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思政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022-05-07苏勇夏可灿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心理健康大学生

苏勇 夏可灿

【摘要】科技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节奏和日常心理。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极易受到危害的群体之一,其心理健康也极度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而现如今在思政教育的创新背景之下,如何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已然成为各大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当下因恋情不顺、校园贷、人际关系不佳等各种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抑郁心理现象层出不穷,严重的甚至直接走向自杀死亡的深渊,为了防止这些悲惨事件的发生,高校需要邀请健康心理专业人士为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还要将心理健康融入思政教育,引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本文将主要探讨的就是创新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关键词】创新思政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强调了各大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归结为三点主要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且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充分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而心理健康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密切结合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在创新思政教育的大背景之下,高校教师在授课时积极主动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当中,其中也囊括着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思政课程是彰显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据,立德树人更是思想政治的深入体现,从侧面更说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现如今各大高校争相相应国家思政创新的号召,积极采取措施对内部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进行改革,但在改革过程中不难发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高精尖的专业型人才,所授理论也与现实社会脱轨,这充分反映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之处,因此如何在创新思政的大背景之下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各大高校需要深入考虑的重中之重。

一、创新思政教育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创新思政教育的内涵

思政教育强调学生的素质发展,更强调立德树人。创新思政教育的内涵即在于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时要创新方式方法,强化人本意识。传统的思政教育更加强调对历史的解读,以史鉴今。但现如今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与时下国家乃至国际热点的结合,这种教育方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行为,了解时事热点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价值体系。思政教育是我国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石,应国家教育部对各大高校的教學要求,加大对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刻不容缓,要让大学生从骨子里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内涵和价值,通过不断接受思政教育知识来更新自身的观念,为国家培养杰出的爱国主义人才,为社会输送专业的高品质人才。

(二)创新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基础教育的根本,其存在即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创新思政教育对国家发展而言意义深远,国家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高精尖专业人才,而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就是思想过关,政治过关。因此高校开展创新思政教育能够为国家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确保其思政经得住审,受得住查。二是创新思政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负责人的专业人才,创新思政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爱国负责的优秀品德,说明大学生的思政过关,这样社会各大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时更能选聘到高度负责的专业人士。三是创新思政教育对于民族复兴起到了深远的作用。思政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部分,更能够培养大学生形成爱国爱家、志存高远、勇往直前的端正品行,而这些人才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透视

(一)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

高校专业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承载着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还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如今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出与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密不可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这个小型社会期间,因人际关系、学习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焦虑、压抑乃至抑郁的心理状态层出不穷,各大高校都存在一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若长时间得不到医治,极有可能终结自身的生命造成悲剧,这样的悲剧是高校和家长都不想看到的,更有甚者,因心理问题而对周围其他的同学老师进行打击报复,如此可怕的行径急需得到制止。而制止的关键人物在于高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专业人士更能够给这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专业的心理调节来让大学生逐渐走出抑郁困惑的阴影,真正活在敞亮的当下。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稀缺性,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并不完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行为也很少。因此高校应聘用更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为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做出努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能够第一时间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避免未来悲剧的发生,为家庭和社会留住希望。

(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充分

心理问题是扼杀希望的“无形刽子手”,需要得到社会的深度重视。而现如今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很多存在暴躁、焦虑、轻度抑郁等不良心理的大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心理是不健康的,其仅仅认为自己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导致的心情不好,这种错误的认知促使其没有对心理问题形成足够重视,也不会去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询问治疗,长期的暴躁焦虑氛围环绕促使大学生逐渐走向心理崩溃,最终造成严重后果。如此可见,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充分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重要危险问题。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顺利的基础,是支撑大学生走向未来的中坚力量。现代大学生生长在红旗下,不曾经历战火纷飞,自小衣食富足,本应健康阳光,积极向上,但却出现一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这是大学生群体自身需要深入反思的。大学生在家长与老师的教诲下一路成长,本应坚强勇敢,不畏挫折,但却心理脆弱,不堪重负,这与其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密不可分。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小问题,一出事便是大事,但现如今大学生对待心理健康的这种忽视态度极其不可取。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的干预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内在的真实心理,存在问题及时改正。

