抓剧目创作的同时,吕光群院长和相关领导,更是狠抓剧团的演出工作,积极组织剧团参加各类演出活动。组织演员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全国黄梅戏中青年广播大奖赛”。潘启才、刘广慧、刘红、丁同等荣获“优秀演员奖”。组织演员参加“安徽省中年演员大奖赛”,丁同、刘广慧、王富珍荣获“十佳演员”称号;阚根华荣获“特别奖”;张文庭荣获二等奖;谢应龙、方宝玲、徐立炎等荣获三等奖。常年组织剧团到湖北、河南、江西、湖南、江苏等地巡演、上山下乡演出。1982 年,组织安庆黄梅戏剧院一团赴北京,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演出黄梅戏剧目《七十二行之外》;在京期间,还到部队、工厂演出该剧。

1986年吕光群在香港演出海报前

1986 年,组织演员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展演”活动,“人生难逢此盛会,九大剧种竞争辉”,黄梅戏、京剧、粤剧、河北梆子、越剧、湘剧、晋剧、豫剧、评剧等九个剧种参加了此次展演活动。安庆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这次活动,市委宣传部、文化局领导挂帅,吕光群担任艺术指导。剧院抽调优秀演员丁同、斯淑娴、周旭春、刘广慧、马自俊、张谷芳、徐恩多、陈兆舜、刘红等及乐队、舞美人员组成“赴港演出团”,进行三个月的集训。大家对参演的三个黄梅戏剧目《朱门玉碎》《巾帼县令》《春江月》的剧本、作曲、服装、布景道具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修改。在香港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由刘红和陈兆舜主演的《春江月》,轰动一时。香港电视台对本次演出进行了录像转播。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领导把演出团领导和主要演员请到新华社。时任新华分社副秘书长的牛钊说:“你们的演出是成功的,香港各界反映很热烈,我们十分高兴。费彝民先生是香港新闻、艺术界的权威,看过你们的戏后,赞不绝口。”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明报》《镜报》《晨报》等24 家报刊,报道了这次演出盛况。香港新光剧院的老板还提出了加演的要求。在香港期间,还召开了一场“黄梅戏艺术讲座”,讲座由吕光群院长主持,向香港各界介绍了黄梅戏。离开香港后,该演出团又到深圳、湖南郴州等地巡演,演出场场爆满。

同年,还组建了“安庆市文化艺术团”,赴日本访问演出。带去了黄梅戏、杂技、歌舞等节目,在茨木市、京都、奈良进行文化交流。这是安庆黄梅戏第一次走出国门,对于扩大黄梅戏的宣传力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黄梅戏传播得更远更广,吕光群院长邀请上海唱片厂、汕头音像公司、扬子江音像公司、安徽音像公司等来安庆,将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二团、三团演出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王熙凤与尤二姐》《李素萍》《花烛之夜》《孟丽君》《罗帕记》《白蛇传》《春江月》等30 多出黄梅戏剧目,灌制成唱片或盒式磁带,传播到国内外。

吕光群院长还与王兆乾、黄旭初等相关人员一起,办好《黄梅戏艺术》杂志。该杂志由内部刊物,转为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季刊,受到黄梅戏界及广大读者的好评。

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了15 名共产党员。

1987 年底,吕光群先生被调入安庆市文化局,担任副局长一职,分管文化艺术工作。

艰苦创业,开拓池州文化新天地

1988 年9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安庆市、安庆地区。重新组建新安庆市、池州地区。吕光群副局长被调任至池州地区文化局,担任副局长一职;负责主持池州地区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文联三个单位合署办公的工作。1989 年6 月,组织任命吕光群担任池州地区文化局局长、广播电视局局长、党组书记;1991 年8 月,吕光群肩上又多了份担子,担任池州地区文联主席;自此,他集四职于一身。

