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密度性诱芯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效果评价

2022-05-06吕颖弘赵志国马晓辉王永鑫马瑞燕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虫口食心虫计数

吕颖弘,赵志国,马晓辉,王永鑫,吴 娜,马瑞燕

(山西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叶蛾科(Tortricidae),又被称为梨小蛀果蛾、桃折梢虫等,是世界性蛀果害虫,寄主广泛,主要寄食核果类和仁果类,其中以桃受危害最大,其次是苹果、梨、杏、樱桃、山楂等[1-2],以幼虫钻蛀危害果实和树梢并造成水果品质和产量降低,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通常情况下使用化学方法防治梨小食心虫,但容易使其产生抗药性,进而引发农药残留超标,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生物防治以其安全无污染的特性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方法尤其受到青睐[3]。

昆虫性信息素是一种由性成熟的雌性昆虫所释放的微量化学信息物质,用以吸引雄性前来交配[4]。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能够实现对害虫的种群监测、交配干扰和大量诱捕[5],目前已经在农林生产中广泛使用[6]。许国庆等[7]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甜菜夜蛾进行发生监测,刘中芳等[8]利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技术干扰梨小食心虫交配,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梨小雄虫,干扰其正常生理活动,对于虫口密度小的种群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对虫口密度大的种群可以起到监测作用[9]。然而,性信息素的使用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除了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气候性因素外,诱捕器的类型、布置方式、悬挂密度以及果园周边的生态结构等也会影响诱捕量和诱捕效率[10-11]。

为探明桃园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最佳的设置密度,本试验对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密度布置下的诱捕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不同密度性诱剂诱捕器对诱捕量以及诱捕效率作出评价,旨在为提高梨小食心虫的田间监测效果和性信息素诱捕器的诱捕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4月28日至9月19日进行。试验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侯城乡西山底村(112°34′9.52″E,37°21′38.1″N),地块土壤为沙壤土。试验区为单植桃园,无前茬作物,树龄均为10 a以上。桃园中桃树株行距为2.5 m×4.0 m,公顷有桃树900棵左右,周围留有2行桃树作为隔离带,试验尽可能避免边缘效应等问题[12]。试验地栽培方式和水肥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1.2 试验材料

供试桃树品种为大久保。

供试性诱芯购自北京中捷四方科技有限公司,载体为绿色反口钟型橡胶塞,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Z8-12∶Ac)、反-8-十二碳烯醋酸酯(E8-12∶Ac)、顺-8-十二碳烯醇(Z8-12∶OH)[13]。每个诱芯含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200μg,持效期30 d。

1.3 试验方法

选用直径为25 cm的硬质红色塑料盆,用铁丝穿过诱芯,保证诱芯位于盆口中央,将诱芯钟口朝下,盆内加水至水面距诱芯1 cm,并加入适量洗衣粉,将诱捕器挂在距地面1.5 m的树枝上[14-15]。以不同个数的诱捕器设置5个试验组,诱芯密度分别为15(A)、75(B)、135(C)、195(D)、255个/hm2(E),每组设置3个重复。各诱捕器采用等距离布置原则在桃园中随机均匀分布。自4月28日开始每3 d于6:00—8:00对诱捕成虫量进行计数[16],使用捞虫网将诱蛾成虫尸体捞出并给水盆诱捕器加水。

从6月2日开始调查析梢,田间采用5点取样法,选取5株桃树,每3 d对折梢进行计数[17],计数后使用红绳标记被害折梢,以免发生重复计数。根据梨小食心虫危害特性,每2个折梢计1头幼虫[18-19]。从6月27日开始调查树上虫果,田间5点取样法,选取5株桃树,每3 d对桃树上的虫果进行计数,计数完毕后用标签纸标记虫果,以免重复计数。根据梨小食心虫危害特性,每1个虫果计1头幼虫。最后估算1 hm2的幼虫数量。每次调查所得的1/2折梢数与虫果数之和为幼虫增长数。通过调查不同处理下平均1棵桃树上的折梢和虫果,按比例计算田间幼虫理论增长量,即统计所得增长量乘以60,绘制幼虫日增长曲线和幼虫累计日增长曲线。

式中,R为幼虫理论增长量,A为折梢数,B为虫果数。

按照梨小食心虫生育周期35 d[20]累计幼虫增长量,可得田间梨小食心虫理论虫口密度P,设每35 d累计诱捕量为C,用诱捕量与虫口密度相比得到理论诱捕效率E[21]。