(三)家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重视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学校,家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更是至关重要。但现如今大部分家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持不重视的态度,其认为大学生已然为成年人,足够对自己负责,且大部分大学生在外求学,远离家乡,这导致家长们的关心日渐稀薄。校园贷、高利贷等问题频出,暴露的就是家长对大学生心理的漠视,家长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频率下降,很多仅限于寒暑假期间,大学生不会主动向家长汇报情况,家长也不能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大学生在校的实情,这样双方缺乏有效良好的沟通,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不能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疏导。大学生尚处于心理认知不断完善的最后阶段,需要家长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指导,将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进行纠正,避免未来悲惨事件的发生。家长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大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通过积极地正向引导来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这样家长更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大学生心理的现况。心理问题是潜移默化的,家长干预制止不及时很可能成为压倒大学生的最后一关。家庭关系融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让大学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是父母双方需要一直不懈努力的。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深远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现如今社会氛围复杂冗乱,大学生初入社会难免被身边的新奇所诱惑,因此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压力时难免出现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这时就需要进行坏情绪排放,通过自我调节、他人劝解等方式实现不良情绪的转化,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心理医生的介入,促使大学生排解出焦虑忧郁的不良情绪,这样大学生才能够有精力去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患上各种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病因大多来源于后天的焦虑烦躁、抑郁不安和心理压力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来源可能是糟糕的家庭氛围,可能是日常的工作压力,可能是繁重的学习压力,也可能是被迫的生活压力。而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第一时间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适当的调节,也让大学生掌握一些排解的方法,更好地进行自我情绪的调节。高校心理专业教师在日常授课中也可以通过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帮助其早日走出心理困境,实现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有利于为国家社会提供综合性人才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之栋梁,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综合性人才,在现如今压力重重的背景之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要重视起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具有深远意义,有利于为国家社会提供综合性人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更加积极阳光,也能为周围的工作伙伴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大学生现阶段正处于价值观趋于完善的阶段,需要有人对其进行专业的指导,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专业的调节,通过学习,大学生也能够掌握自我情绪调节的方式,在面对艰难困苦时能够勇敢不退缩,在大是大非面前也能够沉着冷静,不被吓退。国家和社会需要全方面的综合性人才,与专业能力超强但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才相比,既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人才更受欢迎。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拥有超强心理素养的人才更易被社会接纳,任何企业需要的从来都不是抗压能力一击就碎的专业人士。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尤为重要,利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综合性人才,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自身的贡献。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健康的体魄同等重要,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基石。因此大学生要特别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三)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各大群体的共同努力,其中大学生的努力也含纳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因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而导致焦虑烦躁、抑郁不安等不良情绪,若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排解,长此堆积则会形成一把无形的刀刃,促使大学生做出伤害自己、甚至是伤害他人的过激举动,侵犯他人的人身安全,这样会导致十分恶劣的影响,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促使自身在与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积极主动,阳光开朗。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更加和善和谐,不会因为观点不一致就发生口角而嫉恨对方,这样有利于整个交往过程中更加和谐美好。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够促使其在与社会进行接轨时能够大方得体,不畏手畏脚,能够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改变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良印象,让社会看到有着中国风骨的当代大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永续发展的基石,是高校精神风骨的最好呈现,更是国家和社会得以长久和谐稳定的保障。

四、创新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引進优秀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

为了培养大学的健康心理,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高校思政工作是整个高校运行的基础,正是在高校创新思政教育的引领下,高校的教学目标才得以一步步确立和实现。倘若高校失去思政教育这一核心,其教学目标则会出现分崩离析的状态,将与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对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再一味地实行压迫性教学,而是逐渐引导大学生健康快乐学习,进而成长为报效祖国的励志青年。创新思政教育的正确引领,能够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真实的现存社会,体验到不同阶层的工作与生活,形成感恩的爱国主义意识和不懈奋斗的意识,将自身的心理问题逐渐净化,转化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应积极采取引进优秀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策略。优秀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心理疏导等治疗,专业人士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更加广博,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心理健康专业的高精尖人才进行交流,这样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颇有帮助。在这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之下,大学生将学会如何合理地规避心理疾病,如何有效地调节自身情绪,以及在知晓自身有心理问题之后如何正确地面对和解决。且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阳光开朗、勤奋上进的形象,促进大学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二)完善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高校应充分结合现如今的创新思政教育思想,设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并采取多元有效的教学措施。心理健康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地深入学生内部去调研,来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学习状态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样更能够把握住大学生真实的内在想法,而不是簡单的“纸上谈兵”,在课堂上自顾自地授课。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互动交流来营造积极的氛围,打破与大学生之间的隔阂,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充分让大学生放下芥蒂,信任老师,继而说出自身的真实感受,这样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高校还要完善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以往单纯讲授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在课程中增加教师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环节,设置心理健康情景剧表演环节,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的悲剧,这样更能够刺激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高校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为必修课程,让大学生在一入学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来防微杜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还可设置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环节,尤其是当心理健康教师感知到有些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变化时,可及时与大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来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促使大学生排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继而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大学生观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宣传纪录片,让大学生时刻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调节自身情绪。

五、结语

思政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的基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在创新思政教育背景之下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是一项重要的议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快乐地成长,继而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志存高远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畅.心理保健课程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辅相成——评《大学生心理保健》〔J〕.中国食用菌,2020,39(08):287.

〔2〕蒋燕.心理危机干预与健康引导在农业类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1):165+172.

〔3〕魏敏.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15(12):191.

作者简介:苏勇(1978--),男,汉,贵州普安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与班级管理。

夏可灿(1988—),男,汉,湖北仙桃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德育与班级管理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心理健康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