初到池州地区,吕光群先生几乎又是一切从零开始。刚到池州地区上任时,在池州地委临时办公地(原安庆地委大楼)上班。1988 年11 月,地委安排各单位过长江到池州办公。采访时,吕光群先生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说:“车过了轮渡,长长的车队开在长江南岸大堤上,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滋味。我的包里装着池州地区文化局、广电局和文联的三枚公章。我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行署分给池州地区文化局的办公地点,是向贵池市教委借的三间办公室,每间12 平方米。吕光群进去看了看,房子空空如也,只有电灯的灯头孤寂地吊在天花板上,连灯泡都没有。中午,吕光群等3 人到杏花村宾馆大食堂吃了碗饭后立即返回安庆,直接赶到安庆木器厂,找厂长,写了欠条,赊了九套桌椅和六个柜子,运到办公室,大家这才能坐着工作了。吃,是在杏花村大食堂;住,是在当地招待所,四人一间房。吃、住,都是问题!左思右想,吕光群先生想到了池州地区黄梅戏剧团(原安庆地区黄梅戏二团)的那些破旧房子。于是,提议大家住到剧团里,自己动手做饭吃。在剧团李大成团长的支持帮助下,大家一起对旧房子进行修理、粉刷。12 月1 日,大家正式住进了池州地区黄梅戏剧团。买了煤球炉、米和菜,轮流做饭。

吃住安排好了,吕光群一行就到池州地区各县文化局、广电局调研并选调干部。后又深入到各县的乡、镇、村,调查文化馆(站)、广播站和农网情况,摸清家底,从而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池州经过了三建两撤(1949 年建-1952 年撤、1956 年建-1979 年撤,1988 年又建),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池州地区黄梅戏剧团,在册的只有18 人,其中业务骨干和能上台演出的加起来才十人,剧团已无能力演出整台大戏。贵池黄梅戏剧团、石台县黄梅戏剧团、青阳县黄梅戏剧团的境况,比池州地区黄梅戏剧团还差。东至黄梅戏剧团在1987 年已被撤销了。秋浦影剧院,屋顶多处漏雨,急待维修,但没有资金。乡镇的剧场、电影院都是空闲搁置状态。广播电视和文化市场的情况,相对要好一些。

新建的池州地区财政困难,而没有资金支持,文化工作是很难开展的。1989 年,部分领导甚至提出了撤销池州地区黄梅戏剧团的意见。但吕局长明确表态:不同意撤销剧团。他据理力争,“重新组建的池州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要谋求发展。经济困难是暂时的,现在将剧团撤销很容易,但将来经济发展了,再想重建剧团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了。”在他的坚持下,池州地区的黄梅戏剧团保留了下来。

1989 年10 月1 日,是建国40 周年的国庆节;也是新建池州地区迎来的第一次国庆节。这是展示文化部门工作的最佳时机!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池州分会场“戏剧调演暨国庆文艺晚会”要在池州秋浦剧院举办。如何组织好国庆晚会节目,是一大难题。吕光群客观分析池州地区的优势和剧团目前的处境,决定用“扬己之长,补己之短”的策略。池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有被誉为“徽池雅调”的青阳腔、目连戏、古傩戏、黄梅戏、有“千载诗人地”的美称。当时的池州地区黄梅戏剧团可以演出小戏,但并不具备独立演出整台戏的能力。思来想去,吕局长决定选拔黄梅戏、目连戏、青阳腔、傩戏、舞蹈、独唱等各种表演形式的优秀节目,编排组合成一台文艺晚会。演出节目有:池州地区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醉青天》、目连戏《戏罗卜》;青阳县黄梅戏剧团演出黄梅戏《百花赠剑》、青阳腔《窦娥冤》、教师表演舞蹈《春之序》、电厂工人演出傩舞《打赤鸟》、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淘气宝》等。由于池州地区刚成立,经济还十分困难,财政只拨付了七千元资金。在资金受限的条件下,“戏剧调演暨国庆文艺晚会”仍然举办得十分成功。

