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背上的印刷机

2022-05-07

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刺刀马背上骡子

1940年至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日军加大对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

深夜里,借着微弱的星光,一支八路军小分队,正在山间小路上匆忙行进,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背着分解开的印刷机、铅字等设备,原来这就是“可移动”的《晋察冀日报》社。

最初报社只有五个人,很快就发展到了六七十人、五六百人,最多时有1400人。陈春森回忆,“抗日救亡”四个大字激励了这些青年的壮志豪情,他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翻太行、越长城,与日寇周旋,边打游击边办报。打游击战,就要频繁转移,可老式印刷机有一吨重,抬著它没法跑山路。报社同志们想尽了办法,多次创新,改造印刷机。把铅印机改造成石印机,就减轻了一半重量,八匹骡子就能驮走一个铅印厂;1943年就变成我们馆藏的“马背上的印刷机”,只有30公斤了,一匹骡子就能背走了。

别看它简陋,只有手提箱那么大,可一旦敌情紧张,这台印刷机很快就能拆成七个部件,最大的也不过5公斤重,甚至可以靠人背着翻山越岭。

《晋察冀日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又有漫画、顺口溜、诗歌等,还会经常刊登一些易于传唱的歌曲,很受老百姓欢迎。

一张薄薄的报纸,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利器,也因此被日本侵略者视作眼中钉、肉中刺。1941年夏天,敌人包围了《晋察冀日报》社驻地河北阜平马兰村,用机关枪和刺刀逼迫乡亲们说出印刷机埋藏的地点。可任凭日寇威逼利诱,没有一个人出声。恼羞成怒的鬼子气红了眼,疯狂地抽出刺刀……19位乡亲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

1948年6月14日,共出报2800多期的《晋察冀日报》完成了历史使命,发表终刊启事。作为党的号角与战鼓,《晋察冀日报》见证了燕赵大地抗击日寇的烽火硝烟,记录了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留下地雷战英雄李勇、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王二小等许多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堪称中国红色文艺的缩影,一如报社社长邓拓在终刊上发表的诗词中所写:

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

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恒岳共峥嵘。

(选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猜你喜欢

刺刀马背上骡子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马背上的歌声
元:马背上也要白衣飘飘
杨得志巧计活捉“野骡子”
马背上的笑声
马背上的大蘑菇
带刺刀的兵
带刺刀的兵
不幸的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