1.4 数据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通过LSD进行多重比较检验得到(P<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位面积不同密度诱捕器下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动态

图1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有4个高峰期,分别发生在4月28日至5月4日,5月26日至6月28日,7月4日至8月4日,8月18日至9月1日;由田间成虫累计诱捕量可知,6月26日后田间成虫诱捕量快速增加,到8月4日后诱捕量增速放缓;各处理诱捕量最终累计差值较大,255个/hm2累计诱捕量最高,诱捕量累计达到17 641头。

2.2 单位面积不同密度诱捕器下梨小食心虫幼虫的发生动态

幼虫发生有3个高峰期,即6月2—9日、6月23—30日、7月14日至8月4日。6月23日前田间梨小食心虫幼虫增长速率慢,6月30日至7月28日梨小食心虫幼虫增长速率最快,8月4日后梨小食心虫幼虫增长速率放缓(图2)。

2.3 不同密度诱捕器的诱捕效率和平均诱捕量分析

不同处理下的诱捕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5个/hm2设置下诱捕器诱捕量最低为44.7头,随着诱捕器密度的增加,平均诱捕量呈现增长趋势。195个/hm2和255个/hm2诱捕器设置下诱捕量高于其他密度且差异极显著(df=4;F=26.669;P<0.01),诱捕量分别 为259.1、291.3头,但是195个/hm2诱捕器和255个/hm2诱捕器诱虫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图3)。

理论诱捕效率随诱捕器个数增加而增大,到195个/hm2诱捕器达到最大值(0.075 3);在255个/hm2诱捕器时理论诱捕效率呈现下降趋势,与195个/hm2诱捕器的理论诱捕效率无显著性差异(图4)。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不同诱捕器密度下梨小食心虫诱捕效率和诱捕量的分析,发现不同密度诱捕器诱捕效率不同。随着诱捕器数量增加,诱捕量增大,当增大到195个/hm2诱捕器时达到最佳诱捕效率,之后诱捕效率呈下降趋势。在研究诱捕器单位面积使用量时,一般认为是90个/hm2设置比较合适[22]。2002年任学平[23]使用梨小食心虫性诱芯大量诱捕时建议使用150个/hm2,2010年张仁福等[24]认为在发生量较小时诱捕器的数量以90枚/hm2为宜,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应随发生量的增大适当增加诱捕器数量。何超[25]研究认为,梨小食心虫进行性诱杀防治时悬挂诱捕器密度应不少于180个/hm2。杜家纬[26]在诱捕器使用中提出最佳诱捕半径的问题,指出诱捕器间距应当在最适宜的距离才能获得连续的最高诱捕量,即3个诱捕器诱捕量为高、低、高时为最佳诱捕半径。尹河龙等[27]应用九宫型设置研究桃小食心虫诱捕距离,认为诱捕器诱捕半径以20~25 m为最佳诱捕范围,与15、30 m的差异显著。上述研究只针对田间梨小食心虫诱捕量而言,并未考虑田间害虫的种群数量。本研究通过诱捕量与桃园梨小食心虫虫口密度2种参数综合发现,195个/hm2诱捕器理论诱捕效率最高,从诱捕数量来说195个/hm2与255个/hm2诱捕器诱捕数量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到诱蛾效果及防治成本等因素,建议桃园防治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捕器放置密度为195个/hm2。

综合评价不同诱捕器密度下防控梨小食心虫还需要结合果树受害程度、害虫交配率以及落卵量等,因此,对于性诱剂诱捕器防治梨小食心虫的全面评价还需继续研究完善。同时,本试验中研究还发现,195个/hm2诱捕器和255个/hm2诱捕器的诱蛾量差异不显著,但是255个/hm2诱捕器的诱捕效率有所下降,初步猜测可能是因为随着诱捕器增加,田间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产生了迷向效果,在后续试验中应该再增加诱捕器进行对比试验,从而探求田间诱捕梨小食心虫最佳诱捕器个数以及诱捕器效果从诱捕转为迷向的阈值。

猜你喜欢

虫口食心虫计数
农业农村部——紧盯病虫监测抓好防控措施落实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山西运城:全面打响“虫口夺粮”保卫战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甘肃河西一带果园食心虫种类调查初报
苹果免套袋栽培桃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技术
古代的计数方法
北方大豆食心虫病防治措施分析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食心虫真能吃人心脏?