这年国庆节,还在九华山举办了“池州地区首届摄影书法绘画美术展”,展出作品400 余件。这对于宣传九华山、宣传新建的池州地区,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剧团要想发展,就要出人出戏。人才,是第一位的!吕局长选调演员汪菱花、胡杰、姚浩军(司鼓)等八人到池州地区黄梅戏剧团。1992 年经行署批准,又招收杨满生、徐芳兰等15 名学员,送入安徽省艺术学校培训三年后再进剧团。剧团增加了新生力量,能单独演出大戏了。

演员的队伍壮大了,吕局长便狠抓创作、组织演出。组织剧团参加建党70 周年演出、安徽省戏曲调演、池州地区文艺汇演、全国青年演员大奖赛、慰问抗洪抢险部队民兵演出,以及每年的国庆晚会、六一文艺汇演、拍摄电视剧、赴国外演出傩舞傩戏等。这些活动,都是他亲自策划组织、审查演出内容等。

在吕光群局长的组织和领导下,池州文艺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池州地区黄梅戏剧团排演的黄梅戏剧目《未了情》《春江月》《小辞店》《天仙配》《罗帕记》等,在城市和乡村演出时,都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该团创排的黄梅戏《醉青天》、目连戏《戏罗卜》等参加安徽省文艺调演并获奖。1989 年全国青年演员大奖赛,汪菱花、帅来姣、陈琪等演员荣获“银奖”。1996 年“黄山杯”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池州地区文化局荣获“优秀组织奖”;胡杰、汪菱花荣获“十佳演员”称号;杨洪荣获“新苗奖”。1998 年首届黄梅戏“严凤英奖”大奖赛,胡杰凭借《窦娥冤》选段荣获“十佳演员”称号。同年参加安徽省小戏折子戏调演,池州地区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魂诉》荣获演出一等奖;吴成道创作的《侯选主任》荣获剧本一等奖。拍摄的黄梅戏电视剧《拉郎配》荣获“白玉兰奖”;以青阳先进人物叶新太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寻常人家》,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等;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组织剧团拍摄了电视专题片《丰碑》。

1990 年正月,吕光群陪同来自日本、德国的学者到贵池考察村社的傩事活动。此后连续12 年,每年春节期间,他都背着相机,到贵池农村进行田野考察、拍摄照片记录傩事活动。同年4 月,“首届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临汾市举行,吕光群组织农民傩戏演出队前去祝贺演出。这是池州傩戏第一次走出山村。山西之行,他产生了让专业演员学习傩戏表演、让剧团既演黄梅戏又演傩戏的构想。1997 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安徽省举办了第五届艺术节。池州地区本着“古戏古演、老曲老唱、原汁原味、力求再现昔日舞台风采”的原则,改编创排出了一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池州古戏曲节目:傩戏《和番记·分别》《孟姜女·结配》、目连戏《戏罗卜》、青阳腔《拜月记·拜月》、傩舞《钟馗与小鬼》《舞回回》、九华民歌等。自此,傩戏傩舞多次走出池州、走出安徽、走出国门,到各地演出。如今,“傩舞傩戏”已成为池州市黄梅戏剧团的看家戏。

吕光群局长于1999 年底退休,在池州工作了12 年半。在他的领导下,不仅发展了池州地区的黄梅戏剧团,还做好了群众文化工作,发展了池州地区的文化馆(站)、组建了池州电视台。组建了池州文艺队伍,成立了摄协、剧协、美协、音协、作协等7 个协会;创办杂志《大九华》(季刊)等。同时,他还组织筹建了剧团小剧场、职工宿舍楼,改造了秋浦剧院等。

辛勤耕耘,收获硕果

吕光群局长在摄影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他于1998 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同年又加入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并连续五年积极参加了国际民俗摄影年赛。1998 年被授予《中国摄影家全集》“入集摄影家”称号、2002 年获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硕学会士”证书、2004 年获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博学会士”证书。安徽电视台为吕光群先生录制了专题片《安徽人——摄影家吕光群》。多年来,他拍摄九华山,出版画册《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荣获安徽省对外传播奖一等奖。拍摄傩戏、研究傩文化,出版画册《贵池傩文化艺术》,荣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安徽省对外传播奖”二等奖。《安徽贵池傩戏(组照11 幅)》参加“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周年”影展,荣获一等奖。《远古遗响——湘、滇少数民族的生殖崇拜》荣获2002 年第三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的记忆)“文献奖”。《仙女的喜悦》《竹海人家》《时白林音乐会》等摄影作品先后参加安徽省建国五十周年摄影展、黄梅戏艺术摄影展等并获奖。摄影作品《长城》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影展,并荣获一等奖。

吕光群先生始终保持对戏曲工作的热情。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之余,还从研究池州的巫傩文化入手,拓展到研究全省各地、继而延伸至全国大部分省市地区、再延展到世界各地的戏剧(尤其是巫傩)文化。退休后,他以过人的精力与顽强的毅力,自费前往祖国各地、以及韩国、泰国、柬埔寨、俄罗斯、瑞典、挪威、意大利、奥地利、英国等20 多个国家,参观各地的博物馆、走访戏剧班社、进行田野调查、拍摄大量图片、搜集整理戏剧文化的相关资料,对中国和世界的巫傩面具文化进行分析比较与潜心研究。

在黄梅戏领域,吕光群先生出版了《梅苑莲馨——田玉莲艺术生涯》(与姚中亮合著)、《两块瓦——论黄梅戏、傩文化》《永恒的记忆——安庆黄梅戏剧团青年队》(与陈兆舜合著)、《黄梅戏的摇篮——安庆“民众”“胜利”“市黄梅戏剧团”》(与陈兆舜合著)等四本专著。

在傩戏领域,吕光群先生出版了《贵池傩文化艺术》(荣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安徽省对外传播奖”二等奖)、《中国傩文化》(与王兆乾合著)、《中华巫傩文明——傩仪、傩俗、傩舞、傩戏(上、下两册)》(2011 年被中国新闻出版署评定为“‘十二五’重点图书”、获“2019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中外巫傩面具艺术》等。

吕光群先生撰写的论文《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建团20 周年工作报告》《赴港演出纪实——黄梅戏在“中国地方戏曲展”》《我们是怎样抓创作剧目的》《王兆乾先生傩戏傩文化研究述评》《安庆黄梅戏剧团、剧院、戏校六十年变迁(沿革)示意图》《六十年黄梅戏剧团演职员的工资住房变迁》《庆祝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建院三十周年·前六年》《安徽贵池傩戏面具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义》《用相机记录东方的巫傩文化》《将池州傩舞傩戏搬上舞台的尝试》《浅谈面具——从我拍摄的多国面具说起》等,或公开发表、或参加学术研讨会、或荣获证书。

联合国驻中国文化专员木卡拉先生为吕光群颁发“文献奖”证书

吕光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丽女士

多年来,吕光群先生守初心、干实事,耕耘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工作期间,他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5 年荣获“安徽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 年荣获“安徽省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黄梅戏艺术年中,荣获“为繁荣黄梅戏艺术事业作出的贡献奖”。2017 年,荣获安徽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之星”称号。

吕光群先生被收录进《中国摄影家全集》《安徽文艺家名录》《中国文学艺术家传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录》《中国戏剧家大辞典》等辞书。

“付出是一种享受,忙碌是一种快乐!”采访结束时,吕光群先生这样说道,“退休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和特长为社会做些贡献,既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也是我的快乐所在!”

猜你喜欢

池州安庆市安庆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简介
杜牧池州诗歌研究
鱼殇
池州印象
谁让池州如此妩媚风雅
《池州抗日战争史稿》出版
2014年安庆市8个中稻品种试验示范初报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
安庆市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数学问题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